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诸葛亮死后蜀汉为何还能坚持三十年?背后的原因?

陈祥9727


诸葛亮死后蜀汉还能坚持30年之久,这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深层次的道理在其中,明朝开国皇帝洪武大帝朱元璋一语道破天机,曾经说过:“大明基业,传千代万代,不是靠人,而是靠制度。

由于《三国演义》的缘故,神化了诸葛,给人们造成一个虚假的印象,诸葛亮一死,蜀汉的天就要塌了,就会立即灭亡!

开国元勋诸葛亮

事实上,一个国家灭亡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只要没有像秦始皇那样的横征暴敛、没有周幽王那样拿军队当儿戏玩,没有隋炀帝那么荒淫暴虐,只要对待老百姓好点,国家灭亡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坚持几十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诸葛亮死后,蜀汉虽然面临东吴和曹魏的虎视眈眈,能力平平的刘禅虽然不会治国平天下,为什么还会坚持那么久呢?小人物梳理一下背后的原因,供参考:

制度比人长久——这是蜀汉可以延续三十年的根本,他的缔造者是诸葛亮等人!

创立蜀汉制度

公元221年(章武元年),曹丕篡汉之后,刘备汉中称王,蜀汉从此诞生,但是在蜀汉诞生之前,刘备已经开始筹备建国之事,刘备干的第一件事,建章立制,制度是管根本、管长远的策略!是确保一个国家运行的最基本支撑!

具体的事件是:刘备初入川时,就开始召集人马,把熟悉法规制度的人,集中在一起,开始编造自己国家的法规,当时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许慈、胡潜、孟光、来敏等人,开始了他自己的建国之旅!

刘备剧照

在干掉刘璋之后,彻底取得了益州的控制权后,更是加紧了筹备国家制度建设,并给他们国家制度起了一个有趣的名字《蜀科》,作为国之本的《蜀科》,刘备交给了诸葛亮、法正、伊籍、刘巴、李严等人,法律制定出来之后,受到老百姓的好评,但是打击了当时官场势力的特权,有众多评议,正如:“亮刑法峻急,刻剥百姓,自君子小人咸怀怨叹,”当时的法正都有些异议,如:“……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弛禁,以慰其望”,但是诸葛亮还是说服了法正,推行了《蜀科》,为蜀国建立第一本刘备治下的法令!也就是这本蜀科让蜀国走上了稳定发展之路!

扭转蜀汉风气

诸葛亮面对当时蜀国官场中存在的不正之风,如:刘璋执政期间“文法羁縻,互相承奉,德政不举,威刑不肃”的坏风气,官场中的士人都习惯了:“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顺之以恩,恩竭则慢。”娇兰作风,诸葛亮提出严肃的批评,并提出了针对性措施:“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荣恩并济,上下有节”,扭转了当时在官场中阿谀奉承、见人下菜之风!


刘璋剧照

继续推行刘备仁义政策,收得民心

刘备从起兵之初,一直秉持“济大事必以人为本”,收服天下人心的理念,最经案例是曹操南征刘表的时候,荆州人士多跟随刘备,在荆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刘备到了益州之后,继续推行仁政,与民修养,民生良好!

军事防御、天衣无缝——这是蜀汉延续三十年的重要支撑,他的缔造者是诸葛、魏延!

在军事外交上,诸葛死前,已经把蜀国已经打造成了一个固若金汤偏安之国。蜀国本身就有天然屏障,“蜀虽小区,险固四塞,独守之国,难卒并也”。诸葛亮在北伐之前,带着马谡、魏延南征南蛮,通过七擒孟获,使南蛮势力彻底臣服蜀国,结局了蜀汉南方后顾之忧!

诸葛七擒孟获

在北伐之前,诸葛亮“遣使聘吴,因结和亲,遂为与国”,与东吴和解,不计刘备伐吴的前嫌,加强了战略联盟!

诸葛面对曹魏势力的劝降:“魏司徒华歆、司空王朗、尚书令陈群、太史令许芝、谒者仆射诸葛璋各有书与亮,陈天命人事,欲使举国称藩”,诸葛亮义正言辞的拒绝了,并放出狠话:“万人必死,横行天下,轩辕氏整卒数万,制四方,定海内,况以数十万之众,据正道而临有罪,可得干拟者哉!”绝了曹魏劝降的幻想!


