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小城三月》——艱難時代下愛情的悲劇與女性意識的覺醒

“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若是你到小城來,收穫特別多。”

一首《小城故事》讓許多人想到多姿多彩的故鄉小鎮,故鄉的小城蘊含著無盡情思,而蕭紅筆下的小城,則有一位美麗女子香消玉殞。

《小城三月》是蕭紅人生晚期創作的一篇中篇小說。小說描寫了一位青春明媚、窈窕可愛、對愛情抱有憧憬的地主階級家的少女翠姨,她因為封建社會壓迫,自身性格柔弱等原因離去的故事。

《小城三月》——艱難時代下愛情的悲劇與女性意識的覺醒


造成翠姨悲劇的原因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1. 性格敏感軟弱,不敢勇敢表達

翠姨對自己喜歡的事物向來是不說的,翠姨喜歡絨繩鞋很久了,但是卻表現出不大熱心的樣子,蕭紅寫道:

“翠姨,她沒有買,她猶疑了好久,不管什麼新樣的東西到了,她總不是很快地就去買了來,也許她心裡邊早已經喜歡了,但是看上去她都像反對似的,好像她都不接受。”

翠姨其實特別喜歡,幾次三番催“我”去買,但是她從來沒有明確表示她喜歡,她將喜愛永遠藏在心中,連與她十分親密的“我”也不告訴。

所以,當她面對感情時更是含蓄了。翠姨喜歡“我”的哥哥,她越是喜歡哥哥越是迴避,她的小心思只有她知道,旁人看不出來。

比如,哥哥在講故事時,翠姨總是比其他人留心聽著,哥哥邀請她演奏樂器時,翠姨沒有言語,站起身來回自己屋子去了。

蕭紅將這一切看在眼裡,她在文中寫道:

她的戀愛的秘密就是這樣子的,她似乎要把它帶到墳墓裡去,一直不要說出口,好像天底下沒有一個人值得聽她的傾訴……”

你不說,誰又會知道,傻傻的翠姨藏著自己秘密,愛而不得的痛苦時刻折磨著她。


2 .強烈的自我暗示

“我的命,不會好的。”翠姨在沒有買到絨繩鞋時對“我”這樣說。翠姨是出了嫁的寡婦的女兒,在當時人們認為寡婦的孩子命不好,也沒有家教。好女不嫁二夫郎,這樣人家的子女,多是為人瞧不起。

在這樣的環境中,敏感的翠姨把自己的身世背了無數遍,所以她堅信自己的命不會好的。

《哪吒之魔童降世》裡有一句經典臺詞:“我命由我不由天!”

我認為命和運是分開看的。命是命中已註定,你生在何處,生在何時都是自己無法改變的,而運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你想從事什麼職業,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全是自己的選擇。

翠姨每天給自己消極的暗示,已然是給自己增添了巨大心理壓力,長此以往,她的身體也就垮了。

《小城三月》——艱難時代下愛情的悲劇與女性意識的覺醒



3.封建社會的枷鎖

翠姨接受家族的安排與一個又小又黑的男人訂婚了。沒有人問過翠姨是否喜歡,翠姨也不敢挑戰家族權威。儘管當時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已經開展,人們也開始學習西洋文化,接受新思想,但是強大的封建基礎依舊根深蒂固。文章裡寫

“假若有人在她的背後招呼她一聲,她若是正在走路,她就會停下;若是正在吃飯,就要把飯碗放下,而後把頭向著自己的肩膀轉過去,而全身並不大轉,於是她自覺的閉合著嘴唇,像是有什麼要說而一時說不出來似的……”


翠姨雖然領略過一些新文化新風貌,但她骨子裡依舊是典型的傳統女性。

在封建社會里追求愛情是不光榮的,是遭人誤解的。男性社會成員更注重家族利益,對自己的情感訴求是壓抑的。

例如,哥哥最後一次看望生病的翠姨,臨死前的翠姨終於敢拉著他的手痛哭,可是哥哥此時的表現卻是害怕,“他不知道現在應該是保護翠姨的地位,還是保護他的地位。”

