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诸葛亮和李鸿章相比,谁更厉害?

lienlien


1.军事能力上,诸葛亮完胜。

诸葛亮:联合孙权赤壁之战胜曹操;会师刘备灭刘璋,夺益州;七擒孟获,稳固蜀南;五次北伐,败司马懿张郃。李鸿章虽然在平定太平天国、剿灭捻军有部分功劳,但在甲午战争中完败。

2.治国安邦上,诸葛亮碾压李鸿章。

诸葛亮隆中对,定三分天下基调;平定蜀南,保蜀地安稳;压制李严,预判魏延会反,保证军政大权平稳过渡。李鸿章洋务运动,成绩有但不理想;支持义和团但不彻底,导致八国联军入侵。

3.人格魅力方面,平分秋色。

诸葛亮对蜀汉呕心沥血、死而后已!李鸿章扶将倾之大厦,对大清忠心耿耿。


木木大神0111



李鸿章一直以来就是富有争议的人物,他是个出色的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身为晚晴重臣的李鸿章一生经历丰富,镇压太平天国,建立北洋水师,更是洋务运动发起人之一。每当读到晚清时期,总是很揪心,痛恨当时政府的无能,痛恨签署不平等条约的李鸿章。可是总有人有些疑问,签订这些条约,会留下千古骂名,连小学生都知道的道理,为什么一个大人物却不知道其中的利害关系呢,难道他一个人可以定夺一个国家的命运吗?对于当时还在上初中的小编来说这些都很难理解。但当我们渐渐长大,开始接触清末这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历史后,也慢慢的理解了他。李鸿章绝对是一位值得崇敬的大家。那么李鸿章到底有什么才能呢?小编今天拿几位大家熟悉的人物对比一下,您就知道了。 打开百度APP,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李鸿章和霍光:历史学家评论霍光都说他不学无术,小编评论李鸿章也说他不学无术,那么李鸿章和霍光是一类人吗?小编说,李鸿章没有霍光的权力和地位,也没有霍光的魄力。李鸿章是谨慎、守规矩的人,不是一个能根据形势将内心的想法转化成举动的人。他一生都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怎么能比得上霍光呢?不过,他在普通的学问上可能比霍光略强。 梁启超说过“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李鸿章与诸葛亮。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

李鸿章和诸葛亮:李鸿章是忠臣、儒臣、军事家、政治家、外交家。同时具备这五大身份又为后世所钦佩的人莫过于诸葛亮了。李鸿章手中的资本远远超过诸葛亮,但取得君主的信任与诸葛亮不能相比。他当初在上海起兵时,仅仅靠着三座城市的支持,就能在江南建立大功业,他们创业的艰难也是很相似的。后来他在军事上的成就又远远超过了诸葛亮。然而,诸葛亮治理崎岖的四川能够令官员不心怀奸险,百姓都自强自立,而李鸿章身居要职几十年,却不能率领全国人民,令他们跟随自己。诸葛亮死后,家产仅有成都的八百棵桑树,而李鸿章却以豪富闻名天下,这差距有多么大?至于他们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的忠诚,倒是很像。


北途gg


超评李鸿章李鸿章必为数千年中国历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李鸿章必为十九世纪世界史上一人物,无可疑也。虽然,其人物之位置果何等乎?其与中外人物比较,果有若何之价值乎?试一一论列之。

第一,李鸿章与霍光。史家评霍光曰不学无术,吾评李鸿章亦曰不学无术。则李鸿章与霍光果同流乎?曰:李鸿章无霍光之权位,无霍光之魄力。李鸿章谨守范围之人也,非能因于时势行吾心之所安,而有非常之举动者也。其一,生不能大行其志者以此,安足语霍光?虽然,其于普通学问,或稍过之。

第二,李鸿章与诸葛亮。李鸿章忠臣也,儒臣也,兵家也,政治家也,外交家也。中国三代以后,具此五资格,而永为百世所钦者,莫如诸葛武侯。李鸿章所凭藉,过于诸葛,而得君不及之。其初起于上海也,仅以区区三城,而能奏大功于江南,创业之艰,亦略相类。后此用兵之成就,又远过之矣。然诸葛治崎岖之蜀,能使士不怀奸,民咸自厉,而李鸿章数十年重臣,不能辑和国民,使为已用。诸葛之卒,仅有成都桑八百株,而鸿章以豪富闻于天下,相去何如耶?至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犬马恋主之诚,亦或仿佛之。