在军事防御上,刘备任命魏延为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这个决定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刘备委任魏延,但魏延没有辜负刘备的重托,如:

"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

魏延将汉中经营的如铁桶一般,绝了魏国偷袭的可能!

自信的魏延

无害于天下,无为而治——这是蜀汉延续三十年的一个保证,他的缔造者是刘禅!

都说刘禅无能,但是蜀汉延续三十年的却正是刘禅,在先辈缔造的蜀汉国家制度、分封制度、军事防御政策等大事面前,一切延续刘备意志,未做任何改动,而且常怀“…夙兴夜寐,不敢自逸,每从菲薄以益国用,劝分务穑以阜民财,授方任能以参其听,断私降意以养将士。”,=谨小慎微,秉持国政,虽然在后期有“近小人”之嫌,但是总体中正,确保蜀国国运顺畅!在对待经济发展上,坚守“务农殖谷,闭关息民”,确保了国泰民安!

后主刘禅

综上所述,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能坚持三十年,不是一个偶然现象,根本原因是国家制度运行良好、社会价值体系向上向好,文臣武将在良好的制度运行下能够各司其职,确保了蜀汉的正常运行!加上刘禅的“无为而治”思想,确保蜀汉没有较大的战争耗损、不与民争利,不欺压百姓,确保了国泰民安!这里重申一下:一个时代,不是一个人的时代,而是一群人的时代,他们可以创造盛世,但绝非一人之功,一人之力,诸葛亮是蜀汉一个时代的标签,但是其他人的功绩,也不容抹杀!


小人物F


诸葛亮在刘备病逝于白帝城后,辅助后主刘禅,忠心耿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并且他是集军政大事于一身,在蜀汉有很高的地位和威望。


那为什么诸葛亮死后,蜀汉还是能坚持很多年呢?

首先,诸葛亮虽然在蜀汉地位威望都很高,但蜀汉也并非诸葛亮一死,就真的不堪一击,诸葛亮虽死,但那时的蜀汉政策还是原来的没有改变。

虽然诸葛亮去世让蜀汉有很大损失,却也不是致命的损失。

同时诸葛亮去世前,又交代好后事,让蒋、费二人为相,管理政事,他们能掌相印被诸葛亮选中,肯定有他们的过人之处,而军事则交给姜维。

他们都是诸葛亮信任的人,因此他们也会延用诸葛亮的基本策略,最起码的孙刘联合,那个时候还没有到绝对破解的地步。


其次,东吴有长江之险,蜀汉的蜀地却易守难攻,诸葛亮虽死,蜀汉的军队势力虽然整体不如曹魏,但蜀汉的基本守土的实力还是有的,在加上蜀路难行,也不至于很快灭亡。

因此蜀汉还没有到诸葛亮一去世,蜀汉就难以维持的地步。

最后,蜀汉的灭亡在当时,对于蜀汉的将军们也是太过于突然和出乎意料。

当时姜维正带领蜀汉主力和钟会相对,却被邓艾偷渡阴平,在早时那里是有蜀军的,但最后却没有军队驻守,因此邓艾一战成功,深入蜀汉腹地。


如果当时刘禅不投降,奋力反抗,或者退走他处,蜀汉就算最终会灭亡,也不会这么快。

所以,诸葛亮虽死,但蜀汉还是坚持了很多年。


中孚鉴


由于积劳成疾、心力交瘁,234年,诸葛亮在行军途中,病死于五丈原,享年54岁。

诸葛亮一死,好多人都担心蜀国很快就要灭亡了,因为都觉得后主刘禅是个傻子、至少没有政治头脑。

事实证明,这是多虑了,相父死后,刘禅还当了30年皇帝。

之所以有人认为刘禅傻,纯粹是一个故事误导的。

那是蜀国被灭、刘禅被俘之后,司马昭高兴,设了一场宴席招待刘禅。

宴席中,司马昭命人演奏蜀汉音乐、表演巴中歌舞,给大家助兴。

在场的蜀汉遗老们,大都掩面流泪,可是,刘禅不但不悲伤,反而很快乐。

司马昭询问刘禅:安乐公想念蜀地吗?

