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怎樣的呢?

我是土嚎


首先確定三人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電視劇《康熙王朝》來源於二月河的長篇歷史小說《康熙大帝》,小說的虛構,加上電視藝術形象,給大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然與歷史有較大差距。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其著作被收入《介庵草》。

姚啟聖(1624年—1683年),字熙止,號憂庵,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清朝康熙年間政治家、軍事家,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之一。姚啟聖為政帶兵執法嚴明,曾隨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在收復臺灣戰役中功勳卓著,歷任福建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病逝於福州。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別號榕村,福建泉州人,清朝康熙年間大臣、理學名臣。康熙九年(1670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曾協助平定“三藩之亂”、“統一臺灣”。著有《歷像要義》、《四書解》、《性理精義》、《朱子全書》等書。

單看年齡就可以知道,周培公(1632年—1701年)比姚啟聖(1624年—1683年)出生晚8年,更比姚晚去世18年;再看兩人的履歷,從未有過交集,當然就更沒有舉薦之說。

需要指出幾個明顯的錯誤。周培公作為漢人是不可能作為軍事最高指揮官的。

一:察哈爾叛亂,馬佳·圖海,隸滿洲正黃旗。康熙令信郡王鄂札為撫遠大將軍,圖海為副將軍統兵征剿察哈爾,信郡王鄂札是清初著名的豫親王多鐸的孫子,讓他出任主將,是政治上的考量,實際的指揮,還是得靠圖海。

二:勸降王輔臣。康熙十五年(1676年),以圖海為撫遠大將軍,征討吳三桂。王輔臣手下參將黃九疇、布政使龔榮遇(周培公奶孃龔嬤嬤的兒子)與周培公均是同鄉,周培公利用這一有利條件,自告奮勇,主動請纓,冒死進城勸降成功。

三:大清皇輿全圖:《康熙皇輿全覽圖》為中國清朝所繪的地圖。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編繪,繪圖人士有耶穌會的歐洲人士雷孝思、馬國賢、白晉、杜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明安圖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十餘人。沒有周培公什麼事。

再說姚啟聖,從小有豪俠之氣,也是清朝的擁躉,在八旗鄉試中考中第一名,被授予廣東香山知縣。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舉兵叛亂,姚啟聖與兒子姚儀募壯兵數百,趕赴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麾下效力。姚啟聖被委任為諸暨知縣,剿平紫山土寇。後來在收復臺灣的過程中,姚氏父子也屢立戰功。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姚啟聖的妹夫黃錫袞:清康熙年間東閣大學士(宰相),掌管兵部事。水師提督施琅是黃錫袞之妹夫,在收復臺灣一役中,三人以姻親關係並肩作戰。另外,攻克臺灣時鄭經已死,其子鄭克塽襲位,稱延平王。

最後說說李光地,康熙三年(1664年),李光地鄉試中舉。康熙九年(1670年),他於庚戌科會試中成績出眾,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被選為庶常館庶吉士。康熙十一年(1672年)九月,他得授翰林院編修之職。並非像電視劇中說的那樣不願意做官,在平定三番、收復臺灣、治理直隸興修水利中也多有貢獻。


又扎心了


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人物。不過這三個人在正史中的形象與電視劇裡面的形象有很大的區別。

歷史小人物——周培公

周培公,本名周昌,培公是他的字。他出生於大明崇禎五年,湖北荊門人,跟嘉靖皇帝算半個老鄉。《康熙王朝》電視劇中有關於他的內容,絕大多數都是虛構的。史書上關於他的記載,主要有三處:

一是在《清史稿》卷251《圖海傳》裡面提到過他。

二是在《湖北先賢詩佩》裡面,有關於他的幾句簡略記載。

三是在《清聖祖實錄》中,因其招降了叛將王輔臣,在康熙上諭中提到了他。

相關的史料就不細說了,只說一下他的歷史事蹟。從《清史稿》的記載來看,周培公的主要事蹟就是招降王輔臣。

具體招降的過程是:周培公在圖海出征平涼的時候向圖海獻策,被圖海選為幕僚。清軍圍攻平涼期間,周培公提出“說降”之策,圖海上奏給康熙,周培公隨即得到康熙的親自召見。最後周培公單槍匹馬進平涼,併成功說降了王輔臣。

至於電視劇中的情節,比如周培公協助康熙破察哈爾,平三藩,擁兵二十萬而遭到康熙的忌憚以及向康熙進獻《皇輿全圖》等,都是小說的虛構。



關於這個《皇輿全圖》需要說幾句,歷史上確實有《康熙皇輿全覽圖》,但是這份全覽地圖是1708年由康熙帝下令編繪,以天文觀測與星象三角測量方式進行,採用梯形投影法繪製,比例為四十萬分之一。繪圖人士主要是耶穌會的歐洲傳教士。也就是說,不懂西洋繪圖法,是不可能畫出這份全覽地圖的。

周培公並沒有學習過西洋繪圖法,很明顯不可能畫出這種高精度的地圖。並且,康熙下令繪製《康熙皇輿全覽圖》時,歷史上的周培公已經去世了。

另外還有幾點要重點指出來的是:

其一,網上一些地方文史博客裡說周昌是山東布政使,這個說法是不對的,他最高也只到道員。具體可以查《清代職官年表》,康熙二十年以後並沒有一個叫周昌的人擔任過布政使的記載。

其二,周培公不是進士出身,康熙十二年有一個叫周昌的進士,但此人是旗人。應該不是一個人,只是同名罷了。

其三,有些學者指出,周培公在跟上司鬧彆扭後,便解任返回了老家,他並沒有派去東北擔任盛京提督。關於他擔任盛京提督的記載,多半是謠傳。



驕傲不訓——姚啟聖

電視劇裡的姚啟聖是周培公在臨死前推薦給康熙的“平臺”人才。此人一出場,就是一身匪氣,桀驁不馴,跟誰都敢幹,讓人看著十分解氣。

歷史上的姚啟聖的性格,基本上與電視劇的形象類似,並且有過之而無不及。

根據《清史稿》列傳四十七記載,姚啟聖從小就很狂妄自大,頗有遊俠氣質。有一次他在通州遊歷,被當地的土豪侮辱。他一氣之下就跑到軍營投軍,後來因軍功做到了通州知州。上任後,就把當年侮辱他的土豪抓了起來。然後官報私仇,把土豪給打死了。上面派人追查此事,他也不含糊,直接就棄官跑路了。

後來姚啟聖投親,沾了親戚的光,入了漢軍鑲紅旗,在康熙二年的八旗鄉試中,考中了第一名,旋即被任命為廣東香山知縣(現在的中山市)。擔任知縣期間,由於得知前任知縣因虧空被下了大獄,姚啟聖便自掏腰包,替他還了錢。再後來由於他擅自開了海禁,私自跟葡萄牙人做生意,被廣東總督盧興祖彈劾,被判死罪。不過由於正好趕上大赦天下,撿了條命。

