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陳孑昂:胸懷魏晉風骨的唐代詩人

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也就是公元696年,一個不起眼的黃昏,落日的餘暉灑在塞外的薊北城樓上。因指出戰爭決策的失誤而怒觸上級被貶為軍曹的中年男子內心五味陳雜,登上了薊北城樓,臨眺遠望,夕陽的光撒在他的身上顯得格外淒涼。

陳孑昂:胸懷魏晉風骨的唐代詩人

陳子昂登幽州臺

此時的他百感交集,不禁脫口吟出了那首流傳千古的名篇: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此人就是大名鼎鼎的陳子昂,上面的場景就是我想象中他作詩時的畫面,在我心中也只有這樣的畫面才能配得上這首詩廣袤無垠、浩渺悠遠的意境。正如這首《登幽州臺歌》中所說的一樣,他本人也算得上是“前不見古人”。

陳子昂的“叛逆”

初唐時期是格律詩逐漸定型的時代,文人墨客都是在進行格律詩的創作,但是陳子昂則反其道而行之,推崇漢魏時期的古體詩(非格律),至於那些七言詩句更是不屑於去寫。然而殊途同歸,格律詩的成熟為後來大唐的詩歌盛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而陳子昂主張恢復古體詩的同時也一掃齊梁時期的糜爛詩風,為盛唐詩歌盛世提供了養分。打比方說,大唐詩歌盛世就像是一座大廈,宋之問、沈佺期、上官儀、初唐四傑等人為這座大廈打好了堅實的地基,而陳子昂則是篩選出了最好的石料。

初唐時期的詩歌起初並沒有隨著大唐盛世的發展而蓬勃,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陷入了齊梁之體的泥潭之中。

所謂的齊梁之體,是指那些過分講究音韻工整,而忽略了詩歌本身應具有的內涵,詩句空洞、浮豔的作品。

當時創作者的範圍也很狹小,主要都集中到皇帝身邊了。像上官儀之流,作為皇帝的文學侍從,整日跟隨在皇帝身邊,不免應制詩、唱和詩比較多,作品也難逃假大空的厄運。

如上官儀就曾經寫過一首詩《詠畫障》:

芳辰麗日桃花浦,珠簾翠帳鳳凰樓。蔡女菱歌移錦纜,燕姬春望上瓊鉤。新妝漏影浮輕扇,冶袖飄香入淺流。未減行雨荊臺下,自比凌波洛浦遊。

滿紙的清詞麗句,完全就是為了華麗而作,讀起來就像某些女中學生作文一樣辭藻華麗而內容空洞。就連《舊唐書》都說上官儀“好以綺錯婉媚為本”。

而到了初唐四傑時期,算是真正的揭開了唐詩的序幕。他們主張“輕綺碎”、“重骨氣”,作品也從宮廷生活、奉承詩轉變到渴望從軍報國、抒發懷才不遇、揭露社會現實等方面。如楊炯的《從軍行》、駱賓王《在獄詠蟬》等都是當時的佳作。

陳孑昂:胸懷魏晉風骨的唐代詩人

初唐四傑圖


但是雖然他們擺脫了制體詩的束縛,還是沒有走出形式主義。劉克莊在《後村詩話》中也說:

唐初王、楊、沈、宋擅名,然不脫齊梁之體,獨陳拾遺守倡高雅沖淡之音,一掃六代之纖弱,趨於黃初、建安矣。

可以說直到陳子昂的出現,才給了唐詩新的生命。他主張繼承漢魏的風骨,改變萎靡的詩壇。這個觀點出現在《與東方左史虯修竹篇序》中:

文章道弊,五百年矣。漢魏風骨,晉宋莫傳……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彩麗竟繁,而興寄都絕,每以詠歎,思古人,常恐逶迤頹靡,風雅不作,以耿耿也。

這段話可以說是他詩歌創作的一個綱領,他迥異於前人,提出了將漢魏風骨與興寄、風雅結合起來,改變當時詩風萎靡的局面。所謂興寄,指的是興發和寄託。要求詩歌言之有物、內容充實;所謂風骨,指的則是作品所具有的感染力、讀者對於作品的感受和作品本身具備思想內容。而陳子昂的思想就是要推崇漢魏風骨,反對南朝文學的形式主義。

陳孑昂:胸懷魏晉風骨的唐代詩人

這些反映了當時詩歌發展的訴求,也是唐詩今後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無怪於聞一多先生評價道:“從謝朓之死到陳子昂之生這段時間,沒有一流的詩人產生。

