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如其人 颜真卿

1、“贤良肄业文方盛,孝友传家族更豪。”

颜真卿家颜氏,祖居琅琊,今天山东临沂。可谓高门上第,代代书香。远祖颜回,字子渊,因为避高祖李渊讳,改称子泉。人们可能记得孔子对颜回多有称赞,其中,人们熟知的《论语》中,就有这样的语句: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可是不去查阅资料,一般人不会有人知道颜真卿的祖先是颜回。

颜真卿祖父辈中,大伯祖颜师古,受命唐太宗考证“五经”,官至秘书少监,担任两馆学士;二伯祖相时,曾为秦王府学士,官至谏议大夫、礼部侍郎;祖父颜勤礼,工于篆籀,曾担任崇贤、宏文两馆学士、著作郎。兄弟三人同为学士,荣耀之至,其父亲颜惟贞也贵为吏部侍郎。

颜真卿家族平辈之中,也是才俊众多,车载斗量。春卿工词翰,以明经入仕; 杲卿文理清峻,见称于当时;曜卿工草隶、五言; 旭卿善草书;茂曾好写文章……

当然并不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颜真卿三岁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

颜真卿伯父颜元孙与至亲殷践猷,还有姐姐真定,一起合计不时地寄钱回来,请殷践猷代为照料弟妹和侄儿们一家人的生活。直到颜真卿六岁的时候,伯父把他接到自己身边,视如己出。颜真卿后来回忆伯父说:“真卿越自婴孩,特蒙奖异,且兼师父之训,岂独犹子之恩。

字如其人 颜真卿

颜真卿书法

2、“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应悔读书迟。

这首诗广为传诵的《劝学》。也许人们并不清楚为颜真卿所作,这首诗是其晚年对自己少年时期勤奋学习真切的忆写和描绘。高点明灯,苦读至夜半三更方才入睡,虽然没有头悬梁锥刺股,但也不难看出他的勤奋和努力。

倘若年轻时侯,不知道这样早早地下苦功勤学,到了满头白发的暮年时,才捶胸顿足,痛悔自己幼年读书的慵懒、怠惰和荒疏,那就为时已晚,无可弥补。这是颜真卿回首往事,对自己以及身边无数人,或成或败的切肤经验的深刻省思和总结。

元二十二年正月,颜真卿顺利通过了国子监的经学考试,寓居于长安福山寺,二十六岁的颜真卿,壮志凌云。以“经策全通”的优异成绩位列甲等。

颜真卿已经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了吗?可以安逸的享受生活了吧。

当然没有,为了学习书法,颜真卿风尘仆仆地远道而来,亲自将陈年杜康捧给张旭,谦恭地对张旭说:“我颜真卿无论遭遇如何,当官也好,为民也罢,也无论身在何处、所操何业,都不会放弃对书法的钻研、琢磨和进取的。请长史务必接受我这个学生,传授我以自己的笔法真谛。”

最终颜真卿如愿拜入张旭门下,学习书法。

天宝九年,颜真卿应邀撰写郭虚己、郭揆父子碑的书写,这两块碑使颜真卿的书名驰誉遐迩。天宝十一年,应长安千福寺禅师楚金之请,书写岑勋撰的《大唐西京多宝塔感应碑》。

字如其人 颜真卿

颜真卿书法

3、“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颜真卿书坛名声大震,仕途上也似乎官运亨通,扶摇直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朝廷,颜真卿不畏奸佞,屡次直言。当奸臣迫害忠良的时候,多少人明哲保身,不敢声张正义,只有颜真卿,多次替宋璟的儿子说话,得罪了当朝宰相杨国忠。飞扬跋扈的杨国忠惧怕颜真卿,公报私仇,多次向唐玄宗进了谗言。

在奸臣佞相的排挤下,天宝二年,颜真卿被贬为平原太守。当然给他壮行的是大名鼎鼎的边塞诗人岑参,并且写了一首《送颜平原》的古诗,在灞桥吟诵相送。

安禄山完全没有把这个小小的太守放在眼里,他认为颜真卿是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以至于安禄山居然发出来了: “以为书生不足虞也”的感慨。什么意思呢?就是说,颜真卿是个书生,没有什么可以害怕的。当然,事实证明: 安禄山眼睛比较“瞎”。