三藩之亂的時候,姚啟聖自己組織了數百人的團練,投靠康親王傑書,並把自己做生意攢的十五萬兩銀子全部捐做軍餉。平定三藩後,康親王傑書先後舉薦姚啟聖做了福建布政使、福建總督加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負責平定臺灣的工作。

從姚啟聖捐銀子這件事就可以看出,他是個非常善於經商賺錢的人。三藩之亂期間,他就賺了很多錢。這些錢後來基本上都花在了收復臺灣上面。

1682年,康熙下令發起了澎湖之戰,命姚啟聖負責後勤保障,而命施琅獨自帶兵,專門負責攻取臺灣。姚啟聖在後方保障上可謂竭心盡力,他把家中的銀盆杯碗和妻妾的金銀首飾“悉數抵算”,官兵們見此情景“相視感嘆,莫不涕零,各矢用命。”

自康熙十四年至康熙二十二年,姚啟聖傾家蕩產籌措軍資共計白銀四十二萬八千兩,中間還包括資助修造學校、賑濟災民、營建民房,製造大小戰船100餘艘等。花的都是他自己的家產。

可以這麼說,在平臺過程中,姚啟聖之貢獻不亞於施琅。然而臺灣收復後,康熙卻故意不賞賜他,這也直接導致姚啟聖就因氣憤而一病不起,最後病逝了。

當他病逝後,家中窮的“肅然無儲蓄,諸子賣田以藏,貧如故。”

這正如他在平臺後方供應時說:“即家徒四壁,債累難堪,實所甘心。”




理學大師——李光地

歷史上的李光地是個能臣,臨退休之前坐到了文淵閣大學士(相當於丞相)。不過他的政治成就一般,他在歷史上最大的貢獻,是他在理學方面的研究。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李光地的水平排不上名次,地位很低。但是如果要研究清代政治史的話,就一定要研究李光地。因為康熙前期的理學家,如熊賜履等人,就一直力圖以教化君主的方式樹立儒學的地位,擴大儒家政治文化在清朝國家機器中的影響力,促進清朝在中原地區統治方式的轉型。

說白了,就是給理學找出路,讓理學能適應清朝的統治。同時也讓理學進化,服務於清朝的統治。

熊賜履退休之後,槓過理學大旗的人,就是李光地。當時他的具體工作是:主持朝廷的修書工作,為程朱學說樹立一個適應於清朝的教化範本和媒介,從而確定了儒學道統在清代官方意識形態中非常重要的位置。

客觀上說,他在清初官方的語境內,為理學爭得一席之地,同時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清朝在中原地區的政治文化形態。

至於他和藍齊兒的愛情悲劇,就不要太當回事了。


Mer86


歷史上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當然與電視劇《康熙王朝》是不大一樣的,那又具體是怎麼樣的呢?

周培公

周培公里的培公是他的字,他的本名是周昌,湖北荊門人。早年喪父,在他十歲的時候,李自成攻入了荊楚地區,周培公的母親殉難而死,周培公就成了孤兒,後來成為州里的小吏,之後跟隨顯赫之人進了京城,成為內閣供奉。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亂開始,陝西提督王輔臣也跟著叛亂,王輔臣曾經是吳三桂的部將。康熙就派東閣大學士黃錫袞和周培公率軍徵王輔臣,康熙對王輔臣的策略是剿撫相結合。

康熙十五年,康熙任命圖海為大將軍,徵王輔臣,因為王輔臣英勇善戰,清將有點懼怕王輔臣。周培公是圖海的幕僚,他建議圖海對王輔臣招降,圖海覺得很有道理,就採納了周培公的意見。

王輔臣手下的參將叫黃九疇,還有布政使龔榮遇都是周培公的老鄉,他們也勸王輔臣投降,周培公就冒死入平涼城,成功招撫了王輔臣。王輔臣平定之後,圖海奏請周培公升為山東登萊道。

康熙還誥封周培公的母親孫氏為貞烈恭人,加夫人銜,還親自為孫氏寫了祭文。周培公到山東任職,但是與總兵不合,當官三年,辭官回到了老家荊門。康熙二十九年,噶爾丹反清,周培公向康熙寫平叛的摺子,康熙就任命周培公為盛京提督。康熙四十年,周培公死於任上。

姚啟聖

姚啟聖,浙江會稽人,順治初年,姚啟聖投清軍,被任命為通州知州,後辭官而去。姚啟聖依附八旗,加入漢軍鑲紅旗。康熙二年,姚啟聖在八旗鄉試第一名,被任命為廣東香山知縣,姚啟聖因為擅自開海禁,所以被彈劾罷官了。

康熙十三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造反,康熙命康親王前往平叛,姚啟聖募兵數百,在康親王麾下,姚啟聖被任命為諸暨知縣。康熙十四年,在康親王的推薦下,姚啟聖被任命為浙江溫處道僉事。

康熙十五年,姚啟聖隨康親王徵耿精忠,耿精忠投降。姚啟聖被任命為福建布政使,時鄭經佔領漳泉,姚啟聖成功勸降吳三桂部將韓大任,並收編三千餘人。康熙十六年,姚啟聖隨康親王收復漳泉等地,康熙任命姚啟聖為福建總督。

康熙十七年,姚啟聖與海澄公黃芳度大敗鄭經大將劉國軒,姚啟聖被封為正一品,十月,姚啟聖再次擊敗劉國軒。康熙十八年,姚啟聖大敗鄭經的軍隊,招降一萬四千多人。康熙十九年,姚啟聖攻下金廈,被封為兵部尚書,加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姚啟聖被賜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康熙二十二年,姚啟聖與施琅攻下臺灣。康熙二十二年,姚啟聖病逝於福建,終年六十。

李光地

李光地,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李光地在科舉考試獲得二甲第二名(一甲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三人),康熙十一年,李光地擔任翰林院編修。康熙十二年,李光地回鄉省親。

康熙十三年,三藩之亂,靖南王與鄭經都招安李光地,被李光地拒絕了。康熙十四年,李光地把密摺寫在蠟丸裡,然後送往京城。康熙十六年,李光地被任命侍讀學士。康熙十七年,李光地率軍打敗劉國軒,李光地被任命為永州總兵。

康熙十九年,李光地向康熙推薦了施琅。康熙二十五年,李光地擔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康熙二十八,李光地擔任兵部右侍郎。康熙三十年,李光地擔任會試副考官。康熙三十五年,李光地擔任順天督學。

康熙三十七年,李光地擔任直隸巡撫。十二月,李光地擔任吏部尚書。康熙四十四年,李光地被任命為文淵閣大學士,這個時候就可以稱呼其為宰相了。康熙五十五年,李光地病逝於任上,終年七十七歲,康熙派恆親王允祺弔唁,諡號文貞,祀賢良祠。


