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7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可為何在明朝中後期卻頻頻出現宦官當權?

在中國歷史上,皇權的集中莫過於明清兩朝,而漢族政權中君主集中制的巔峰便是明朝了。在明朝初年,為了鞏固皇權的地位,朱元璋做出了大量的制度改革,其中最重要的莫過於在胡惟庸案後廢除了中國千年以來的宰相制度。在此之後,在中國爭鬥了千年的皇權與相權終於分出了勝負。

但是朱元璋對於權力的歸屬依然不放心,在中國歷史上,除了宰相,最有可能奪取皇權的就是外戚和宦官。因此在明朝時期,皇帝的妻子大多出身於平民階層,防止了貴族外戚趁機專權的可能。而漢末以及唐朝的宦官亂政也給朱元璋敲響了警鐘,朱元璋做出了宦官不得干政的指示,並且註明違令者斬。但是在朱元璋去世之後沒有多久,明朝政府中就逐漸出現了宦官亂政的現象。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可為何在明朝中後期卻頻頻出現宦官當權?

朱元璋畫像

引言

明朝的宦官干政最早出現於明成祖朱棣時期,由於朱棣當時需要推翻朱允炆的統治,因此朱棣需要從朱允炆身邊的宦官處得到情報,而這些為朱棣起義做出貢獻的宦官在朱棣登基之後也獲得了獎勵,並且得以參與政事討論或者被指派其他任務,七下西洋的鄭和就是朱棣親信的宦官,而且朱棣在其執政時期內,朱棣已經開始有意識地培養宦官讀書學習,但是此時還沒有專屬於宦官的職位,其職務多是皇帝的特殊安排。對於此事,在《明史》中有如下評論:

“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可為何在明朝中後期卻頻頻出現宦官當權?

明成祖朱棣開始任用宦官執行具體事務

永樂時期的宦官還只是參與政治,並沒有真正凌駕於大臣之上。明朝宦官真正執掌大權還要從明英宗正統年間,明英宗寵信的宦官王振竊取了朝政大權,宦官的勢力在其後不停發展,終於到了權傾朝野的地步。

朱元璋對於宦官不得擔任朝臣的祖制依然沒有更改,因此宦官奪取權勢的過程主要是因為宦官擔任的內府衙門中的官職逐漸獲得實權,而且朱棣設置的東廠勢力逐漸做大。而且在軍事方面,宦官也開始擔任雖然沒有實職,但是富有實權的監軍,而且在地方軍事中也開始出任重要的職位。這些不違反朱元璋祖訓的行為,已經逐漸篡奪了朝中的大權。而這一切,要從司禮監大太監說起。

司禮監審閱文書,宦官始干政

在明清之後我們習慣用太監一詞來指代所有的宦官,但是其實在明朝制度中,太監是地位最高的宦官所獨有的稱謂,在其之下還有少監,監丞等職位,只不過在歷史上比較有名的宦官都是以太監的身份干政的,所以太監成為了宦官的代詞。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可為何在明朝中後期卻頻頻出現宦官當權?

司禮監太監逐漸成為權力核心

在明朝時,內府衙門中包括十二監,四司以及八局,統稱為二十四衙門。在這些部門中,大部分主要負責皇宮內部的建設以及後勤保障,只有少數部門與外界政治有關,其中司禮監就是最重要的那一個。在明朝時,司禮監主要負責向皇帝呈遞文書,並且代筆皇上的審閱意見,以及宣讀聖旨等其他任務。對於司禮監太監的職務,在《明史》的《職官志》中有詳細記錄:

“司禮監,提督太監一員,掌印太監一員,秉筆太監、隨堂太監、書籍名畫等庫掌司、內書堂掌司、六科郎掌司、典簿無定員。提督掌督理皇城內一應儀禮刑名,及鈐束長隨、當差、聽事各役,關防門禁,催督光祿供應等事。掌印掌理內外章奏及御前勘合。秉筆、隨堂掌章奏文書,照閣票批朱。”

在唐朝時,宦官的亂政就是根源於宦官開始擔任樞密使的職位,而司禮監的職責與唐朝的樞密院又十分接近。執行呈遞文書職責的宦官都會提前看到大臣的奏章,因此他們可以對大臣的奏章進行篩選,剔除對於自己不利的奏本。這就是唐朝宦官亂政的起源,而明朝的司禮監太監也有著類似的行為,大大幹擾了大臣與皇帝的溝通,這是明朝宦官干政的開始。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可為何在明朝中後期卻頻頻出現宦官當權?

