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17 遏制收視率造假亂象必須法律亮劍

近來,娛樂圈接連被爆桶破天的新聞,先是高片酬、陰陽合同,後是收視率造假。應該說,收視率造假早已有之,2012年電視劇《大祠堂》出品人王建鋒就在微博爆料,電視劇收視率可以“買賣”——一年花費5000萬就可輕而易舉進全國前10數據的消息。央視名嘴崔永元也在微博痛斥收視率交易黑幕,希望司法機關介入。中國廣播電視協會更是表示,一套關於收視率調查的國家標準正在制定,並將於不久的將來推行。然而,如今收視率造假已有專門的公司在做,為什麼司法機關沒有介入呢?

有評論說,要斬斷操控收視率的“黑手”,言外之意就是要採取法律手段。但是,我們知道目前還沒有收視率造假違法的法律條文。《電影產業促進法》有針對“偷票房”、“買票房”等亂象制定的嚴厲的懲處條款,而電視劇行業針對收視率造假亂象還沒有相關的法律規定,我們要向收視率造假亮劍談何容易!目前的收視率造假亂象,固然有電視行業相關利益方的利慾薰心,但也有法律缺失的原因,為什麼有電影產業促進法沒有電視行業促進法呢?沒有斬斷操控收視率“黑手”的法律,怎麼能遏制收視率造假呢?

我們知道電視行業也應該擁有專屬的法律利劍,能夠破解收視造假問題,讓更多優秀作品亮相在銀屏上。收視率原本不過是評價電視節目收視情況的一個指數,僅僅是一個指數,因為收視率高的節目並不一定是優秀的節目。然而,現實是收視率被無限制地放大了。在電視人那裡或有關部門那裡,收視率被稱作“萬惡的收視率”,有太多的人將收視率看做衡量電視劇、電視臺優質與否的標準,甚至廣告商以收視率的高低作為投放廣告的依據,收視率就像一個主導電視臺以及影視公司命運的“惡神”。儘管“收視率從來不是衡量作品優劣的標準”,但是收視率有巨大的誘惑力,有些電視臺就購買收視率,人為地“提高”收視率,《人民日報》曾對此做過詳細報道。近日導演郭靖宇又實名舉報電視劇《娘道》遭遇操縱收視率黑幕,一石激起千層浪,國家廣播電視總局表示,已採取相關措施,並會同有關方面抓緊開展調查,一經查實違法違規問題,必將嚴肅處理。

其實,數據造假違法有法可依。我們且不說《電影產業促進法》就針對“偷票房”、“買票房”等亂象有懲處條款,就是收視率造假違法也有法律依據,造假就是歪曲事實,造假就是弄虛作假,造假背後就有利益博弈。收視率造假儘管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但是有相關的法律規定。有相關的法律規定,就應該能夠嚴懲收視率造假亂象,只是為什麼針對收視率造假亂象法律缺位呢?主要原因就是我們的有關部門某些人能夠從收視率造假亂象中獲取收益,或有人認為收視率博弈也是競爭。其實,收視率造假就是娛樂圈的腐敗行為,我們的有關部門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是腐敗就要打擊就要遏制,收視率造假已經影響了電視行業的健康發展,針對收視率造假亂象理應法律亮劍。這裡有三層意思,一是必須把收視率造假上升到違法犯罪的高度,二是必須把收視率造假當做娛樂圈的腐敗,三是應該制定針對收視率造假等亂象的專門法律或規定,要讓收視率造假成為過街老鼠人人喊打。收視率造假已經發展成為產業鏈,從此次郭靖宇導演爆料的情況看,造假“黑勢力”不僅有專門公司,還包括一些衛視內部的工作人員,可見收視率造假影響極其惡略,已經到了是可忍孰不可忍的程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