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12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到一個地方遊玩,瞭解當地的歷史文化會讓你覺得更有意思。看看這些廣西之最,也許對你遊廣西有益。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日新月異的南寧五象新區

抗日戰爭按人口比例出兵居全國第一的省——廣西

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後,廣西各界群眾掀起了抗日救國的熱潮,各族青年紛紛應徵入伍。新桂系當局亦積極主張全面抗戰,按照國民政府的軍令迅速整編部隊。在9至10月的一個月中,就徵集到10萬青年參軍,並完成整編工作,集結成第十一和二十一兩個集團軍,轄4個軍共48個團,出師北上。新桂系在抗戰前苦心經營的空軍和兵工廠也交由國民政府統一指揮和管理。總計抗戰8年,作為當時貧瘠的邊省、只有1300多萬人口的廣西,共組織供給兵源(包括原有部隊和歷年源源不斷地向前線輸送補充的兵源)近100萬人,出兵數量僅次於四川,按人口比例居於全國第一位。留守在廣西的軍隊,參加了桂南會戰、湘桂會戰和桂柳會戰及克復廣西諸役。還徵調了100萬民工修築湘桂鐵路、黔桂鐵路(為抗戰時期中國鐵路建設的兩項重大工程)和平嶽公路、桂穗公路等,為開闢西南國際運輸線,保證抗戰物資的運輸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近代規模最大的農民運動——太平天國金田起義

1851年1月11日。金田村被銘刻在歷史的碑文上。這一天,是洪秀全38歲生日。數萬太平軍戰士手執梭鏢、大儀,威武雄壯地集合在韋氏祠堂前,在隆重的儀式中,揚起太平軍的大旗,宣佈起義。1851年3月23日,洪秀全在東鄉即天王位,建號太平天國。起義後,無畏的太平軍將士,連戰連勝,勢如破竹,力克永安、強攻桂林、大破全州、血戰長沙、直取益陽、兵臨武漢,之後沿江東下,一舉拿下九江、安慶、蕪湖等軍事重鎮。 1851年9月25日,太平軍攻克永安州(今蒙山)。天王洪秀全實行封王建制,廣西武宣人蕭朝貴被封為西王,金田村人韋昌輝被封為北王,貴港人石達開被封為翼王,藤縣人李秀成被封為地官正丞相,藤縣人陳玉成被封為冬官正丞相。 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佔領南京,定都於此並改名為天京。

民國時期廣西影響最大的對外交涉事件——1936年“北海事件”

1936年“兩廣事變”爆發後,新桂係為增加抗日反蔣的實力,於8月在南寧宣佈恢復十九路軍的建制。該軍第六十一師進駐北海。9月3日下午5點多鐘,有間諜嫌疑的北海“丸一藥行”老闆、日本人中野順三在其藥店內被憤怒的北海軍民殺死,引發了轟動一時的“北海事件”。9月10日,日本海軍命駐上海及青島的多艘驅逐艦南下北海,駐防北海的十九路軍六十一師則宣佈在北海實行戒嚴。11日,日本內閣召開會議商討“北海事件”,並指示駐華大使向南京政府提出嚴重交涉。12日,中國外交部駐兩廣特派員公署派員到北海進行調查,遭到六十一師抗日官兵的拒絕,北海各界民眾在中山公園召開了反對蔣介石政府親日賣國外交動員大會,隨後數千人湧向碼頭一帶抗議調查,高呼“打倒屈辱外交”、“打倒日本偵探”等口號,抗日情緒高昂。隨同前來調查的日艦“嵯峨號”因之不敢貿然靠岸。此後數天,南下日艦9艘到達北海海面遊弋,進行武力威脅,但懾於北海抗日軍民的同仇敵愾,始終不敢強行登陸。蔣介石則以不要引發重大國際紛爭為由,向李宗仁、白崇禧施加壓力,迫使六十一師於21日撤離了北海。9月下旬,外交部駐兩廣特派員公署又派員會同日方到北海進行了第二次調查。12月30日,中日雙方達成中國政府給付中野遺屬撫卹費3萬元的協議,事件遂告結束。

廣西連續擊落美國入侵飛機最多的空(炮)戰——1967年4月24日~5月1日空(炮)戰

1967年4月24日,美國海軍艦載F—4B飛機2架,從中越邊境峒中東南方向入侵中國領空,於17時4分10秒被我方雷達發現,17時8分40秒被我駐桂空軍地面炮火擊落1架。稍後17時9分,同型號艦載飛機2架又從板興入侵中國領空。入境後,1架被駐桂空軍高射炮擊落,另一架在逃竄中被駐桂空軍飛機攔截擊落。數天之後的5月1日12時35分,美A—4B攻擊機3架編隊侵入中國邊境上空,於12時54分再被我駐桂空軍高射炮兵擊落2架。