歷史簡單說


首先,歷史上康熙時期的重臣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三人都真實存在,《康熙王朝》裡演的三人主線與歷史大事件基本靠攏,但電視中三人履歷和歷史有很大差別。

我想問這個問題題主應該是看過《康熙王朝》的,在這部電視劇中周培公、姚啟聖和李光地都是成就康熙偉業的不世之功臣。在康熙因削藩弄的大清四面楚歌,甚至是瀕臨滅亡的時候,是周培公率領由家奴組成的部隊擊潰了察哈爾叛軍,繼而收服王輔臣,並平定三藩之亂,可以說周培公就是拯救大清的最大功臣。在康熙要收復臺灣之時,正是在福建總督的姚啟聖的幫助下,才最終收復臺灣。在康熙面臨著索尼和明珠兩黨的壓迫下,正是因李光地的存在,康熙才能在最後擊垮索明兩大集團。

可以說在《康熙王朝》中這三人對於康熙來說都是最大的功臣,同時我們也知道這三人在電視劇中最後的結局都十分悽慘。那麼在真實歷史上他們的結局還是如此悲涼嗎?這裡歷史趣文為大家一一揭曉。

周培公

周培公(1632年—1701年),本名昌,字培公,湖北荊門人,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

周培公在真實的歷史中並沒有電視劇中功勞那麼大,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在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周培公幼年喪父,十歲時,李自成進攻荊郢間,其母孫夫人殉難而死,周培公落魄無依。成為州卒小吏,不久依附顯赫者進入京城,擔任內閣供奉。

勸降輔臣

三藩之亂

康熙十三年(1674年)臘月,吳三桂發動三藩之亂,策動陝西提督王輔臣在北方反叛呼應。在耿精忠、王輔臣先後發動叛變後,吳三桂曾試圖應援、打通與耿、王的聯絡,使叛亂地區聯成一片,迅速壓縮對清軍的包圍圈。

圖海

康熙十五年(1676年),康熙帝任命圖海為大將軍,統轄陝甘征討大軍。王輔臣擁兵自重,以驍勇善戰聞名,清將都有點怕他,不敢輕易進兵,他也沒把清兵放在眼裡,對10萬清軍圍困毫無懼色,目空一切。

勸降輔臣

後來周培公自告奮勇隻身前往王輔臣軍,勸降於他,后王輔臣在周培公的說服下果然再次接受了清廷的招撫。

委以重任

平定王輔臣陝甘叛亂,不僅解除了朝廷的重大威脅,而且剪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朝廷對參戰的漢將分別論功行賞,委以重任,多方鼓勵和獎賞,使他們忠心耿耿為朝廷效力。周培公對獎賞只有一個要求:母親孫氏以父死殉節,望皇上能為母請旌。圖海奏請康熙皇帝升任周培公為山東登萊道,並對周培公母親孫氏予以嘉封。

辭官還鄉

康熙十五年(1676年),朝廷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其父封贈為朝烈大夫,加贈中奉大夫銜。康熙皇帝還親自御筆為孫氏撰寫祭文,規定了祭祀規格,命布政司堂上官分守武昌道參政吳毓珍辦理。周培公在家守孝三年,後到山東任職,因與總兵官意見不合,難以繼續共事,僅在任三年,便辭官回到荊門家鄉。

死於任上

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西北蒙古族首領噶爾丹率眾反清。賦閒在家的周培公仍不時關注朝廷政事,希望復起,聞訊後連忙趕寫平叛“條呈”送到京城,亦被康熙帝採納,任命周培公為盛京(今瀋陽)提督,負責戍邊。

康熙四十年(1701年),卒於任上。

可以說在真正歷史中周培公的功勞和官職雖然沒有電視劇中說的那麼誇張,但是他的結局卻要比電視劇中好多了,他並不是被貶到盛京,而是自己自告奮勇去了盛京幫助清廷守衛邊境,而且在盛京提督任上幹了足足11年,可以說深受皇帝的信賴,要知道盛京乃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能讓一個漢人掌兵如此久,足以見的他有多受恩寵。

姚啟聖

姚啟聖,1624年出生於浙江會稽,字熙之、憂庵,從小就有豪俠之氣。是清代康熙年間的傑出政治家,收復臺灣的決定性人物之一,曾擔任福建總督。當政期間以執法嚴明著稱,在收復臺灣戰役中功勳卓著。

姚啟聖在真實歷史中的功績比電視劇中的還要大,也更為傳奇。

姚啟聖為明朝諸生。清順治初年,遊通州,為土豪所侮,乃詣軍前乞求自效。任通州知州,執土豪杖殺之,棄官而歸。

剿靖南王

姚啟聖塑像
(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在福建舉兵叛亂,進入浙江境內,攻取溫州、台州、處州等下轄縣。康熙皇帝命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率兵討伐,姚啟聖與兒子姚儀募壯兵數百,趕赴康親王麾下效力。姚啟聖被委任為諸暨知縣,剿平紫山土寇。
康熙十四年(1675年),康親王將姚啟聖的功績上奏康熙皇帝,姚啟聖因而被破格提拔為浙江溫處道僉事。後隨都統拉哈達剿平松陽、宣平縣的叛兵。康熙十五年(1676年),姚啟聖與副都統沃申、總兵陳世凱等協同平剿耿精忠,攻打石塘,將木城焚燬,斬殺眾多耿軍,乘勝收復雲和縣。 [3] 同年十月,姚啟聖父子隨康親王軍征討耿精忠,軍隊攻入仙霞關,逼近福建,耿精忠投降。姚啟聖被提拔為福建布政使。當時鄭成功之子鄭錦佔據漳州、泉州和興化,清軍前往征討。吳三桂麾下將軍韓大任驍勇善戰,被稱為“小淮陰侯”,自贛入汀試圖與鄭錦會合。姚啟聖將其說降,得到其部卒3000人編入親軍。

康熙十六年(1677年),姚啟聖隨康親王攻克邵武和興化,完全收復漳、泉之地,鄭錦逃回廈門。總督郎廷佐上奏康熙稱姚啟聖與其子姚儀屢獲戰功,且養軍購馬、備置甲冑弓矢,先後用銀五萬兩都是自己籌措出資,康熙皇帝下詔嘉獎,晉升福建總督。

收復臺灣

姚啟聖畫

像康熙十七年(1678年)七月,姚啟聖偕同海澄公黃芳度從永福進兵,收復平和、漳平二縣。鄭錦麾下大將劉國軒等進逼泉州,立營於蜈蚣嶺。姚啟聖率壯士出戰,將軍賚塔、都統沃申等夾擊,連破鄭錦營寨,斬殺其部將鄭英、劉正璽等十餘人,劉國軒兵敗逃遁海澄。姚啟聖乘勝攻克收復長泰縣,因戰功被進封正一品。同年九月,姚啟聖派遣其子姚儀進兵同安,敵軍棄城逃遁。十月,姚啟聖偕副都統吉勒塔布、提督楊捷等進攻海澄,接連在江東橋、潮溝擊敗劉國軒。

