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2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杨佳友:牺牲小我,打通产业“致富路”

初闻杨佳友这个名字时,是偶然一次机会,从村干部口中听说石门乡河坝村要修一条产业路,遇到有一位村民不愿意让这条路从自家的土地里过,杨佳友主动把自己的土地和该村民换了来修路。这引起了笔者的极大注意,交谈中详细了解了故事的来龙去脉。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杨佳友:牺牲小我,打通产业“致富路”

石门乡地处威宁县西北部,距县城140公里,全乡总面积140.59平方公里。曾是贵州省20个极贫乡镇之一,也是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而河坝村却是石门乡土地面积最少的自然村,村民们的土地大都集中在黄家坪子这个地方,因为这一片是村里最为集中,也是最肥沃的土地。早年,为了能把地里种出来的苞谷、洋芋拿到镇上去卖,杨佳友就计划要把从山上到山下这条路给修通,但那时的农村,农民能吃饱饭就不错了,石门乡更是积贫积弱的代名词,哪来的闲钱修路。路不通,山里的庄稼就无法拿到集市上卖,为此,杨佳友联同几乎村民靠着几把锄头凿出了一条勉强够摩托车过的毛路,但车子仍然上不去,种庄稼还是要靠人背马驮。

2015年8月,石门乡的脱贫攻坚战打响了,乡政府为了打通群众产业发展“最后一公里”,在通村路、通组路、窜户路基本完工的情况下,计划着给每村修建产业路。

“那天,为了修通这条产业路,村里召开了村民大会,讨论修路的相关事情,会上,有村民说他家里的田地少,人口多,地如果用来修路了,生活就很困难......当场杨佳友就说‘只要能把这条路修通,我愿意用我的土地无偿和他换,乡亲们,路通,一块地抵五块用啊’,还把自己的儿子叫一起来立下调换土地的字据”村党支部书记刘再洪如是说。

“顿时,原本吵闹不停的会议一下子鸦雀无声了。不一会儿,你一言,我一语,大家又继续商讨修路这件大事。”

众所周知,农村的产业路都是由政府出资,农民出地才能成功建成的,少了哪一个环节,修路便成了泡影。就是杨佳友的这样一句话,河坝村黄家坪子的产业路时下遇到的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村民们都被杨佳友行为感动了,修路的过程中,没有谁在因为多用了自家的一分地而闹矛盾,杨佳友主动换地的“壮举”在村里也传开了,时下,他俨然成了村里的“党员明星”。

据了解,石门乡以脱贫攻坚为契机,依托新时代农民讲习所,通过不同形式的“讲”与“习”,拉近了干群关系,凝聚了民心民智,让群众思想观念得到了解放,素质得到了提升。通过每月一次党员会、每月三次村两委自管委中心户长会、每月一次群众会、每周一次支部会、每周一次两委会夯实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增强了群众脱贫攻坚的信心和决心,为群众的幸福找到了方法和出路。

“你们等一下,我送这个学生送到村卫生室去,一会儿就回来了”。初见杨佳友时,他正牵着学校里一位发了高烧的小朋友,急急忙忙的往村卫生室赶。

贵州省威宁县石门乡杨佳友:牺牲小我,打通产业“致富路”

“那天听说政府要给我们修通这条路,我们都高兴极了。” 杨佳友感叹道。

目前杨佳友是石门乡云炉小学的一名保卫,但在孩子们心中,却亲切的唤他一生“杨爸爸”,每天清晨到学校见到的第一个人是他,傍晚离校时见到的最后一个人也是他,“今天吃早餐了吗”、“好好听课哦,上课不要打瞌睡”,“放学不要在路上玩,走边上,注意车子”这是杨佳友每天见到孩子们都要招呼的几句“牢骚话”,虽然简单,但却是他对孩子们深深的祝福。

今年58岁的杨佳友有着37年的党龄。家里有两个子女都考上了一个稳定的工作,生活没有太多负担的他原本在家种几亩良田,就可维持生计了,但他还是选择到村子就近的学校做起了保卫,当起了云炉小学342名孩子的守护神。

据了解,自石门乡脱贫攻坚工作开始以来,杨佳友就一直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参与村里的建设,为村里的发展规划建言献策。目前,河坝村黄家坪子的产业路已于2018年3月动工,近4公里的路预计今年7月份完工,届时,因为山高、路斗,交通闭塞、种地难的困境将会被打破,村民种出来的庄稼也可以顺利出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