這樣,從4月24日至5月1日,我駐桂空軍連續擊落入侵的美軍飛機5架,是在廣西領空連續擊落美國入侵飛機最多的一次空(炮)戰。中央軍委為此專門向駐桂空軍頒發嘉獎令,祝賀“三戰三捷”。5月3日,駐桂空軍在南寧召開了連續擊落入侵美國軍用飛機的祝捷大會。

世界規模最大的崖壁畫——左江崖壁畫

廣西左江崖壁畫,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崖壁畫。分佈在左江及其支流明江,平而河沿岸及附近峰林地帶,涉及範圍200多平方公里,已發現的崖壁畫共有82處,寧明花山崖壁畫是其代表性傑作。1988年,寧明花山被列為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花山上的崖壁畫現存有1900多個圖像。壁畫高40至50米,寬172米,總面積約8000平方米。這些圖像以人物為主,最大的高3米,最小者僅0.3米,均呈剪影形象。中央巨人頭戴虎冠,挎儀執簇,躍馬騎獸,威風凜凜。其餘或赤身裸體,佩儀馭獸;或高冠雉翎,或長髮拖地,或側身屈膝,或正面馬步。人物姿態多為兩手向上平舉齊肩,朝中心人物作捧物跳躍舞蹈狀。人像之間穿插似馬、似犬、似虎、似狼的動物,以及銅鑼、藤牌、弓箭、環儀之類的器物圖像。畫面均為赭紅色,線條粗放有力,形象原始樸拙。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壁畫

世界最古老的船閘式運河——興安靈渠

位於廣西興安的靈渠,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船閘式運河,是中國唯一的溝通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的運河。它與陝西的鄭國渠,四川的都江堰一道被稱為“秦代三大水利工程”。1988年,興安靈渠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靈渠始建於公元前214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為開拓疆土,發兵五十萬大舉進攻嶺南。因山路崎嶇,糧草不濟,加之受到百越人的頑強抵抗,秦軍竟然三年不能取勝。於是秦始皇令監御史祿開鑿靈渠以通糧道。由於修建了靈渠,秦王朝最終贏得了這場戰爭。大批北方軍民遷徙嶺南,從此嶺南地區正式歸入中原王朝版圖。靈渠開通之初,最早稱為“秦鑿渠”。後來因為河水借用了古澪河故道,被稱為“澪渠”。因為運河設計靈巧,且便利水運灌溉,加上“澪”、“靈”同音,便被稱為靈渠了。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靈渠 

亞洲最大的跨國瀑布——大新德天瀑布

位於廣西大新縣境內的德天跨國瀑布,瀑布寬約兩百多米,高約60米,呈三級跌落狀。德天跨國大瀑布源起於廣西靖西縣歸春河,終年有水,流入越南之後折了個彎,又迴流廣西,經大新縣德天村處遇到斷崖,從中越接壤地——高浦湯島上飛瀉而下,一波三折,三級跌落,水勢激盪,跌落成瀑布。無論遠觀近看,都顯得動人心魄,蔚為壯觀。 德天瀑布的獨特就在於中國德天瀑布與越南板約瀑布相互連接,成為一體,橫跨中國、越南兩個國家,像是一對手牽手的親密姐妹。德天瀑布是亞洲最大的跨國瀑布,也是世界第二大的跨國瀑布。瀑布最大寬度為200多米,縱深60多米,落差70餘米,年均流量每秒50立方米,其水量是聲名顯赫的黃果樹大瀑布的三倍。2005年,德天瀑布被《中國國家地理》雜誌評為“中國最美麗的瀑布”。沿著德天瀑布上游處走出不遠,有一塊豎立的界碑,碑上清晰刻有“中國廣西界”五個大字,這就是中越邊境上的第53號界碑。界碑在石叢之中,並不顯眼,但卻是用來衡定中國廣西與越南的國界。界碑為清政府於1896年所立。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德天跨國瀑布