第三,李鸿章与郭子仪。李鸿章中兴靖乱之功,颇类郭汾阳,其福命亦不相上下。然汾阳于定难以外,更无他事,鸿章则兵事生涯,不过其终身事业之一部分耳。使易地以处,汾阳未必有以过合肥也。

第四,李鸿章与王安石。王荆公以新法为世所诟病,李鸿章以洋务为世所诟病,荆公之新法与鸿章之洋务,虽皆非完善政策,然其识见规模决非诟之者之所能及也。号称贤士大夫者,莫肯相助,且群焉哄之,掣其肘而议其后,被乃不得不用佥壬之人以自佐,安石鸿章之所处同也。然安石得君既专,其布划之兢兢于民事,局面宏远,有过于鸿章者。

第五,李鸿章与秦桧。中国俗儒骂李鸿章为秦桧者最多焉。法越中日两役间,此论极盛矣。出于市井野人之口,犹可言也,士君子而为此言,吾无以名之,名之曰狂吠而已。

第六,李鸿章与曾国藩。李鸿章之于曾国藩,犹管仲之鲍叔,韩信之萧何也。不宁惟是,其一生之学行见识事业,无一不由国藩提携之而玉成之。故鸿章实曾文正肘下之一人物也。曾非李所及,世人既有定评。虽然,曾文正,儒者也,使以当外交之冲,其术智机警,或视李不如,未可知也。又文正深守知止知足之戒,常以急流勇退为心,而李则血气甚强,无论若何大难,皆挺然以一身当之,未曾有畏难退避之色,是亦其特长也。

第七,李鸿章与左宗棠。左李齐名于时,然左以发扬胜,李以忍耐胜。语其器量,则李殆非左所能及也。湘人之虚骄者,尝欲奉左为守旧党魁以与李抗,其实两人洋务之见识不相上下,左固非能守旧,李亦非能维新也。左文襄幸早逝十余年,故撂保其时俗之名,而以此后之艰巨谤诟,尽附于李之一身。文襄福命亦云高矣。

第八,李鸿章与李秀成。二李皆近世之人豪也。秀成忠于本族,鸿章忠于本朝,一封忠王,一谥文忠,皆可以当之而无愧焉。秀成之用兵之政治之外交,皆不让李鸿章,其一败一成,则天也。故吾求诸近世,欲以两人合传而毫无遗憾者,其惟二李乎。然秀成不杀赵景贤,礼葬王有龄,鸿章乃绐八王而骈戮之,此事盖犹有惭德矣。

第九,李鸿章与张之洞。十年以来,与李齐名者,则张之洞也。虽然,张何足以望李之肩北。李鸿章实践之人也,张之洞浮华之人也。李鸿章最不好名,张之洞最好名,不好名故肯任劳怨,媸名故常趋巧利。之洞于交涉事件,著著与鸿章为难,要其所画之策,无一非能言不能行。鸿章尝语人云:不图香涛作官数十年,仍是书生之见。此一语可以尽其平生矣。至其虚骄狭隘,残忍苛察,较之李鸿章之有常识有大量,尤相去霄壤也。

第十,李鸿章与袁世凯。今后承李鸿章之遗产者,厥惟袁世凯。世凯,鸿章所豢养之人也。方在壮年,初膺大任,其所表见盖未著,今难悬断焉。但其人功名心重,其有气魄敢为破格之举,视李鸿章或有过之。至其心术如何,其毅力如何,则非今之所能言也。而今日群僚中,其资望才具,可以继鸿章之后者,舍袁殆难其人也。


十家


肯定是李鸿章了。几点论据:

李鸿章是近代名臣,事迹大都可考,真实度相对较高,李鸿章一声也算得上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先是镇压太平天国,捻军,又在内忧外患中作为主要角色安抚列强,让清朝苟延残喘,勉强维持。他经历了洋务运动,甲午战争,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虽然也倍受屈辱,但仍通过各种斡旋,让清廷和慈禧在亡国之时再续上一口气。将近八十岁的高龄仍然在为清朝擦屁股,在谈《辛丑条约》时去世,慈禧听闻都哭了,表示:“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无他人分担”。当时,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大臣中有李鸿章这样的见识的已是凤毛麟角,所以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德国海军大臣柯纳德称其为“东方俾斯麦”。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国名臣,人们对他的认识大部分缘于《三国演义》,但《三国演义》毕竟是演义,将诸葛亮神话了,把很多别人的事安在他身上,给他加持。比如赤壁之战原本都是周瑜筹划得当,却都安到他头上了,空城计也不是真实存在的。

不过诸葛亮的一生,在政治上带头廉政奉公,努力营造廉政的氛围,联合官员制定了蜀汉的法典《蜀科》,兴修水利、开拓农田,使百姓安居乐业,是治国理政的政治家;在治军上以道德教化士兵,但同时也施以严令,赏罚分明,是治军有方的军事家;在文学、书法等方面也颇有建树。

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毕竟不是完人,在用人方面误用马谡、疏远魏延、重用姜维,太过于以德行评判人才;白帝城托孤后忽视蜀汉实力一味北伐,战略上谨小慎微,不善奇谋;在后期独揽朝政时忽视了官员梯队的建设,致使蜀汉后期缺乏力挽狂澜的人物。

总得来说,两个人都是十分厉害的角色,都是牛人。


笨奔小哥


诸葛亮是英雄造时势,李鸿章是时事造英雄。

两人相比,诸葛亮胜。

格局

诸葛亮一直主动。大局观厉害,26岁做出“隆中对”,三分天下为刘备开了荒,入蜀奠定基业。诸葛亮还是发明家,是走在时代前头的弄潮儿,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生前各种谋划,数次北伐御敌于外,亡于五丈原后,还让后蜀续命了29年。被封为武侯,中国传统文化“忠”与“智”的化身。

李鸿章一直被动。因为太平天国和英法联军的威胁,李鸿章抓住了老师曾国藩给的一个机会,组建淮军时年38岁。国家受欺负了,兴起了变法思潮,李鸿章成为洋务运动的中坚之一;国家受欺负了,被动的签订各种辱国条约,身后骂名无数。

文化地位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肯定有诸葛亮一席之地。“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都是硬邦邦的名句,只要上学就绕不过,还有一大把跟他有关的成语和故事。一道出师表,传颂千古,这是传奇与史诗级人物。

李鸿章也是个素养很高的文人,同时代还有半个圣人曾国藩,被遮盖了太多光芒,槽点太多,就是个背锅侠。

外交

弱国无外交。

三国之中,后蜀最弱,但诸葛亮会骂人啊,还不带脏字。友邦人士看到诸葛亮,都是防贼一样,就怕偷鸡不成蚀把米。

晚清到处是窟窿,国人视李鸿章为卖国贼,西方人士却盛赞为“东方俾斯麦”,就差“送财童子”的牌匾了,李鸿章有多憋屈。

两人都是无力回天的代表人物,如果将诸葛亮与李鸿章对调一下位置,可能诸葛亮能给晚清更大的变数,但避免不了终将消亡的结局。

正所谓,天下大势,浩浩汤汤,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渔火漫天


这两个人生在不同朝代,官位大致相同,都是当朝的重臣,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影响深远。可二人是有区别的。

一:军事才能的区别。诸葛亮一生最大功劳就是帮助刘备及刘备儿子阿斗建立蜀国,稳定蜀国立足三国鼎立的局面。用兵出神入化,很少打败仗,足智多谋永留青史。而李鸿章一生参与决定清朝很多大事件。如镇压太平军,捻军,建立北洋水师。签订不平等条约……可李鸿章参与的事是王鸿章,杨鸿章都能做到的。没有突出的军事作为。谁只要有这个权利都能做到,谁不会签订不平等条约?。和诸葛亮相比差远了。所以诸葛亮在军事才能上更强。

二:历史影响的区别。常言说“人过留声雁过留名”。历史是公平的。历史会记着有大作为的人,淘汰平庸的人。葛亮的神机妙算基本家喻户晓。而李鸿章的名声差远了。在过一千年诸葛亮的名声可能不会被忘记,而李鸿章的名声就销声匿迹。主要是诸葛亮是正能量的表率。李鸿章是负能量的表率。特别是他签订的那些不平等条约让人唾骂。

