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知易行難有多難?吸取教訓到底有多難?難於上青天?

大家都知道前三史,分別為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范曄的《後漢書》,如再加上陳壽著裴松之注的《三國志》就是前四史了。本文主要聊聊前三史的作者,因為他們的人生結局都不太好。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先是司馬遷,準確的生卒年不詳,主要活躍於漢武帝時期,父親司馬談為史官,死前遺願要司馬遷寫一部史書,子承父業,父親死後三年,司馬遷正式上任為史官。

漢武帝時期,飛將軍李廣的孫子李陵,隨二師將軍李廣利出征匈奴,本來漢武帝只是讓他運糧,李陵覺得機會難得,想上戰場立功,就向武帝要了五千步兵為前鋒前往殺敵,二師將軍李廣利為後應,結果李陵深陷重圍,而李廣利不前來救援,李陵只好奮身殺敵,殲敵數倍於自己的人數,直至兵盡糧絕,降於匈奴,以求再謀返漢。

有幾個逃回去的兵彙報了情況,大家都以為李陵戰死殉國了,後面聽說李陵投降了,漢武帝大怒,所有的大臣都怪罪李陵。漢武帝就問史官司馬遷,司馬遷回說:“李陵對長輩非常孝順,對朋友非常講信用,經常想著如何為國效勞,平生之志就是為國出戰,有國士的作風。而今一有點事,那些為保全自己官位的人見風使舵地說李陵的壞話,真是讓人覺得痛惜。並且李陵只帶了五千個步兵,深入敵境,對抗匈奴幾萬人,打得對方救死扶傷都來不及。轉戰千里,箭盡路窮,但士兵仍赤手空拳與敵人搏命,李陵的兵都甘願為他死拼,就算是古代的名將也不過如此,雖然最後失敗了,但是他所表現出來的氣概和殺敵的數量足以震憾天下。他之所以沒有選擇戰死,是想著繼續找機會為國效力呀!”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漢武帝聽了司馬遷的話之後,非常生氣,把司馬遷給閹割了。

大家可能奇怪,是漢武帝自己問的司馬遷,司馬遷只是為李陵說好話,何至於生這麼大的氣,下如此重的刑罰。我們來分析下司馬遷的話,可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到有國士之風,如果司馬遷只講到這裡,再搭上最後一句他沒有選擇戰死是想繼續為國效力,肯定不會有任何事,因為只是表達了自己平素對李陵的看法。第二部分就是說大臣們的,到真是讓人痛惜。這會得罪這所有的大臣,但漢武帝可能只是會覺得不高興(這樣一說搞得這幫大臣都是一幫見風使舵之徒。)再加上最後一句,也不會有事。第三部分就是盛讚李陵了,問題就是出在第三部分。因為當時的漢武帝非常寵幸二師將軍李廣利,並且事實上,在李陵轉戰千里的時候,李廣利都沒有派兵前往救援,司馬遷如此盛讚李陵,讓漢武帝覺得這是在暗示李廣利人品有問題,認為李廣利是擔心李陵功多不去救援,有意讓李陵戰死。所以漢武帝認定司馬遷是在通過汙衊國家好乾部李廣利來為李陵說好話。漢武帝是非常護短的,之前對衛青和霍去病都是。

司馬遷下獄後,一方面因為皇帝發怒,另一方面因為他的話把大臣都得罪了,所以沒有人幫他說情,而家裡又沒有錢去找人幫他說情通融,結果就真的給閹了。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過了一段時間,漢武帝自己也後悔沒有派兵去救援李陵。(漢武帝有點喜怒無常,讓下面的人難以揣測其真實心意,所謂天威難測,以馭群臣。)就找了個叫公孫敖的人帶隊前往匈奴,看能不能把李陵給接回來,結果公孫敖這傢伙不知道去哪裡轉了一圈,回來覆命說:“抓到一個人,說李陵教單于練兵以對付漢軍,所以臣沒有找著。”(其實是另一個漢將李緒投了匈奴後做了官,教匈奴練兵。)漢武帝一聽,二話不說,把李陵全族給殺了。李陵自此就死心踏地地留在了匈奴了。

司馬遷因為這個奇恥大辱,忍辱負重堅韌不拔,創作《史記》,以完成父子兩代畢生之願。

後來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列傳中點評他的時候說:“唉,司馬遷博覽群書,見多識廣,卻沒能深思熟慮地來保全自己,明哲保身,真的那麼難麼?”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那麼班固是否真的吸取了司馬遷的教訓呢?