中國南疆第一關——憑祥友誼關

友誼關位於廣西憑祥市西南部,距憑祥市區18千米。它與居庸關、山海關、娘子關、雁門關、平型關、紫荊關、武勝關、嘉峪關齊名,是中國九大名關中唯一與外國接壤、至今還起通關作用的邊關。友誼關始建於漢朝,當時屬雍雞縣管轄,故稱雍雞關。隨後相繼更名為雞陵關、界首關、大南關、鎮夷關,明嘉靖年間改為鎮南關。1953年1月,經政務院批准,更名為睦南關。1965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改稱友誼關。關樓上用漢白玉雕刻的“友誼關”三個大字,出自於陳毅元帥的手筆。1981年,金雞山古炮臺群被列為廣西壯族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友誼關被國務院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友誼關

廣西最古老的關隘——興安嚴關

嚴關位於興安縣城西南的嚴關鎮獅子山與鳳凰山之間的峽谷間,兩山對峙,中為通道,形勢險要,是“湘桂走廊”之咽喉,古代由中原進入廣西的必經之地。嚴關建於何時,一說為秦始皇發兵戍五嶺時,即公元前214年,另一說是公元前112年(漢武帝元鼎五年)平南越國時,不論哪一說,嚴關已有2100多年以上歷史。現存關垣是1636年(明崇禎十一年)修築,以巨石砌成,全長43.2米,寬8.23米,高5.3米。關門居中,門寬2.9米,高3.79米。關門是1851年(清咸豐元年)重建,內外上額刻有“古嚴關”三個大字,還遺存有不少宋、明、清時期的摩崖石刻。嚴關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1276年(元至元十三年),元將阿里海牙率領大軍攻打廣西,南宋將領馬墍率兵3000駐守嚴關,抵禦元軍,迫使元軍偏師入平樂,過臨桂,夾擊嚴關。1648年(清順治五年),清軍再次攻打廣西,瞿式耜、何騰蛟率領南明軍與清兵激戰於嚴關。1652年,大西軍李定國部在嚴關大敗清軍,進軍桂林。1963年嚴關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古嚴關

全國現存規模最大的土司建築——忻城莫氏土司衙署

廣西忻城莫氏土司衙署,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築。 始建於明萬曆十年即公元1582年的莫氏土司衙署,不僅是中國古代具有地方民族特色的宮殿式建築的典範,而且還是研究土司典章制度的重要實物例證。1963年被定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11月被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土司制度是中國封建社會統治者推行“以夷制夷”、“以蠻治蠻”政策的產物。土司,也稱土官,就是在這些地區被授予世襲官職的少數民族首領。從唐代開始,到了明代,廣西土司制度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實行土司制度的地區佔到了一半以上。明弘治九年,也就是1496年,莫氏土官獲世襲,一統忻城天下。莫氏土司歷明、清兩代,至第二十任土官莫繩武因“縱匪殃民,世濟其惡”,於光緒三十二年,也就是1906年4月被撤,其子孫永不準再行請襲。至此莫氏土司已世襲統治忻城長達470多年。忻城莫氏土司衙署坐落在風光秀麗的翠屏山下,由土司衙門、土司祠堂、官邸、大夫第等系列建築群體組成,佔地面積38.9萬平方米,建築面積4萬多平方米。莫氏土司衙署如今已被闢為博物館。

廣西第一所官辦學校——唐代桂林府學

公元766年~779年間(唐大曆年間),李昌巙任桂州刺史兼桂管觀察使,提倡尊孔讀經。於是在桂林獨秀峰下顏延之當年“讀書巖”前建“宣尼廟”,“設東西庠以居胄子”。所謂庠,即古代的學校。這是在桂林創辦的第一所府學,也是廣西創辦的第一所官辦學校。自此之後,廣西各地的縉紳富戶,也相繼捐資辦學,公館私塾到處可見。宋代以後,府學校址輾轉遷移,1166年(南宋乾道二年)府學教授江文淑因感生員增多,校舍不足,奏請遷移校址,翌年經略使張維遷至城西始安郡治所故址,府學校址才基本確定下來。今桂林市解放西路的桂林中學,就是當時的府學所在地。

“楚南第一名剎”——全州湘山寺

全州湘山寺是今廣西境內最有名氣的唐代寺院,原名淨土院,是唐代高僧全真法師於公元756年(唐至德元年)創辦的。他在此講經證道傳佛,經歷了唐至德至鹹通朝約110年,至166歲圓寂,佛教聲名遠播。歷朝皇帝5次膜拜,宋真宗賜名景德寺,宋徽宗改賜“湘山名剎”,湘山寺由此而聞名於世,因明洪武以前全州歸今湖南省管轄,故稱“楚南第一名剎”。其鼎盛時由紅門樓、大雄寶殿、無量壽佛殿、天王殿、真武(閣)殿、大悲閣、天台院、大施堂、伽藍殿、布經樓、敕書閣、妙明塔等一系列高大雄偉的建築群組成,規模浩大。1945年(民國34年)被侵略日軍焚燬,僅存妙明塔及放生池一組石雕,1984年重修。現佔地約1.8萬平方米,保存有壽佛殿、觀音堂、妙明塔、放生池、石雕等景觀,有清著名畫家石濤的蘭花圖和康熙皇帝御筆題刻“壽世慈蔭”。妙明塔、放生池、石雕、舍利塔、湘山石刻等湘山寺遺址,1994年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闢為旅遊景點。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湘山寺