三:治国才能的区别。诸葛亮为刘备阿斗出谋划策治理国家,百姓安居乐业。实实在在出成绩了。而李鸿章大都是做的“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事。他出谋划策的事没有几件成功的。如他组建的北洋水师后来被日本战败了,没过多久宣告解散。

所以诸葛亮比李鸿章厉害


王喜全


虽说这个比较好似关公战秦琼,我们也不妨比一比。

首先,历史背景。

诸葛亮,东汉末年,诸侯纷争,大大小小诸侯几十家,投刘备之时无一城立锥之地。

李鸿章,清末咸丰年间靠吸附朝廷靠地方团练发家。

诸葛亮持国经略可谓政治民生军事兼顾,李鸿章管理几省军机要务。

功过是非。诸葛亮辅助刘备刘禅建立蜀汉政权,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六出祁山,七擒孟获。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火烧赤壁……等等传奇战事。

李鸿章依附团练一步步成为清廷一品大员,平定太平天国运动以及国内其他起义,缔造北洋水师,再到甲午海战北洋水师的覆灭,签订甲午条约。

文学成就。诸葛亮《出师表》,李鸿章《李文忠公全集》、《李肃毅伯奏议》。论知名度,李鸿章不及诸葛亮。

请诸位看完这些,在做比较。




瓮天之见


看到这么多人黑诸葛亮,我不得不出来说一句话!

我只能这么说,很多人说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夸大了,但是我想说三国演义却是黑了诸葛亮。

演义里诸葛亮身边人都是菜鸡,诸葛亮轻轻松松吊打他们。

正史里诸葛亮身边人却都是一群大佬,诸葛亮小心翼翼吊打他们。

这样答太草率了,我本来要认真写回答的,可是这么大的问题,要详细说可以出本书了,写着写着跟写论文也没什么区别了啊。等我闲下来试试看吧。还有那位邀请我答诸葛亮治军那一题的,那要认真写又是论文啊。

再说那么多大佬珠玉在前,我可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关公面前耍大刀,徒费笔墨。

贴两篇歌词,一篇写的是正史诸葛亮,一篇写的是演义诸葛亮,我个人觉得《汉相》写得感人至深,因为正史诸葛亮是个有血有肉会犯错的活人,他以一己之力重整季汉,燃烧自己的生命以换来汉祚延续,难道不比演义中那个多智近妖、一千多年来被涂上无数油彩的神棍形象更加伟大吗?

正史版本

《汉相》

遗庙怀先人 丹青半落浩气存[1]

阶上新苔落尘 千年前曾照乾坤

夜凉春茶温 参天翠柏作经纶

豪杰事不曾问 胸中却已定三分

声名未曾扬 整纶巾 披鹤氅

随君自此出南阳

半世再思量 醒一场 梦一场

中原共逐鹿誓以弱为强

困龙得水起 方廓开天下计

一朝腾万里

东风乍起 天地同力[2]

说吴主 舌上作风雷戏[3]

管乐何须比[4] 自垂名风云际

千秋仍熠熠

终得兴继[5] 君王事济

还旧都 敢受十锡[6]

欲作霸王图 何事生死分两路

半生一炬尽付 入浅滩再无寻处

敢忘鱼水濡 尽瘁十年不曾负

恍惚草庐相顾 夤夜惊醒已迟暮

岂不谙穷途 疲弊中 寻变数[7]

扰敌廷伺时倾覆

岂不谙劳苦 揽朝政 支病骨

英雄渐零落独将汉祚复

一州难偏安[8] 两朝冠剑在眼[9]

沥胆白帝前

誓扶季汉 誓较长短

驱六师五出再驻渭南

秋风入帐来 孤星三坠而返

照我心中憾

若可假年 若见归雁

春来代我入长安

建安远 荆益连 帝业将展

青龙败 阆中哀 夷陵不还

向宛洛 出秦川 皆作空谈[10]

孤臣只手 愿以擎天

空坐九倍土[11] 教我来去自如[12]

长驱雍凉路

宣王不出 十哲昭著[13]

应变将略岂孺子可述[14]

