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孩子还小”,这句话真的是解决事情的万金油吗?现在的熊孩子应该怎么办?

烟雨中的海洋


“孩子还小”,这句话从来就不是解决事情的万金油,更可能成为纵容孩子发展成为所欲为、无法无天的人的致命信念。

2018年初,网络上曾热传一女孩治理熊孩子的经历。讲的是这个女孩亲戚家的男孩,上四年级,突然从后背狠狠地推了这个女孩怀孕四个月的嫂子。当问到这个男孩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孩子竟然满不在乎地说:“我看电视上孕妇摔了会流产,我就想看看推倒她会不会也流产。”结果这个熊孩子被这个女孩狠狠地揍了一顿,孩子从此不敢来女孩家。网友们对女孩的做法给予了几乎是一边倒的支持。

“孩子还小”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孩子还小不懂事,等他长大了就懂了。”这个教育理念是不正确的,一味地迁就、溺爱孩子,只能把孩子推向黑暗的深渊。“孩子还小”既是对熊孩子错误行为的开脱和袒护,更是对熊孩子父母教育责任的回避和忽视。

孩子出现错误行为是需要得到及时、适合的引导和教育的,必要的时候可以使用惩戒。发展心理学讲,孩子3到6岁是性格、观念、行为模式等形成的关键期,在这个时期,家长除了要满足孩子合理的需要之外,还要有意识地对孩子不合理的需要坚定地说“不可以”,以及告诉他不可以的原因,让孩子从小明白规范,懂得尊重他人。同时,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始终要以身教印证言传。这样,孩子长大以后,就会是一个遵守社会规则的自由人;否则,就会遭到社会规则的惩戒,到那个时候,对孩子的影响将会是惨痛、致命的。


心理专家刘爱民


对于这个话题,我来说一下我的亲身经历,就来讲一讲孩子吃饭习惯养成方面吧。

我女儿在一岁多的时候,胃口不好,有点厌食,有一段时间一吃饭刚上桌子就闹着说吃饱了,不吃了。然后午睡和晚上睡觉前就喝点牛奶,我觉得就喝点牛奶不吃点饭、菜什么的营养肯定不够,去体检时医生也说孩子身高还行,但体重太偏轻了,几个月了一点都没长重。

然后我开始对她采取了一些措施,首先,我是先和婆婆和老公沟通过,我说孩子不吃饭是不行的,这么瘦,营养都跟不上。我现在开始要规定她吃饭,会采取一些措施,你们看同不同意我的做法。婆婆和老公都说既然为了孩子,肯定支持。

第二天中午吃饭,我先给孩子打了小小一坨饭,在饭里放了一些切碎的肉粒和蔬菜粒。合起来有小半碗。家里人都坐上桌了,我说,好吧,宝贝,我们开始吃饭吧,孩子坐了一分钟的样子,拿着勺子,也没吃就说要下去了。我说“不可以,要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了给我检查碗碗干净了才可以下去,我们都是这样的。”然后孩子就看着奶奶,奶奶说听妈妈的话,赶紧吃,爸爸也说听妈妈的。然后孩子就开始拿着自己小玩具玩,还是没吃饭。奶奶爸爸都吃完饭了下桌子了。孩子看见他们都下桌子了就准备跟着下,我不允许,把她手里玩具拿了,继续等她吃饭,她不吃,喂她也不张口。我说既然不要妈妈喂妈妈也就下桌了。你自己吃。女儿哇的一声就哭了。我说哭是没用的,必须吃完再下来。

女儿哭了几分钟了,奶奶起身准备去抱她,说吃不完就算了。我说不行,奶奶说“大夏天的,孩子哭那么厉害,一身都是汗水,不吃就算了嘛。她还小,这样做不行”我说不行,如果第一次就失败,以后更不好教育了。然后老公也开始说我:“她才1岁多,这样教育太严厉了,她都懂不起,大点再说”我说:“既然你们都同意我的做法,那你们就先不要管,我有我的办法”过了一会儿我对女儿说“你先不哭了,妈妈来抱你,一下女儿就没哭了。就往我身上蹭,就准备要下,我说下去可以,但是要把碗里的饭吃完,孩子又开始哭,我说你要哭,我就不抱你,孩子没哭了。我就开始和女儿说,这个饭饭这么少,吃几口就吃完了。妈妈喂你,最终,那小半碗饭是吃进肚子了。孩子也哭累了,吃完饭下来一下就睡着了。

