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日本的衛星技術在世界是什麼水平?

用戶52577955935


迷彩虎軍事為您回答。其實一直以來,日本都在積極的發展自己的航天技術,特別是軍事航天技術。一方面,本子看著中國航天事業的高速發展,心理一直不平衡。另一方面,日本在軍事領域的偵察、通訊、預警等方面都極度依賴美國。雖說美日是同盟關係,但講道理,爸爸對兒子那也不是知無不言的。

這就導致了日本在軍事情報上一直處於一個被美國拴著的境地。況且,每次想借用美軍偵察衛星,那麻煩的授權申請讓防衛省極其抓狂。況且,賊心不死的日本還是想能有相對獨立的軍事活動能力,這就必須要有自己獨立的情報體系作保障。既想做航天大國,又想不再受美國的控制。因此,大力發展自己的衛星技術就是很必要的了

平心而論,日本在一段時間內,航天技術還是有值得圈點的地方的。特別是在2016年,日本為自衛隊發射一枚自研DSN1軍用X波段通訊衛星。如果這枚衛星順利發射的話,那麼日本就將建立自己的衛星通聯體系。不過這事吧它還真是不順利,在發射前,日本派出運輸機將衛星運送到法屬圭亞那的發射場。但就是在這過程中,由於運輸機出現了機械故障,導致衛星上最重要的天線遭到損壞。

但看到這裡也許有人納悶,這好好的一個日本衛星為啥不在日本本土發射,而要千里迢迢跑到法屬圭亞那去放竄天猴呢?其實吧,這事還真不能賴日本。主要還是他們這個地界太小了。整個日本列島,就只有鹿兒島和種子島兩個火箭發射場。而且還長時間處於滿負荷發射狀態。

受各種因素限制,日本發射一枚火箭的週期大概在40天左右。而相似的發射任務,在中美俄這三家,基本20天就行了,而且還經常一箭多星的秀操作。所以說說,排不上號,那邊又著急用,只能找外面的發射場。結果就出事了,這事跟誰都沒關係,純粹是老天爺看不過去啊。


迷彩虎軍事


這個問題好,很多人以為日本現在就是一個小跟班,不值一提,其實大家都看走眼了。說到航天衛星,我們知道的主要是美國航天局,也就是我們常說的NASA,還有俄羅斯的航天局以及中國和歐洲的。但是我們一直忽略了一個航天技術強國---日本。

日本的航天技術就像他們的海軍一樣低調。(這是日本二戰失敗造成的,以後有空說說日本的海軍)

日本的空間探索起源於20世紀50年代中期,1945年二戰後日本被美國佔領,禁止日本發展飛機,日本的很多航空技術師失業。一直到1951年在簽署舊金山和平條約後,日本才被再次允許發展航空技術。當時是一個由日本東京大學的糸川英夫教授帶領下設計了一枚火箭,並於1955年4月12日發射亞洲第一,火箭的長度為23釐米,直徑為1.8釐米,稱為“鉛筆火箭”,糸川英夫被日本稱為航天發展之父。

鉛筆火箭

航空研究小組後被轉移到秋田縣,繼“鉛筆火箭”之後,研製了更大的“嬰兒火箭”,最終達到了6公里的高度。然後日本研製了Kappa系列火箭,1960年,Kappa 8火箭超過了200公里的高度。隨後基地搬遷到鹿兒島縣。

1959年7月,日本科技廳又成立了航天科學振興籌備委員會並發表了日本第一個航天規劃:《當前宇宙科學技術開發規劃》,就此日本的航天業開始進入發展期,當時日本有兩個航空組織,分別是空間和宇宙航行科學研究所(Isas)和日本國家空間發展局(Nasda)都在開發自己的火箭。

60年代中期,由於存在涉及火箭制導技術的爭議,有些人認為這些技術屬於軍事事務範疇。日本研製的Lambda火箭進展緩慢,但仍然達到2000公里高度,

日本的奧蘇米衛星

1970年2月11日,無制導L-4S火箭攜帶日本的人造衛星“大隅”1號成功發射,成為了亞洲發射的第一顆衛星。它涉及到與美國的技術合作,特別是在開發在高溫下不失去動力的高效率電池方面。接著,日本用M-3SII火箭火箭將“橋樑”、“彗星”、“銀河”、“曙光”等多種類(通信衛星、廣播衛星和氣象衛星。)衛星送入軌道。就此日本航天技術全面開花。1977年通過美國轉讓技術,日本發射了亞洲第一個地球同步衛星。

1984年,鑑於日本的技術進步,決定開發一種純國產液體燃料火箭技術,以提高國內技術水平。出現了重新設計完全國產的H-II火箭系列以及M-V系列,H-II火箭採用了現代化的材料、電子設備、計算機和推進系統,是世界上當時最先進的,率先全部使用氫氧發動機。在經歷了20世紀90年代和2000年代的多次失敗之後,Isas和NASDA,以及日本國家航天實驗室(Nal),於2003年合併形成統一的日本航天探索機構(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日本航天探索統一機構建立後,日本H-IIA火箭研製並多次發射成功。向國際空間站運送設備和供應更多的有效載荷H-IIB火箭也已經開發出來,這是為了發射更簡單更便宜的mv固體燃料火箭的新後繼者。Epsilon火箭也正在開發中。