(1679年),劉國軒等準備毀斷江東橋以攻取長泰。姚啟聖偕賚塔、楊捷及巡撫吳興祚協力追殲,大敗鄭錦軍隊,先後招降官吏400餘名、士兵14000餘人。康熙十九年(1680年)二月,姚啟聖與賚塔及總兵趙得壽、黃大來等分兵七路合擊,破敵19寨。另派遣軍隊渡海,攻下金門、廈門,招降朱天貴、楊彪等,進封兵部尚書、太子太保。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姚啟聖因攻克海澄、金門、廈門之功,被授予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當時鄭經已死,其子鄭克塽襲位,稱延平王,表示願意對清稱臣進貢。姚啟聖上奏,康熙不許,命水師提督施琅攻取臺灣。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施琅攻克臺灣,姚啟聖還兵福州。



主要成就

平定三藩:姚啟聖在追隨康親王愛新覺羅·傑書平定耿精忠叛亂之役中聲名鵲起,其以不凡的勇氣和謀略,協助康親王攻克收復了江浙陷於耿精忠部署的土地,並一路進取福建,徹底平定耿精忠叛亂。

平定鄭軍:康熙十七年(1678年)鄭成功部將劉國軒率軍進攻福建沿海,攻陷漳州門戶海澄。姚啟聖上任後迅速進剿鄭軍,很快扭轉敗局,迫使劉國軒收縮兵力在漳州附近,為後續逐步收復臺灣奠定基礎。

制訂方略:姚啟聖上任伊始即向康熙奏請自己的戰略部署,提出以“剿撫並用”的方式,一邊攻取收復失地,一邊招撫敵方不堅定的盟軍將領。這一策略正適合清初國情,很快被康熙採納,使得清廷順利收復臺灣。

招撫鄭軍:姚啟聖以從鄭氏集團內部分化瓦解,逐漸削弱敵方勢力的方式智取鄭軍。曾於康熙十八年(1679年)在漳州設“修來館”,以高官厚祿招降鄭經部屬,先後有陳士愷、鄭奇烈、朱天貴等名將攜所屬官兵近五萬人投誠,可謂成效顯著。

壯大水師:清朝初年朝廷沒有強大水師,對於盤踞海島的鄭軍久無良策。姚啟聖擔任福建總督期間奏請朝廷委派重臣專職水師提督, 重視水師事務。康熙於是調撥萬人從江浙選戰船百餘艘,從湖廣撥發新式西洋火炮,大為增強福建水師的力量。

發展經濟:姚啟聖收復金廈後,上書懇請諸島終止移民,最大限度恢復因連年征戰、清廷“遷界禁海”政策而遭受嚴重破壞的地方經濟,保護了百姓的利益。

薦舉賢良:姚啟聖與大學士李光地共同保舉施琅出任福建水師提督,為平臺選將做出關鍵性決策。

那麼在歷史上,功高蓋世的姚啟聖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姚啟聖的一生曲折波瀾,從一個永不敘用的擱置知縣成為平定臺灣、國家統一事業的英雄,但在即將功成之際,又讓他從政治巔峰跌落下來。臺灣收回後,康熙對施琅屢加褒獎,授予靖海將軍,封靖海侯,世襲罔替。而姚啟聖在死後第二年,雖然康熙對其評價較之前有所肯定,但與施琅相比完全不在一個層次。這位曾在清朝統一做出重大貢獻的名臣鞠躬盡瘁,卻生前蒙受不白之冤,如同海浪一般潮氣湧動,如同悲嘆。

1683年六月,部屬施琅不聽調派,先行領軍攻臺,佔領臺灣,俱奪戰功。施能先行點兵出征,顯見康熙有密令授予施琅,並無全信任姚。姚悶悶不樂,至斯年年底故逝。

李光地

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晉卿,號厚庵,又號榕村,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湖頭鎮人。

歷史上的李光地結局可要比電視劇上的李光地好的太多了,而且官做的也是三人中最大的,他也是三人中唯一死後被追贈和賜予諡號的。清聖祖康熙九年(1670年)登進士第五名,官至直隸巡撫、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1681年李保薦施琅領軍,結束明鄭;為官期間,政績顯著,貢獻巨大,康熙帝曾三次授予御匾,表彰其功。明末以來,戰爭頻仍,民族矛盾尖銳,朝政腐敗,水利失修,水患頻繁。至康熙親政,把“三藩”、河務和漕運列為首先辦理的大事。

平定三藩

康熙十三年(1674年),靖南王耿精忠舉兵造反,鄭錦佔據福建泉州。李光地與家人藏匿山谷間,鄭錦和耿精忠派人招安,被李光地堅決拒絕。康熙十四年(1674年),李光地暗中書寫密摺,藏在蠟丸中,派人暗中送往京城,最後通過內閣學士富鴻基呈給皇帝。康熙皇帝看到密摺後深為感動,嘉許李光地的忠誠,並下命兵部錄其為領兵大臣。

康熙十六年(1677年),朝廷收復泉州。李光地在漳州拜謁拉哈達。拉哈達向康親王上疏稱:“李光地矢志為國,即使顛沛流離也不曾改變志向,應當予以褒獎。”康親王下令優待,並提拔為侍讀學士。李光地行到福州,恰遇父喪歸家。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同安蔡寅部起義軍打著復明旗號,以萬餘人圍攻安溪。李光地招募百餘鄉間勇士固守,斷絕敵方糧道得以解圍,並告知朝廷。拉哈達上報其功,李光地再次得到優敘,升遷翰林學士,不久後因功官至永州總兵。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七月,守制已滿的李光地返回京城,康熙諭示其不必候缺,即任內閣學士。李光地建言推舉施琅擔任平臺將領,皇帝採納了推薦,得以順利收復臺灣。

宦海沉浮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李光地請假送母親返回原籍。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李光地返回京城,被授予翰林院掌院學士,在御前講席上值講,併兼任日講官和起居注官,還負責指導庶吉士。過了一年,因為母親患病,李光地上疏請求回家探望。

康熙二十七年(1687年),李光地返回京城。當時正值孝莊文皇后喪期,禮部官員對他提出彈劾,指責他途中遲延,身為三品卿員而未能及時來京叩謁孝莊文皇后梓宮,請交吏部議處。吏部議降五級調用,被康熙降旨寬免。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五月,他奏進的文章令康熙皇帝十分不滿意,指斥他假冒道學,不能表率翰林,將他降為通政使司通政使。當年十二月,李光地重新被擢升為兵部右侍郎。

