03.05 公共场所如何科学防疫

眼下,各地陆续复工复产,做好公共场所等疫情防控对巩固前期的防控成果、防止疫情反弹至关重要。开工后,员工就餐、开会等实际问题怎么解决?乘坐公共交通怎么降低风险?养老院等易感人群聚集机构如何防控?在日前举行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有关部门和专家对此进行了回应。

集中开会、排队就餐,如何防范病毒传播的“风险点”?

近期,不少“上班族”陆续告别在家办公,重回办公室。集中开会、排队就餐会不会成为病毒传播的“风险点”?

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张流波建议,应该尽量减少会议频次,缩短会议时间,最好采取网络、视频、微信等形式。此外,会议室的中央空调尽量使用全新风或开到最大。

中国疾控中心环境所所长施小明说,餐厅就餐安全是整个疫情防控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应该建立餐厅员工健康体检制度;加强餐饮具、餐厅环境的清洁消毒;确保食堂内配备手消毒剂等,并对进入餐厅人员进行体温测量;营业期间可开门开窗,保证室内空气流通。

对于井下作业、建筑工地等,怎么保障通风,给设备消毒?施小明特别提醒说,井下作业在安全允许的条件下使用消毒剂时,应注意禁止使用酒精。要加大井下通风机的通风量,尤其是井下作业之前、之后都要注意对设备、设施、劳动工具和手部等进行消毒。

乘坐公共交通的人多了,怎么降低传播风险?

乘坐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的乘客越来越多,如何加强公共交通工具的卫生和安全?

张流波提出,对出租车、网约车等,首先要确保司机没有感染,可以建立健康申报制度,且司机全程都要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对车辆来说,应该每天出车前对门把手、座位、扶手等做清洁消毒处理。乘客乘坐时也要全程戴口罩,并提倡使用无接触式的付费。

对公交车等乘客较多的交通工具,除开窗、消毒、人员戴口罩等工作外,公交公司应该根据客流量适当疏散客流、降低车厢拥挤度。乘客在乘坐时也应尽量相互保持一定距离。乘客如果咳嗽、打喷嚏,需要用纸巾遮挡或者用手臂遮挡口鼻。“条件允许时,和邻座隔远一点,隔着座位坐是最好的。”他说。

养老院等易感人群聚集机构,如何科学防控?

养老院是易感人群聚集地,而且医疗人员配备相对不足——养老机构如何科学防控?

施小明说,没有病例的养老机构要加强护工、在院老人和管理人员的体温检测,防止输入性病例;在医疗机构就诊后返回养老机构的,老人及陪同人员都需要隔离观察14天。对于新冠肺炎老人治愈后需返回养老机构的,应隔离观察14天,没有异常后方可入住。

他特别提醒,精神卫生医疗机构新入院的精神障碍患者,要观察14天后再转入普通病室,防止院外输入。对住院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发现有疑似或确诊病例,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转诊到定点医疗机构;对暂时无法转出到定点医院的确诊患者,应立即设置发热病区,请具有新冠肺炎诊疗能力的医疗机构医务人员会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