蜀中不闭户[15] 遗甘棠称殷富[16]

公诚谥忠武[17]

薄衣敛骨[18] 远夷宾服[19]

留丹心足耀今古[20]

注释:

[1] 化用唐代杜甫《武侯庙》“遗庙丹青落”一句。

[2] 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时来天地皆同力”一句,不过它还有下一句是“运去英雄不自由”。

[3] 化用《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中赞诸葛亮诗“纵横舌上鼓风雷,谈笑胸中换星斗”一句。

[4]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此处反用。

[5]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所载刘禅诏策“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

[6] 此处典出《三国志·蜀书·李严传》裴松之引《诸葛亮集》,“严与亮书,劝亮宜受九锡,进爵称王。亮答书曰:...若灭魏斩叡,帝还故居,与诸子并升,虽十命可受,况於九邪!”借以自明心志。

[7] 借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草庐对中“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作者认为,诸葛亮后期北伐战略目标之一是寻机生变,借以创造隆中对中所言进取中原的前提条件。

[8]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汉晋春秋》后出师表“先帝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9] 出自唐代罗隐《筹笔驿》“千里山河轻孺子,两朝冠剑恨谯周”,两朝冠剑:指历经刘备刘禅两朝的文臣武将,一说特指诸葛亮。

[10] 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草庐对中“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蓝图。

[11]“九倍”此处只指所占州数,不指领土面积。天下十三州,曹魏占冀州,幽州,并州,凉州,豫州,青州,徐州,兖州,司隶州共九州,季汉占益州一州。若只看土地面积,相差并无九倍之多,但算上人口密度和区域实际控制力后,曹魏确是“三分天下有其二”。

[12]化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所引《袁子》“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

[13]唐开元十九年,玄宗皇帝所立武庙中,以姜子牙为主祭,张良为配享,并以历代名将十人从之。“十哲”即武庙十哲,诸葛亮位列其中,与他并列的人还有白起、韩信、李靖、孙武、吴起、乐毅等人。

[14]引用并反对《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所评诸葛亮“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一句。作者认为,时势复杂,古今相异,往来读书人并不比刘弘、李靖、李世民等人更有谈论诸葛亮军事水平的资格。李靖有云:“但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

[15]《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袁子》“亮之治蜀,田畴辟,仓廪实,器械利,蓄积饶,朝会不华,路无醉人”以说明诸葛亮治下的政治景象。

[16]《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中引《襄阳记》“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宠等共上表曰: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为之不伐...”。又有成语“甘棠遗爱”,表达对离去的地方官的追思和颂扬。

[17]“公诚”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其后有成语“开诚布公”。

[18]“薄衣敛骨”指诸葛亮为官一生两袖清风,去世后薄葬。《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又载诸葛亮表后主书“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馀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19]《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引《汉晋春秋》孟获语“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

[20] 刘备:“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加粗的段落是我最喜欢的部分,特别是“建安远”一段,先写刘备取益州,又取东三郡,眼看荆益连成一线,十四年前隆中对时两路出兵的战略蓝图就要实现,眨眼间,关羽毁败,张飞被杀,秭归蹉跌,昔年四海升平之愿,又将化为空谈,怎能不令人心痛如割啊。

“秋风入帐来”一句,还原当时场景,然后寄情于北归的大雁,愿其“代我入长安”,也是感人至深。

之前的回答里提过这首歌,再贴一次,太喜欢它了~

演义版本

空城绝

琴声清雅杀机四发

笑看兵临城下

遗世一身风华

一片忠心比赤霞

不惧千军万马

千年之后还有 英雄为你煮酒

奏空城一首 一生传奇被写就

生于乱世天下 猎猎风沙

杀气密如麻

你指点了江山如画

羽扇纶巾儒雅 七弦轻划

成败一刹那

这一曲 定千秋浮华

一首空城千古绝响

指下玄机暗藏

智谋举世无双

当年赤壁火中浪

借东风 战吴江

百世之后还有 英雄为你煮酒

三国的恩仇 史官笔下被写就

回忆半生戎马 南征北伐

沙场谁称霸

你执笔绘江山如画

草船顺势而下 万箭齐发

生死一刹那

谈笑间 定千秋浮华

Rap:

隆中对 论乾坤天下 三分

名扬古今

抚琴 退罢三军

拨响传世的余音

用兵如神

君臣 一壶酒 情义相斟

南阳诸葛卧龙

浮萍如戏唱平生

生于乱世天下 猎猎风沙

杀气密如麻

你指点了江山如画

羽扇纶巾儒雅 七弦轻划

成败一刹那

这一曲 定千秋浮华

“公诚”语出《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陈寿评“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其后有成语“开诚布公”。

有点问题,这里的“公诚谥忠武”我认为是“诸葛公的确应该得到“忠武”的谥号”的意思,也即“诚”作“的确”解,不是“开诚心,布公道。”

对于“吊打”这个词我也觉得不妥当,评论区有两位提出来了。我搜了一圈,终于找到原文,在这里:

六出祁山?那是演义,我们在讨论历史。你能说出六出祁山我觉得你根本连蜀书五都没看过。

刘备远在他之上?要不是诸葛亮,刘备说不定已经投奔交州吴巨去了,虽然我是个先主粉,但你这样吹刘备黑诸葛我是不接受的。

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裴松之注引《江表传》。

公司日渐虚弱?你是不知道夷陵战后季汉是多大一个烂摊子吧,曹魏上下都认为可以传檄而定,欲使举国称藩,等到建兴六年诸葛亮一伐,曹魏上下都没有防备,打出关中响震的局面,到你这里就成了国家日渐虚弱。

逊督促诸军四面蹙之,土崩瓦解,死者万数。备因夜遁,驿人自担烧铙铠断后,仅得入白帝城。其舟船器械,水步军资,一时略尽,尸骸漂流,塞江而下。《三国志·吴书·陆逊传》

是岁,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诸葛亮集。

始,国家以蜀中惟有刘备。备既死,数岁寂然无声,是以略无备预;而卒闻亮出,朝野恐惧,陇右、祁山尤甚,故三郡同时应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魏略






小余说电影


诸葛亮为蜀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大清朝大厦将倾时,李鸿章也是鞠躬尽瘁,就因为因为《马关条约》背上卖国贼的称号,和诸葛亮的历史地位天壤之别。将不同历史时代、不同政治境界和不同精神格局下的两个人,放在同一面“鞠躬尽瘁”人文价值标准的显微镜下进行比较,是一件惨不忍睹的事情,也是历史学走出学术殿堂步入游戏模式下的一种无奈,多少反映出当今社会在历史认识上越来越趋于动漫化的审美错乱。

诸葛亮成长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大儒很受尊重,社会上重视气节。诸葛亮27岁前在南阳隐居养望,有大志向于国家。后来追随刘备,创立蜀汉基业。刘备去世后,又辅佐后主刘禅。兢兢业业,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在诸葛亮身上,我们能看到儒家所提倡的各种美德:志虑忠纯、奋斗不息、君子之德!李鸿章所处的时代,风化一点也不美,民风一点也不淳朴,充满了冷漠、自私、狠毒和算计。大概要斗得过恶人,必也要有比恶人还要狠毒的法子才行。 只好用尽各类方式,委婉、迂回、偶尔不免卑鄙、甚至为虎作伥地,推进着宏图大业。李鸿章他不够光明磊落,他甚至也谈不上气节二字。任谁在那么多不平等条约上签字承担后世骂名,他也不敢谈气节。可是如果由着李鸿章的同僚们瞎折腾,中华亡国之祸近在眼前。东南互保,给中国留下了一点翻盘的火种。

李鸿章和诸葛亮一样,做这一切都是为了国家而非一己私利,不贪虚名,为了国家背黑锅也行,这点诸葛亮恐怕也做不到。总之,我们看历史,不要空谈,要走近历史,了解这些人面临的现实环境,不能简单地用一个标准来衡量一个人的好坏!

所以,两个人都有贡献,只是做的事情不一样!





并州别驾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工业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伟绩,也对中国近代思想开放作出了相对的成绩,是一位近代的十分重要的人物。

诸葛亮属于古代人物,他的忠君被历代帝王所利用,来禁锢人的思想,大部分所谓的丰功伟绩基本上不是过度夸张就是胡编乱造,更谈不上厉害。

所以李鸿章对中国的走向肯定是更为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