康熙三十年(1691年)二月,李光地又擔任會試副考官,並與侍郎博霽、徐廷璽以及原任河督靳輔視察黃河工程情況。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正月,李光地奉旨提督順天學政。當年四月,李光地的母親離世,按照禮制李光地需解職回鄉喪居以盡孝道,稱為丁憂守制。康熙皇帝頒下諭旨,稱:“提督順天學政關係緊要,李光地特行簡用,可在任守制。”李光地接到諭旨後表示:“臣蒙荷聖恩,怎敢不以殘喘自效?”不過,他還是提請康熙給予九個月假,讓自己往返治喪。

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李光地服喪期滿,康熙命其官復原職。次年,李光地得授工部左侍郎,仍兼任順天督學。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十二月,他又因“居官優善”、“清廉”而遷任直隸巡撫。在任期間,李光地很好治理了當地水患,得到康熙的褒獎,不久被拔擢為吏部尚書。康熙四十年(1701年),李光地主持的治理永定河的河務工程順利竣工。他獲得了康熙手書“夙志澄清”匾額及御製永定河詩、御服衣冠等賞賜物品。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三月,給事中黃鼎楫、湯右曾等人合疏彈劾李光地撫綏直隸災民不利,不將災民逃散情形據實陳奏,請求朝廷嚴加處分。八月,御史呂覆恆劾奏李光地處理秋審事宜任意斷決,給事中王原又頦奏李光地薦人不當。但是,這些非議大多遭到了康熙皇帝的否決。在吏部任上,李光地對兵制、官俸、蠲免錢糧等方面屢有建言。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吏部接到康熙諭旨:“李光地居官甚好,才品俱優,著升為文淵閣大學士。”這樣,年過花甲的李光地正式登上了相位。

晚年生活

康熙五十五年(1717年)五月,李光地因疝疾速發,卒於任所,享年77歲。皇帝派遣恆親王允祺前往弔唁,賞賜千兩金,諡號“文貞”。雍正初年,加贈太子太傅,祀賢良祠。

總結

綜上所述,在歷史上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這三人的結局都還不錯,都是善終。而這三人也都是受到康熙帝的信任,其中以李光地的成就最高,他是三人中唯一被賜予諡號的,也是唯一坐上相位的。而其中在電視劇中被明顯誇大功績的顯然就是周培公,在歷史中他最大的功勞就是勸降王輔臣,做到最大的官也就是盛京提督,遠非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

這告訴我們:電視劇都是存在誇大成分的。

465趣歷史


很喜歡《康熙王朝》,人物形象塑造得很鮮明,但劇中人物與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還是有差別的,尤其是周培公。歷史上,周培公與姚啟聖、李光地二人的地位差距懸殊,才具、功勞、結局都差別很大。周培公是個謀士,姚啟聖獨當一面,李光地宰輔之臣。

周培公,名周昌、字培公,平三藩時勸降王輔臣有功,官至山東登萊道攝布政使,地位不高;姚啟聖,平三藩參與擊敗耿精忠,與施琅收復臺灣,官至兵部尚書、太子太保,世襲拜他喇布勒哈番兼拖沙喇哈番(滿語,意為世襲騎都尉兼雲騎尉);李光地,學問淵博、治理有方,曾任直隸巡撫,官至吏部尚書,拜文淵閣大學士

一、《清史稿》沒有給周培公立傳

觀察一個歷史人物是否具有歷史地位,史書會給出最直接的答案。看一看《清史稿》,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三人的地位一目瞭然。

周培公,在《清史稿》中沒有立傳

,只是在“列傳三十八 圖海 李之芳”中,作為大將軍圖海的幕僚,被記載相關事蹟。

姚啟聖,在《清史稿》中立傳“列傳四十七 姚啟聖 子儀 吳興祚 施琅 朱天貴”,並在2篇本紀、2篇志、7篇列傳中被提及。

李光地,在《清史稿》中立傳“列傳四十九 魏裔介 熊賜履 李光地”,並在4篇本紀、13篇志、24篇列傳中被提及。

二、周培公是個謀士,姚啟聖獨當一面,李光地宰輔之臣

周培公,湖北荊門人,生員出身,“好奇計”、“喜言兵”。有三件事青史留名:一是平三藩期間,跟隨大將軍圖海做幕僚,利用同鄉為內應,勸降陝西王輔臣;二是因為母親剛烈、為其父而死,爭得康熙皇帝命人旌表他的母親,同時派官員致祭;三是西北噶爾丹叛變之際,上書言評判之策。

姚啟聖,浙江會稽人,明朝諸生、康熙二年八旗鄉試第一,“少任俠自喜”。長時間效力軍中,以軍功升遷:一是跟隨康親王傑書,剿滅反叛的耿精忠,使其投降;二是多次打敗臺灣鄭經的大將劉國軒,奪回鄭經所佔的福建州縣,因功升兵部尚書、太子太保;助施琅徵臺灣,負責糧草督運,並設計離間臺灣內部鄭克塽和劉國軒之間的關係,功不可沒。

李光地,福建安溪人,康熙九年成進士,“幼穎異”。李光地是飽學之士,又能治軍、撫民:一是在福建省親期間,遇到耿精忠、尚之信叛亂,以及臺灣鄭經來犯,組織鄉里民兵多方抵抗,同時上書建議平叛之策,被康熙採納,因功

被任命為永州總兵;二是向康熙皇帝舉薦施琅,“內大臣施琅習海上形勢,知兵,可重任”,平臺灣也有李光地之功;三是在直隸巡撫任上,治理漳河、滹沱河、子牙河等水利,多次上疏康熙皇帝減免直隸境內錢糧賦稅,因治理有方升遷為吏部尚書、兼任直隸巡撫;四是受皇帝之命校對整理理學書籍,包括朱子全書及周易折中、性理精義等,官拜文淵閣大學士。

三、周培公、姚啟聖晚景淒涼,李光地死後榮寵不減

周培晚年年無人問津。史書對周培公的結局記載很簡略,“後卒於家”。可見晚景相當不如意、甚是淒涼。

姚啟聖死後遭人彈劾。《清史稿》記載,“啟聖還福州,未幾,疽發背,卒”,第二年有人就以姚啟聖在平臺灣期間,修繕船舶和軍械時,多報了四萬七千兩費用,應當追繳。最後還是康熙看在他有功之臣的面上,沒有追究,“上念其勞,免之”。

李光地死後榮寵不減,諡號“文貞”,加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生前類官至文冤閣大學士,參加康熙五十二年的千叟宴,很得恩寵。死後,康熙派恆親王允祺前往祭奠,又加諡號“文貞”,同時派工部尚書徐元夢護送他的靈柩迴歸故鄉。不止於此,康熙還高度評價李光地,“李光地謹慎清勤,始終一節,學問淵博。朕知之最真,知朕亦無過光地者!

”。甚至到了雍正初年,雍正皇帝還加贈李光地太子太傅,入祀賢良祠。


真是各有命不同,風雲際會之間,每個人都創造屬於自己的功業!