刘禅回答:此间乐,不思蜀也!

蜀国旧臣郤正偷空告诉刘禅,司马昭再问你,你看着宫殿上方,睁着眼睛说:先人坟墓,远在蜀地,我没有一天不想念啊!那样,司马昭就会让你回到蜀国了。

大家酒兴正浓时,司马昭又问刘禅同样问题,刘禅按照郤正教的,回答了一遍。

司马昭说:这句话是郤正说的吧?

刘禅大吃一惊,反问道:你怎么知道的?

司马昭以及在场的魏国大臣全都开怀大笑。

从此以后,司马昭等人再也不怀疑刘禅,都相信他已经没有恢复蜀国的决心和志向了。

既然刘禅是这样一位没有上进心的皇帝,诸葛亮死后蜀汉为什么还能坚持30年?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刘禅并不是十分昏庸的皇帝,他谨记诸葛亮的告诫:“亲贤臣、远小人”。

蜀汉派系林立,非常复杂,拥有荆州派、益州本土派、东州集团等等,刘禅能够将这些派系掌控平衡。

诸葛亮逝世后,刘禅先以大司马蒋琬、大将军费祎为录尚书事,总揽朝权;后又任用姜维、诸葛瞻为录尚书事。

刘禅搭建了一个让蒋琬、费祎、姜维等贤臣良施展才华的大平台。

刘禅本身没有鲜明的昏君做派。

与同一时期的、孙权去世后的东吴几任皇帝相比,刘禅很稳重。

东吴的几任皇帝要么年轻被废、要么残暴无常,东吴始终陷入内乱局面。

后主刘禅治下的蜀汉,却没有发生多大的动乱。

魏国内部发生争权夺利的混乱状况,没有时间、没有精力、没有将领去讨伐蜀汉。

高平陵政变,司马懿夺取魏国政权。

司马懿此时已经非常苍老,老年首领当政期间,最怕发生暴乱,所以司马懿一心寻求安稳,基本上不出远门。

司马懿之后,司马师掌握魏国政权,平定淮南之叛中,受到文鸯惊吓,眼球迸了出来,不久死去。

此后,魏国各地叛乱很多,即使北方也很不安宁。魏国统治者腾不出手去攻打蜀国。

由于在宫廷内杀死了曹髦,民愤太大,司马昭希望建立战功来平抑民愤,所以,司马昭才派遣钟会、邓艾等将领去讨伐蜀国,司马昭没想到能够灭掉蜀汉。

魏国长期内乱,无法大规模对蜀汉用兵,为刘禅统治蜀汉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

诸葛亮临终一方面告诫刘禅,另一方面也为刘禅安排了一支团结的领导班子。

先是蒋琬执政,然后是费祎,他们都能够执行诸葛亮保境安民的基本国策,他们没有超越诸葛亮的胆量和勇气。

诸葛亮去世19年、费祎去世后,富有冒险精神的姜维才有机会进行北伐。

曹爽号称率领20万大军进攻蜀国,被王平三万人击败,从此以后,很长时间没有胆量侵犯蜀国边境。

诸葛亮去世后,刘禅统治的蜀国是三国中唯一没有内乱的政权。

诸葛亮死后,刘禅能够统治30年,还有一个原因是蜀汉地处大西南,拥有天险秦岭,增加了魏国进攻的困难。

至于后来蜀汉被灭,那是由于刘禅“内不能除黄皓、外不能制姜维”。

太监黄皓执掌大权,把蜀汉弄得民不聊生、忠良遇害;

姜维无休止北伐,耗尽国力、劳民伤财。

蜀汉灭亡,根本原因还是发生在国内,正如一位伟人所说: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当自己变得弱小,敌人胜利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岳飞的飞


