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25 教育改革丨陝西神木“神招聘”背後的真問題

教育改革丨陝西神木“神招聘”背後的真問題

.

7月17日,陝西神木市公益性崗位協管員招聘領導小組辦公室在神木市人民政府網站發佈的一則招聘公告引起輿論關注。公告稱,該市決定招聘100名公益性崗位協管員(屬臨時用工),需研究生學歷,月薪為2500元,聘用期暫定三年。

這則招聘廣告經媒體報道後被稱為“神招聘”。輿論的關注主要聚焦在兩方面,一是當協管員(臨時工),居然要求研究生學歷;二是每月的月薪只有2500元,這低於當地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水平。公開資料顯示,神木市2017年城鎮、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達32784元和13918元,而按照這則招聘廣告給出的月薪,那些協管員全年的總收入不到3萬元。

針對輿論質疑,7月19日,神木市公益性崗位協管員招聘領導小組辦公室在一則情況說明中表示,在發佈公告時,未將招聘條件、步驟等表述完整,引發廣大網友關注,對此表示誠懇的歉意。

神招聘與“寒磣”的研究生就業

有輿論質疑這則招聘廣告“寒磣”研究生。很顯然,這是把“公益性”協管員(臨時工)招聘視為市場性招聘來加以關注的。因為從市場角度看,招聘臨時工怎麼會需要研究生?給出這麼低的月薪,怎麼可能招到研究生?這不是“寒磣”研究生嗎?

但神木的招聘,根本就不是市場性招聘,而是“故意”設置崗位,是為解決部分就業困難的大學畢業生的臨時就業問題。換言之,就是有部分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政府部門想辦法給他們提供臨時性工作,每個月給予一定的薪酬。因此,對這則招聘公告,更應該關注的是,當地有多少研究生,畢業而沒有成功就業,成了就業困難戶,需要地方政府設立公益性崗位來救濟?我國研究生畢業後的真實就業情況是什麼?如果是研究生很難就業,需要“救濟”,那就不是“寒磣”研究生,而是研究生教育與就業存在“寒磣”的問題了。

據報道,此前的5月30日,神木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曾發佈過一則《在全市就業困難大學生中公開招聘公益性崗位協管員的公告》,招聘40名公益性崗位協管員,當時提出的學歷要求僅為大專及以上學歷,崗位補貼也為每人每月2500元。根據這則《公告》,可以瞭解到,招聘公益性崗位協管員,是為了“解決神木市在冊貧困人口中就業困難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招聘對象為“2018年及以前年度畢業的,神木市在冊貧困人口中獲得國家統招的大專(高職)及以上學歷未就業的普通高校畢業生”。說到底,這就是當地的一項扶貧工程,扶貧對象是獲得大專及以上學歷的高校畢業生。神木為此專門成立公益性崗位協管員招聘領導小組辦公室,可見貧困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不是個別現象。

這次新招聘100名公益性崗位協管員,其實是前述工作的繼續。招聘公告稱:“根據工作需要,經市政府常務會研究,決定在我市全日制研究生中招聘部分公益性崗位協管員。其中,招聘生態環境協管員30名,招聘經濟工作協管員70名。應聘者須具有神木市戶籍,年齡在35週歲以下,並須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學歷並取得碩士及以上學歷。”公告提到的“根據工作需要”,結合此前的招聘公益性崗位協管員的工作,就是“解決神木市在冊貧困人口中就業困難的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而之所以這次招聘提出的招聘對象為神木籍的全日制畢業研究生,可能的原因是,當地調查發現,存在著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學歷並取得碩士及以上學歷的貧困戶。為此專門面對這一群體“招聘”。

