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寶極河山集:故國背影——宕昌羌人的歷史奮爭(34)

書寫有溫度的人文歷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寶極河山集:《故國背影——宕昌羌人的歷史奮爭》

策劃:劉恩華 王 皓 馬昱東

執筆:馬昱東

34

除了沿褒斜道、子午道翻越秦嶺進軍漢中或由許昌啟程經南陽、鄖縣(今湖北十堰市鄖陽區)後溯漢水西進漢中這三個選項外,公元215年的曹操其實還有兩條或者三條進軍道路可選,為何說兩條或者三條呢?因為有一條路在公元215年不大確定是否具備大軍通行條件,這條路就是穿越秦嶺南北的儻駱道。

儻駱道得名於其南口位於漢中洋縣儻水河口,北口位於周至縣西駱峪,最早見於史籍是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率兵伐蜀,西至長安“大發卒六七萬人,從駱谷入”,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魏大將軍諸葛誕叛於淮南壽春,蜀將姜維乘虛兵向秦川,率兵數萬人出駱谷"。

上文所說的諸葛誕叛於淮南壽春指的是曹魏集團在滅蜀之前“壽春三叛”中最後一次內部大規模叛亂事件,姜維抓住戰機趁曹魏關中兵力空虛率軍萬人出駱谷殺向秦川,最遠進軍至沈嶺(今陝西周至南),而曹魏徵西將軍司馬望和安西將軍鄧艾聞訊立即合兵對抗姜維進攻,且採取長期對峙戰術消耗遠道而來的蜀軍戰力,導致姜維此次北伐最終仍無功而返。

公元263年司馬昭發起滅蜀之戰,東線兵馬由鍾會統領,因參戰兵力達十餘萬人,僅選擇一條道路行軍全部兵力顯然無法及時抵達漢中,因故鍾會分道從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多路齊發,同時向漢中進軍。

儻駱道在公元215年曹操征討漢中張魯集團時是否開通不得而知,我們知道的是在這條通道上至今仍有多處以“黃泉”命名的絕險之地,雖然在翻越秦嶺的所有通道中,此路距離最短,約240公里,但需要穿行的河谷最多,需要翻越的山峰海拔最高,大多在秦嶺主峰太白山周圍,因故通行條件最差也最為險峻,儻駱道極有可能在公元215年尚不具備大軍行進的條件。

如果曹操僅僅是為了武裝遊行且糧草充足、時間充分的足以任其揮霍,從關中前往漢中還有一條道路可以選擇,那就是由關中向西沿隴關道翻越隴山抵達天水,再由今隴南禮縣祁山南下,經西和、成縣、徽縣到達陽安關(今陽平關),自長安至陽安關全部行程大約七百多公里。

公元215年的曹操並沒有做出這樣的選擇,但我們不要忽略這條路線,蜀漢諸葛亮時期,這個路線是諸葛亮最為看重的北伐戰略通道,要不是公元228年馬謖街亭戰敗,諸葛亮極有可能一戰功成,沿這條路線實現先圖雍涼、再奪關中、最後復興漢室於長安的宏偉戰略,與此相關的故事後文我們會詳細介紹,現在還是先看看公元215年的曹丞相怎麼前往漢中吧!

排除以上五種可能選項後曹操可選進軍路線只有一條,那就是故道,也稱為陳倉道、散關道或嘉陵道。

在解釋故道這個概念之前,我想先把陳倉道、散關道和嘉陵道這三個相對好理解的先給它說明白了,就是先吃肉再啃骨頭的道理。

所謂陳倉道或散關道是指此道以古陳倉(今陝西寶雞)為起點,進入秦嶺山區必經大散關而得名。古陳倉就是今日位於關中平原最西端的陝西第二大城市寶雞,想必很多人都去過也多少有一些瞭解,對此不再囉嗦,倒是這大散關很值得說一說。