廣西第一座跨河大橋——全州飛鸞橋

始建於宋代,位於全州縣桂黃公路跨羅水處的飛鸞橋,是廣西最早的跨河大橋。當時,該橋為湘桂走廊桂林官道上的重要建築,為石墩臺木樑橋,橋墩5個,橋上蓋有橋屋。宋、元以來,多次毀於水火,屢毀屢修。1926年至1928年(民國15年至17年)全州興建桂全公路時,利用該橋舊墩改建公路橋。1944年日軍入侵,橋被毀,1945年日軍投降後修復。1958年將其改建成鋼樑木面橋,1973年又改建為7孔石拱橋。橋長129米,淨跨9.2米~14.9米,橋面寬8.3米,淨寬6.8米,上拱下墩,皆料石構築。總投資12萬元,可載重20級掛車100噸通行。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全州飛鸞橋

廣西現存最好的明代藩王城——桂林王城

廣西現存最好的明代藩王城,是位於桂林市區中心獨秀峰下的桂林王城。於1372年(明洪武五年)始建,1393年建成。王城呈長方形,南北長556.6米,東西寬355.5米,高7.92米,內外以長方石均築,中填夯土,澆灌灰漿。闢東西南北四門,東叫體仁門,今東華門;西稱遵義門,今西華門;南為端禮門,即正陽門;北為廣智門,即後貢門。端禮門為正門,3券拱石門,中高5米,寬5.4米,深22.4米。城為靖江王府。1650年(清順治七年)定南王孔有德攻進桂林盤踞王城,改靖江王府為定南王府。1652年,農民軍李定國攻克桂林,孔有德兵敗自焚,並將王府付之一炬,但所幸仍較完整地保存了城牆及王府中的承運門、承運殿的雲階玉陛、雕欄望柱及臺基、月牙池等。1657年,王府舊址改造成貢院。故今端禮、體仁、遵義門上存留著為表彰桂林學子所刻的“三元及第”、“狀元及第”、“榜眼及第”石匾。民國時曾先後為孫中山北伐大本營、中山公園,解放後從1953年起,王城成為廣西師範學院(後改廣西師範大學)校址。1996年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靖江王府

中國最後一位“三元及第”者——陳繼昌

陳繼昌(1791~1856),原名守壑,“繼昌”是參加殿試時改用的名字。字哲臣,號蓮史,臨桂人。是清代名臣陳宏謀的玄孫。1813年(清嘉慶十八年),參加廣西鄉試獲第一名,中解元;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在京城參加會試,再獲第一名,中會元;同年舉行殿試,又獲第一名,中狀元。自隋唐開科取士至清末取消科舉制度,全國獲“三元及第”者僅13人,陳繼昌為第十三個,最後一位“三元及第”者。清代“三元及第”者共2人,陳繼昌為其中一人。陳繼昌登科後,歷任翰林院修撰、江西按察使和山西、直隸(今河北)、甘肅、江寧(今江蘇南京)布政使及署江蘇巡撫等職。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陳繼昌

廣西唯一的同胞三翰林——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

清代,灌陽人唐景崧、唐景崇、唐景崶三兄弟先後中進士,欽點翰林,成為廣西唯一的“同胞三翰林”。 唐景崧(1842~1903),字維卿,1865年(同治四年)進士,授吏部候補主事。1882年(光緒八年),主動請纓,孤身入越南聯絡劉永福抗法。奔走於援越桂軍、滇軍,黑旗軍和抗法越軍之間,團結各方抗擊侵略者。受命募勇景字軍4營,會同黑旗軍圍攻宣光法軍。中法戰爭後,任福建臺灣道、臺灣布政使、署理臺灣巡撫。甲午戰敗,清政府被迫割讓臺灣,唐景崧與臺灣軍民共同抗日,被推舉為“臺灣民主國”總統。晚年居桂林,熱心教育,培養人才;組織桂劇“春班”,編寫、修改劇本,致力於桂劇改革。 唐景崇(1844~1914),字春卿。1871年(同治十年)進士,授編修。歷任吏、禮、兵、工部侍郎,浙江、江蘇學政,學部尚書,遊(留)學畢業生考試官、考試貢舉、拔貢、孝廉方正閱卷大臣、學務大臣兼弼德院顧問大臣、國務大臣等。唐景崶(1853~1884),字禹卿,1875年(光緒三年)進士,官至北闈同考試官。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唐景崧故居