班固公元生於32年,死於公元92年,主要活躍於東漢時期的明帝、章帝、和帝三朝。父親班彪,班彪對歷史很有興趣,因為司馬遷的《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班彪一直想把它續完,死前只續了部分,死後班固覺得不夠詳細,就決心鑽研把它寫完,沒有多久因為這個事被人告發私自改編國史罪下獄,寫的部分被上繳呈現給當時的明帝,明帝覺得是個人才,就把它召為國史管理員,專門修史,遂寫就《漢書》。

班固一直沒有當過大官,但因為太有才華而深得章帝的寵幸,經常把他叫到身邊讓作賦唱讚歌。時皇后為竇氏,外戚皇后的哥哥竇憲專權,竇憲也是很有能力的人,但行事專橫,睚眥必報。可能因為章帝的原因,也特別看得起班固,招為幕僚,班固因為章帝一直不給大官做,也對竇憲投懷送抱,以求有機會施展自己的才能。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章帝死後,兒子和帝即位,當時和帝只有十歲,章帝的老婆竇皇后也就升級為了竇太后,與竇憲聯手,把持朝政。因為竇憲多次出軍擊敗匈奴,功大權重,行事更是專橫,滿朝關鍵的崗位都安排了自己的族人親戚,連竇太后都快被駕空。這些行為肯定引發了和帝的不滿,儘管他只有十歲,但多少開始明白事理,再加上身邊人的和少數幾個忠直之臣控訴竇憲欺君罔上,於是一直尋找機會把竇憲一黨給滅了。

和帝十四歲的時候,終於趁竇憲等人回朝的機會,把宮庭圍了起來,軟禁了竇憲兄弟幾個,然後把在外的核心骨幹先抓來給砍了,因為竇太后的關係,不好直接殺竇憲等人,就把竇憲的兵權奪了,派人監視著他們回到老家,到了老家再逼他們全部自殺。完後司法部開始搜捕竇憲的幕僚黨羽,以網羅竇憲的罪證。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有一個叫種兢的人,當洛陽令的時候,有一次坐著馬車在路上,碰到了班固的馬車,班固這邊趕車的下人就去牽種兢的馬車讓路,還破口大罵,當時種兢是非常生氣,但是憚於班固是竇憲的親信,就忍了一時之氣,存於銘心刻骨之中。現在機會終於來了,就把班固抓進了監獄,沒關多久就被獄吏嚴刑拷打死了,享年六十一歲。

整個兩漢後宮干政外戚專權有如家常便飯,這本是一種不正常的現象,並且專權的沒有幾個有好下場的,班固在修漢書的時候應是深有體會,為何沒有半點警醒。於是寫《後漢書》的范曄在寫到班彪父子列傳的時候,點評他說:“班固只知道說司馬遷博覽群書,見多識廣,卻沒能深思熟慮地來保全自己。然而他自己不還是死於刑戮,像外戚專權的下場他是完全能考慮到的但是行為卻跟不上。唉,這就是古代人說的目不見睫吧!”

真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那麼復哀後人的范曄是否吸取了司馬遷和班固的教訓呢?

范曄生於公元398年,卒於445年,生活於南北朝時期南朝的宋國,歷宋武帝、宋少帝、宋文帝三朝,父親範泰,有學問,但能力一般,嗜酒任情,同歷仕武帝、少帝、文帝三朝。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范曄自小就博覽群書,有才華,懂音律。最先是在彭城王劉義康(武帝劉裕的第四個兒子)處任職,輾轉多個崗位,後因父喪辭職回家。服喪結束後,任為徵南大將軍檀道濟司馬(管馬的),檀道濟要北征,范曄怕走遠路,以自己腳有問題推辭不去,皇上不允許,讓他負責從水路運送軍備。回來後在吏部任職。文帝劉義隆(武帝劉裕的第三個兒子)登位那一年,彭城王劉義康的母親去世,下葬前有個儀式,范曄也去了,當時范曄的弟弟範廣淵是負責祭酒儀式的,那天剛好值班,完事後范曄就去找他喝酒,打開北邊的窗戶聽著哀樂下酒為樂,直到半夜。彭城王知道後大怒,貶范曄為宣城太守。范曄不得志,就在前人史料的基礎上,編寫了《後漢書》,在此任上呆了估計有十年左右,除了寫書,也沒有見任何反省和長進。

范曄的嫡母(他老爸的正房老婆叫嫡母,范曄是他老爸的妾所生)一直由他的哥哥範皓供養,這一年他嫡母離世,範皓派人通知范曄時說是老媽病重(可能非常瞭解范曄的品行),讓范曄去見一面。范曄一直拖拖拉拉的不起程去看望,等他起程時,又帶著大老婆小老婆一大堆隨行,負責監督官員的劉損看不下去了,向文帝參了他一本,文帝欣賞范曄的才華,就沒有處罰他。喪期滿後官位幾經週轉,升任太子詹事(統籌太子的政務,這個職務如果太子以後當了皇帝,是很有前途的)。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其實文帝還是有想過要重用范曄的,只是范曄德行真的不咋的,並且經常私下議論朝堂之事,儘管如此,看范曄所經歷的官職,文帝還是有意在歷練他。可范曄的心態不好,一直覺得自己懷才不遇,不得志。