最早知道大散關是在遊戲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學畢業在玉門油田謀了個微不足道的小差事混日子餬口,這不是自黑,看大門的工作我就幹過好幾個月,玉門地處祁連山麓的半山腰處,地勢高氣候寒冷,特別是冬天夜晚更是漫長,城外戈壁灘的荒原裡北風呼號,滿目孤寂與淒涼。

看大門這個工作可能是世界上最無聊的工作之一,厭煩透了,當班時就在那幾平米的屋子裡百無聊賴,所以換班後就直奔遊戲廳而去,那是個好去處,可以讓我快樂。

當年那種需要投幣的櫃式遊戲機裡面有一款與中國古代冷兵器戰爭有關的人機對抗遊戲,年代過於久遠實在想不起那款遊戲的名稱,其內容大約是需要不停的過關,裡面有很多關口,比如居庸關、紫荊關、娘子關、山海關、雁門關等等,其中就有大散關,因為經常玩所以很輕易的記住了這個關名。

再後來看大門無聊時重新讀了一些古詩詞,特別喜歡陸游“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這一著名詩句,喜歡它不只是因為強烈的畫面感帶來的藝術感染力,更因為它不同於杜甫的哭哭慼慼,我更喜歡這種鐵馬秋風的豪邁,也渴望沙場報國的人生際遇,可惜從來都沒有出現。

因為這句詩籌劃了很多年想要去大散關看一看,最好趕上秋風蕭瑟的季節以便讓我能夠更深刻地體會詩句的意境。

2008年初秋終於成行,駕車自西安出發途經寶雞吃碗地道的油潑面後沿蜿蜒的山區道路進入秦嶺,路況其實非常好,就是彎道巨多,需要不停的打方向不停轉彎,緩慢前行不足二十公里就到了大散關風景區,實話實說當時大散關景區還在緊鑼密鼓的建設期,草草看了一下略感失望,新砌的磚瓦,新勾的磚縫,無論如何也無法讓我想起陸游先生來。

過了大散關繼續前行,經嘉陵江源頭風景區之後算是翻越秦嶺進入嶺南的陝西鳳縣地界,秦嶺以南的風光與嶺北大不相同,首先是山勢稍緩,不像嶺北刀劈斧砍一般險峻,其次是嶺南的植被遠遠好於嶺北,沿嘉陵江河谷緩行那一路可是看不完的好風光,層林盡染,滿山紅遍,即使秋風蕭蕭,倒沒覺出鐵馬秋風的悲涼。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翻越秦嶺山脊不久在嶺南又發現一塊上書“大散關”的石碑,難道我在嶺北遇到的是假大散關?

以後的日子開始留意大散關的相關資料,談不上研究,就是純粹的愛好,讀了很多資料以後,才知道我遇到都是真大散關,只是這個大散關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其關址在嶺南、嶺北間多有遊離,這與隴關關城地址的變化極為相似。

大散關扼控故道,號稱川陝咽喉,這可絕非浪得虛名。

前文我們已經講過由關中翻越秦嶺前往漢中進而入川的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棧道很多,不是一般的多,就如同今日山區高速公路所必須的高架橋一樣,沒有棧道橋閣那是根本不可能通行的。現在的高架橋是鋼筋混凝土澆築而成,除非戰爭和千年一遇的自然災害,通常的手段無法將其毀壞,而破壞棧道很容易,只需一個火把就可以搞定。

所以聰明的劉邦為了欺騙項羽,前往漢中時按照張良的計謀將上述通道中的棧道全部焚燬,以此示弱,但在他決心攻取關中時,他再次欺騙項羽和章邯,派人重修棧道,項羽和章邯認為你小子就是修通棧道也走不出秦嶺,只需以逸待勞守住谷口就能把你打成野人。

