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姜子牙”原來是周代女子的名字,那麼他的標準稱呼應該是什麼?

2008—2009年,山東高青陳莊的一處西周早中期遺址,出土了一件青銅器豐彝。其中“豐”是作器者的名字,“祖甲齊公”是他祭祀的祖先。“齊公”自然是齊國國君,“祖甲”則是此齊國國君的日名。這個“祖甲齊公”會是文獻中的誰呢?

“日名”來源於商代的祭祀制度。我們在《史記》裡看到商代諸王一律以甲、乙、丙、丁等天干十日命名,如商湯又叫大(天)乙、商紂又叫帝辛,這裡乙和辛就是日名,代表他們去世後在周祭中受祭的日期。但周代諸王一律以文、武、成、康等諡號稱呼,所以自古以來就有一種觀點,即以銘文是否有日名區分商周斷代或族屬。但隨著近現代考古發現,這種觀點可能要被顛覆。比如在西周早期燕國青銅器上,就有“召伯父辛”的稱呼。

其實在傳世文獻裡,就有周人用日名的痕跡。比如《史記·齊太公世家》就有齊太公呂尚之子齊丁公、孫齊乙公、曾孫癸公的記載。燕國姬姓,齊國姜姓,都是西周分封諸侯。有意思的是,西周前期的齊國都城在營丘(今山東臨淄),與高青同屬於淄博地區,那麼這個“齊公”自然不會是第二個齊國的國君,“祖甲”既然與丁公、乙公、癸公不同,那就只能是呂尚本人了。看來,至少在西周前期,日名制度還是沿襲了商朝制度的。

對於呂尚這個人物,我們並不陌生,他就是《封神演義》主角姜子牙的原型,也就是歇後語“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的姜太公。當然,我們也知道,從歷史人物到文學人物,形象總是不停變化的。今天我們所看到影視中的姜子牙,也相當於是歷朝歷代創作集合的形象。那麼,歷史上的呂尚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人物?他是如何從歷史上的西周齊國國君,不斷變化成今天大眾熟知形象的?這個問題,我們還得從呂尚這個名字說起。

“姜子牙”原來是周代女子的名字,那麼他的標準稱呼應該是什麼?

呂尚為什麼又叫姜子牙,他到底姓呂還是姓姜?這就涉及周代姓氏制度的問題,“姜”和“呂”實際上是一姓一氏的關係。今天我們所說的“姓”“氏”是同一個意思,但在周代,姓表示的是血緣集團,這個符號是不變的;氏表示的是社會集團,這個符號是變化的。怎麼理解?姜子牙是“姜”姓沒錯,但這個“姜”姓分封出很多諸侯國,比如呂、齊、申、許、紀、向,這些諸侯國君都是姜姓,但他們的氏卻各有不同,所以呂尚應該是姜姓呂氏。

那麼是否“呂尚”“姜子牙”的稱呼都可以呢?不然。在周代,男子稱氏,女子稱姓。所以呂尚不能叫姜尚或姜子牙,而呂尚的女兒邑姜(周武王後)就稱“姜”。為什麼要這樣規定呢?因為對於貴族男性來說,“氏”代表出自的社會集團,所以要著重突出;而對於貴族女性來說,不需要參加多少政治活動,而“姓”作為周代“同姓不婚”的依據,所以在女性名稱中得以特別強調。至於女性的氏,當然也是婚前從父氏,婚後從夫氏。

在殷墟卜辭中,有一個方國“羌方”,活躍在今天秦、晉、豫三省交界一帶,是商朝中後期的大敵,許多“羌”人經常被商人俘獲,被當作人牲殺死祭祀。在甲骨文裡“羌”“姜”是一個字,所以“姜”姓應該也來自羌方。姜姓羌方與姬姓周人,在先周時期關係就很密切,互相通婚。據說,姬姓始祖后稷的母親就是有邰氏女子姜嫄,而周文王的祖母也是有呂氏女子太姜,周武王的王后又是呂尚的女兒邑姜,有些類似遼朝蕭氏與耶律氏的關係。

那麼“姜尚”“姜子牙”的稱呼又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在春秋戰國之際,鐵犁的普及與牛耕的推廣,小家庭從大家族(氏)分離出來了,此時“氏”就不再代表社會集團。於是“姓”“氏”逐漸合流為後世的“姓氏”。今天的“姓氏”一方面代表了血緣,這是來自“姓”的功能;另一方面具體名稱則更多來自“氏”,比如前文說的呂、齊、申、許、紀、向等諸侯國名今天都是姓氏。這樣一來,大家往往就認為周代的姓氏也是一回事了。

“姜子牙”原來是周代女子的名字,那麼他的標準稱呼應該是什麼?

