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9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色彩是圖像語言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種視覺的物理性的現象,它在漫長的歲月中積澱了深深的文化觀念,並且不斷地拓展內涵,充滿著隱喻色彩。

中國吉祥圖像的色彩觀與陰陽五行淵源頗深

先民們早就對大自然中的斗轉星移、四時交替、日月晨昏等現象,運用色彩進行過描述。

劉熙《釋名》即已記載:“青,生也,象徵物生時之色”,“赤,赫也,太陽之色也”,“黃,晃也,晃晃日光之色也”,“白,啟也,如冰啟時之色也”,“黑,晦也,如晦冥之色也”。

先民從自然萬象中獲得了五種基本的色彩,並體會到這五色與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實踐有著非常密切的關係,故被中國古代視為五種“正色”,暗含著吉利祥瑞的意義。陰陽五行說的產生與發展,為黑、青、赤、黃、白五色賦予了更深、更廣的含義。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五色被認為是構成世界秩序的成分,並與五行(水、木、火、土、金)、五方(北、東、南、中、西)、五時(冬、春、夏、長夏、秋)、五音(羽、角、徽、宮、商)、五氣(寒、風、熱、溼、燥)等成為一個可以相互轉換、相互比附的整體系統。

我國古人認為五色、五行、五方、五德等與自然的、生命的各種思想觀念是相互交融、互為因果的,使得具有感性的色彩觀蘊涵了豐富的生命哲理,被賦予了特殊的情感和文化理念。色彩的這種象徵性在中國傳統文化史上影響了人們的價值與認識觀念。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民間認為,黃色居五方之中為主宰之位,被認為是帝王之色,崇高、神聖不可侵犯,因而華夏之祖為黃帝;黃帝有四張臉,各自面對東南西北四個方位,四方皆為黃帝統轄,東方太白皞,其色屬青,稱青帝,由木神輔佐,手持圓規、以掌春時;

南方炎帝其色屬紅,由火神輔佐,掌夏;西方少昊,其色白,由金神輔佐,稱白帝,司秋;北方顓頊,其色黑,稱黑帝,由水神輔佐,以治冬時;中央的黃帝由土神相佐,手執繩索,雄踞四方。

古代建築中的都城四門也以色彩象徵。東方黃龍門屬青,南方朱雀門屬紅,西方白虎門屬白,北方玄武門屬黑。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傳統的五行五色觀念也影響了古代人們的服飾色彩,並作出了尊卑貴賤的規定。唐朝時太宗規定,除了皇帝可以著黃色衣,士庶不得以赤黃為衣。並且規定三品以上官員著紫色衣,五品以上著紅色衣,六七品著綠色衣,八九品著青色衣。在許多朝代,平民百姓都不能以正色作為服飾的顏色。

在歷史上服飾的色彩與陰陽五行觀相比附,使某些朝代出現了對服飾色彩的好尚。在一些少數民族地區,如納西族族人將生辰與服色相對應,認為衣服的色彩與生辰的五行或屬象的“天象”有相生相剋的關係,生辰與服飾色相對應則吉祥平安,若相違不僅不吉利,而且還會患病或引來災禍。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色彩皆被賦予了特殊的涵義,只有順應了這種傳統的觀念,才是吉祥的,也是審美的。“古代的尚色制度是五德始終說的體現。黃帝土德,色尚黃;禹木德,色尚青;湯金德,色尚白;周火德,色尚赤……秦水德,秦變周是水克火,故秦尚黑。漢立,土勝水,漢武帝時,按土德改制,服色尚黃。”

封建社會中的朝代更替比附五德,遵循其相剋相生的法則,漢武帝之後,隨著儒家禮樂制度的建立,“服飾制度成為統治者對老百姓施行道德教化的手段。……色彩也成了‘上下有序’、“尊卑有度'的等級制度的標誌,權力和地位的象徵”。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尚色制度在服飾中的建立,同時也確立了紅色的高貴地位,因為,儘管各朝各代的禮制有所不同,但基本上只有達官貴人才有資格穿戴大紅的衣飾。紅色在上層禮儀制度中的高貴地位使民間趨之若鷺,漸漸地,其高貴的含義弱化,平民化的色彩顯現出來。

作為五色之一的紅色在吉祥圖像中佔有了相當大的比重

節日與婚慶中,紅色更是呈現出不可替代的作用,漸漸成了喜慶、吉祥的象徵。更有些吉祥圖像類型如剪紙、對聯等,是以紅色為主要構成顏色的。中華民族的尚紅傳統與吉祥圖像是密不可分的。

色彩有陰陽之分,冷色調的陰色波長短、反射率低,具後退、收縮的感覺,於陰暗之處,更可加強其深遠的感覺;暖色調的陽色波較長,反射率較高,具有前進、膨脹的感覺,施之於明亮之處,更可增加其耀目的效果。而吉祥圖像的表現,多半採用吉祥喜氣的陽色調,即紅、黃為主,再搭配少數陰色調來襯托。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中國是一個有著強烈的紅色情結的民族。歷朝歷代的官服中都不可避免地出現紅色,建築中更是赤牆、朱門、紅樓,一片紅色的海洋。無論如何,紅色都是生命力最強的一個顏色。它與太陽、生命、血液、希望、光明、熱情、勝利這些充滿吉祥寓意的事物緊密相關。無論是神話、文獻還是民俗中,紅色都顯示出人們對於生命與生活熾熱的愛。