这样过了几天,孩子依旧没次吃饭就哭,我就是不让下,老公和婆婆都发脾气了。说不继续了。不吃就算了。我说那我还要不要继续管,老公说:“现在不用管了,大点再说”我说好“那我不管了”之后的几天孩子又开始像最之前一样,一上桌子坐下来之后就遛进爸爸怀里,然后就从爸爸怀里遛下去玩玩具了。我不说话。这段时间我除了没管孩子的饮食,其他关于孩子的一切我也不管。任由发展。过了一个星期的样子,女儿似乎多了很多烂脾气。有一次女儿发脾气,老公说她,她反而无视她爸爸,老公对我说:“你女儿这个样子,你管不管呀”我说:“我不管,你们不是说她小,不懂事吗?任由发展吧”老公坐我旁边说:“哎呀,你也太认真了,我随便说说的嘛,该管还是要管,但是不要太严厉了”我说:“我要管你们就不要插嘴,要嘛我就不管,你不要管我是用什么方法,我可不是随便说说”老公说,那好吧,你管吧,还让奶奶也配合我一起。

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我依旧规定孩子吃饭时不能拿玩具,必须上桌把自己碗里的饭吃完才能下,而且必须在大人都吃完了就必须吃完,吃不完就收了。但是到下一次吃饭的这段时间里不允许吃任何东西(包括牛奶)有次没到饭点孩子就饿的不行了。闹着要吃东西,她奶奶准备给,被我制止了。然后到了饭点才吃饭,结果吃了两个半碗的饭。

从那以后,老公和婆婆都很支持我,孩子有无理要求时他们会让孩子来问我。我同意就可以,我没同意就不可以。

直到现在孩子4岁了。吃饭依旧是这个规矩,哪怕是去别人家做客,看到其他孩子饭不吃完就下桌了。或者看着大人拿着一碗饭跟着孩子追着喂饭的时候,她都不会跟着下桌,知道要把饭吃完才能下,有时因为吃饭乖,我会满足她的一些小小要求作为奖励。

所以就别再把什么孩子太小的话挂嘴边了。孩子的好习惯是从小养成的,不是说大了就会了。大了就不好纠正了。




胡老师的幼儿课堂


“孩子还小”这句话,既可以看作一种借口,又可以看作一种逃避,又可以看作一种不负责任,又可以看作一种宽慰,还可以看作一种努力。这句话体现了家长的百种心态。

孩子还小,这是事实,但不能拿这句话当作万能。

孩子小,犯了错,做了错事,有他不懂事、不知理、不经事的原因。但事情出了,不能老是把这句话念叨,而是要把这就话当作一种鞭策自己、反省自己、调动自己、督促自己、责令自己尽快改变孩子,再次出现同一种错误的宣言和口号,这才是家长应该做到的。

孩子在小的时候,如果犯一种错误,就用这句话搪塞,那始终没有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在哪里,久而久之,就会把错误累积,“勿以恶小而为之”。

孩子小,犯错误不可怕,主要是给孩子指出,错误是什么,错的地方,怎样改就不是错,这次错可以怎么调整,错误给别人带来哪些伤害,自己被别人犯这种错误时,自己会怎么想。

如果家长想到这些,说明你是合格的,也是称职的,更是对自己的孩子和别人负责任的。可以说,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的孩子,这辈子会有无限的收获,也能够从父母那里得到更多的幸福。

至于,熊孩子需要父母做榜样,你要求他改掉什么,那先看看你在这样干没有,如果你都在干,那请你及时纠正,因为父母是孩子模仿的第一对象。

所以,熊孩子不可怕,怕的是,明知道孩子“熊在什么地方”,而家长还在这样做。


荷水清圆


“孩子还小”“他还是个孩子”……

家长也还小吗?

常见事件

依靠孩子还小,为孩子的过错推卸责任的事件,不管是否真多如网上看到的那么多,但在生活中确实存在。

我尝试搜索一下熊孩子化车,除了看到决赔偿苦了父母以外,看到最多的就是以孩子还小为借口企图推脱责任多。

产生原因

把孩子还小挂在嘴边的家长,也是平时善于推脱责任不负责任的家长。孩子是父母的镜子,有一个这样的孩子,必然有一个这样父母。解决孩子问题,更应该从孩子父母的教育入手。

如此能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成天以孩子还小为借口包庇的孩子,在未来肯定是一个说有事情都爱找借口的人,同时他们会仗着借口为所欲为,最终被社会狠狠的教训一顿。同时他们也是那种家里龙的类型。最后孩子受苦一辈子。

如果对方这么说,我们怎么回击

“你孩子还小,你还是孩子吗?”