古代奏摺

而且與唐朝不同,司禮監太監還有著“批朱”奏本的職能,雖然“批朱”的本來含義是記錄皇帝對於奏本的回覆,但是皇帝每天能夠真正批閱的奏章是十分有限的,除了這些奏章之外,其批示要按照內閣擬定的指導思想來進行回覆。但是那些內閣大臣沒有討論的奏章,就按照秉筆太監的意見來進行回覆了,這一方面讓太監們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來左右朝臣,另一方面也建立起了內府太監與外臣的聯繫。隨著政務的增加以及皇帝逐漸耽於政事,負責批朱的秉筆太監的權力越來越大,逐漸掌握了政府中最高的權力,成為了有實無名的當朝宰相。

權傾朝野,隨意任免

通過對於奏章的審閱以及批覆,宦官的權力逐漸膨脹,最終開始影響到了官員的任免。前面提到秉筆太監的批朱工作還要接受內閣大臣的指導。但是到了明英宗時期,內閣大臣的權力反而被宦官超過了。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可為何在明朝中後期卻頻頻出現宦官當權?

明朝第一個干政的大太監王振

明英宗時期的大太監王振在其擔任秉筆太監的時候,甚至直接向當時的兩位內閣首輔楊榮以及楊士奇直接提出希望他們告老還鄉的想法。而兩位四朝元老竟然接受了這個提議,由此可見在正統時期的大太監的權力之大。在其可以控制內閣大臣的任免之後,司禮監大太監的地位終於到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置。

自此,朝中臣子的任免多出自宦官之手,與宦官親近的官員便能官運亨通,短時間內飛黃騰達。而在後來的天順時期的著名閣臣嶽正,就因為在朝堂之上彈劾了宦官曹吉祥,就被罷黜的內閣大臣的職位,並被貶謫到肅州。對於此事,在《明史》中有如下記載:

“而亨、吉祥構蜚語,謂正賣直謗訕。帝怒,命仍授內侍書。明日,謫欽州同知。道漷,以母老留旬日。陳汝言令巡校言狀,且言正嘗奪公主田。遂逮繫詔獄,杖百,戍肅州。”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可為何在明朝中後期卻頻頻出現宦官當權?

明朝四代老臣楊榮

由此可見宦官的權力從最初的還需要暗中引導內閣大臣退隱,已經發展到了可以直接罷黜閣臣的程度,完全凌駕於內閣之上

宦官監軍,掌控軍兵

雖然司禮監的太監已經權傾朝野,但是礙於朱元璋的祖訓,其權力依然不能覆蓋到軍事領域,但是在明英宗時期,政府在京師軍隊中設置了監軍的職位,這個職位是司禮監直接指派的,屬於內府領域,並沒有打破太監不得為武官的祖訓,但是京城的防務大權卻開始被宦官掌握。

監軍的職責一開始只是監視軍事將領的行為,防止叛亂的發生,其在軍事行動中也沒有指揮權,但是由於當時的朝政被太監所把持,如果不能與這些隸屬於司禮監的宦官搞好關係,那麼這些將領的仕途將會變得十分艱難。與監軍關係不好的武將即使打了勝仗也得不到重用,而與監軍關係親密的將領即使打了敗仗,也能在朝堂上顛倒黑白,將戰果反敗為勝,一路高升。宦官出征之事,也是從明英宗開始的,在《明史》中有如下記載:

“冬十月甲子,鎮守甘肅左副總兵任禮充總兵官,都督蔣貴、都督同知趙安為左、右副總兵,兵部侍郎柴車,僉都御史曹翼、羅亨信參贊軍務,討阿臺朵兒只伯。兵部尚書王驥、太監王貴監督之。”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可為何在明朝中後期卻頻頻出現宦官當權?

