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4 杜甫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首七律,写冬至后的变化十分巧妙

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杜甫避乱夔州,这一年的冬至日前后,杜甫想到自己这些年的漂泊,不禁感慨万千,遂写下了这首著名的《小至》诗。

不过,“小至”到底是哪一天,这到现在还是有争议的,到底是冬至的前一天,冬至当天,还是冬至后一天?因为每一种说法都能在前人的记载中找到例证,所以目前并无确切的说法,但是我们可以明确的是,这首诗是杜甫冬至前后写下的。

杜甫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首七律,写冬至后的变化十分巧妙

唐朝时的冬至节是非常隆重的节日,在这一天,官员会放假,普通百姓也会互赠礼品庆贺冬至,不亚于现在的春节,所以杜甫在这样的节日中有感而发,也是无可厚非的。

小至

杜甫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

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

小注:吹葭[jiā]六琯[guǎn]动浮灰:古代为了预测时令的变化,据说会将初生芦苇内的薄膜做成灰,放在代表十二个月的律管内,每当节气到来的时候,因地气作用,灰就会自动飞出,这里杜甫便是指的此事,葭,是初生的芦苇,六琯,用玉制成的律管。

杜甫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首七律,写冬至后的变化十分巧妙

首联“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交代节令和时间,最为精妙的是一个“催”字,给人以时间的紧迫感,节令、人事,仿佛在催人前进、奔波,而冬去春又来,杜甫却依然漂泊无依,更别提“窃比稷与契”的人生理想了,所以此句一出,便给人一种“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感觉。

接着颔联“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主要是在描述冬至节令的特点,意思是说,刺绣的宫女可以多绣一根五彩线了,玉管内的飞灰飞出,这些都意味着冬至来了,而冬至过后,白昼便开始变长,这是杜甫以精巧的手法来说明冬至节令的特点。

杜甫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首七律,写冬至后的变化十分巧妙

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也是进一步承接冬至的节令特征,因为白昼开始变长,所以天气也会慢慢转暖,杜甫以植物来说明此事,妙在形容的非常新奇形象。用“舒”来形容柳树,用“放”来形容梅花,给人一种生命的张力,意味着春天将来的勃勃生机。

杜甫想到这里,似乎一扫前面的低沉,于是在尾联写道“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他乡的景象和故乡的景象,其实都是类似的,所以就不要悲伤了吧,暂且让小儿子倒满杯中酒,一饮而尽,享受这不久后就要到来的春天吧!

杜甫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首七律,写冬至后的变化十分巧妙

杜甫的这首诗,围绕着“小至”的节令,抓住“阳生春来”这一现象,叙事、写景、感怀,都充满了暖意,仿佛春天真的来了,充满了生活的气息,杜甫一生坎坷,这种舒心的时刻不多,能将之记录在诗中,也是非常难得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