明代廣西唯一的兄弟尚書——蔣昪、蔣冕

1487年(明成化二十三年),全州人蔣昪、蔣冕兄弟倆“同登一榜進士”,後來,又一同成為尚書,有“兄弟尚書”之稱。是明代廣西唯一的兄弟尚書。兄弟同榜進士,同官至尚書,在明代,也是全國絕無僅有。蔣冕(1462~1532),。1477年(明成化十三年)舉鄉試第一。進士及第選翰林院庶吉士,授編修,累官吏部左侍郎、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後改武英殿大學士,加太子太傅;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戶部尚書、謹身殿大學士。為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元老,是廣西唯一的首輔(宰相)。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內閣首輔(宰相)

廣西最有名的抗倭女英雄——瓦氏夫人

瓦氏夫人(1498~1557),原名岑花,歸順州知州岑順之女,嫁田州府(治所在今田陽)岑猛,改姓瓦。1554年(明嘉靖三十三年)倭寇大肆攻掠中國東南沿海,明王朝徵調強悍能戰的廣西亻良兵赴浙江抗擊倭寇。58歲的瓦氏夫人,毅然向督府請求,代曾孫掛帥出征,被朝廷任命為女官參將總兵。次年3月,瓦氏夫人率領田州、南丹、東蘭、歸順(今靖西)等地亻良兵6800多人,跋山涉水,經廣東、江西等省,到達浙江沿海,先後參加了金山衛、漕江涇、陸涇壩、王江涇等戰役,立下赫赫戰功。特別是扭轉戰局的關鍵之戰王江涇戰役,瓦氏夫人率亻良兵重創倭寇,軍威大振。由於瓦氏夫人勇敢善戰,戰功卓著,得到嘉靖皇帝的獎賞,封為二品夫人,並賞銀兩。

廣西第一個“三元及第”者——馮京

馮京(1021~1094),字當世。出生於宜州龍水(今宜州市慶遠鎮狀元灣),後隨父落籍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漢)。自小聰穎非凡,隨父遊學四方,所到過的地方都有他的“讀書檯”、“讀書堂”等等。1049年(宋皇祐元年)己丑科狀元。由於鄉舉、禮部以至廷試時皆中第一,以連中“三元”,時稱“馮三元”。初官授監丞、通判荊南軍府事,後知揚州及江寧(今江蘇南京)、開封、太原府,授翰林學士,安撫陝西。1068年任神宗朝御史中丞,知樞密院等職。對王安石的改革有不同的見解,屢次抨擊王安石的新法。1086年,哲宗即位後,拜保寧軍節度使、知大名府、鎮彰德。後以太子少師致仕。

廣西邊防建設第一人——蘇元春

蘇元春(1844~1908),字子熙,永安(今蒙山)人。廣西提督兼督辦廣西軍務。中法戰爭後,法國對中國的威脅依然存在,為防止法國的侵略,加強廣西邊防成為最緊迫之事。蘇元春把提督府從柳州遷到龍州,除部署重兵把守險要關隘外,還率領將士進行一系列邊防建設。修建中的艱難辛苦,“有難盡以言語形容者”,“凡半磚滴水,皆工匠、勇丁等如蟻載粒”。安裝一門重數噸的大炮,需數百人手拉肩扛,才能運至山頂的炮臺。從1885年9月(清光緒十一年八月)重建鎮南關起,至1896年的12年間,在1700多里邊防線上,共建成鎮南關、平而關、水口關關樓3處,指揮中心、供應中心(大小連城)2處,大炮臺34座,中炮臺48座,碉堡83座,購置德國克魯伯大炮20餘門。修築軍路1000裡,形成以龍州、憑祥為中心的軍事公路運輸網。蘇元春主持建設的這條邊防線,是當時中國最現代化、最堅固的邊防線。