直至今日,身邊依然到處都是紅色,新婚壽誕、節日喜慶中的紅喜字,紅蓋頭,紅蠟燭,紅花轎、紅雞蛋、紅肚兜、紅春聯、紅包等、本命年紅腰帶等等。紅色,給人以溫暖、興奮,充滿著活力,象徵著熾烈、衝動、積極向上的熱情,寓意著生命、吉祥、喜慶,同時,又隱含有危險、血腥的意味。這些都是色彩心理賦予紅色獨特而鮮明的個性,紅色遠遠超出了作為顏色本身所具有的意義,已不再僅僅停留在色彩學的範疇,民族與傳統賦予了它特殊的內涵與外延。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春節是一個紅彤彤的民俗節日:紅色的春聯、紅色的爆竹、紅色的燈籠、紅色的新衣、壓歲錢的紅包、年糕上的紅點、水仙上的紅紙條……有關“過年”的傳說非常直接地解釋了紅色與春節的關係。相傳在古時候,大地上毒蛇猛獸橫行,其中有一種名叫“年”的怪物,專門在除夕之夜跑出來危害人間。於是,人們每逢除夕,都要跟年搏鬥一番,除夕成了人們性命攸關的關口。

某年除夕,年又來到一個村莊,正好撞見村頭那戶人家曬著紅衣服,它轉身便跑了。於是人們發現,原來年怕紅色,他們奔走相告,在家中各處貼上紅紙。終於,年被趕跑。年初一一到,人們就鳴放鞭炮相互祝賀順利渡過了“年關”。這個傳說有許多異文,但主題是一樣的,即紅色是怪獸年的剋星是紅色驅逐了“年關”的危險和苦難,守護著人間的太平。

紅色的辟邪功能在民間有著多重傳說的反覆強調。如新娘紅蓋頭即起著遮面與避邪作用。上古時女子出嫁被視為很危險的事,有各種妖魔鬼怪伺機加害新娘,最難防範的是“巫婆”的“邪眼”,只要新娘被“邪眼”看到,她就將陷入痛苦和極度危險中。因此必須把新娘的臉遮擋起來。但為什麼漢族的蓋頭是紅色的?民間傳說紂王死後被封為喜神,這位專司人間嫁娶的喜神仍然像以前一樣好色,常常把漂亮的新娘搶去天上做自己的小老婆,百姓們都很恨他,可結婚不能不請喜神。後來姜子牙教大家給新娘蒙紅蓋頭。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原來當年武王伐紂時是打著大紅進攻殷都的,所以紂王最怕紅色。在中國百姓看來,紅色和蓋頭一樣,是保護新娘的武器。紅色的避邪功能清晰地凸顯了。用紅色的神秘力量來抵禦災難和不祥之鬼靈,形成了種種相關習俗、制度和造型藝術,在婚喪嫁娶、生兒育女、節日裝飾、建房起居中都有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這種辟邪的功能在社會發展過程中,人們對自然的恐懼慢慢降低的過程中為求吉漸漸代替。當今紅色依然與我們相伴,但無論是過年還是紅蓋頭還是紅包,還是本命年的紅褲帶紅內衣,都漸漸褪去了辟邪的色彩,單純的成為吉祥喜慶的象徵。

吉祥圖像的搭配,也是以五色觀作為基礎,以某一色作為主旋律,達到審美追求

各個民族由於受生活環境審美情趣、民俗心理的影響,對色彩有著不同的發展,呈現多樣化趨勢,紅紅綠綠,圖個吉利”這句流傳在老百姓中間的口頭禪,作為一般的民間藝訣,可以說是整個吉祥圖像的色彩特徵。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圖個吉利”是傳統的民間文化觀念導致的審美觀念,呈現了色彩的主觀性;“紅紅綠綠”是色彩的視覺觀感,是一種積極的、熱烈的視覺心理反映,同時也是吉祥、喜慶的象徵性語言。藝人們從感受出發,即從人生實際的層面來闡釋吉祥所包含的審美意義,在廣大民眾心目中總是和宜子宜壽、納福招財、避害去疫等基本生活需要和世俗意願交織重疊。特別是裝飾節日的民間年畫作品,都以紅色作為主調,黃色為輔,突出吉祥喜慶紅火熱鬧的氣氛。

年畫配色口訣:“紅兼黃,喜煞娘”,“紅靠黃,亮晃晃”,“要喜氣,紅兼綠,要求揚,一片黃”,“軟靠硬,色不榜”。民間畫工以大紅、深綠、深藍、黑叫做“硬色”,把淡灰或加粉的天藍、粉紅、粉綠、淡黃等,稱為“軟色”。


五行和五色相互交融,被賦予情感理念,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色

在畫衣裝服飾或桌案景物時,不能大綠或深藍和大紅靠近,必須中間調以軟色。比如紅襖,要加粉藍裙子就好;如粉藍裙子,淡紅上衣,腰間可加一深藍腰巾,則顯得軟中有硬而好看。這些畫面色調處處充滿著鮮豔而協調的色彩氣息,直到現代生活中的服裝色彩搭配都是可以用得到的。

中國傳統的吉祥觀進一步豐富了中華民族色彩的文化內涵。在傳統的文化中,國人崇尚的吉祥、平安、大吉大利的思想觀念,在民間藝人的作品中表現淋漓盡致。吉祥是善的,從而也是美的。“紅紅綠綠”是色彩的視覺觀感,是一種積極、熱烈的視覺心理反映,同時也是吉祥、喜慶的象徵性語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