日本H-IIA火箭

M-V火箭

日本實驗艙(JEM),綽號Kibo,是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開發的國際空間站(ISS)的日本科學模塊。

航天業的發展同時提現在國家的經濟,軍事等方面。從日本航天業的發展歷程和日本的經濟發展來看,日本的經濟技術也是隨著航天業的發展同時發展的。

遠的不說,就以2月22號日本的Hayabusa 2在龍谷的小行星上採集樣品為例:

日本的Hayabusa 2在經歷了20億英里的航行後,於2018年6月抵達了龍谷。從那以後的幾個月裡在太空岩石上丟了一對小探測車去探索它的表面。

在十月,Hayabusa 2做了一些觸地彩排。在離小行星Ryugu地表約20公里的位置,並使用了由四個近程激光組成的LRF(激光測距儀)來讀取小行星表面並引導其接近。在這些行動中,它離地面近20米。順便在著陸地點投下了一個目標標記物。

著陸後不久,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證實,Hayabusa 2號飛船發射了子彈。項目經理現在將監控來自太空探測器的數據,看看它是否成功地部署了一個容器,以收集被子彈撞擊而從表面上噴射出來的物質的樣本。目前尚不清楚碎片是否已被收集起來

在空氣動力方面,運載火箭的技術運用到汽車,飛機等民生上,使日本的汽車業一直走在世界前列。當然火箭動力在日本還有點薄弱。

日本的Hayabusa 2(這需要動力方面的技術,綜合電子無線遙控方面)


光學系統方面,日本光學產業發達,帶動了日本光學儀器行銷全世界。

小行星Ryugu表面的照片是在2018年9月1日拍攝的(這兩個畫面證明了日本的光學儀器先進程度)


電子系統方面。日本這幾年的電子產品有所下滑,但是在主要零部件方面還領先於世界。

Hayabusa 2號將向小行星Ryugu發射一顆坦子彈,從彈射物質中收集空間岩石的樣本。

(這需要遠程遙控技術,子彈的材料性質和精確的目標,以及遙控收集技術)


材料結構方面,日本最早在鋼材方面的成就,已及對複合材料一體高溫固化技術世界領先。

日本的Hayabusa 2降落小行星表面示意圖(日本這次大動作綜合了日本各方面技術水平,同時也表面日本不甘於在航空業默默無聞)

日本一直在航天業發展沒有大的起色,主要是受限於日本的國力和日本的戰後法律,所以日本在衛星發射上一直遵循著軍民融合的思路,走“曲線救國”發展軍事。在航天工程方面日本的條件顯然不能獨家承擔下來,但是在單一的航天技術方面是做到了精益求精了。

本文不是小編在誇讚日本技術,只是為了事實表明,日本的技術水平。需要時刻注意我們的這個有野心的鄰居,不能被他們的低調錶現矇蔽。



hnyfkj


還是行嘍 60年代就已經到了世界水平 跟我沒說一樣 像我家裡的掃把星


陽光98765098a


得益於日本的電子技術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日本的衛星技術在全球範圍內處於領先地位。大概有70-80顆在軌衛星,大概是我國的一半。他們國土面積小,只需要一顆同步衛星就能覆蓋全國,所以少一點也是正常的(實際上他們的同步衛星有10多顆)。他們還有相當多的偵查衛星。他們有自己的準天頂GPS系統。他們的科研衛星也很厲害,以2003年發射的隼鳥1號為例,上面有能工作超過1萬小時的離子發動機,還有遠程測控技術都是我們目前不具備的。

當然我們也有領先的地方,例如北斗導航,衛星差不多可以覆蓋全球了。


無聊兵6819800


答:現在世界上幾個發達國家的偵察衛星特別是高分辨率的攝影頭非常先進,我國也不例外,因此技術水平都各有幹秋也各有側重。日美的偵側間諜很先進。但必須要提到的是,我國幅員遼闊,諸多軍事領域活動面臨來自歐洲特別美日間諜衛星偵探,因此據說已經即將裝備一種高智能激光電磁波速,能有效自動跟蹤來自國外間諜衛星在進入我領空敏感軍事區域進行偷窺時予以暫時致盲。使敵人衛星無功而返。





遍地黃金888


日本的衛星製造技術水平在世界上排名在前五位。象光學探測鏡頭高清分辨率,衛星材料等都是一流的。日本國陸地面積小島嶼眾多四面臨海,所以不象中國俄羅斯美國需要眾多的在軌衛星服務。目前,日本在軌運行的衛星不超過一百顆,這些衛星已滿足了日本各方面的需求了。


喀秋莎61589681


屬於世界一流


譜隙


就衛星的研發和製造,日本的水平不輸於美俄中歐盟,這得益於日本的通訊、電子、影像等等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甚至說沒有日本人的某些先進技術,美國的衛星製造都會有缺陷,無法實現某些功能。相對而言,日本人弱在火箭製造和發射這塊,這是日本的國情和國際地位的特點形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