诸葛亮死后,蜀汉并没有立马就亡国,也是有前后原因导致。

诸葛亮延缓了蜀汉的灭亡

估计有些人会以为诸葛亮北伐是消耗蜀国国力,加速蜀汉灭亡的。然而实则相反,诸葛亮那么卖力的北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蜀汉灭亡的过程。蜀汉虽然坐拥了“天府之地”,但是如果长期不北伐,首先就会出现安逸,没有了忧患意识,然后就是战斗力就下降。其次蜀汉的地盘在各种客观因素下,很容易到达发展瓶颈。而且蜀汉的内部矛盾可不小,诸葛亮不北伐大权很可能旁落,内斗只会使蜀汉加速衰败而导致灭亡。诸葛亮北伐的时候,一般会叫上吴国一起,所以魏国两面受敌,魏国国力消耗蛮快的。

而魏国占据的地盘相对而言,停止战争反而会增强其势力(时间长了也有坏处),因为魏国的地盘更容易发展农业。一旦魏国的实力上去了就会主动出击,那么蜀汉和吴国面临的是被动的局面。魏国若是操作的好,蜀和吴其中之一被灭,那么唇亡齿寒,另一国被灭的日子也不久矣。所以说诸葛亮的北伐的原因虽然很多,但的确是消耗了魏国的国力,从而使得魏国暂时没有实力吃掉蜀和吴其中一个。



此消彼长

诸葛亮死后,蒋琬主持蜀国大政,但是其主政的十二年间几乎没有大规模的北伐,魏国虽然还受到了吴国的攻击,但是压力显然小多了。之后费祎又掌管了军政,只是被刺杀了。这时候有些人期待的姜维才开始掌握了兵权,而不是诸葛亮死后一开始姜维就掌权了,可见姜维并不是诸葛亮的接班人。

姜维掌兵权之后,显然没有前几任那么厉害,宦官黄皓也因此得势。姜维虽然有兵权,但是却还畏惧宦官黄皓,都不敢回成都。刘禅虽然并没有有些人印象中的那么傻,但是能力普普通通是肯定的。这时候刘禅又宠信宦官黄皓,宦官乱政,同时蜀汉的没有人内部矛盾压制不了,就没有了之前诸葛亮时期的那么井井有条了。按照《三国志》记载,当时带甲将士只有十万二千(数字可能不准确),而且因补给等原因,战斗力也没有之前高了,所以姜维的北伐更加费力。这时候邓艾以奇兵出击,直逼成都,刘禅当然就急了。蜀汉这时候却是投降派占据上风,特别是益州本土势力,使得蜀汉就灭亡了。




总得来说,蜀汉在诸葛亮灭亡之后,蒋琬费祎还是有点手段,能压住蜀汉的内部矛盾,所以这这后的三十年就还算平稳的度过了三分之二左右。在这最后的差不多十年间,刘禅本来就没有啥能力,蜀国也没有大臣再能压制内部矛盾,宠幸宦官加上各方内斗导致“经其野,民皆菜色”,战斗力也不高了,这时候魏军出奇兵投降派占上风当然就灭亡了。故这残存三十年,蒋琬和费祎的作用可不小。

不过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是刘备留下的锅。刘备这个人对很多人都不怎么信任,包括益州本土势力,若是他化解的各方势力的矛盾,让他们都一心为蜀汉强大而尽力,那么蜀国北伐说不定早就成功了。诸葛亮主政之后,他也只能搞压制,而不能化解矛盾这一套,毕竟他不是皇帝。所以蜀汉的人才不能尽其所用,反而在内斗之中,没有了一个有能力的人压制,当然就灭亡了。


淡看天上月


诸葛亮死后,魏国趁蜀国内部空虚,30万大军压境,准备一举吞并汉中,这个时候蜀国派来阻击魏军的人是王平,王平坚壁清野、死守阵地,趁魏军人困马乏之时,突然发动进攻,以三万人的兵力,大败魏军二十万。

经此大败,魏国短时间内再难以组织大规模军力进攻蜀国,此战也给蜀国续命三十年。

在当时那种情形之下,蜀军面临的不仅仅是诸葛亮的离世,大将魏延也在斗争中惨遭杀害。可以说对于此时此刻的蜀军而言,既没有了统帅,也没有了将领,处境是非常艰难的。

正因如此,魏国才认为此时此刻的蜀军是不堪一击的,因此魏国军队也并没有将此次与蜀军的对抗放在心上。这也就给了蜀军反败为胜的好机会。大家都知道,在战争过程中,最为忌讳的应该就是轻敌了。