假如當地政府的出發點就是如此,這一工作其實無可厚非,甚至可以說是好事,因為公益性的救濟安排,本來就是針對特定人群,遭遇輿論質疑,頗為無辜。只是比較遺憾的是,當地在推出這項工作時,缺乏對社會公眾的解釋,比如,向社會公開,當地有多少具有全日制研究生學歷、獲得碩士及以上學位的貧困人口、就業困難戶等需要救濟。這一數據,當地政府部門肯定是知道的,否則就不會推出這樣的救濟措施了。但他們公佈這些數據,可能感到有點“為難”,因為公眾也很奇怪:為何那些研究生畢業了,反而發生就業困難?神木官方的情況聲明,只是說考慮到神木市仍有部分研究生尚未就業但聯繫不上他們,卻沒有指明這些研究生其實屬於就業困難戶,也沒解釋清楚當地有多少畢業研究生需要救濟。

在筆者看來,當地的工作人員其實沒有必要回避少數大學生、研究生就業難的實際問題,完全可以向社會解釋清楚:之所以推出公益性協管崗位,讓研究生當臨時工,是因為這些研究生畢業後找不到工作,生活困難,這與社會理解的招聘研究生幹臨時工是兩回事。

教育事業統計公報傳遞了什麼信息

瞭解了“神招聘”背後的真實原因,我國社會就應該徹底破除學歷“神話”,反思目前以學歷為導向的教育存在的問題了。

我國的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在2020年會達到50%,進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階段,可是,社會上還存在很強的“學歷情結”。在中西部地區,很多家庭還是把幫助子女考上大學、獲得大學學歷作為奮鬥的目標。但由於學生本人只追求獲得學歷,而忽視培養技能,有的大學生、研究生畢業之後很難找到工作。原來在中西部省份很多地區流行的家庭脫貧模式——“送孩子讀書,孩子考上大學、在大城市找工作後掙錢寄回家”——發展到現在,已經難以為繼,有的學生大學畢業,甚至研究生畢業後,難以找到工作,家庭反而更加貧困。這還導致我國中西部地區近年來出現新的讀書無用論,有的家庭覺得只有孩子考上好大學,才能找到好工作,讀書才有價值,如果考不上好大學,乾脆就不讀高中,進而初中輟學。

其實,早在2010年初,《南方週末》就曾以《從“讀書改變命運”到“求學負債累累”》為題,報道了甘肅會寧縣的困境。在這裡,不惜血本培養子女接受高等教育曾是絕大多數農村家庭改變自身命運的惟一通道,也是這個國家級貧困縣的“立縣之本”。在中央財政對西部教育長期投入不足的背景下,會寧人對“讀書脫貧”寄予著賭博式的希望,但卻發現“教育立縣”已遭遇“教育破產”。大量農村大學生畢業即失業,長期舉債供養學生的農村家庭血本無歸,“因教返貧”屢見不鮮。

該報道本來是要提醒社會反思我國農村的升學教育模式,但這麼多年過去,我國社會的“主流價值”依舊是“教育改變命運”,農村教育仍舊是“背井離鄉”的教育,即教育孩子,考上大學離開鄉村才是“成功”。可孩子上完大學,就不了業怎麼辦?當所有孩子都被教育“嫌棄”鄉村,鄉村怎麼得到發展,當地落後的局面如何得以改變?

2018年7月19日,教育部發布《2017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下文簡稱《公報》),其中的幾組數據值得關注。根據《公報》,2017年全國共有小學16.70萬所,比上年減少1.06萬所,下降5.98%。但與之對應,小學招生1766.55萬人,比上年增加14.09萬人,增長0.80%;在校生10093.70萬人,比上年增加180.69萬人,增長1.82%。這一數據表明,雖然我國小學的招生人數增加,但小學還在被撤併,這主要發生在農村地區;更多家庭爭相送孩子進城上學,鄉村的小學難以為繼,最多保持教學點。數據顯示,2017年小學教學點10.30萬個,比上年增加4561個,增長4.63%。

根據《公報》,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規模進一步萎縮。2017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82.43萬人,比上年減少10.91萬人,下降1.84%,佔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2.13%。2016年,這一比例為42.49%。中等職業教育在校生1592.50萬人,比上年減少6.52萬人,下降0.41%,佔高中階段教育在校生總數的40.10%。2016年,這一比例為40.28%。