中國唯一的國民黨政府代總統——李宗仁

李宗仁(1891~1969),字德鄰,臨桂人。新桂系集團首腦之一。廣西陸軍速成學校畢業。1916年(民國5年),投身桂軍,參加護國和護法戰爭,歷任排長、連長、統領。1922年,佔踞鬱林五屬,自任廣西自治軍第二路總司令。次年,將所部改為定桂軍,任總指揮。與黃紹竑的討賊軍聯合作戰,於1925年統一廣西。1926年,兩廣統一,任國民革命軍第七軍軍長。率軍參加北伐,征戰湘、鄂、贛、皖,立下赫赫戰功,先後任西征軍總指揮、第四集團軍總司令、武漢政治分會主席等。1927年,參與蔣介石發動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9年蔣桂戰爭爆發後,與西北軍和東北軍的閻錫山、馮玉祥、張學良合作,任“中華民國陸海空軍副總司令”及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共同反對蔣介石。1936年,與廣東陳濟棠發動名為抗日實為反蔣的“六•一事變”。抗日戰爭時期,任國民黨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指揮部隊作戰,取得臺兒莊大捷。1948年4月,任國民黨政府第一屆副總統。1949年1月,蔣介石被迫辭去總統職務,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成為廣西唯一的國民黨政府代總統。解放前夕,出走美國。1965年7月,熱愛祖國的李宗仁衝破險阻,回到北京定居。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李宗仁

廣西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恭城孔廟

廣西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孔廟是恭城孔廟,又稱文廟。位於恭城瑤族自治縣縣城西山腳下,始建於1410年(明永樂八年),後多次重建重修,現存孔廟於1842年~1844年(清道光年二十二年~二十四年)仿山東曲阜孔廟重建。是當時2位舉人親赴山東曲阜孔廟“繪圖以歸”,按山東曲阜孔廟格局闢基擴建的,後多次修繕,至今仍保留原來的風貌,人稱華南小曲阜。佔地面積3600多平方米,建築面積1300多平方米。大成殿與其主建築面積約370平方米,為明宮殿式建築風格,殿內祀赤金書寫的孔子牌位和高3.7米的孔子塑像一尊。屏風式的大成門,掛有清雍正、乾隆皇帝御筆題詞匾額8塊,其他建築狀元門、禮門、義路、欞星門、泮池、狀元橋、鄉賢祠、名宦祠等,既仿山東曲阜孔廟,又有地方民族特色。1956年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963年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西中狀元、進士最多的縣——臨桂

 。臨桂縣(現為區)是廣西曆史上中狀元、進士最多的縣。從隋唐至清,廣西共有狀元9人,臨桂佔5人;明清兩代,廣西中進士711人,臨桂佔242人,高居各縣之首。其中,公元895年(唐乾寧二年)趙觀文狀元及第,是臨桂也是廣西曆史上的第一位狀元。第二位是1820年(清嘉慶二十五年)狀元陳繼昌,他連中三元,1813年~1820年連中解元、會元、狀元,成為清代兩個三元及第者之一。第三位是龍啟瑞,1841年(清道光二十一年)狀元及第。1889年~1892年(清光緒十五年至十八年)科舉考試共開三科,臨桂就有張建勳、劉福姚兩人中狀元,是臨桂縣的第四、第五位狀元。其中1892年,除了中1位狀元外,還中了7名進士。自那之後,北京臨桂會館的大門上便掛出了“一縣八進士,三科兩狀元”的楹聯,一時成為佳話,廣為流傳。

廣西華僑、華人最多的縣——容縣

廣西是全國主要的僑鄉。至2004年,廣西有300多萬海外華僑華人分佈在92個國家和地區,其中70%以上居住在東南亞。全自治區歸僑有18萬人,僑眷有100多萬人。廣西歸僑主要來自越南、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印度、緬甸、泰國、柬埔寨、新加坡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地處廣西東南部的容縣,由於與廣東西部相鄰,地理位置優越,交通便利,自古以來就是廣西最大的僑鄉。目前該縣居住在國外的華僑、華人有70多萬,以馬來西亞、泰國、新加坡最為集中;縣內僑眷有20多萬人,歸僑約有1萬人。廣西華僑、華人在世界各地建立眾多社團組織。這些社團的領導人總計190人,其中祖籍容縣的有117人,佔僑領總人數的61.6%。

中國壯族人口聚集比例最大的縣——靖西

 靖西縣地處廣西西南邊陲,居住著壯、漢、苗、瑤、回、滿、侗、京、土家、毛南、布依等11個民族。2001年,靖西縣常住人口57.67萬,其中壯族人口57.52萬,佔全縣總人口的99.73%,是全國壯族人口聚集比例最大的縣。作為壯族人口第一大縣,境內三月三歌節、山歌對唱、繡球等壯族風情和壯族文化多姿多彩。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靖西舊州街