溫水歷史


我想問這個問題題主應該是看過《康熙王朝》的,在這部電視劇中周培公、姚啟聖和李光地都是成就康熙偉業的不世之功臣。在康熙因削藩弄的大清四面楚歌,甚至是瀕臨滅亡的時候,是周培公率領由家奴組成的部隊擊潰了察哈爾叛軍,繼而收服王輔臣,並平定三藩之亂,可以說周培公就是拯救大清的最大功臣。在康熙要收復臺灣之時,正是在福建總督的姚啟聖的幫助下,才最終收復臺灣。在康熙面臨著索尼和明珠兩黨的壓迫下,正是因李光地的存在,康熙才能在最後擊垮索明兩大集團。



可以說在《康熙王朝》中這三人對於康熙來說都是最大的功臣,他們幫助康熙完成了一件又一件的豐功偉業。但是我們也知道這三人在電視劇中最後的結局都不怎樣,周培公被貶到盛京最後因病而死,姚啟聖在收復臺灣後就自動辭官歸隱山林,李光地被貶往臺灣直至終老。所以在電視劇中他們這三人的結局可謂是悲涼,那麼在真實歷史上他們的結局還是如此悲涼嗎?這裡澳古君為大家一一揭曉。



周培公

周培公在真實的歷史中並沒有電視劇中功勞那麼大,他最大的功績就是勸降曾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周培公出生於明末崇禎年間,在當年他的母親因戰亂無辜受牽連而死,自此孤苦無依,但因他曾經讀過書,所以就被當地的縣官看中成為了其幕僚。後清軍入關替代明朝統一天下的時候,他因貴人的推薦得以進入清廷的內閣成為供奉。



1674年,康熙因進行錯誤的削藩政策,最終導致吳三桂起兵造反,此時遠在陝西的原明朝降將王輔臣也被吳三桂策動反叛。而在當時如果一旦讓吳三桂與王輔臣之間的轄地連成一片,那麼大清勢必會陷入更加危急的地步。於是周培公等人就被康熙調往陝甘地區負責阻擊吳三桂軍對於陝甘地區的進攻。



但由於此時清朝不只是受到吳三桂和王輔臣的威脅,它還同時受到耿精忠、鄭經等勢力的進攻,可以說朝廷根本就沒有過多的兵力能夠投入到與王輔臣軍的對抗當中。再加上當時的王輔臣還處於舉棋不定的局面當中,所以此時如果能夠說服王輔臣重新歸順於清廷,這樣清廷就能擁有足夠的兵力去對付吳三桂等人。就這樣最終周培公自告奮勇隻身前往王輔臣軍,勸降於他,后王輔臣在周培公的說服下果然再次接受了清廷的招撫。



而靠著這份勇氣和功勞,他被康熙晉升為山東登萊道,其母被追贈為貞烈恭人,其父也被追贈為朝烈大夫。後康熙更是親自替周培公的亡母孫氏撰寫祭文,可以說恩寵一時無兩啊。而後在守孝三年後,周培公前往山東赴任,但是由於在任上他與山東總兵不合,再加上他本就不太適應官場上的條條框框,所以在當了三年的登萊道,他就辭官歸隱了。



按理說周培公的仕途也就到此截止了。但是在1690年隨著清朝西北地區噶爾丹的反叛,賦閒在家的周培公又耐不住了,於是他就寫了一道平叛的計策呈給了康熙,後康熙看了覺得很好於是就讓周培公前往盛京擔任提督一職,負責守衛邊境的安全。直到1701年,在盛京護衛著大清邊境11年的周培公,因病去世。



可以說在真正歷史中周培公的功勞和官職雖然沒有電視劇中說的那麼大,但是他的結局卻要比電視劇中好多了,他並不是被貶到盛京,而是自己自告奮勇去了盛京幫助清廷守衛邊境,而且在盛京提督任上幹了足足11年,可以說深受皇帝的信賴,要知道盛京乃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能讓一個漢人掌兵如此久,足以見的他有多受恩寵。

姚啟聖

姚啟聖在真實歷史中的功績比電視劇中的還要大,也更為傳奇。順治初年,姚啟聖因被當地土豪侮辱,遂憤而投靠了清軍,後當時清軍的掌權人覺得這人學識過人是個人才,於是就任命他為通州知州。可是姚啟聖這人並不是什麼安分守己的人,他一當上知州就帶著手下的衙役把欺負他的那個土豪給活活打死了,後就直接掛印而去了。



後在1663年不知何故,曾經辭官的姚啟聖又想著當官了,於是去考了鄉試,後中舉被授予廣州香山知縣,但是沒過多久就因擅自讓百姓前往南洋與人做生意而被罷官免職。就這樣在二次丟掉官職後,姚啟聖就稍微老實的做了幾年的生意。不過他畢竟不是一個安分的主,在1674年吳三桂等人發動三藩之亂之時,姚啟聖就帶著自己多年經商賺到的錢,然後招兵買馬投靠了當時負責鎮壓福建叛亂的康親王傑書。



而在跟隨康親王南征北戰的過程中,姚啟聖可是屢立奇功,更是官運亨通。先是逼迫耿精忠投降被晉升為福建布政使,後又利用奇策將吳三桂麾下的大將韓大任收入麾下,之後更是協助康親王收復漳、泉之地,因而又被晉升為福建總督。也就是在福建總督任上,姚啟聖開啟了傳奇而又輝煌的一生。




1678年因收復平和、漳平二縣,又成功阻止臺灣鄭氏政權對於福建的覬覦,並斬殺鄭英等大將,而被晉封為正一品。1679年因姚啟聖擊潰鄭錦大軍,並招降14400人,同時又趁機收復金門和廈門,從而被晉升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1682年又因攻克金門、廈門之功,被授予可世襲罔替的騎都尉爵。之後在1683年,已是59歲高齡的姚啟聖在協助施琅攻克臺灣後,不久就病逝於福州。



可以說姚啟聖這輩子就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曾經幾次三番丟掉官職,但是卻都能依靠自己的才學和智慧再次崛起,直至做到最後的太子太保,位列東宮三公的顯赫地位。

李光地

歷史上的李光地結局可要比電視劇上的李光地好的太多了,而且官做的也是三人中最大的,他也是三人中唯一死後被追贈和賜予諡號的。李光地生於明末崇禎十五年,後在康熙四年高中二甲第二名進士而得以進入仕途。在中進士後他先被選為庶吉士,後被授予翰林院編修一職。1674年三藩之亂時,在福建省親的李光地拒絕鄭錦和耿精忠的招安,並偷偷寫信向康熙表明自己的忠心,而康熙也感念他的忠誠,於是就讓兵部錄其為領兵大臣,並讓康親王在進入福建時儘量找到他以護其安全。



