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1 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34)

书写有温度的人文历史 描摹有情感的地理山河

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

策划:刘恩华 王 皓 马昱东

执笔:马昱东

34

除了沿褒斜道、子午道翻越秦岭进军汉中或由许昌启程经南阳、郧县(今湖北十堰市郧阳区)后溯汉水西进汉中这三个选项外,公元215年的曹操其实还有两条或者三条进军道路可选,为何说两条或者三条呢?因为有一条路在公元215年不大确定是否具备大军通行条件,这条路就是穿越秦岭南北的傥骆道。

傥骆道得名于其南口位于汉中洋县傥水河口,北口位于周至县西骆峪,最早见于史籍是曹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爽率兵伐蜀,西至长安“大发卒六七万人,从骆谷入”,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魏大将军诸葛诞叛于淮南寿春,蜀将姜维乘虚兵向秦川,率兵数万人出骆谷"。

上文所说的诸葛诞叛于淮南寿春指的是曹魏集团在灭蜀之前“寿春三叛”中最后一次内部大规模叛乱事件,姜维抓住战机趁曹魏关中兵力空虚率军万人出骆谷杀向秦川,最远进军至沈岭(今陕西周至南),而曹魏征西将军司马望和安西将军邓艾闻讯立即合兵对抗姜维进攻,且采取长期对峙战术消耗远道而来的蜀军战力,导致姜维此次北伐最终仍无功而返。

公元263年司马昭发起灭蜀之战,东线兵马由钟会统领,因参战兵力达十余万人,仅选择一条道路行军全部兵力显然无法及时抵达汉中,因故钟会分道从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多路齐发,同时向汉中进军。

傥骆道在公元215年曹操征讨汉中张鲁集团时是否开通不得而知,我们知道的是在这条通道上至今仍有多处以“黄泉”命名的绝险之地,虽然在翻越秦岭的所有通道中,此路距离最短,约240公里,但需要穿行的河谷最多,需要翻越的山峰海拔最高,大多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周围,因故通行条件最差也最为险峻,傥骆道极有可能在公元215年尚不具备大军行进的条件。

如果曹操仅仅是为了武装游行且粮草充足、时间充分的足以任其挥霍,从关中前往汉中还有一条道路可以选择,那就是由关中向西沿陇关道翻越陇山抵达天水,再由今陇南礼县祁山南下,经西和、成县、徽县到达阳安关(今阳平关),自长安至阳安关全部行程大约七百多公里。

公元215年的曹操并没有做出这样的选择,但我们不要忽略这条路线,蜀汉诸葛亮时期,这个路线是诸葛亮最为看重的北伐战略通道,要不是公元228年马谡街亭战败,诸葛亮极有可能一战功成,沿这条路线实现先图雍凉、再夺关中、最后复兴汉室于长安的宏伟战略,与此相关的故事后文我们会详细介绍,现在还是先看看公元215年的曹丞相怎么前往汉中吧!

排除以上五种可能选项后曹操可选进军路线只有一条,那就是故道,也称为陈仓道、散关道或嘉陵道。

在解释故道这个概念之前,我想先把陈仓道、散关道和嘉陵道这三个相对好理解的先给它说明白了,就是先吃肉再啃骨头的道理。

所谓陈仓道或散关道是指此道以古陈仓(今陕西宝鸡)为起点,进入秦岭山区必经大散关而得名。古陈仓就是今日位于关中平原最西端的陕西第二大城市宝鸡,想必很多人都去过也多少有一些了解,对此不再啰嗦,倒是这大散关很值得说一说。

最早知道大散关是在游戏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学毕业在玉门油田谋了个微不足道的小差事混日子糊口,这不是自黑,看大门的工作我就干过好几个月,玉门地处祁连山麓的半山腰处,地势高气候寒冷,特别是冬天夜晚更是漫长,城外戈壁滩的荒原里北风呼号,满目孤寂与凄凉。

看大门这个工作可能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工作之一,厌烦透了,当班时就在那几平米的屋子里百无聊赖,所以换班后就直奔游戏厅而去,那是个好去处,可以让我快乐。

当年那种需要投币的柜式游戏机里面有一款与中国古代冷兵器战争有关的人机对抗游戏,年代过于久远实在想不起那款游戏的名称,其内容大约是需要不停的过关,里面有很多关口,比如居庸关、紫荆关、娘子关、山海关、雁门关等等,其中就有大散关,因为经常玩所以很轻易的记住了这个关名。

再后来看大门无聊时重新读了一些古诗词,特别喜欢陆游“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一著名诗句,喜欢它不只是因为强烈的画面感带来的艺术感染力,更因为它不同于杜甫的哭哭戚戚,我更喜欢这种铁马秋风的豪迈,也渴望沙场报国的人生际遇,可惜从来都没有出现。

因为这句诗筹划了很多年想要去大散关看一看,最好赶上秋风萧瑟的季节以便让我能够更深刻地体会诗句的意境。

2008年初秋终于成行,驾车自西安出发途经宝鸡吃碗地道的油泼面后沿蜿蜒的山区道路进入秦岭,路况其实非常好,就是弯道巨多,需要不停的打方向不停转弯,缓慢前行不足二十公里就到了大散关风景区,实话实说当时大散关景区还在紧锣密鼓的建设期,草草看了一下略感失望,新砌的砖瓦,新勾的砖缝,无论如何也无法让我想起陆游先生来。

过了大散关继续前行,经嘉陵江源头风景区之后算是翻越秦岭进入岭南的陕西凤县地界,秦岭以南的风光与岭北大不相同,首先是山势稍缓,不像岭北刀劈斧砍一般险峻,其次是岭南的植被远远好于岭北,沿嘉陵江河谷缓行那一路可是看不完的好风光,层林尽染,满山红遍,即使秋风萧萧,倒没觉出铁马秋风的悲凉。

令人迷惑不解的是翻越秦岭山脊不久在岭南又发现一块上书“大散关”的石碑,难道我在岭北遇到的是假大散关?