他家祖上幾代都當高官,當時也算是旺族(那個時候是門閥制度,要當官先看出生門第),就因為他管不住自己的嘴,亂說話,朝庭不幫他牽線配對婚姻(一般會強強聯合)。這事也讓范曄不爽,這時有一個別有用心的人,叫孔熙先,費盡心思跟范曄結交後,就用這個事來刺激范曄說:“您若說朝庭對你十分重視,為何不主持您的婚姻,是因為您的門戶還不夠高嗎?人家把您當作豬狗,而您還準備去為人家賣命,讓人難以理解呀?”范曄聽後沒有作聲,但是已起反叛之心。

范曄琢磨來琢磨去,發現彭城王劉義康有野心,儘管上次被他貶為宣城太守,但劉義康也有意拉攏范曄,通過中間人調和,兩人關係重新修好。然後范曄和孔熙先開始為劉義康籌備政變,拉攏了一個小團體,準備在軍官外出駐守不在京城的時候發動政變,但是沒有想到裡面有一個叫徐湛之的叛徒,這個人還是劉義康的外甥,劉義康非常喜歡他,對他也非常好,結果這個人把范曄他們的計劃還有證據全盤向文帝告密,於是文帝把他們召去後全抓了。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開始范曄還死活不承認有這事,哪知道孔熙先早就全盤供出,有人對質,人證物證都在,直接下獄。因見遲遲沒有判決,獄中有一段時間范曄還幻想過自己可能會被文帝網開一面放出來,實際是文帝在徹查此案需要時間,范曄最後被判滿族抄斬。

刑場上有一個規定,就是行刑前,可與家人做最後一次告白。先是范曄的妻子先摸了摸兒子的背,回頭罵范曄說:“你不為家裡百年之後計,不感懷天子的知遇這恩,死了固然是不足以抵罪,但卻枉殺了子孫跟你一起陪葬。”范曄乾笑說重罪如此沒有辦法呀。范曄的親生母親哭著說:“皇上那麼照顧你,你沒有一點感恩之心,也不考慮一下我,現在怎麼辦呀?”然後用手煽范曄的耳光(范曄對他親生母親極差,侍姬小妾穿戴奢侈,老母住柴房),范曄臉不變色。等到他的侍姬小妾來告別時,范曄淚流滿面。死時四十七歲。

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人沈約在編纂《宋書》中,給了范曄四個字評價:“利令智昏。”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真是“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後人復哀後人而繼續不鑑之,再使後後人復哀後人也。”

總結一下:從司馬遷到班固再到范曄,他們所結局一個比一個慘,從宮刑到死於獄中到全族被拉到刑場上砍頭;他們所犯的事一個比一個嚴重,司馬遷還是有點冤屈的,班固只是投機,范曄就是自己找死;從他們的言行上來說,司馬遷算是修養最好的,其次班固,范曄簡直是沒有德行。

從他們所能吸取歷史教訓的程度來看,司馬遷才是吸取最多的,他沒有什麼野心,應該還很廉潔。也知道伴君如伴虎。可是漢武帝問你的意見,是鑑於你是史官,想從你的歷史經驗來判斷下李陵到底是怎麼樣的人,而不是讓你狠捧李陵來暗貶二師將軍李廣利。但是這事真不能全怪司馬遷,司馬遷最起碼正心識人(就是高估了漢武帝脾氣),只是不善表達而又碰到漢武帝這個神經病。

班固應明知外戚專權沒有什麼好下場,估計是想青史留名(立功),因為竇憲確是個能人,有帶軍打仗的才幹,打的匈奴在整個東漢都抬不起頭來,班固想去沾點光。另外緣於他前面在漢章帝的時候太順風順水,與竇憲同處一朝相處融洽,而漢和帝又年幼看起來成不了什麼事,溫水的環境再加上個人的慾望,讓他這隻如此聰明的青蛙喪失了對潛在危險的敏銳判斷,最後慾望戰勝了理智。

范曄完全是那種知道是一回事,做起來是另外一回事的人,可能是雞湯喝多了中毒。無德無義無行,還很自負,自視甚高。當然這與他的處的時代有關,宋武帝劉裕是草莽起家,最後篡了東晉的權,建立劉宋,在南北朝那個動盪的時代是誰有兵誰就有話語權,叛變是司空見慣的事情,劉裕本傳位給自己的長子劉義符,是為宋少帝,結果能力太差,當了兩年皇帝,被劉裕的第三個兒子宋文帝劉義隆給政變砍了,所以當范曄為劉裕的第四個兒子彭城王劉義康籌謀劃策的時候,好像也沒有說哪裡不對,成王敗寇,只能說他實際的修養、見識、判斷能力與對自己所想象的那個他差得太遠了!——被利益、慾望、時代給矇蔽,壓根就沒有真正地吸取到歷史教訓。

知易行難,到底有多難?因為太容易利令智昏、慾望戰勝理智。

講到這,想想自己讀這些歷史到底吸取到了什麼呢?只為了興趣?好吧!


知易行難有多難?——看三位寫史大咖的人生結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