從詩作看陳子昂的創新

陳子昂不是一個只會紙上談兵的人,他不但提出了自己的詩歌創新的理論,還進行了實踐。

最有名的當屬他所流傳下來的《感遇》三十八首,內容豐富。既有感慨個人身世抒發理想,又有諷刺現實抨擊時政,還有借古諷今表達愁苦。但是不論是何種,這些詩都帶有強烈的自我意識,充滿了思考性,對政治、人生都進行了探討。

我們就一起來看一下其中的第二首:

蘭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獨空林色,朱蕤冒紫莖。

遲遲白日晚,嫋嫋秋風生。歲華盡搖落,芳意竟何成。

這首詩一如既往的是五言古體,而且採用了《詩經》中比興的、《古詩十九首》中的疊字寫作方法和《離騷》中香草美人的意象,而且讀起來很有晉魏時期阮籍《感遇》的風氣 。

幽獨空林的香蘭,空自散發著芬芳,卻不為世人所知。終於等到秋風漸起,芳華零落,潦倒無成。

以蘭花喻己,表面又是是寫蘭花孤芳無人賞,最後凋零在寒風中,這實際上是他自己的真實寫照。

孤芳自賞陳子昂

年少時期的陳子昂家境殷實,不學無術,每日只知道賭錢吃酒、舞刀弄棒,直到十八歲,看到私塾中他人讀書之景,才恍然悔悟,發奮圖強,憑他的聰明才智,很快就學富五車。

一番學有所成,自己便來到長安城。在長安城中四處投文,希望得到賞識但又四處碰壁。後來遇到了一個賣古琴的,他便花一千萬錢買下,並與眾人約定好第二日為大家演奏。到了第二日他等到全城的人來看熱鬧,他卻將古琴砸碎,並說彈琴只是微末之技,不足掛齒,還是讓大家關注他的詩文。一時間陳子昂在長安城中名聲大噪。

陳孑昂:胸懷魏晉風骨的唐代詩人

陳子昂砸古琴


後來他果然中得舉人,本希望自己能夠為朝廷出力,奈何當時已經是武則天當政,自己又被任命為右拾遺(作用參考前朝宰相魏徵),心直口快的他自然得不到皇帝的喜愛,還經常要受到奸佞之臣的攻擊。

後來契丹犯邊,皇帝派自己的侄子武攸宜率軍征討,陳子昂做隨軍參謀。武攸宜那酒囊飯袋,怎會帶兵?戰場上接連失利,陳子昂請求讓自己率兵做前鋒擊潰敵人不被允許,後來又因為指出他的過錯而觸怒他,被貶為了軍曹,之後才發生了本文開頭那一幕。

陳孑昂:胸懷魏晉風骨的唐代詩人

于右任書《登幽州臺歌》

懷古傷今之情,在那句“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中被寫的淋漓盡致,千百年來無人能出其右。後來的那些“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斜陽草樹,人道寄奴曾住”都不及陳子昂的直接、發人深省。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說:“幽州臺上陳伯玉,不盡千年萬古情!”

陳子昂徹底得罪了武氏一族,後來陳子昂回鄉丁憂,武三思與當地縣令勾結陷害他,霸佔了他的家產,將他關入大牢。後來年僅41歲的陳子昂被毒死在獄中,令人嘆惋。

正如在他《感遇.二十三首》中所寫的那樣,翡翠鳥因其羽毛美麗,被人們四處捕殺裝飾美人的頭飾和室內的錦被。陳子昂如果沒有才能,只是在家鄉當一名鄉紳,又怎會有囹圄之災?

陳孑昂:胸懷魏晉風骨的唐代詩人

《感遇》第二十三首

正如《全才子傳》中所說:

嗚呼!古來材大,或難為用。象以有齒,卒焚其身。信哉,子昂之謂歟。

陳子昂雖然身死,但歷史上也永遠留下了他的烙印。由於陳子昂的奠基,後世大唐詩歌的榮光才算是真正拔錨起航了。他對風骨的追求對於後來的詩歌變革起到了決定性的影響。在陳子昂之後,唐詩才算是真正的如雨後春筍一般。


杜甫評價他:“千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篇”,白居易評價他:“杜甫陳子昂,才名括天地”,韓愈寫道:“國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

”,張九齡也效仿他而寫《感遇》……

而我最喜歡的還是元好問的那首詩:

沈宋橫馳翰墨場,風流初不廢齊梁。

論功若準平吳例,合著黃金鑄子昂。

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為陳子昂用黃金鑄像,他絕對擔當的起!

參考文獻:《沉醉唐風》江湖夜雨

《唐才子傳》辛文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