在1677年李光地因拉哈達的讚賞,而被康親王提拔為侍讀學士。後在1678年,李光地因鎮壓反清復明的蔡寅起義有功而被晉升為永州總兵。1680年李光地回朝後,被康熙任命為內閣學士,並於同年舉薦了施琅負責攻臺事宜。之後李光地歷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直隸巡撫、吏部尚書等職。而在這數十年,李光地也曾因過被貶官,也曾也治理水患有功被晉升,總之是宦海沉浮,陰晴不定。



不過最終李光地的仕途還是走向了鼎峰。1705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光地被晉升為文淵閣大學士,成為了世人默認的宰相。而作為已經坐到了這個位置的李光地此時已無意在做官了,他幾次三番都想辭官回鄉頤養天年,但都因康熙眷念老臣而被駁回。最終在1717年,李光地因病卒於任上,享年77歲,賜諡號“文貞”。



可以說李光地從做官的那一刻起就深受康熙的信任。在晚年他曾幾次三番被人彈劾有錯,但每次都被康熙赦免,比如在1687年他因在孝莊太后的葬禮上未如期到京城叩拜孝莊,而被人彈劾,按理說應該是連降五級錄用,但是最終被康熙降旨赦免。所以終李光地這一生他都是康熙最為親近的寵臣,甚至死後都享受了無上的恩寵,在雍正年間李光地先是被追贈為太子太傅,後更是得以進入賢良祠受世代供奉。



綜上所述,在歷史上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這三人的結局都還不錯,沒有被貶,沒有被殺,而都是善終,且都是在任上病逝。而這三人也都是受到康熙帝的信任,其中以李光地的成就最高,他是三人中唯一被賜予諡號的,也是唯一坐上相位的。而其中在電視劇中被明顯誇大功績的顯然就是周培公,在歷史中他最大的功勞就是勸降王輔臣,做到最大的官也就是盛京提督,遠非電視劇中所演的那樣。


澳古說歷史


歷史上真實的周培公並不像《康熙王朝》中那樣經天緯地,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也就是在三藩之亂中幫助圖海勸降王輔臣。



周培公名昌,字培公,早年籍籍無名,依附著別人才得以入京擔任內閣供奉。

三藩之亂中,周培公主動找到大將軍圖海,提出平涼策,被召為幕僚。之後又主動提出自己出面勸降王輔臣。

由於成功勸降了王輔臣父子,成功翦除了吳三桂在西北的羽翼,周培公升任山東登萊道,誥封其母孫氏為貞烈恭人,加贈夫人銜,康熙還親自為其撰寫祭文。不過,周培公赴山東就任後僅僅三年,便因與當地總兵官意見不合,憤而辭官。

後來,康熙帝又再次起用周培公,封其為盛京提督。1701年,周培公卒於任上。

可見,周培公在康熙朝雖屢獻奇謀,但也不過是一普通官員而已。他既沒有當過大將軍,也沒有給康熙繪製過地圖,康熙更沒有因為他的死而輟朝。

而歷史上真實的姚啟聖確實是康熙朝收復臺灣的關鍵人物,但他並沒有官越做越低,更沒有養過馬。



早年姚啟聖便入了漢軍鑲紅旗,然後在八旗鄉試中高中,任廣東香山知縣。在任期間因為私開海禁,被彈劾罷官,於是棄官從商。

後來三藩之亂,姚啟聖靠自己從商賺來的錢募集兵馬,投靠前來平叛的康親王傑書,共同討伐耿精忠,隨後屢建奇功,從諸暨知縣、浙江溫處道僉事、福州布政使一路勝任福建總督。

隨後,姚啟聖總督福建,謀劃平臺事宜,多次擊潰臺灣鄭氏軍隊,攻克攻下金門、廈門,因功被授予世襲騎都尉,加一雲騎尉。1683年施琅攻克臺灣後,姚啟聖還兵福州。不久,因舊病復發而病逝。

至於李光地,在《康熙王朝》中就更扯了。真實歷史中的李光地並沒有跟格格談戀愛,也沒有被貶到臺澎做知縣。



李光地是康熙朝的理學大家和名臣。三藩之亂時,因為拒不投降耿精忠而被康熙嘉獎,被提拔為侍讀學士,後升遷為翰林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等。

幾番宦海沉浮,李光地被人彈劾過,也被康熙貶謫過,但又總是一次次地被原諒,被重新起用,最終在花甲之年榮升文淵閣大學士,官居一品。

晚年致仕後,李光地還被康熙邀請來參加千叟宴,康熙五十五年病逝。


達摩說


首先,歷史上康熙時期的重臣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三人都真實存在,《康熙王朝》裡演的三人主線與歷史大事件基本靠攏,但電視中三人履歷和歷史有很大差別。

周培公墓位於湖北荊門,死後因牽連案件,墓被康熙下令毀壞,現出土大量殘損石件。

《康熙王朝》裡的周培公和康熙偶遇入仕,隨後大發神威,率領八旗兵平定三藩叛亂,收降王輔臣,封為撫遠大將軍等等,但事實上,真實的周培公一直靠著依附權貴、充當幕僚的角色混跡官場的,最早是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黃錫袞,後來是撫遠大將軍圖海,當然周培公在勸降王輔臣和平定吳三桂也建立功勳,賞四品登萊道,最後坐到了從一品盛京提督,死於任上,《康熙王朝》裡周培公向康熙獻的《皇輿全覽圖》是虛構的,此圖是康熙下令編繪的,跟周培公沒關係。

圖為姚啟聖任福建總督時,贈予仰光僑商陳祖潼的“俊髦臚歡”牌匾。

《康熙王朝》裡的姚啟聖因性格孤傲、憤世嫉俗,但又很有才,康熙將他從九品廝廄提拔為地方大員,擔任收復臺灣的封疆大吏,但真實的姚啟聖早在平三藩時就開始建功立業了,升為福建總督,和電視演的一樣,收復臺灣時,姚啟聖是決定性人物,後升任兵部尚書、兼太子太保,1683年康熙收復時,姚啟聖病逝,所以姚啟聖不像電視演的功成身退、告老還鄉,而是在任上病死的,不過電視裡演的周培公死前推薦姚啟聖有點依據,周培公早年依附的武英殿大學士、兵部尚書黃錫袞,是姚啟聖的妹夫,所以周培公跟姚啟聖可能認識或聽說過。

歷史上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三人中,李光地成就最高。

《康熙王朝》裡的李光地就有點兒扯了,不但跟康熙女兒藍齊兒來了段兒女情事,還參與扳倒明索兩黨,最後被貶為臺澎知縣。歷史上的李光地是非常順坦和圓滿的,康熙年間進士,參與平定三藩之亂,任內閣學士,舉薦施琅,先後任工部侍郎、直隸巡撫,治河、安撫災民有功,深受康熙信任,升正一品文淵閣大學士,晚年時的李光地還出席康熙的千叟宴,去世時享年77歲,屬高壽,雍正時還追封太子太傅。


