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愁」載他往生

“鄉愁”載他往生

“鄉愁”載他往生

每一個上過初中的中國人,都曾被余光中的一張船票勾起“鄉愁”。

記得那時2014年,在開封宋韻端午詩會上,我第一次見到余光中先生,那天他的《鄉愁》第一次以歌曲的形式唱響在開幕式上。余光中先生偕夫人是於5月28日下午從寶島臺灣飛赴開封,這是86歲高齡的余光中先生首次抵達中原,專程參加將於 “2014中國(開封)宋韻端午文化節開幕式”的,並開啟他為期一週的中原詩歌文化之旅。

面對一些人“故鄉不再,‘鄉愁’無處安放”的感慨,這位第一次來河南的老人感慨,希望中國人永遠也不需要從唐詩、宋詞中尋找故鄉、尋找鄉愁。

那幾日近40℃的高溫,讓中原大地熱得像是要下火。從全國各地趕來的粉絲們,像追星一樣把他圍在中央。

旅途中,余光中先生告訴我,自己21歲時離開大陸,21歲以前都生活在長江以南,對北方缺乏瞭解。“河南是古代的中原,像洛陽,多次作為都城,很多中華文化都是通過這裡慢慢傳播到全國各地去。”先生說,“自己對河南和北方感到親切,又感到有點陌生”余光中先生對傳統文化非常喜愛,他認為,由於歷史的原因,大陸地區有很多中華文化被荒廢,並囑我,必須肩負起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責任,保存或者追求中華文化,讓中華文化發揚下去。

談及先生的《鄉愁》在大陸家喻戶曉,余光中先生謙虛地說,這首詩簡短易背,又被語文課本選中,所以才流傳了這麼多年。“文學青年,歡迎你來我臺灣家裡做客”。阿姨將一片切好的西瓜放到我的手裡。一句簡短的話語,頓時輕鬆了我緊張的心情。我擦了擦因為緊張流下的汗珠,向余光中先生深深的鞠躬致禮。從光中先生濃重的閩南口音裡我聽到的是一個慈祥老人對晚輩的關愛,那樣隨便,那麼和藹,一下子讓我感到和大師之間已經沒有拘束感了,大作家頭頂上的神秘光環也消失的了無蹤跡,原來餘老就如同一位平常的老爺爺,讓我感到十分親切。我仔細地觀察著大師。這一年餘老已經是八十六歲高齡的老人了,但是卻腿腳硬朗,滿面紅潤,稀疏的白髮很短,兩道鬚眉下的眼睛流露出慈愛的眼神,給人一種溫暖。

隨後幾日內,余光中先生一一到訪杜甫故里——鞏義、千年帝都洛陽,以詩歌為載體“對話”,暢談古今詩人、文化學者的責任與擔當。

臨行告別的時候,我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自己的書法作品《道德經》送給老人,老人欣然接受。並以詩贈我“我們以心知心,心靈是敞開的;以心交心,心底是無塵的;以心安心,心境是寬闊的;以心比心,心中是無愧的。我們在傾訴和聆聽中感知朋友心語,在交流和接觸中淨化我們的心靈,在理解和感悟中增進我們的情誼!”。

今日余光中的逝世引發了眾多文壇好友的懷念,網友也齊刷《鄉愁》來紀念餘老先生:久違的故鄉,漸行漸遠,每次都是匆匆而過,每次都是在心底深深懷念,每次都是說下次好好再見,每次又都是一次次沒有時間,鄉愁堆積在心頭,揮之不去,鄉愁堆積在腦中,趕之不走,什麼時候夢外像小時候那樣重新再過一次,有著現在的記憶,過著過去的生活,那樣才會把合眾記憶都深深的印入心中吧,鄉愁啊,你這是要把我對你的思念帶到什麼時候,我恐怕再也逃不掉對你的思念。

現在,“鄉愁”,永遠在我心頭!

(楊宇航/撰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