就在诸葛亮去世后的第五年,曹魏势力也遭受了巨大的冲击,此时此刻曹魏的皇帝是年幼的曹芳,这也就导致了曹魏在这一阶段内,是没有什么政治统治实力的,毕竟对于群臣而言,少主的威信力是非常微弱的。

面对这种情况,曹氏家族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地位,就必须要通过一场重要战争的胜利,去证明自己的实力。

公元244年,曹爽了解到汉中地区只有蜀国三万军队驻守,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获得胜利的绝佳机会,因此曹爽决定亲自带领魏国大军,一举进攻汉中地区,准备就此将汉中收归到魏国的统治范围内。

但是当时蜀国的将领王平对此却并没有心生畏惧,反而是稳步构建自己的战争策略。王平坚壁清野、死守阵地,魏国军队虽然声势浩大,但是面对汉中地区非常险恶的地形,一时之间他们也没办法攻击蜀军内部。

就在这个时候,由于对地形不熟悉,以及多日以来的车马劳顿,魏军将士人困马乏,战斗力大大降低。而蜀军呢,则多日以来养精蓄锐,乘此机会,大举进攻疲软的魏军。最终,蜀军仅凭三万将士,就将魏国的二十万大军一举击溃。

此战役魏军遭受大败,短时间内再无能力攻进蜀汉内部。对于曹爽而言,他本希望通过这场战役奠定自己的统治地位,没想到却失败了。而这场战役之后,司马懿的夺权也开始有了苗头。毕竟对于当时的魏国而言,将士们都希望能够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带领他们建立更加稳定的统治。

从这一段历史中就能够看出,对于古代战争而言,取胜的关键并不在于将士数量的多少,地形的影响,战略的变化,对于战争的最终结果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虽然这场战役,蜀军以少胜多,扭转了颓势,但大方向上,蜀国内部空虚,君主无为,整个国家还是一步一步的在走下坡路,蜀国也成为了三国里面第一个被灭掉的国家。成都被攻破以后,整个蜀国老百姓都遭受了大难,关羽的整个家族都被杀光,实在是令人唏嘘不已。


海佑讲史


公元234年,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公元263年,经过谯周的劝说,蜀汉后主刘禅选择向邓艾投降。此间相距差不多三十年的时间,三国后期,其实相对来说,蜀汉在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后,实力开始下滑。但是是什么原因促使蜀汉挺了三十年勒?

说到为什么,咱们从外部跟内部原因来分析下

外部原因:

1、经过关羽战死之后,蜀吴一度走上了对立面,但是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在修复与东吴的关系上,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诸葛亮北伐,东吴派诸葛瑾领兵同时伐魏就是很好的证明。

在诸葛亮死后,这种关系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蜀汉被灭的下场。

2、魏国内部矛盾升级。

诸葛亮去世后4年,曹睿病逝,曹爽与司马懿陷入了内部争权斗争之中,对于伐蜀的行动暂时减缓。

公元249年,司马懿趁着曹爽陪皇帝曹芳离开洛阳之际,发动了高平陵之变,从而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魏国内部出现统一。

但是!但是!

在高平陵之变后,魏国又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也即自公元251年到公元257年,淮南地区出现了三次反对司马氏的叛乱,史称淮南三叛,分别为王凌之叛、毋丘俭文钦之叛及诸葛诞之叛。

为了稳固后方,司马懿不得已先安内。

内部原因:

1、诸葛亮对蜀汉周边少数民族的安抚,也为蜀汉后期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

2、诸葛亮过后,虽然进攻不足,但是还是有留下一些著名将领,

比如:和诸葛亮并称蜀汉四英杰的蒋琬、董允、费祎。按照诸葛亮的遗愿,刘婵还是重用这些忠臣,很大程度上稳固了内部,促进了蜀汉的经济发展。

而号称诸葛亮传人的姜维,多次出兵北伐的姜维,虽然在影响力上很难和诸葛亮相比较,不过,多次的攻势防御,还是间接延迟了魏国对蜀汉的兵力部署。


这些内外因素加起来,让蜀汉残喘了将近30年。


笑尝历史百态


诸葛亮死后,蜀国还能存活30年,其主要功劳应归功于诸葛亮和蜀汉的地理位置。

先说诸葛亮的功劳:

刘备在丢了荆州的情况下建国,称帝后有吃了夷陵败仗。刘备一死,蜀汉几乎崩盘。是诸葛亮结果手来,拼接这卓越的能力扶起了这座即将倾倒的国家。

诸葛亮拼接着强硬的手段压制了蜀汉内部各政治派系以及一些反对声浪--稳定了政治局面

又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鼓励生产等--使民生、经济得到了一个持续的恢复和发展

外交方面,诸葛亮积极拉拢了东吴--孙刘重结盟好

连年的北伐战争对魏国又造成了一定消耗。

诸葛亮的一系列举动即稳定了内部、又结好了友邻、又震慑了北方。

所以对于蜀汉的延续,诸葛亮居功至伟。


我们再看地理环境:

这个蜀汉在群山环绕之中,山川之地易守难攻。

攻伐蜀汉不仅需要一位能力卓著的统帅,还需要一只无谓山川险阻的军队,以及一条稳定的补给线。除此之外还需要一个持续的好天气来配合【一旦下雨,道路泥泞,行军困难、后勤更困难】

所以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也功不可没。

在演义中,三国是魏蜀之战。其实真实的情况是魏吴南北之争。魏国一直把战略目的指向孙吴,而吴国也一直指向北方。也正因如此,刘备才能在夹缝中成长起来。即使诸葛亮死后,魏国的首要军事打击目标依旧是吴国。直到司马昭掌权后才改编战略目标,转向蜀国。


左将军


诸葛亮死后,蜀汉之所以还可以撑三十多年,有内外两方面的原因。

先说外部原因。曹操晚年图谋篡汉,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一统天下的雄心,魏军在西、中、东三线都采取守势。曹丕、曹睿时代,魏国的重心在于巩固证券,并没有什么一统天下的雄心和意图,所以依然是守多攻少。曹丕的两次大举伐吴,实际上是为了剥夺青徐豪霸臧霸的军权,以及对军区都督对调安排,并不是真想灭吴。

到曹睿死后,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魏国又陷入了新一轮的篡权内乱,司马懿杀王凌,司马师杀毌丘俭,司马昭杀诸葛诞,司马师、司马昭又对名士展开大清洗,黑暗无比,司马氏也没有统一天下的意图,攻吴攻蜀的战争都是为了立威而已。

所以诸葛亮死后几十年内,外部环境对蜀汉的压力并不大,所以蜀汉能够平平稳稳的度日。

再说内部原因。诸葛亮奠定的,是一个儒法结合的国君,其用心是爱民如子,政通人和,其手段则是严明法令,以猛治国。这是经典的霸王道杂之的西汉模式,既稳定又不乏弹性,在维稳上是十分有效的。

继诸葛亮主政的蒋琬、费祎二人,都是继续执行诸葛亮的路线,而皇帝方面则有董允把关,严防刘禅的手深得太长,一个有效而廉洁的政府,当然是很有生命力的,所以能够维持下去。

但是,一旦内外部条件发生变化,蜀汉的安平局面就难以为继了。外部条件是,司马昭为了篡位,欲伐蜀而立威;内部条件是,董允死后,尚书令陈祗不但不像董允那样遏制刘禅的皇权,反而加以迎合,在刘禅的授意下,接受宦官黄皓的摆布,强化皇权,使朝局陷入混乱。

到这个时候,蜀汉就只能坐待灭亡,无力回天了。


文史宴


蜀汉在诸葛亮死后能够坚持近三十年,根本原因在于曹魏内部朝政混乱的原因,以及东吴对曹魏的牵制作用。

夷陵之战后,曹丕已经把蜀汉从地图上抹掉,唯一的对手就只有孙吴。蜀汉已经对曹魏毫无威胁可言,只要把孙吴灭掉,蜀汉就会不战而降。

但由于一些偶然的因素,曹丕在有生之年,没有实现一统天下的夙愿。

曹丕死后,诸葛亮经过五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把蜀汉从死亡的边缘拖了回来,趁着曹丕病逝,新主曹叡年幼,连续的发动了北伐。但曹叡并没有丝毫的惧怕,成功的狙击了诸葛亮的北伐,同时,也打败了孙吴的联合进攻。

