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鄉愁”詩比余光中要好太多,但知道這首詩的人寥寥無幾

一首好詩之所以能打動讀者的心,並不是因為它高雅華麗的外表,而是因為詩人的每一個字都在替曾經的你我訴說。

洛夫的名字,可能大多數人是第一次聽。他和余光中同年出生,余光中憑藉著那首被收錄進中小學語文教材的《鄉愁》,讓所有國人都記住了他的名字,但是洛夫卻被很多人遺忘在了角落。實際上他的頭銜多到"嚇人",被譽為"詩魔"、臺灣最著名的詩人、華語詩壇領軍人物,曾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而他的那首《邊界望鄉》一點兒也不比余光中的《鄉愁》差——

他的“鄉愁”詩比余光中要好太多,但知道這首詩的人寥寥無幾

"望遠鏡中擴大數十倍的鄉愁,亂如風中的散發,當距離調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一座遠山迎面飛來,把我撞成了嚴重的內傷","故國的泥土,伸手可及,但我抓回來的仍是一掌冷霧"。(由於全詩篇幅稍長,在此只能展現其中的一部分詩句,還請各位讀者朋友見諒。)

他的“鄉愁”詩比余光中要好太多,但知道這首詩的人寥寥無幾

洛夫二十一歲之前一直生活在湖南省的衡陽市,在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末的時候因局勢變動,不得不隨軍遠赴臺灣省。離開的時候,他原以為自己不久就可以再次踏上故鄉的土地,可是誰知這一別就是將近四十年。從1949年到1988年,在分別的這四十年裡,洛夫無時無刻不想念著家鄉,可再次相逢之時,他已是花甲之年。

他的“鄉愁”詩比余光中要好太多,但知道這首詩的人寥寥無幾

1979年元月的時候,大陸方面提出了"三通"的提案,無數渴望祖國統一的人都在翹首盼望那一天的到來,已經在臺灣停留了整整三十年的洛夫更是如此。洛夫也是如此。但是由於一系列複雜原因,這一提案遲遲未能真正實行。就在那一年的三月,洛夫去應邀去香港大學發表演說,閒暇之時,心中苦悶的他便和好友余光中來到了香港落馬洲。

他的“鄉愁”詩比余光中要好太多,但知道這首詩的人寥寥無幾

雖然距離故國只需要幾個小時的路程,但是洛夫卻只能透過望遠鏡裡的山河輪廓一解思鄉苦。近在咫尺,卻恍如天涯。如果說思念是一種病,那麼在洛夫這裡,思念過度會讓人"內傷",以至於在看到故國的一寸山河時,傷痛多於喜悅。所以回到臺灣後,他便將心中的無奈與傷痛化成了這首感人至深的《邊界望鄉》。

人們將洛夫和余光中並稱為臺灣詩歌的"雙子星",如果說余光中的"鄉愁"偏於婉約,那洛夫的"鄉愁"則可以用"外剛內柔"來形容。雖然他的詩是從家國層面出發的,但同樣也適用於無數在外求學或工作的"異鄉人",因為洛夫記錄的是所有思鄉者的心境——越是靠近家鄉就越是緊張,手心出汗、心跳加速。所以個人覺得洛夫先生的"鄉愁"更接地氣,讀完他的詩,你一定不會後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