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氣球放氣法是情緒自控的好方法

早晨,我和孩子一起看繪本、玩玩具,還沒玩一個小時。孩子就想要看電視了,哭鬧著找遙控器。

當時我很生氣,就對他大吼大叫:“一天到晚就知道看電視,你的眼睛還要不要了?”

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氣球放氣法是情緒自控的好方法


孩子一聽到我的話,整個人都嚇呆了。他停止了哭鬧,眼睛直視著我。

這下輪到我害怕了,趕緊抱住他,然後找出安撫他。

我告訴他,我不是故意要吼他,我只是擔心他的眼睛發澀了。

兩歲半的他可能無法理解我的意思,他又開始哭鬧著要找遙控器看電視。一時沒有好辦法,我只好先把遙控器給他了。

事後我回想了這件事:

大吼大叫這樣的方法根本無法讓孩子打消看電視的念頭,卻讓我看起來猙獰可怕。估計在孩子的眼裡我就是一隻噴火的怪獸。

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氣球放氣法是情緒自控的好方法


為什麼我會情緒失控大吼大叫?

首先,原生家庭的影響。

小時候,媽媽經常大吼大叫的方法管教我。雖然她的動機是好的,但是過程是不愉快的。如今為人母,我也學會用大吼大叫來管教我的孩子。彷彿聲音一大,孩子就會聽我的。我在孩子面前大吼大叫,恰恰說明我的無能。

知乎上有個高贊回答:“小時候被父母大吼大叫的孩子,長大後怎麼樣了?”

“長大後,那個孩子也變成了大吼大叫的父母。”

是的,父母是孩子的榜樣。如果父母經常對孩子發脾氣,孩子長大後也會養成發脾氣的習慣。

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氣球放氣法是情緒自控的好方法


其次,心裡的不安全感。

我對孩子大吼大叫發脾氣,可能是因為心裡的不安全感。我擔心孩子的視力問題,可是又沒有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於是我無意識地就利用了大吼大叫的管教方法。

怎樣才能控制自己的脾氣呢?

為此,我翻了一些書籍,以下分享我的收穫:

心理學上有一個 “氣球放氣法”,可以幫助我們控制脾氣。一個人發脾氣的過程,就像一個氣球放氣的過程。

我們可以把生氣時候的自己想象成一個氣球,氣球裡面充滿的是我們的怒氣。

在我們控制不住發脾氣的時候,就好像拿著一根針,直接把這個氣球戳破,那個瞬間我們會覺得得到了釋放,可後果是,我們的怒氣會傷害身邊的人。但如果我們讓這個氣球慢慢地放氣,氣球可以回到它原本的樣子,周圍的人也不會受到影響。

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氣球放氣法是情緒自控的好方法


以上文我對孩子大吼大叫為例:

第一步, “接納和表達”。面對孩子的哭鬧,我有理由生氣。不需要憋著,也不需要努力告訴自己要冷靜下來,我要做的就是承認自己的憤怒,並且接納它,然後試著表達,只是不要用吼的方式。

這裡有一個情緒表達公式——你可以跟對方說:“親愛的,你這樣說,或者你這樣做,我感到很生氣,這裡的“生氣”指的是你當下的感受。”你還可以說:“我感到很憤怒,我感到很受傷、我感到很委屈”,等等。

我利用這個情緒公式的話就是這樣的;我告訴孩子,他想要看電視我很生氣,因為我擔心他的眼睛健康。雖然這個過程,孩子可能聽不懂,但是我做到了接納和表達自己的情緒。

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氣球放氣法是情緒自控的好方法


這時,我的氣球會被放掉1/3的氣體。

第二步,進入慢慢放氣的過程。表達完成後,要”改變刺激源”。可以“做個假動作,微笑一下,來欺騙大腦”,藉助改變刺激源可以進一步來控制情緒。

這一步利用心理暗示的技巧。簡單地說,就是臉上笑眯眯,內心MMP。當我臉上嘗試著掛上微笑時,我就感覺沒有那麼生氣了。現在,我的氣球又會被放掉1/3的氣體。

第三步,放掉氣球最後一部分氣體。

發脾氣的終極目的是想要解決問題。問題不解決,憤怒就會一直存在。所以,用“想法表達公式”——我的想法是,或者我的意見是“作為開頭,這是個開頭公式,用這句話來開頭。

我嘗試著和孩子約定:他可以看電視,但是看一集動畫片就要把電視關掉。

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氣球放氣法是情緒自控的好方法


寫在最後

養育孩子的過程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我需要做的是儘量不要對孩子大吼大叫。情緒穩定對於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利的。雖然這個過程會很痛苦,但是終會破繭成蝶。共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