圖文繪歷史


《康熙王朝》是根據二月河小說《康熙大帝》改編的,既然是小說,難免有藝術加工的成分,包括虛構、誇張與杜撰。小說與電視劇不論是為了藝術創作還是為了收視率,一定要把故事拍得像CCTV那樣充滿正能量,為了不枯燥乏味更有人性,還大量穿插了一些莫須有的“男女愛情故事”。而真實歷史就像現實周邊那樣,根本沒有那麼多好人好事。所以,電視劇萬萬不可當成真實歷史來看待。

下面,樹先生來談談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三個人的真實故事。

周培公

康熙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在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亂時,曾主動請纓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因此立下戰功。

但是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所提到的《康熙皇輿全覽圖》是由耶穌會的歐洲人士(雷孝思、馬國賢、白晉、杜德美)及中國學者(何國棟、索柱、白映棠、貢額、明安圖以及欽天監的喇嘛楚兒沁藏布蘭木佔巴、理藩院主事勝住等)十餘人共同繪製,根本沒有周培公什麼事,此為小說與電視劇虛構之說。

姚啟聖

康熙年間政治家、軍事家,歷任福建總督、兵部尚書、太子太保等職,是收復臺灣的關鍵性人物之一。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病逝於福州。一生兩大功績:參與平定耿精忠叛亂;收復臺灣。

電視劇《康熙王朝》中,姚啟聖舉薦過周培公是假的,兩人從未有過交集。主政福建期間被挖祖墳也是假的。

李光地

康熙九年進士,歷任翰林編修、吏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等職,晚年受到康熙重用。曾協助康熙平定“三藩之亂”、“收復臺灣”。最後善終,死後諡號為“文貞”!雍正稱他為“一代完人”。

而在電視劇《康熙王朝》裡李光地為眾多孤兒上萬言書而被挖掘重用,純屬虛構事件; 至於和藍齊兒之間的曖昧關係更是子虛烏有之事,因為康熙皇帝壓根沒生藍齊兒這個女兒。至於後來李光地深陷官場誤入歧途,被康熙猜忌貶為臺澎知縣也都是假的。

《康熙王朝》與歷史不符之處

大家看到了,光從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三個人身上就有十多處與歷史不符之處,更不用說整部《康熙王朝》電視劇了,光是確鑿無疑的大人物大事件就能列舉幾百處,如果再去認真考察每處細節(服飾、語言、過程、道具)的話,那就更是天文數字了。

只考慮大人物大事件的話,保守估計也有上百處不符之處。極少數是作者考證不周,但大部數是作者二月河與改編導演故意為之(如虛構的人物:藍齊兒和容妃)。原因樹先生在一開頭的時候就交待了,《康熙大帝》是小說,不是史書;《康熙王朝》是娛樂劇,不是紀錄片。


投筆從戎君


歷史上真正的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是怎樣的?

《康熙王朝》這部電視劇中周培公、姚啟聖和李光地都是成就康熙曠世偉業的不世之功臣。周培公擊潰了察哈爾叛軍,繼而收服王輔臣,並平定三藩之亂,可以說周培公就是拯救大清的最大功臣。康熙要收復臺灣之時,福建總督的姚啟聖厥功之首。李光地助康熙擊垮索明兩大集團,還朝堂以安定。

這三人在電視劇中最後的結局都不怎樣,周培公被貶到盛京最後因病而死,姚啟聖在收復臺灣後就自動辭官歸隱山林,李光地被貶往臺灣直至終老。在真實歷史上他們的結局是怎樣的呢?

1、周培公

歷史上周培公是康熙帝身邊的重要謀臣之一,官至參議道臺、山東登萊道、盛京提督。三藩之亂時,曾勸降割據平涼的王輔臣。

康熙曾親自替周培公的亡母孫氏撰寫祭文,可以說恩寵一時無兩啊。而後在守孝三年後,周培公前往山東赴任,但是由於在任上他與山東總兵不合,再加上他本就不太適應官場上的條條框框,所以在當了三年的登萊道,他就辭官歸隱了。後噶爾丹的反叛,賦閒在家的周培公又耐不住了,於是他就寫了一道平叛的計策呈給了康熙,後康熙看了覺得很好於是就讓周培公前往盛京擔任提督一職,負責守衛邊境的安全。直到1701年,在盛京護衛著大清邊境11年的周培公,因病去世。

可以看出,真正歷史中周培公的功勞和官職雖然沒有電視劇中說的那麼大,但是他的結局卻要比電視劇中好多了,他並不是被貶到盛京,而是自己自告奮勇去了盛京幫助清廷守衛邊境,而且在盛京提督任上幹了足足11年,可以說深受皇帝的信賴,要知道盛京乃是清朝的龍興之地,能讓一個漢人掌兵如此久,足以見的他有多受恩寵。

2、姚啟聖

姚啟聖在真實歷史中的功績比電視劇中的還要大,也更為傳奇。吳三桂等人發動三藩之亂之時,姚啟聖攜家財隨康親王南征北戰,屢立奇功,先是逼迫耿精忠投降被晉升為福建布政使,後又利用奇策將吳三桂麾下的大將韓大任收入麾下,之後更是協助康親王收復漳、泉之地,因而又被晉升為福建總督。後又成功阻止臺灣鄭氏政權對於福建的覬覦,並斬殺鄭英等大將,而被晉封為正一品。又收復金門和廈門,從而被晉升為兵部尚書、太子太保,被授予可世襲罔替的騎都尉爵。之後在1683年,已是59歲高齡的姚啟聖在協助施琅攻克臺灣後,不久就病逝於福州。

可以說姚啟聖這輩子就是一個傳奇般的存在。曾經幾次三番丟掉官職,但是卻都能依靠自己的才學和智慧再次崛起,直至做到最後的太子太保,位列東宮三公的顯赫地位。

李光地

歷史上李光地的官是三人中做的最大的,他也是三人中唯一死後被追贈和賜予諡號的。李光地因鎮壓反清復明的蔡寅起義有功而被晉升為永州總兵。被康熙任命為內閣學士,李光地歷任翰林院掌院學士、兵部右侍郎、工部左侍郎、直隸巡撫、吏部尚書等職。1705年已是花甲之年的李光地被晉升為文淵閣大學士,成為了世人默認的宰相。而作為已經坐到了這個位置的李光地此時已無意在做官了,他幾次三番都想辭官回鄉頤養天年,但都因康熙眷念老臣而被駁回。最終在1717年,李光地因病卒於任上,享年77歲,賜諡號“文貞”。

李光地這一生他都是康熙最為親近的寵臣,甚至死後都享受了無上的恩寵,在雍正年間李光地先是被追贈為太子太傅,後更是得以進入賢良祠受世代供奉。

綜上所述,在歷史上周培公、姚啟聖、李光地這三人的結局都還不錯,而都是善終,且都是在任上病逝。而這三人也都是受到康熙帝的信任,其中以李光地的成就最高,他是三人中唯一被賜予諡號的,也是唯一坐上相位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