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6 張仲銘故居:嘉州百年大院,民居“珍品”


張仲銘故居:嘉州百年大院,民居“珍品”

 據《五通橋區志》載:張仲銘,原名張志芳,清光緒十八年(1892)出生於犍為縣磨子場雙漩壩(今五通橋區金粟鎮雙漩村),在家排行老二。於光緒三十一年(1905)獨自離家去成都謀生。民國元年(1912)春,考入重慶“陸軍將弁學堂”,與劉伯承同窗。畢業數年後,轉入劉文輝部任第五混成旅旅長,駐防富順,人稱“張二旅長”。民國12年(1923)8月,任四川第一軍第二混成旅團長的劉伯承,在大足的“討賊之役”中大腿負重傷,在成都就醫。為避楊森追緝,民國13年(1924)1月,張仲銘秘密護送劉伯承到其故鄉養傷。半年多後,劉伯承腿傷治癒,他派人護送劉伯承和吳玉章從五通橋去上海,並資助500塊大洋。民國16年(1927)4月,他再次派人將遭劉湘圍困的劉伯承從瀘州解救到富順,次月護送其脫險,取道上海轉南昌,參加和領導了舉世聞名的南昌起義。

張仲銘故居:嘉州百年大院,民居“珍品”

用五色瓷裝飾的房頂圖案


張仲銘故居:嘉州百年大院,民居“珍品”

雕花石礎


  一座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

  民國21年(1932),張仲銘脫離軍界,寓居北平、蘇州。抗戰爆發後,舉家回到成都。次年起,張仲銘投資創辦實業,先後開辦有吉祥煤礦、鹽灶、成都啟明電燈公司等,併合資興辦嘉裕鹼廠、嘉樂紙廠等,並與其兄張富安合捐5萬銀元(購置土地200餘畝及住宅一幢),贈與成都光華大學。校方後來將建成的辦公大樓命名為“富銘堂”。新中國成立之初,張仲銘應劉伯承之邀,任川南行署財政廳副廳長,後自感不勝其職,遂辭職返家。1976年2月9日,張仲銘病逝於五通橋竹根鎮,享年84歲。

張仲銘故居:嘉州百年大院,民居“珍品”

保存完好的川南民居


  張仲銘的故居在岷江西岸的金粟鎮雙漩村四組,是一座典型的川南民居四合院。據其義務守護者、村老協會長張昌明(76歲)介紹,民國6年(1917)的那場大水沖走了“張二旅長”的家,後來才在這裡修了這座院子。院子坐南朝北,四周有圍牆,牆內以前種有柑子林。院子呈正方形,面積約2000平方米。正門在北面,現在用磚封了,兩扇大門移到了東側門。進中門後,寬敞明亮的院壩兩角,原來有兩棵樹高葉茂的黃葛蘭(現僅存右邊一棵)。左邊依次是糧倉、廚房,右邊依次是管事、保鏢的住房和會客廳。正堂是供奉神位的堂屋,左邊是其父母的居室,右邊是其臥室。四合院由青磚砌成,小青瓦屋面。在屋脊和屋頂上,用五色瓷片裝飾,可謂新穎別緻。新中國成立後,院子內辦過公共食堂、酒廠、小學、幼兒園,再後來又成為老協活動場地。現在,張昌明在東側門開了個小店,兼顧看護這座院子。

張仲銘故居:嘉州百年大院,民居“珍品”

房樑上的精美雕刻


  古民居中的“珍品”

  這座民國時期建成的民居,因其遠在偏僻的雙漩壩上,完好地保留至今。筆者細數了一下,院子裡現保存有14個雕花石礎,6個雕花石凳,16個垂花柱,26個梁楣雕,不僅雕刻精美,而且整體完好。

  院內有大小房間16間,每間都是上有望板、下有地板。正門與中門之間樑架左右兩邊的梁楣雕為4層,呈1個、2個、3個、4個之序,自上而下排列,這在樂山古民居中是罕見的。堂屋的4扇木門,上部是窗欞,下部則為花卉組成的福、祿、壽、喜4個字,精美奇特。窗欞、撐弓、雀替上不同的圖案,均採用雙面鏤雕、花雕、圓雕等技法,層次分明,華美悅目。整個院子的門、壁、柱、廊,全是穿鬥結構。廊廡之間採用立柱駝峰逗拱,間以梁楣雕裝飾。佇立院中環顧,整個佈局嚴謹對稱,空間寬敞明亮,建築古樸典雅,庭院幽靜閒適。在筆者尋訪的古民居中,應屬珍品之列。2006年9月,張仲銘故居被市政府公佈為“樂山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張仲銘故居:嘉州百年大院,民居“珍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