以后的日子开始留意大散关的相关资料,谈不上研究,就是纯粹的爱好,读了很多资料以后,才知道我遇到都是真大散关,只是这个大散关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其关址在岭南、岭北间多有游离,这与陇关关城地址的变化极为相似。

大散关扼控故道,号称川陕咽喉,这可绝非浪得虚名。

前文我们已经讲过由关中翻越秦岭前往汉中进而入川的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栈道很多,不是一般的多,就如同今日山区高速公路所必须的高架桥一样,没有栈道桥阁那是根本不可能通行的。现在的高架桥是钢筋混凝土浇筑而成,除非战争和千年一遇的自然灾害,通常的手段无法将其毁坏,而破坏栈道很容易,只需一个火把就可以搞定。

所以聪明的刘邦为了欺骗项羽,前往汉中时按照张良的计谋将上述通道中的栈道全部焚毁,以此示弱,但在他决心攻取关中时,他再次欺骗项羽和章邯,派人重修栈道,项羽和章邯认为你小子就是修通栈道也走不出秦岭,只需以逸待劳守住谷口就能把你打成野人。

刘邦没有这么想关键是韩信也没有这么想,因此刘邦的主力大军沿故道突破大散关突然攻入关中地区,章邯和项羽彻底就被整懵了,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和韩信为何能够实现这个著名的战略欺骗呢,原因很简单,他们走的这条路有点绕远但基本上没有栈道或者说栈道极少,所以远点就远点但是通行有保障,诸葛亮也看重这条道路,理由是一样的,在那个时代栈道是个不靠谱的玩意,今日凤县、留坝县境内的连云栈道真正通行是在数百年后的北魏时期,刘邦时代还没影呢,需要说明。

没有栈道的通道是可靠的通道,因此自西周时期开辟,故道直至西汉高速开通前始终是关中地区前往汉中、陇南、四川地区的最重要的通道,如果还不理解它的重要性和可靠性,你就想想安史之乱时唐明皇为啥不走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进入汉中和四川,而要绕远走故道入蜀?就是因为比较安全和靠谱。

位于秦岭险要山区的大散关是沿故道南来北往的必经关口,在冷兵器时代要说它仅仅是川陕咽喉都有点弱化了它,说它是川陕甘咽喉还差不多,因为故道联通的不仅仅是关中与汉中、四川,它也联通甘肃南部的陇南地区。

因为大散关极为重要的军事战略价值,自古以来在大散关地区大小七十余战,比较著名的是南宋名将吴玠、吴璘兄弟在“富平之战”失败后收拾残军,坚守大散关附近的和尚原、仙人关等战略要地,与敌殊死血战数年,确保汉中、四川地区的安全,小人书里常见的那个金兀术就是在这里差点没被整死。

知道这些你也未必能够真正领会大散关和故道的战略意义,还是很有必要再多说几句。

公元1258年8月,成吉思汗的孙子、忽必烈的哥哥蒙哥自率四万铁骑出大散关,企图一举攻占四川,东出夔门,浮江而下,待与忽必烈等部会师鄂州后,合兵攻陷临安(今杭州),一战灭南宋,当然大家都知道,他在次年死在了小小的钓鱼城。

我不关心蒙哥是咋死的,战场上死人太正常,咋死都行,我关心的是他为何要亲率主力走大散关这条路线。

许多年以后,读到了一篇介绍侵华日寇未能实施作战计划的文章,大致的意思是日寇一度仍想走蒙哥走过的路线,由大散关进入汉中再攻陷四川、重庆,最好活捉委员长,彻底灭亡中国。

由此我恍然大悟,这才明白为何在抗战最紧要时期蒋委员长却把他最倚重的嫡系胡宗南集团放在了陕西,当然这便于他大搞特搞反革命行动,日后的胡宗南“解放延安”就是明证,延安的宝塔山下至今还保存着蒋公褒奖胡宗南的石刻,有空可以去看看。但是除此之外,蒋公是否也有让胡宗南集团坚守陕川通道的考虑,以确保战时首都重庆侧背的安全?

当然日寇始终没有机会执行这个作战计划,因为万幸的是这帮惨无人道的畜生未能逾越潼关一步,为此我们是不是需要感谢一下被彭老总在解放战争时期打得屁滚尿流、狼狈逃窜的胡宗南先生?胡宗南集团在我西北野战军的凌厉攻势下,关中不要了,西安不要了,大散关也不要了,如丧家之犬仓皇南逃汉中、四川。

在此意义上讲,大散关所处的散关道(故道)既是承载了数千年中华历史的文化之路,也是事关国运的兴亡之道。

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34)

秦岭风光

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34)

秦岭风光

宝极河山集:故国背影——宕昌羌人的历史奋争(34)

秦岭风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