明朝土木堡大敗的原因就是王振領兵

在這樣的政治氛圍之下,將領們的首要任務從治理軍務逐漸變成了討好監軍。因此他們也開始將自己的軍事指揮權交到了宦官的手裡。到了土木堡之變前,京城十營的實際指揮權全部落到了司禮監大太監王振的手裡,也正是由於這個原因,明朝才經歷了建國以來的最慘重失敗。但即便如此,在土木堡之後的大臣朱鑑向景帝建議剝奪太監的監軍權力,依然被駁回。導致在明朝後期的軍隊依然受到太監的鉗制,太監依然擁有著強大的軍事權力作為他們操縱朝政的基礎。

東廠興建,威懾官僚

東廠興辦的起因在於朱棣即位之後,對於朱允炆一朝的大臣始終不甚放心,因此希望能夠有心腹之人為之監視。於是他便在內府興建了東廠這一機構,專門用於刺探情報,監視京城中的大臣。

作為皇帝的心腹,東廠的首領一直由司禮監的第二、第三位的太監擔任,其權力十分寬泛,既可以監視王公貴族的一言一行,也可以考察京城的平民百姓。而且東廠的首領有著皇帝特賜的密封牙章,用此章密封的信件可以直接交予皇上,因此東廠的行動變得極其隱秘,一時之間在京城之中人心惶惶。

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可為何在明朝中後期卻頻頻出現宦官當權?

東廠太監權勢滔天

東廠在每月初一的時候會派出其下屬的官吏到京城中打探情報,被稱為“打事件”,這其中不僅包括關於大臣的風言風語,也包括京城人民的生活情況,每月的米、油、面的價格都要回報。對於“打事件”的描述,在《明史》中記載如下:

“每月旦,廠役數百人,掣籤庭中,分瞰官府。其視中府諸處會審大獄、北鎮撫司考訊重犯者曰聽記。他官府及各城門訪緝曰坐記。某官行某事,某城門得某奸,胥吏疏白坐記者上之廠曰打事件。”

後來東廠的廠役與京城之內的流氓團體相互勾結,在得到對於官員的不利情報之後,他們並不會第一時間上報,而是憑藉這個把柄向官員勒索錢財。如果官員不肯交錢,就會打砸其家,並且在東廠處添油加醋地回報其問題,導致官員最終被迫害至死。因此在明朝的中後期,在東廠的監視之下官員人人自危,而且一旦忤逆了大太監的心意,自己就有可能被東廠誣陷,所以官員們只得對宦官亂政視而不見,甚至討好司禮監的大太監,至此,宦官之亂已經不是朝臣所能制止的了。

結語

明朝最為漢族的最後一個封建政權,其在觀察了歷史的興衰之後得到了許多啟示,朱元璋禁止宦官干政的決定就是在目睹了之前的宦官之亂後總結出來的。但是制度是死的,宦官在明朝後期依靠內府官職也一步步掌控了朝堂權力,甚至擁有了軍事指揮權這一定是朱元璋沒有預料到的。

究其原因並非是官制的漏洞,而是起於皇權高度集中帶來的不信任。在皇權高度集中的時候,皇帝高高在上,對於官員只有懷疑之心,而無尊敬之意。這就導致明朝的皇帝比之前的歷代都要多疑而敏感,而他們身邊真正值得信任的只有太監,便給予他們權力為其處理朝事。然而任人唯親一直是大忌,明朝的皇帝們寵信太監的同時卻失去了提防之意,最終造成了太監干政的亂象。其實太監亂政只是明朝政治衰落的表象,其內部病根還是處在皇帝的權力慾和冷漠自私上。


參考文獻

1.《明史》

2.《明通鑑》

3.《明史紀事本末》

4.《明宮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