劉邦沒有這麼想關鍵是韓信也沒有這麼想,因此劉邦的主力大軍沿故道突破大散關突然攻入關中地區,章邯和項羽徹底就被整懵了,這就是“明修棧道,暗度陳倉”。

劉邦和韓信為何能夠實現這個著名的戰略欺騙呢,原因很簡單,他們走的這條路有點繞遠但基本上沒有棧道或者說棧道極少,所以遠點就遠點但是通行有保障,諸葛亮也看重這條道路,理由是一樣的,在那個時代棧道是個不靠譜的玩意,今日鳳縣、留壩縣境內的連雲棧道真正通行是在數百年後的北魏時期,劉邦時代還沒影呢,需要說明。

沒有棧道的通道是可靠的通道,因此自西周時期開闢,故道直至西漢高速開通前始終是關中地區前往漢中、隴南、四川地區的最重要的通道,如果還不理解它的重要性和可靠性,你就想想安史之亂時唐明皇為啥不走褒斜道、儻駱道、子午道進入漢中和四川,而要繞遠走故道入蜀?就是因為比較安全和靠譜。

位於秦嶺險要山區的大散關是沿故道南來北往的必經關口,在冷兵器時代要說它僅僅是川陝咽喉都有點弱化了它,說它是川陝甘咽喉還差不多,因為故道聯通的不僅僅是關中與漢中、四川,它也聯通甘肅南部的隴南地區。

因為大散關極為重要的軍事戰略價值,自古以來在大散關地區大小七十餘戰,比較著名的是南宋名將吳玠、吳璘兄弟在“富平之戰”失敗後收拾殘軍,堅守大散關附近的和尚原、仙人關等戰略要地,與敵殊死血戰數年,確保漢中、四川地區的安全,小人書裡常見的那個金兀朮就是在這裡差點沒被整死。

知道這些你也未必能夠真正領會大散關和故道的戰略意義,還是很有必要再多說幾句。

公元1258年8月,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的哥哥蒙哥自率四萬鐵騎出大散關,企圖一舉攻佔四川,東出夔門,浮江而下,待與忽必烈等部會師鄂州後,合兵攻陷臨安(今杭州),一戰滅南宋,當然大家都知道,他在次年死在了小小的釣魚城。

我不關心蒙哥是咋死的,戰場上死人太正常,咋死都行,我關心的是他為何要親率主力走大散關這條路線。

許多年以後,讀到了一篇介紹侵華日寇未能實施作戰計劃的文章,大致的意思是日寇一度仍想走蒙哥走過的路線,由大散關進入漢中再攻陷四川、重慶,最好活捉委員長,徹底滅亡中國。

由此我恍然大悟,這才明白為何在抗戰最緊要時期蔣委員長卻把他最倚重的嫡系胡宗南集團放在了陝西,當然這便於他大搞特搞反革命行動,日後的胡宗南“解放延安”就是明證,延安的寶塔山下至今還保存著蔣公褒獎胡宗南的石刻,有空可以去看看。但是除此之外,蔣公是否也有讓胡宗南集團堅守陝川通道的考慮,以確保戰時首都重慶側背的安全?

當然日寇始終沒有機會執行這個作戰計劃,因為萬幸的是這幫慘無人道的畜生未能逾越潼關一步,為此我們是不是需要感謝一下被彭老總在解放戰爭時期打得屁滾尿流、狼狽逃竄的胡宗南先生?胡宗南集團在我西北野戰軍的凌厲攻勢下,關中不要了,西安不要了,大散關也不要了,如喪家之犬倉皇南逃漢中、四川。

在此意義上講,大散關所處的散關道(故道)既是承載了數千年中華歷史的文化之路,也是事關國運的興亡之道。

寶極河山集:故國背影——宕昌羌人的歷史奮爭(34)

秦嶺風光

寶極河山集:故國背影——宕昌羌人的歷史奮爭(34)

秦嶺風光

寶極河山集:故國背影——宕昌羌人的歷史奮爭(34)

秦嶺風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