廣西楹聯第一村——靈山大蘆村

靈山大蘆村是廣西楹聯學會評定的廣西楹聯第一村。該村是1522年~1850年間(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間)的古建築群落,顯示出嶺南派古民宅的建築風貌。其中勞氏古宅建築佔地面積近45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2萬平方米,是廣西最大的明清民居建築群落。勞氏家族在明清時共有國、府、縣文武生88名,其中32人出仕做官,獲得皇帝、總督、巡撫、布政使、學政等權貴、顯要人物賜封、題贈的許多楹聯,置放在大蘆村。楹聯文化代代相濟,現大蘆村古宅群的門口、廳堂、樓閣上長年存留著懸掛、張貼的匾額和楹聯300多幅,不但數量多,而且內容豐富,大多表達修身、齊家、立業、為人之道。

廣西最具匠心的石刻——永福百壽巖“百壽圖”石刻

永福縣百壽鎮百壽巖巖頂石壁上有一“百壽圖”摩崖石刻,是廣西最具匠心的摩崖石刻。圖由一個大壽字和100個小壽字組成,字長175釐米,寬148釐米。全圖主體是一繁體大“壽”字,筆力遒勁,雕刻精湛,整體佈局最具匠心的是將100個小“壽”字恰到好處地嵌入大“壽”字筆畫中,一字一體,百字百樣,無一雷同,自象形文字到篆、隸、行、草等諸體皆備,可謂集各種字體書法於一體的藝術珍品。且每字旁均有章刻註明文體出處。該圖為1229年(宋紹定二年)知縣史渭所制,藝術構思舉世無雙,其拓品被人們視為珍品和吉祥物,競相收藏,或作為贈品。1959年載入《中國名勝詞典》,1981年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1984年中央電視臺攝製收入“中國一絕”節目中。

◎廣西最具豐富內涵的獨字石刻——陽朔碧蓮峰“帶”字

陽朔碧蓮峰風景道崖壁間石刻甚多,其中有一個獨字石刻——“帶”字最醒目。字為草書,一筆寫成,為清代陽朔知縣、浙江人王元仁手書題字,繼任知縣、貴州人吳德徵聘請工匠刻於石壁上的。字跡所佔面積約17平方米,字徑高5.73米,寬2.91米,筆畫最粗處0.5米,最細處0.16米。“帶”字既雄奇有力又飄逸灑脫,而且內涵豐富,引得無數文人墨客解釋紛紜。一說此字內含8字,即有“一帶山河、少年努力”之筆意;一說此意猶未盡然,其內涵應為:“一帶山河甲天下,少年努力舉世才”;一說其蘊含16字詩意,即“一帶山河,舉世無雙,少年努力,萬古流芳”。

廣西最大的私家園林——陸川謝魯山莊

廣西最大的私家園林是謝魯山莊。位於陸川縣烏石鎮謝魯村寨子屯,距陸川縣城20多公里。始名樹人書屋,又因園內花卉品種繁多,也稱謝魯花園,1980年更名謝魯山莊。始建於1920年(民國9年),原為國民黨少將呂春琯的私家園林。屬嶺南型園林建築,可概括為一股山泉,二重圍牆,三個層次,五座假山,六處房子,七口池塘,八座涼亭,十二個道口遊門。中心區是琅環福地,坐落於當陽山坡,房舍依山構建,因地設景,主要有湖隱軒、水抱山環處、樹人堂、半山亭、倚雲亭等建築。前山有門樓、折柳亭、迎屐、含笑路等;後山有白雲路、白雲深處、梅谷;山後老松新竹,山左荔枝成林,山右龍眼一片。經多年加工建設,園內繁生200餘種名花奇樹,春色滿園。亭臺樓閣、青瓦紅牆在方圓上百公頃綠海中若隱若現。整個山莊佔地1平方公里。1988年列為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1994年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城池石刻平面圖——《靜江府城池圖》摩崖石刻