诸葛亮病逝后,曹叡更相信蜀汉已经无力构成对曹魏的威胁,而把主要精力用于防范孙吴进攻,平定国内及周边地区的叛乱,当然还忘不了先喘口气,享乐一下。

从234年诸葛亮病逝,到253年费祎被刺身亡,近二十年的时间,蒋琬、费祎、董允主持蜀汉朝政,放弃了对曹魏的主动攻伐。尽管刘禅遵循诸葛亮的遗愿,派遣蒋琬屯兵汉中,伺机进攻曹魏,但蒋琬按兵不动,与曹魏相安无事。

费祎主政期间,姜维屡屡提出北伐,都被阻止。姜维多次出兵,但由于费祎的节制,兵力太少,对曹魏构不成任何威胁。

费祎被刺身亡后,姜维逐步掌管了军事大权,开始了连年北伐。但在十年的时间内,北伐十一次,但也没有实质性的收获。

曹魏的战略,依然是把孙吴作为主要对手,蜀汉仅仅是不可忽视的存在而已。

其主要原因,还是曹魏内部朝政混乱,没有足够的力量同时对付蜀吴。

其一,由于特殊的地理原因,蜀汉进攻曹魏,需要越过秦岭、陇右山脉,困难重重。同样的原因,曹魏要进攻蜀汉,也面临着这一重重困难。

如果曹魏在征伐蜀汉的过程中,处置不当,很有可能被孙吴趁机。如此一来,风险很大。

其二,孙权晚年尽管朝政混乱,但曹魏自曹叡病逝后,朝政更加混乱。辅政的托孤大臣曹爽与司马懿不和睦,导致了一系列的政变和叛乱。

嘉平元年(249年)高平陵事变,司马懿诛杀了曹爽,完全控制了朝政。

原司徒王允的侄子王凌对司马懿诛杀曹爽大为不满,联络令狐愚图谋废黜曹芳,另立曹彪为帝。令狐愚病死,王凌被司马懿击败,服毒自杀。

司马懿死后,其长子司马师继承其位独专朝政,引起了大臣们的不满。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想除掉司马师,但由于计划泄密,参与此事的李丰、夏侯玄、张辑等人被司马师诛杀,并夷灭三族。同年,司马师废掉曹芳,改立曹髦为帝。

正元二年(255年),镇东将军毌丘俭及扬州刺史文钦起兵反司马师。文钦之子文鸯带兵袭营,司马师受到惊吓后,不久病亡,司马昭接替了司马师的职位。

景元元年(260年),曹髦认为司马昭专权,国事不能自主,就带领宫中左右进攻司马昭府邸,被司马昭府中的太子舍人成济杀死。

之后,司马昭立燕王曹宇之子曹璜为帝。

司马氏家族为了控制朝政,与曹魏皇族与大臣屡屡进行争斗,无暇顾及蜀汉。

其三,与孙吴相互攻伐,消灭孙吴是既定的目标。

正始二年(241年),孙权分四路进攻曹魏,被曹魏击败;

正始四年(243年),司马懿出征舒城,讨伐孙吴;

正始七年(246年),吴兵入侵柤中,曹爽不听司马懿劝阻,被打败;

嘉平四年(252年),司马师升为大将军,意欲攻取东吴东兴;

嘉平五年(253年),吴国诸葛恪带领大军进攻合肥新城,诸葛恪粮尽退兵,被扬州刺史文钦杀得惨败。

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联合毌丘俭、文钦叛乱,占据淮南。司马昭携曹髦及郭太后一起征讨。次年,最终平定了叛乱。

