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春节假期始于大年三十。过春节,全国人民都从大年三十吃年夜饭开始。这一天,贴对联,“新桃换旧符”;穿新衣,“爆竹声中一岁除”。一家人团团圆圆、热热闹闹,边看中央台的春节联欢晚会,边吃年夜饭。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三里五乡不同俗。年夜饭因地域的不同,而千差万别。太行山区的年夜饭,别具一格。我的故乡就在太行山区,记得小时候,大年三十(当地叫小年),晚饭很简单,没有现在的大鱼大肉,盘碟酒水,只有一锅熬菜,一盆大米捞饭。

别小看这熬菜大米饭,那可是山乡人那时候一年中难得的一顿美食了。铁锅熬的是猪骨头菜,骨头是自家用泔水和谷糠野草喂养的猪,腊月里杀的。一头猪杀了,身上的肉切成一拃见方的块儿红烧了,用新炼的猪油腌在瓮里,做成腌猪肉一家人吃一年。红肉过年时剁馅包饺子,骨头就等着大年三十晚上炖好熬菜了。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一锅熬菜,最下边是炖好的猪骨头,上边是生产队里分的、自家土炕上生的黄豆芽;还有腊月里做的白豆腐和红豆腐。白豆腐其实就是鲜豆腐,红豆腐是在油锅里烧腌猪肉时,将鲜豆腐和猪肉一样,沾上老秋里摘的软柿子汁,下油锅烧成的;放上经过寒冷的冬夜冻好的豆腐干;还放上用做豆腐的浆水泡洗过的、从供销社购买的海带;再放上由自产的红薯加工成的、既筋道,又滑溜的粉条;最上面是用刀切成一拃长的红皮腌猪肉片儿。调料除了猪油和盐外,就是由当地产的花椒,经过铁锅炒,再上石头碾子碾轧成的花椒面儿。最后加适量的水,烧火熬到快熟的时候,撒上旱地葱花儿,一锅熬菜就做好了。

望着山柴铁锅熬成的、五颜六色的猪骨头菜,闻着飘满小山村一家家土坯石头院子的香味儿,感受到的是温馨,是祥和,是传承了不知多少代的纯朴民风。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那时候,生活困难的家庭,条件差,人口多,大年三十的熬菜,没有那么多好食材,就在锅里加上自产的土豆、白菜,自制的萝卜干。不过再困难,年夜饭的熬菜,锅底也会有骨头、锅最上面也会有腌猪肉片儿的。这是个脸面问题。

大米饭对现在的国人来说,是再平常不过的主食了。而那时候,对于山乡人来说,可是金贵的饭食。山乡坡陡地旱,不种水稻,所以山乡人一年中,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能吃顿大米饭。

山乡的大米饭不像我们现在焖着吃,而是和当地的小米捞饭一样,在铁锅里用水煮得差不多熟时,拿柳条编的笊篱捞出来,焖在一个合适的瓷盔子里,吃时盛到碗里,浇上熬好的菜一起吃。

山乡人爱吃大米饭,实在是因为大米在当地是稀罕食物,而经常吃的小米捞饭,由于小米产自当地,大家并没有觉得有多好吃。那时候,要是过年吃不起大米捞饭,就只能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米捞饭了。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现在太行山乡的年夜饭比当年丰富多了,学来了许多山外的吃法儿,增加了凉盘热炒,白酒红酒。可无论怎样与时俱进,家家都会保留传统的熬骨头菜和大米饭的。

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形成了三里五乡不同俗的特殊民俗文化。现在,随着交通的四通八达,信息时代的日新月异,人员全国各地大流动,风俗习惯也在交流中逐渐融合,择优而生。一些优良的传统风俗都会在不断地融合中,创新发展,太行山乡的年夜饭也不例外。但愿太行山乡的子孙们,能将自己独特的年夜饭文化传承下去。

蛟潭岸树原创于2020年1月22日(图文全部本人原创)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散文:太行山乡的年夜饭


�\u0018��\u0012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