南宋時期桂林城池平面圖——《靜江府城池圖》(又名《桂州城圖》),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城池石刻平面圖。該石刻位於桂林城北鸚鵡山西南山腰處,刻於1272年(宋鹹淳八年)。南宋末年為防禦元軍進攻而修築靜江府城池,築竣當年鐫刻的。圖高3.4米,寬3米。主要描繪大軍屯戍的軍事重鎮之中的城壕建設、軍營官署及梁津佈局,明顯標有南定寨、戍軍寨、望火樓、小教場、馬軍寨、大軍寨、驛站等名稱,還鐫刻記述修城的詳細經過、城池丈尺和用料費工等資料。現圖上除少數部位剝落外,大部分清晰可辨,像這樣形制巨大、內容豐富、年代久遠的古代城池平面圖石刻,全國僅存兩件,此處是保存最大、最完整的一件。1981年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廣西第一個國家地質公園——資源八角寨國家地質公園

廣西第一個國家地質公園是資源八角寨國家地質公園,位於資源縣城東北30公里梅溪鄉大坨村至黃沙江八角寨一帶,北部、西部與湖南省新寧縣交界。南北長33公里,東西沿資江及資江兩岸分佈,寬3公里~9.6公里,總面積125平方公里。公園有八角寨景區、天門景區、寶鼎瀑布和地質博物館等,大小景點數以百計。以資江和八角寨景區典型的丹霞地貌著稱,主峰山頂高聳如臺,叫雲臺山,海拔818米,相對高度約400米,其與旁峙簇擁的七峰組成翹如獸角的八角形狀,故名八角寨,亦泛稱雲臺山。雲臺山東西北面均為懸崖絕壁,如斧劈刀削,只有西南面從梅溪鄉一條逶迤崎嶇的山路可登上山頂。頂部有一平臺,植被蔥綠;有一刀狀山脊,人稱“天脊”、“龍脊”,寬僅可容足,兩旁絕壁千仞,盡頭有石凸如龍頭昂首,登上山頂後令人有橫空出世之感;還有天空寺、仙人足、古寨石牆、拱形寨門諸景。1988年,八角寨—資江列為自治區級風景名勝區,之後,相繼列為國家森林公園、省級地質公園,2001年12月晉升為國家地質公園。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八角寨風景區

世界最大的古代銅鼓——北流雲雷紋大銅鼓

這是世界上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銅鼓——北流雲雷紋大銅鼓。1955年在廣西北流水湧庵發現,隨後被徵收運送到南寧廣西博物館。雲雷紋大銅鼓的鼓身高度為67.5釐米,鼓面直徑為165釐米,重達300千克,被譽為“銅鼓之王”。 北流,歷來被稱為“銅鼓之鄉”。自漢晉以來就出產形體碩大的銅鼓。據民國《北流縣誌》記載:“銅石山,縣東20裡,層巒聳秀,石皆紫色,南面整齊無邊,亭亭如傘,又名朗傘石……初唐建銅州,是從此山名之。”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廣西民族文物苑銅鼓塑像

廣西最早的報紙——清光緒《廣仁報》

1897年4月16日(清光緒二十三年三月十五)這一天,廣西最早的民辦報紙《廣仁報》在桂林創刊發行。該報由維新變法的領導者之一康有為及其弟子創辦,主筆為曹碩、龍朝輔、趙廷颺等人。報社社址在桂林依仁坊彭公祠內。初為兩日刊,不久改為週刊、旬刊、半月刊,最後為月刊。報紙36開,木刻直排,土紙印刷,線裝成冊,公開發售。內容有論說、時事、地方要聞、中西譯述、雜談、短評等,多議論時政,宣傳變法圖強,激發民族自尊心。經費由唐景崧、岑春煊等人捐助,編輯、出版、發行事務均由康門弟子中推人分任。第二年維新變法失敗後,《廣仁報》被迫停刊。

廣西最高的山峰——貓兒山

貓兒山位於興安縣與資源縣交界處,為越城嶺主峰,海拔2141.5米,因頂峰一巨石形似蹲伏的貓頭而得名。總面積267平方公里。貓兒山不僅是廣西第一高峰,也是華南群峰之冠。貓兒山地勢陡峭,河谷幽深,有高百餘米的懸崖峭壁,落差數十米的瀑布。海拔1600米~1800米之間生長著被稱為植物“活化石”的華南鐵杉林,海拔1600米以下為茂密的原始森林。杜鵑花就有20多種。偶爾出現的“佛光”。貓兒山為“三江之源”,是灕江、資江、潯江的發源地。

亞洲第一高水頭電站

天湖水電站,水頭落差高達1074米,號稱亞洲第一高水頭電站。設計裝機容量6萬千瓦,分兩期開發建設,天湖水電站集科研和自然景觀為一體,引世人矚目。天湖,現為著名高山旅遊景區。

看廣西之最,分享八桂歷史文化與美景

全州天湖景區

資料來源:《廣西之最》、廣西地情網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