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3 古代領導農民起義的“領袖”都不是農民,他們以哪幾類人為主

俗話說:“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中國歷史上有九個大一統王朝,每個王朝國祚有長有短,短的秦朝只有15年,長的兩漢有四百多年,有新朝建立也必有王朝覆滅,王朝更替,必然生靈塗炭,餓殍遍野,古人說過:“民為水,君為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古代歷代王朝的消亡總離不開農民起義,貧苦百姓成了推翻封建王朝的主力。

正常來說,農民起義應該是農民領導的,但縱觀古代的十二次農民大起義,其中的領導者卻沒有多少個是農民,之所以叫做農民起義,是因為起義的主體是農民,那麼,為什麼農民起義中領導者很少是農民?領導農民起義的領袖又有哪些人?

古代領導農民起義的“領袖”都不是農民,他們以哪幾類人為主

圖1 黃巾起義

農民是處於封建王朝中最底層的階層之一,同時又是賦稅最重的一個階層,可以說封建王朝都是靠農民“一口血,一把淚”支撐起來的。古代講究君權神授,農民階層一生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沒有什麼知識文化,要拉起一支隊伍,特別是一支幹部隊伍,必須要能說善變,收穫人心,不然周圍的人不會服你,就像今天的傳銷一樣,得用一套理論幫別人洗腦,不斷壯大隊伍。最關鍵的是古代推崇儒學,基本上是“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注重君臣之道,天下只能有一個皇帝,每一代君王無不例外給臣民灌輸儒家思想,天子代表的是天,古代農民愚昧,幾乎只有服從,所以要想起義,首先要搞一套方法,讓農民認為你才是未來的天子,從思想上顛覆農民的認知。

古代農民沒接受過什麼教育,影響力有限,要想同一階層的人服你,得拿出點本事,猶如今天的職場,要想一個和你同級別的人為你辦事,你得先幫他洗腦。古代農民由於階級的侷限性,小農經濟的盛行,農民往往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孤獨終老”。

古代領導農民起義的“領袖”都不是農民,他們以哪幾類人為主

圖2 古代的農民耕作

  • 相反,古代農民起義中領導者最多的是吏。

吏是級別最低的古代公務員,麻雀雖小,但卻五臟俱全,吏雖然地位低,但相對於農民,吏官掌握的信息更多,更瞭解國家的情況,尤其是底層人員的生活狀況,把握著大量的社會資源,顧炎武稱吏官為“百官者虛名,而柄國者胥吏也”!

吏官如同今天基層公務員,是連接官民的紐帶,古代徵糧、徵稅、徵徭役都是屬於吏官的工作,一來二去,認識的人自然不少,這方面的佼佼者自然要數漢高祖劉邦,劉邦原為秦朝時的泗水亭長,任亭長期間,結交了不少地方豪傑、文人,連呂公之女也被他娶到了,在基層工作中也頗有名聲,以至於秦末在沛縣起義時,一呼百應。

古代領導農民起義的“領袖”都不是農民,他們以哪幾類人為主

圖3 劉邦斬白蛇起義

除了劉邦,吏員作為起義領袖的還有不少,具體有宋江、瓦崗軍的翟讓、竇建德、紅巾軍的劉福通、李自成等,這些人都是當過小吏。吏之所以能比農民搞革命更出色,

一是因為吏手中有一定的權力,山高皇帝遠,甚至能成為地方一霸;

二是吏更容易有群眾基礎,吏比農民畢竟多讀過幾年書,政治眼界自然要長遠,善於利用身邊的力量,一些正直的吏官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劉邦、宋軍、王匡、王鳳等之所以能在起義時能快速壯大力量,得益於平時仗義疏財、為民辦事,要知道古人最注重德,德為尊,

其次,吏對百姓的需求和心理更加清楚,綜合這些,吏能成為領袖也就不難了。

古代領導農民起義的“領袖”都不是農民,他們以哪幾類人為主

圖4 張士誠(1321年-1367年)

  • 農民起義領袖中排行第二的是商人,而且是鹽商。

由於歷代統治者都推行重農抑商的政策,造成商人在我國古代的地位很低。商人的地位雖然低,但鬧起革命來可謂是財大氣粗,這是農民階層不可比擬的,最著名的是撼動大唐根基的商人黃巢,黃巢原是一個販私鹽的黑商,鹽在我國古代是個政府壟斷的暴利行業,販賣私鹽是個很嚴重的罪名,但因其暴利,很多人都寧願腦袋系在褲頭帶上也要去幹,正所謂,“三年不開張,一開張吃三年”正是這個理。

歷史上的張士誠也幹過鹽商,消滅了大半梁山好漢的方臘也是一名商人,據記載他還是一名“農場主”。商人有大量財富,“大炮一響,黃金萬兩”,打仗就是打錢,沒有大量金錢如何招兵買馬,打造兵器、盔甲?所以在財力上農民輸了一大截,再者經商的腦子亦比較聰明,膽子也比較大。

  • 農民起義領袖中還有一些就是軍人。

秦末的農民起義中陳勝、吳廣是屯長,元末的張獻忠是戍邊兵士,作為軍事人員,他們具備一些軍事素養,在資質平凡的農民中自然能起到挑大樑的作用。真正的農民出身的只有三人,但也是助手或者是繼任者,具體是南宋接過鐘相指揮棒的楊麼,清朝末年的楊秀清和蕭朝貴。

古代領導農民起義的“領袖”都不是農民,他們以哪幾類人為主

圖5 陳勝吳廣起義

農民作為封建王朝的“支柱”,封建社會的主體,統治者也認識到農民階級的重要性,地主階級要想永遠當地主就必須牢牢控制好農民階級,尤其是思想上的控制,因此農民接受教育的機會很少、世面見得少,即使是科舉制的實行,給了農民翻身的機會,但所學的內容是儒學思想,忠君愛國,為了加強思想控制,明朝時期規定八股文,清朝則興文字獄。

所有沒有群眾基礎、財力和專業能力的農民階級很難成為起義的領袖,總不能把鋤頭一扔,就起義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