也就是在颜真卿出任平原太守的时候,安禄山造反迹象已露,此时的唐玄宗还蒙在鼓里。安禄山贵为节度使,位高权重。颜真卿就在安禄山的眼皮底下,表面上整天一些文人骚客写字吟诗,游山画画。私下里却在为即将到来的大战做了充足的准备: 修补城墙、募集丁壮、储备粮草,打造军器,把平原郡打造成铜墙铁壁。

天宝十四年十月,也就是公元755年的十月,安禄山公然拥兵造反,河北二十郡县只顾自己的利益,毫无家国情怀,闻风而降。身在长安的唐玄宗收到消息,仰天叹息: “哪里有忠臣!”堂堂一个大唐王朝,竟然沦落到无将可挡。就在这样的节骨眼上,一个人挺身而出,他就是颜真卿。

就在当年十二月,洛阳陷落。安禄山手下段子光带着李憕、卢奕和蒋清的首级威逼颜真卿投降。颜真卿为了稳住军心,二话不说,将段子光直接诛杀。将李、卢、蒋的头颅供奉敬拜。安禄山怎么也想不到,他眼里的一个书生,居然会有如此的胆识气魄。

当然和颜真卿一样守节不屈于叛臣的,还有他堂兄常山太守颜杲卿。颜真卿的誓死不屈,颜杲卿的誓死抵抗,并且颜杲卿在战斗中打败安禄山的逆军,致使河北诸多郡县士气大振,众望所归。十七郡同日归顺朝廷,推举颜真卿为首领,聚兵二十余万,在安禄山叛军的后方形成一股强大力量,一时横绝燕赵,军威大震,成为了颜真卿人生中最光辉的一笔。

第二年年初,太守颜杲卿和儿子颜季明抵抗不住,再加上太原节度使拥兵不救,以至城破。颜杲卿在战斗中兵败被杀,死前还在大骂安禄山,面无惧色。安禄山当着颜杲卿的面,砍下了儿子颜季明的头颅。颜杲卿痛骂叛军,结果被用铁钩钩断了舌头,依然骂不绝口。战后,颜真卿派人去寻找,只找到了颜杲卿的头骨和颜季明残缺的一只脚。

其中颜真卿的侄子颜季明就是被后世奉为经典的《祭侄文稿》中的主人公,而文中的“巢倾卵覆”指的就是颜杲卿和他儿子。

此后,北海太守贺兰进明进兵援助颜真卿,加上各路军队进一步收复失地,一时之间燕赵大地几乎都回到了大唐手里。

天宝十五年年六月,战局突变,潼关失守、玄宗西逃,史思明趁机夺回河北诸郡县,一时间“人心危荡,不可复振”。至此,孤军奋斗了整整一年的平原郡宣告失守。

字如其人 颜真卿

颜真卿书法

4、“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发动叛变,带领军队,攻陷了汝州。

消息传来,一时间满朝震惊。唐德宗第一时间就找到了宠臣卢杞,向他请教对策。卢杞暗暗一笑,气定神闲地说:“李希烈年轻气盛,居功自傲,部将肯定都不敢劝他。如果派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携带陛下的诏书,前去李希烈那里当面剖析利弊,想来他定能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而颜真卿是四朝元老,刚正不阿,四海名扬,大家都信服,实在是不二人选。”

当然,卢杞目的就是要把颜真卿往火坑里推。然而昏庸的唐德宗,觉卢杞说的有道理,天真的认为一道圣旨就能安抚叛军。于是欣然写了诏书。

诏书一经颁布,满朝文武大惊失色,所有人都觉得卢杞这么干,就是让年过古稀的颜真卿去送死。

当然,事实就是如此,卢杞就是想让颜真卿死在叛军的手里。卢杞当宰相,他不关心国家的兴衰,百姓的疾苦,社会的稳定。他最为关心的就是自己的利益。想方设法将朝堂上有威望、有资历、有本事的人置于死地,这样好自己就可以永远地坐在宰相的位置上,高高在上。很不幸,颜真卿就是卢杞想要铲除的对象,因为颜真卿是元老,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像这样的人不除,卢杞就寝食难安。

时为宰相李勉,为了阻止颜真卿。秘密向德宗上奏,“以为失一国老,贻朝廷羞”。河南尹郑叔则也劝他不要去,去了可能就回不来了,颜真卿却回答说: “圣旨能回避吗?”

颜真卿义无反顾踏上征程,临走前,给儿子留了封遗书,遗书里面只有六个字:“奉家庙、抚诸孤。”


参考文献 权海帆《忠魂正气颜真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