“我不跟孩子一般见识,但是你是监护人,咱俩得说说。”

或者你还有其他更好的回击方法吗?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


教培行业于盼


幼儿教育是细节,家庭教育是基础。孩子不是实验品,幼儿教育,是不可逆的过程。

针对部分家长“孩子还小,”宽容与放纵,导致出现“熊孩子”,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幼儿教育的内涵。

幼儿常规教育主要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1、核心基础人格的建立。

何谓人格?幼儿在社交环境社交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

何谓核心基础人格?个人认为在基于法律,遵从道德标准的情况下使个人在社交过程中和谐,被社交环境所接受和认可的人格就是核心人格。

如基本的社交手段、文明礼仪等。

2、核心基础知识技能的建立。

核心基础知识技能:在成长过程中所学习的社会所必须要掌握的基础知识技能。如数字、文字、语言等。

先成人,后成材。核心基础人格建立,高于核心基础知识技能建立。

第二、“孩子小”观念的误区:无辜的“熊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孩子是一张白纸,为何会变成“熊孩子”?

1、“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常有人说孩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是有科学理论依据的。

三岁前,幼儿脑域未发育成熟,未具备数据分析判断能力,此时孩子表现的非常听话,你怎么说,他怎么做。幼儿良好的指令回执能力,专注力,规则意识等,行为规范就是在此时期建立,我把此时期叫做幼儿的行为“信息输入期”。此时,幼儿教育多体现于家庭教育。

三岁后,随着大脑的发育发展,幼儿具备了分析能力,可以在脑域中调取之前输入的行为规范信息并在同类事物中形成自己正确判断与分析,此时,是建立幼儿良好三观的的时期,这个时期孩子多半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每天不断的追着家长老师问“为什么”,那么这个阶段也就是幼儿核心人格的建立期。在这个阶段,良好的引导,就能建立孩子健全的核心人格。我把这个时期的叫做“信息调取分析执行期”

很多的青少年犯罪案例走访结果表明,孩子小不教育,孩子大了后行为习惯、三观等已经定型,很多家长意识到问题的时候,发现已经无法扭转和挽回了。在孩童跳楼自残多发的今天,幼儿心理问题成为我们讨论的重点,我们在讨论“心灵健康成长”这个问题的时候,就不得不提到“叛逆期”。在三岁时,无数家长头痛,说孩子开始有了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所谓叛逆期,只是我们之前的家庭教育细节未落实到位。每一个无论是三岁的叛逆期还是11-14岁的青春叛逆期,其实都只是我们的教育点与幼儿认知的冲突。

2、“孩子小不懂事”与“孩子长大叛逆不听话”

“孩子小不懂事”之后还有一句话:“孩子长大叛逆不听话”

举例说明:一个幼儿,在三岁前,扇了自己妈妈的脸一巴掌。此刻大部分家长就出现了一个误区,叫做“孩子小,不懂事。”

三岁前宝宝扇妈妈左边脸,妈妈笑着把右边脸凑过去给他扇。三岁后,宝宝进幼儿园了,不断攻击其他孩子,老师每天都在请家长。回家后妈妈生气的告诉孩子,不能打人,这是不对的,孩子懵了。

宝宝的心理活动是:三岁前我打你你在笑,还说我好可爱,力气好大,真棒!现在你告诉我不能打人,打人是不对的?

幼儿在三岁前信息输入期,输入的信息是打人是被允许的,那么在三岁后,他在调取信息分析判断时,必然就是,打人被允许的。

但是三岁后,他被要求不打人,出现了跟家长要求不同的行为和思维。孩子懵了:为什么?之前表扬“孩子小,不懂事”,甚至还表扬孩子力气大,现在说“孩子不听话叛逆”,明明打人是不对的,孩子为什么还打?

此刻的叛逆期,这只是家长在为自己的“孩子小,不懂事”,未教育而承担后果。不是孩子叛逆,是因为家长要求变了。所以,“熊孩子”是无辜的。



第三、导致“熊孩子”现象必然出现的原因:

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个“熊父母”。

“熊孩子”现象的出现是基于我国特殊国情、社会背景、家庭背景下所出现的必然现象:

1、“熊孩子”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

“独生子女”政策的“后遗症”

在特殊时期的独生子女政策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把家长的时间精力以及关注度,全部集中在一个孩子身上,造成了上一代的娇生惯养与专横霸道自私。

常常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我们都会提到“保护过度”、“超前满足”。

“保护过度”、“超前满足”早就了我们现在社会所说的熊孩子。

然而,在“独生子女”政策的大环境下,就有着天然的社会家庭环境,把所有的一切,全部给了唯一的孩子,家长大部分不会教育,这是常态,所以,在独生子女时代,就出现了很多的“熊孩子”“妈宝”等,现在这些孩子长大了,就成为了我们常常说的“熊家长”。

其实“熊家长”只是熊孩子长大了而已。

就在昨天,都有一位奶奶在听我讲座的过程中发言,说孙子不能独立,自理能力差,问我怎么解决。

我就问他:父亲在做什么,是不是很忙?

奶奶的回答是:父亲还在家里玩。没有工作,自己当时太惯了。

我就问:父亲多大了?