研究生規模則大幅增加。《公報》顯示,2017年研究生招生80.61萬人,其中,全日制69.19萬人。在學研究生263.96萬人。而2016年,研究生招生66.71萬人,在學研究生為198.11萬人。研究生招生規模增大,與統計口徑變化有關,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統籌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有關要求,2017年研究生招生、在校生指標口徑發生變化,招生包含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在校生包含全日制、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在職人員攻讀碩士學位學生。但是,排除統計口徑的因素,我國全日制研究生招生也進一步增加。

以上這幾組數據傳遞的信息是,我國的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高等教育,都繼續沿著升學模式與學歷教育導向發展。在升學教育模式之下,鄉村學校難以和城市學校競爭,因此家長紛紛選擇送孩子去城市讀書,希望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今後能考上好的學校。但是,升學教育模式,並不能實現所有孩子的升學夢想。當孩子不能考進好的學校時,鄉村孩子就會選擇輟學:2017年,我國義務教育鞏固率為93.8%,比上一年只增加0.4個百分點。

擁有技能比獲得學歷更重要

中等職業教育的萎縮,與普通高中教育的擴大,也是為了滿足學生完成義務教育之後想讀普高的需要——讀普高今後可以參加高考考入本科院校。今年前不久,某省領導在調研基層老百姓的需求後,做出決定,減少中職招生規模,擴大普高招生,這得到當地老百姓的熱烈支持。

支持的老百姓沒有想過,原來中考分數列前50%的學生進普高(普高招生比例50%),現在擴大普高招生規模,成績位列所有考生前60%(甚至以後85%)都可進入普高,可未來升學,這些學生不還得進高職院校嗎?其結果是,花錢讀普高(中職目前全免費,還有中職國家助學金),接受普高教育之後,今後還得繼續接受高等職業教育。但哪怕就是把高職院校升格為本科,這些地方本科院校也應該進行職業教育,培養職業技術人才和應用技術人才。

因此,無論從個人的成長,還是國家的教育發展看,這都不是什麼好的發展思路。正確的思路是,實行普職融合,建立綜合高中,給學生提供學術課程和技職課程,供學生選擇,讓他們在高中畢業後,再根據自己的興趣、能力選擇適合的高校。當然,建設綜合高中,還需要高考改革的配套,需要高校建立多元招生評價體系,以引導高中學校多元辦學。

但擴大普高招生規模的思路受到歡迎,表明我國社會有著極為濃郁的學歷情結。這也是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的原因。研究生教育面臨兩方面需求,一是社會對有研究生學歷的人才的需求;二是社會對攻讀研究生學歷的需求。前一個需求,應該是規劃研究生教育發展的基礎,但當前,研究生教育發展滿足的是後一個需求,這導致研究生教育可以不顧質量快速擴張。直接後果是,研究生身份迅速貶值,部分獲得研究生學歷的學生很難就業。

我國社會一直在討論學歷高消費和人才高消費(後者指用人單位提出與崗位不匹配的過高學歷要求,像神木招聘協管員臨時工就被質疑是人才高消費)的問題,但實事求是地說,我國只有學歷高消費,很多人只時為了獲得更高的學歷而去考研讀博,而不存在人才高消費,因為獲得高學歷者並不就是人才,他們往往只有學歷身份,並不具有與學歷對應的能力和素質。

由於重學歷,不重能力,我國教育的結構和質量與社會需求脫節,對地方政府來說,解決已畢業學生的就業工作,以及解決農村孩子輟學問題,就成為棘手的現實難題。但是,繼續擴大學歷供給,為高學歷就業困難者提供臨時崗位,並非長久之計。

要破解這一難題,必須改革基礎教育的升學教育模式以及高等教育發展的學歷導向。淡化學歷,重視技能培養,才能讓所有學生感受到求學的價值,而不是以獲得學歷作為讀書的目的,同時也能提高學生的就業技能。畢竟,對絕大多數學生特別是農家子弟來講,擁有技能比獲得一紙學歷更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