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01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今年年初,一件台北故宫博物院的顶级珍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漂洋过海到了日本参加东京国立博物院的颜真卿特别大展。这件十年未曾面世的作品,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眼光。

无数国内外的书法家和收藏家早在去年就收到消息,提前买了票安排好行程准备一睹原作尊荣。而由于此次机会难得,很多人甚至在排长队看完一遍后,又回去重新排队只为再多看两眼这幅书法。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 东京国博《颜真卿——超越王羲之的书法》特展海报

日本向来是中国书法的最忠实粉丝,很多我们只隐约记得个名字的书法家在日本人眼中是神一般的存在。颜真卿的书法被东京国立博物馆挂上了“超越王羲之”的名号,足见这位书法家的顶级地位。

而《祭侄文稿》是颜真卿书法生涯中极重要的“三稿”中唯一留存于世的墨迹,其重要地位更是不言而喻。不过要想明白这幅文稿的意义与价值,我们还应该从颜真卿这位中国历史上的忠烈书法家讲起。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 颜真卿画像

颜真卿,字清臣,唐代名臣、书法家。官场上他秉性正直,刚正不阿。因多次弹劾官员不合礼节的行为而被敬畏,却也因此得罪了一些权贵。在宰相杨国忠的排挤下,他被派遣出任平原太守。

在平原时,安禄山谋反已有迹象。颜真卿借连日阴雨担心城墙损坏的理由日夜加固城墙,同时广招壮丁,储备粮草。暗中加强防备的同时他表面上日夜与宾客饮酒赋诗,以此麻痹安禄山。

公元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借讨伐杨国忠的理由起兵,史称安史之乱。河北郡县接连沦陷,而颜真卿治下的平原城成了寥寥几个守下来的城之一。他的堂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也是严防死守,设计杀了叛军将领李钦凑等人,击退了第一波来犯的叛军。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 《多宝塔碑》的中规中矩是多数人印象中的颜真卿书法模样

可惜的是,常山作为当时的兵家要地,成了叛军全力围攻的对象。公元756年,安禄山叛军围攻常山,颜杲卿据城死守。叛军抓来颜杲卿之子颜季明,逼迫他投降,但颜杲卿破口大骂安禄山,年少的季明就在他的面前被丧心病狂的叛军砍下头颅。

不久城破,包括颜杲卿在内的颜家忠烈三十余人皆惨遭杀害。两年后,撑到救援的颜真卿趁着战事稍缓和,从河北寻回他极宠爱的侄子颜季明,却只带回这少年的一个头颅。这“天下第二行书”《祭侄文稿》就是在那样悲痛的状态下书成的。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 《祭侄文稿》内容

所以大家可想而知这是多么悲壮的一段历史故事,时代动乱背景下颜家的忠烈显得更为感动人心。而这样血泪斑斑的一段历史,这样忠烈无比的一门精神,就以颜真卿祭奠自己侄子的这薄薄一页文稿为载体,在代代文人的保护、珍惜之下历经1260年传到了我们手中。

这样一件文物,怎能叫人不为之震撼、感慨及被深深打动呢? 《祭侄文稿》的开端颜真卿的情绪还较稳定,以偏楷的字体记下书写的年代、介绍自己的身份及书写的缘故——“祭亡侄季明之灵”。我们可以看到《祭侄文稿》作为一个草稿,颜真卿在其中是做了多处修改的。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 《祭侄文稿》第一部分

如自述身份时由“从父”改成了“第十三叔”。“从父”是古时的称谓,有自己作为叔叔,在侄子的父亲逝世后就如同其父亲一般的意思。这个侄子的死去对颜真卿来说确实是如有丧子之痛,而后面我们推断考虑到祭文的特殊性,颜真卿觉得还是要明确书写人与逝世者的关系辈分,故改为“第十三叔”。

进入正文,诗书俱佳的颜真卿一口气用了四个四字短句介绍自己对侄子的印象。“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前两句的内容比较易懂:唯有你生下来就十分出众,从小就具有年幼者少见的德行。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 《祭侄文稿》第二部分

后两句中的瑚琏是宗庙中的一种礼器,用来比喻治国安邦之才,孔子就曾将自贡比喻为瑚琏。所以后两句更表现了颜真卿对季明的喜爱,“你是家族中有治国安邦之才的后辈,为人就如庭院中的香草和玉石一般叫人喜欢。

接着一句总结,“每慰人心”。颜季明这样一个优秀的孩子每每叫人感到欣慰,觉得颜家有这样子的后辈,实在是家门有幸。而就是这样一个孩子,在即将长大成人的时候惨遭杀害。我们可以从颜真卿对侄子的赞美,预知此事对他的打击之重和他的悲痛之深。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 《祭侄文稿》第三部分

至此,这幅书法如同一曲交响乐一般被割裂成两种高低起伏不同的部分。以“每慰人心”为过渡,前面回忆的内容带着较为飘逸、轻快的线条;而后面讲述时间及悲痛心情的文字则渐渐沉重、带些许扭曲,甚至整体凌乱起来。

他写到自己的兄长颜杲卿时全文用笔最沉重的“尔父”二字,他写常山被围时周围拥兵漠视的其他太守们的一句圈圈画画好几次才组织出来的“贼臣不救”,他写到城破之后“父陷子死”时那几乎已无笔法的四个大字。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 《祭侄文稿》第四部分

到全文的尾声,颜真卿想起自己与另一个侄子在常山一同寻回季明的首级的场景。“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此刻我的心灵和容颜都已震颤变色。这最后一段文字,颜真卿的书法已经完全倾斜凌乱到变形了。 我们可以想象到,此时的他已经悲痛哭泣到难以自制,再也写不下去了。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 《祭侄文稿》结尾部分

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单从笔法的运用,结构的搭建,整体的布局上来讲这可能不是颜真卿最好的一幅作品。但当我们读出他写下这页书稿时的心境,当他的文字穿过上千年的时光把书写时的所有情绪带到千百年后观者的面前时,这就是一幅无价的绝世神作。

在历经26年的战乱动荡后,忠心耿耿守护皇帝的颜真卿竟被派遣前往劝降叛将李希烈。自知有去无回,交代好后事之后他毅然前往敌营。最终,这位七十多岁高龄的老臣因不肯降贼,被勒死在叛军营中。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故事都被磨灭了踪迹。但这些记录了他忠烈性格的书法作品,却被我们代代传承着保护了下来。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 颜真卿 《祭侄文稿》

我们为什么称这些东西为国宝,是因为它们承载了我们整个民族最珍贵的那些精神品质。学者的思辨、文人的风雅、臣子的忠烈、武士的义勇,这些精神以诗书画为载体,让现在的我们得以一窥先祖们的风骨品格。

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去了解,珍惜它们的原因。这才是艺术最根本的价值。

手望鉴赏 | 颜真卿《祭侄文稿》,走火入魔般的“天下第二行书”

内容为『手望Sowarm』出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