奶奶的回答是:快四十了。

所以,熊孩子,长大了!家长本身的自私、狂妄、自以为是、唯我独尊,言传身教的“熊”气质,成为一种家庭氛围和社会现象。我们会发现,孩子好教,家长难改!

2、导致“熊孩子”现象出现的社会、家庭因素。

作为幼教工作者,压力很大,因为,现在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很可能面临的是需要教育两代人。

然而在幼儿教育领域中,影响幼儿的三个环境因素:家庭环境、教育环境、社会环境。

在这三大环境中,老师只占一个,其余两个都与家长有关,所以,这是现今社会幼儿教育的难重点。

家长不懂教育是常态,非专业的人不懂可以理解,现在出现的问题是:家长对幼儿教育不专业,还因为自己是“熊家长”,自以为是,要干预专业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导致幼儿教育工作的开展阻力重重。



第四、解决“熊孩子”问题的策略。

1、大力开展家长教育工作。

加大宣讲力度,以案例等形式深入浅出的进行家长课堂开设。为幼儿教育提供良好的土壤,大部分的家长不专业,但是,明事理,不懂不可怕,不学才可怕。

2、规范育儿书籍出版。

市面上很多书籍,并非由幼儿教育方向专家出版,为了迎合家长焦虑和社会的快餐式习惯,是似而非弄出一些教育观念和噱头,误导家长。正是这些噱头,貌似有道理但是没有任何科学依据的东西,导致很多家长,没有系统学习,片面的理解,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其中的教育内涵,反而把其错误的观点当作科学依据,来干预系统科学的幼儿教育工作。

3、制定社会标准和幼儿行为规范细则。

很多国家都有详细的家庭教育法:在苏联时代,国外就出台了家庭教育法,明确了监护人的监督、管教、保护未成年人的细则。对于幼儿不教育,幼儿违规,导致出现影响社会常规的,并不开展教育管教的监护人,进行处罚和强制学习,类似于家校的学习,要当父母,先得学习怎样当父母,拿到证才能当监护人。

结语:

解决“熊孩子”现象的,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源,先解决“熊家长”,每个家长都懂教育,那么自然不会再出现“熊孩子”。

虽然现在社会对于幼儿教育充满了挑剔与质疑,甚至很多不良的媒体在引导着负面的舆论导向,但是,世间以痛待我,我要报之以歌。

让世界充满善良与爱,让所有错误育儿造成的悲剧不再发生,望所有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不弃善良、不堕风骨、坚守底线,社会现象的病态,由我们来改变,记住,我们是:灵魂的工程师!

佛家有地藏王菩萨管教化众生,曾发宏愿:地狱不空,永不成佛!

如果别人叫你傻子,请记得有我和你一起坚持!世界错了,我们就来改变世界!

我愿化为照亮着世间的火焰,与诸君携手:

自持彩练当空舞,不负人间一百年!

「原创首发」


中国幼儿教育在线


“孩子还小”是一些家长娇惯纵容孩子的口头禅,也是不负责任家长对待孩子的万金油。在家庭教育中,“孩子还小”危害巨大,是孕育熊孩子的温床。

以“孩子还小”来敷衍塞责,会给孩子的无法无天,屡教不改找到合理的借口。让孩子从小就没有规则意识,没有了底线意识,做事随心所欲,飞扬跋扈,缺乏敬畏感,长大之后,孩子就会触碰道德底线,甚至违反法律法规,孩子仍然不自知,安之若怡。

这样的教育方法,教育出来的孩子,往往没有担当,不负责任,做错了事,习惯找借口,找理由,自以为是,不善于人际交往。没有团队精神,缺乏合作意识,以自我为中心,骄傲自大。

总之,“孩子还小”,不利于孩子将来的发展,从小看大,三岁到老,教育要及早。





半支粉笔


对于这个话题的回答,说一些自己的看法!

我认为我们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还是不要以孩子还小来纵容孩子一些不好的生活及行为习惯!如果能够在孩子小的时候给孩子创造一个好的行为习惯,在他的成长和成人都是有很好的帮助的。

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我们不能把“孩子还小”这句话挂在嘴边。大人是孩子的老师!以现在孩子的聪明才智,大人的生活习惯自己的孩子会很快的学习领会以及运用。举一身边的例子!大人说的一些口头馋,孩子很快会学习应用;甚至有些还会反过来教育大人。

所以才有了现在的“熊孩子”,大人要以身作则。用言传身教来培养孩子,让他成人成才。让大人自己不成为“熊家长”!

有更多见解,加我关注私信!


唐宋元明青花瓷


每个熊孩子背后,必然有一个不负责任的熊家长!孩子都差不多,但在不同的家长的影响下,会变成乖宝宝和熊孩子两种截然不同的人!“孩子还小”只是熊家长认为的,除了熊家长没人会为熊孩子的错误买单!


泌阳王大叔


教育孩子不能等,越早越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