由此看来,曹魏内忧外患,接连不断。在这种情况下,曹魏没有心思去处理蜀汉那些事。这是姜维屡屡北伐,略有收获,没有被消灭的根本原因。


等到司马昭彻底掌控了朝政,孙吴也因为孙权死后朝政日益衰败,没有能力对抗曹魏的时候,消灭蜀汉就被提上了历史日程。

263年,邓艾偷袭阴平成功,兵临成都城下,刘禅举国投降。这虽然具有很大的偶然性,但魏蜀实力差距太大,曹魏决意灭蜀,蜀汉就一定在劫难逃。

因此,诸葛亮病逝后,蜀汉仍然存在了近三十年,并非诸葛亮的继任者多么厉害。这得益于孙吴的牵制及曹魏内部叛乱不止,无暇顾及蜀汉这档子事。一旦曹魏腾出手来,蜀汉也就结束了。

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坚持孙刘联盟的重要性,以及静待天下之变的战略眼光。不得不说,诸葛亮是伟大的战略家,其战略是高瞻远瞩的。但可惜的是,刘备集团急功近利,没有充分的认识到其意义,这是非常遗憾的事。


豹眼看历史


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在北伐途中去世。此后蜀国虽渡过了一段休养生息的和平岁月,然到姜维掌权时,因继诸葛遗志,又进行了艰难的11次北伐,虽然胜多败少,但也是劳民伤财,使得蜀国国力损耗巨大,加之刘禅又宠信宦官黄皓,导致朝政颓废,蜀汉政权可谓是摇摇欲坠。然而从诸葛亮病逝五丈原,到263年邓艾偷渡阴平,刘禅不战而降,蜀国仍存在了近三十年之久,那么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为何还能存在这么长时间呢?在我看来主要有三点:

忠臣尽责

第一,很多蜀汉忠臣尽职尽责。据《资治通鉴》记载,诸葛亮死之前,后主刘禅曾派李福去询问谁可继任主持国家大事,诸葛亮推荐了蒋琬,费祎二人。虽说这两人能力比不上诸葛亮,但也是恪尽职守,对蜀汉忠心耿耿。两人常往返于汉中和成都,为蜀汉操劳一生。曹爽曾征讨蜀汉,正是费祎率军前去击退了魏军。继蒋琬,费祎之后,蜀汉又出现了一位贤相董允,董允为人恪守正直,礼贤下士。

此三人与诸葛亮便是后人所说的“蜀汉四相”,贤相时期亦有贤将,时吴懿,王平,马忠,邓芝等人皆忠义之士。后来虽有黄皓乱政,但黄皓也并非一手遮天,时内有忠臣诸葛瞻,外有姜维掌控兵权,更有诸多忠心蜀汉的将领,像廖化,罗宪等等。

联吴抗曹

第二便是秉承了联吴抗曹的外交国策。刘备夷陵兵败后,诸葛亮再次坚持联吴抗曹,孙刘联盟也是蜀汉能够长治久安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样诸葛亮死后,曹魏也不敢轻易来犯。

魏国内部矛盾激烈

第三,当时魏国内部权力斗争非常激烈,无暇他顾。首先是辽东公孙渊叛乱;曹叡去世后又出现了司马懿和曹爽的斗争,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夺取了大权;公元251年到公元257年,又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淮南三叛”。这些曹魏内部的动乱自然给蜀国提供了有利的生存条件。

刘禅也并非我们所想的昏庸

第四,刘禅做的还算不错。刘禅没有改变刘备和诸葛亮留下来的既定方针,在外交上坚持连吴抗曹,在用人方面便是坚持“荆州第一,东州第二,益州第三”这样大方针,但也有所改进,在大规则不变的情况下,刘禅还是做了不少改变,像封舅舅吴懿为车骑将军,统领汉中,诸葛亮最忠实的四位手下:蒋琬,费祎,董允,姜维,依旧把朝政和军事交给他们,但却是分开掉,不让一家独大。重用益州人,比如马忠,句扶等,但都是军事方面,政治方面依旧是荆州人。这各方面的平衡也令三大派系都比较满意,所以刘禅治理蜀汉还是比较出色的!之所以宠信黄皓,实则是一种帝王权术罢了。

“品历史人文,悟真理人生。”专注历史文化的探索,我是灵魂的感触!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的头条号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