翠姨就這樣死了,她帶著悔恨與不甘離開了。


蕭紅及其筆下的女性

在蕭紅去世的前幾天,她在紙上親筆寫下:

“半世盡遭白眼冷遇,身先死,不甘,不甘。”

“不甘”是她對命運的最後反抗!蕭紅被譽為“民國四大才女”之一,也被稱為“三十年代文學洛神”,她不以詩名,別具詩心的寫作特點成就了獨一無二蕭紅體。

《小城三月》——艱難時代下愛情的悲劇與女性意識的覺醒


蕭紅的天賦是極高的,蕭紅筆下的女性是極悲的,蕭紅的命運是坎坷的。

1911年五月初五,蕭紅出生於黑龍江省呼蘭河縣的一個地主家庭。蕭紅和翠姨一樣冥冥中註定著“悲傷”,在當地的說法裡,女孩兒生日莫佔二、五、八,而蕭紅就佔了兩個。

她在《呼蘭河傳》裡寫道:“我家是荒涼的。”

這種孤寂淒冷的感覺從小便紮根在蕭紅心中。

1930年蕭紅離家出走,1931年臨產前被未婚夫拋棄,與蕭軍苦苦維持多年終分手於1938年與端木蕻良結婚,1942年病逝於香港。

普通女子是萬萬不敢想象這樣坎坷波折的命運。

女性自我意識的覺醒

蕭紅從不認命,她經常感嘆

“女性的天空是低的,羽翼是稀薄的,身邊的累贅又是笨重的。”

於是她的筆下出現了一系列渴望主宰自我命運的女性形象。

她筆下的馮丫頭與男人們一起與黑暗統治鬥爭,她筆下的王婆敢做大丈夫不敢做之事,她在村裡組織了“敢死隊”準備與日軍戰鬥。即使是懦弱的翠姨,在最後的時光裡也渴望通過讀書改變自己的命運。

自古以來,三從四德是女性的生存準則,女性最大的作用就是生兒育女,她們只是生育的工具,淪為生育機器的女性無權擁有自己的權利。

女性被長期輕視,換來的就是女性對女性蔑視。

《生死場》裡金枝的母親看到女兒靠肉體賺得的錢時,全然忘了她囑咐女兒要潔身自好,母愛在金錢面前不值一提。又比如老王婆在接生孩子時,遇到難產的直接用鉤子或掘菜的刀子把嬰兒活生生地攪出來。

蕭紅的筆下有太多女性悲劇,她以敏銳的筆觸揭露了女性生存的險惡與無奈。

我們再說回《小城三月》,這篇小說裡沒有特別濃烈的悲傷,作者將悲傷淡淡滲入字裡行間,出場的鮮活靈動最後那個長草的墳頭,鮮明的對比讓讀者的悲傷慢慢湧現,即使春天再度來到,也沒有翠姨了……

《小城三月》——艱難時代下愛情的悲劇與女性意識的覺醒

(電影《黃金時代》湯唯扮演蕭紅)

結語

女性意識的覺醒不是現代產物,因為在歷史中同命運抗爭的女性作品與女性代表永遠是經久不衰的話題。例如木蘭從軍,穆桂英掛帥,女將軍秦良玉,這些文學作品與人物形象激勵著廣大女性。

蕭紅的作品揭示了女性必須自立自強,而想獲得尊重自由平等需要破除不平等的社會秩序,自身更需要不斷學習,#做一個強大的自己。

《小城三月》——艱難時代下愛情的悲劇與女性意識的覺醒

圖源網絡,可侵刪

參考文獻

吳建強. 蕭紅作品中的女性悲劇意識探討[J]. 名作欣賞, 2020, (3):97-98.

李孟園. 淺論蕭紅小說的女性意識[J]. 北方文學, 2019, (18):13-14,20.

小貓頭鷹. 不向命運低頭的蕭紅[J]. 現代婦女, 2019, (9):56-57.

王思琪. 平淡中的憂傷 ——論《小城三月》中的悲劇意蘊[J]. 蘭州教育學院學報, 2019, 第35卷(1):18-19,92.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