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3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春節假期始於大年三十。過春節,全國人民都從大年三十吃年夜飯開始。這一天,貼對聯,“新桃換舊符”;穿新衣,“爆竹聲中一歲除”。一家人團團圓圓、熱熱鬧鬧,邊看中央臺的春節聯歡晚會,邊吃年夜飯。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三里五鄉不同俗。年夜飯因地域的不同,而千差萬別。太行山區的年夜飯,別具一格。我的故鄉就在太行山區,記得小時候,大年三十(當地叫小年),晚飯很簡單,沒有現在的大魚大肉,盤碟酒水,只有一鍋熬菜,一盆大米撈飯。

別小看這熬菜大米飯,那可是山鄉人那時候一年中難得的一頓美食了。鐵鍋熬的是豬骨頭菜,骨頭是自家用泔水和穀糠野草餵養的豬,臘月裡殺的。一頭豬殺了,身上的肉切成一拃見方的塊兒紅燒了,用新煉的豬油醃在甕裡,做成醃豬肉一家人吃一年。紅肉過年時剁餡包餃子,骨頭就等著大年三十晚上燉好熬菜了。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一鍋熬菜,最下邊是燉好的豬骨頭,上邊是生產隊裡分的、自家土炕上生的黃豆芽;還有臘月裡做的白豆腐和紅豆腐。白豆腐其實就是鮮豆腐,紅豆腐是在油鍋裡燒醃豬肉時,將鮮豆腐和豬肉一樣,沾上老秋裡摘的軟柿子汁,下油鍋燒成的;放上經過寒冷的冬夜凍好的豆腐乾;還放上用做豆腐的漿水泡洗過的、從供銷社購買的海帶;再放上由自產的紅薯加工成的、既筋道,又滑溜的粉條;最上面是用刀切成一拃長的紅皮醃豬肉片兒。調料除了豬油和鹽外,就是由當地產的花椒,經過鐵鍋炒,再上石頭碾子碾軋成的花椒麵兒。最後加適量的水,燒火熬到快熟的時候,撒上旱地蔥花兒,一鍋熬菜就做好了。

望著山柴鐵鍋熬成的、五顏六色的豬骨頭菜,聞著飄滿小山村一家家土坯石頭院子的香味兒,感受到的是溫馨,是祥和,是傳承了不知多少代的純樸民風。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那時候,生活困難的家庭,條件差,人口多,大年三十的熬菜,沒有那麼多好食材,就在鍋里加上自產的土豆、白菜,自制的蘿蔔乾。不過再困難,年夜飯的熬菜,鍋底也會有骨頭、鍋最上面也會有醃豬肉片兒的。這是個臉面問題。

大米飯對現在的國人來說,是再平常不過的主食了。而那時候,對於山鄉人來說,可是金貴的飯食。山鄉坡陡地旱,不種水稻,所以山鄉人一年中,也就是大年三十晚上能吃頓大米飯。

山鄉的大米飯不像我們現在燜著吃,而是和當地的小米撈飯一樣,在鐵鍋裡用水煮得差不多熟時,拿柳條編的笊籬撈出來,燜在一個合適的瓷盔子裡,吃時盛到碗裡,澆上熬好的菜一起吃。

山鄉人愛吃大米飯,實在是因為大米在當地是稀罕食物,而經常吃的小米撈飯,由於小米產自當地,大家並沒有覺得有多好吃。那時候,要是過年吃不起大米撈飯,就只能在大年三十晚上吃小米撈飯了。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現在太行山鄉的年夜飯比當年豐富多了,學來了許多山外的吃法兒,增加了涼盤熱炒,白酒紅酒。可無論怎樣與時俱進,家家都會保留傳統的熬骨頭菜和大米飯的。

過去由於交通不便,信息閉塞,形成了三里五鄉不同俗的特殊民俗文化。現在,隨著交通的四通八達,信息時代的日新月異,人員全國各地大流動,風俗習慣也在交流中逐漸融合,擇優而生。一些優良的傳統風俗都會在不斷地融合中,創新發展,太行山鄉的年夜飯也不例外。但願太行山鄉的子孫們,能將自己獨特的年夜飯文化傳承下去。

蛟潭岸樹原創於2020年1月22日(圖文全部本人原創)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散文:太行山鄉的年夜飯


�\u0018��\u0012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