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0 席慕蓉:鄉愁

作者 / 席慕蓉

朗讀者 / 閃亮悅聽



朗誦 | 席慕蓉:鄉愁

故鄉的歌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

故鄉的面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惘

彷彿霧裡的揮手別離


朗誦 | 席慕蓉:鄉愁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鄉愁


朗誦 | 席慕蓉:鄉愁


作品賞析

此詩寫於20世紀80年代早期,當時的臺灣與大陸之間仍不能公開往來。但是很多臺灣人,包括海外的遊子,卻身在海外,心繫大陸。而席慕蓉的故鄉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裡出生,也不在那裡長大,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有機會踏上故鄉的土地。她只有在夢裡,在詩中,寄託無限鄉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詩人繼承了傳統文化中鄉愁這一永恆的主題,寫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摯的這首《鄉愁》。

寫鄉愁的詩很多,而席慕蓉的這首《鄉愁》寫得清爽纏綿,清爽纏綿中又透著淳厚。

遠離家鄉的人時常思念家鄉,思念親人正像思念中的親人的音容最容易出現在眼前一樣,故鄉的聲音、故鄉的容貌時時縈繞在遊子的腦際。詩人將詩意賦予這種最普通也是最深切的思念。詩中寫故鄉的聲音是清遠的笛音,總在有月亮的晚上響起。月是故鄉明。在古詩月夜思鄉的意象中增添了牽魂攝魄的清麗悠遠的笛音。

與清遠的鄉音形成鮮明的對比,故鄉的容貌“卻是一種模糊的惆悵”。這正是詩人對人們情感的準確把握,其實我們都有這樣的體會,愈是熟悉的、瞭解的、親近的,往往愈不容易一下子說出其容貌來。那種彷彿在雲裡霧裡的模糊感覺更牽動人們的情思。

最精彩的是最後一節。看到月亮,就彷彿聽到故鄉的聲音;想在記憶的屏幕上看清楚故鄉的容貌,故鄉卻隱隱約約、朦朦朧朧。這就是鄉愁,這就是被聲音和容貌牽動起來的、夢縈魂繞的鄉愁,不離不散的鄉愁。把這種飄忽無定的鄉愁,準確形象地表達出來多少人找不到方法,但多少人表達不出來的,被詩人表達出來了,一句“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永不老去”,這一比喻抒發了情深似海的愁緒和懷念悵惘的情感,充分表現“思鄉之情”不會因為人的老去而漸失,而是永具活力。語言的貼切自然、樸素優美,更使整首詩具有牧歌式的情調。


席慕蓉,蒙古族,全名穆倫·席連勃,當代畫家、詩人、散文家。著有詩集、散文集、畫冊及選本等五十餘種,《七里香》、《無怨的青春》、《一棵開花的樹》等詩篇膾炙人口,成為經典。席慕容的作品多寫愛情、人生、鄉愁,寫得極美,淡雅剔透,抒情靈動,飽含著對生命的摯愛真情,影響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長曆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