東漢桓譚的《潛夫論》裡,說“文、武師姜尚”“文王遊畋,遇姜尚於渭濱”,這就已經將“呂尚”稱為“姜尚”了。同理,後世稱呼周文王為姬昌、周武王為姬發這也都是錯誤的,標準稱呼應該是周(文王)昌、周(武王)發。至於呂尚為什麼不稱“齊尚”?其實在《齊太公世家》中,只有呂尚和齊丁公呂伋稱呂氏,而之後的齊公則不再稱呂氏。這反映呂尚、呂伋本因封齊國而改齊氏,但因出身呂國,所以習慣上還以呂氏稱之。

除了“姓”“氏”不同外,“名”“字”在古代長期也是兩回事,“名”代表出生的名,往往用於謙稱;“字”代表成年的名,往往用於敬稱。周代男子的字一般稱為“子某”或“某父”,比如孔子字仲尼父,他的弟子端木賜字子貢。而呂尚在《詩經》中被稱為“師尚父”,所以“尚父”應該是他的字;在《孫子兵法》中被稱為“呂牙”,所以“牙”應該是他的名。但《封神演義》卻說“呂尚,字子牙”,似乎把名和字顛倒了。

除了“尚”“牙”外,呂尚還有個名字“呂望”,“望”又是什麼呢?早在《孟子》《荀子》就有“太公望”“呂望”的稱呼。《史記·周本紀》中,周文王在渭水見到呂尚時,說祖父太公曾經說有聖人入周,周朝就會興盛;您就是這位聖人吧?太公“望”您很久了!於是呂尚被尊稱“太公望”。按照這個解釋,“太公”本來應該是周太王,“望”則是盼望的意思。所以呂尚封於齊國,也就被稱為“齊太公”;後來田和篡齊,也有樣學樣,自稱“齊太公”。

除了這些稱呼外,《封神演義》還說呂尚“號飛熊”。“飛熊”又是怎麼來的呢?原來《史記·周本紀》說周文王出獵遇見呂尚前,曾經占卜到自己這趟得到的“非龍非彲(螭),非虎非羆”,而是霸王的輔佐。但這個“非羆”就被誤傳為“飛熊”了,後來元代《武王伐紂平話》,就說文王夢見一隻長著雙翼的老虎,兒子周公旦解夢說這就是飛熊,所以呂尚才有了飛熊的稱呼,至於“非虎”則可能分化成另一個人物——武成王黃飛虎。

“姜子牙”原來是周代女子的名字,那麼他的標準稱呼應該是什麼?

值得一提的是,“武成王”原本也是呂尚的封號。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下令兩京和各州都興建太公廟一座,正式把呂尚列入國家祀典。唐肅宗上元元年(760年),封呂尚為武成王,按照文宣王孔子廟的同等規格建立武廟,至此,呂尚成為武聖人。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加封呂尚為昭烈武成王;宋仁宗慶曆三年(1043年),在武成王廟建立武學;宋元豐年間編訂《武經七書》,把題名呂尚的《六韜》列為武經必讀書目。

呂尚還有一個稱呼,就是“師尚父”,因為他在周朝擔任太師。“師”是從古至今的一個軍隊編制,商周時期最高軍事長官就是“太師”,各級軍事長官也被稱“師”。不過,當時“師”還沒有“師徒”之“師”的含義,《潛夫論》說“文武師呂尚”,這顯然是把呂尚當作周文王、周武王的老師了。在周代稱呼中,可以以氏加名,也可以官職加名,所以呂尚被稱為“師尚父”是成立的。

至此,我們講清楚了呂尚各種名號稱呼的由來,呂尚、呂尚父、呂牙、呂望、太公望、齊太公、師尚父以及祖甲的稱呼都是正確的,而姜尚、姜子牙、飛熊這幾個稱呼則不太準確。


林屋公子,文史作家,主攻先秦秦漢史。系今日頭條簽約作者,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澎湃歷史專欄作者,網易歷史專欄作者,百度ta說合作作者,全歷史合作作者,出版有《先秦古國志》《先秦古國志之吳越春秋》《山海經全畫集》實體書三種,作品散見於《國家人文歷史》《同舟共進》《北京晚報》《瘋狂閱讀》《醒獅國學》《百家講壇》《威海晚報》等報刊雜誌及自媒體。感謝閱讀,歡迎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