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孙承宗修筑了关宁锦防线,皇太极如何打进来的?

在下紫薇


在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里,曾对关宁锦防线有这样的评价:

事实上,直到明朝灭亡,它也未被突破。此后,长达十余年时间里,后金军队用手刨,用嘴啃,用牙咬,都毫无效果,还搭上了努尔哈赤先生的一条老命。这是一个科学的、富有哲理而又使人绝望的防御体系,因为它基本上没有弱点。

而大名鼎鼎的内务府包衣阿哈阎X年,也曾在他的《明亡清兴六十年》里这么盛赞这条防线:

孙承宗、袁崇焕主守山海关外的兵略,建成一道坚固的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成为后金骑兵不可逾越的障碍。

但是他们不会告诉你,正是这条看似“坚不可摧”的防线,拖垮了明朝的财政,更是一条既非不可逾越,更没有必要强攻的防线。

早在“宁锦大捷”以后,袁崇焕就曾对这条防线颇有微词:

若锦失,奴又必以困锦之兵困宁与中右,一路乘胜而下,即及关门!

无论是打死努尔哈赤,还是在皇太极即位之初给了他一闷棍,这都是关宁锦防线的伟大;但是,在皇太极转变策略以后,他就收获了新生。

既然明朝举全国之力来维系这一条防线(其实就是今日的辽西走廊),那我换一个思路呢?

明朝拱卫北京的四大要塞——宣、大、蓟、辽,两个在山西,一个在河北,还有一个在辽宁。而所谓关宁锦防线,就是要加固辽宁方向的防卫;相应的,河北和山西的防备质量就下来了。

之所以会下来,一方面是因为国家确实没那么多钱,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一直严防死守的蒙古部落此时逐渐衰落了。如果在明朝鼎盛如洪武永乐之时,估计挥师北上就去抄蒙古人老窝去了;但是在天启和崇祯年间,哪还有功夫对付蒙古人?

这下子,就给皇太极提供思路了——你不打蒙古人,我打啊!

于是,皇太极利用大棒加胡萝卜政策,半打半拉的把蒙古人拉到了自己这边。此后,满蒙亲善成为了后金乃至整个清朝的主旋律之一,同时也为后金骑兵绕道山西和河北直接进攻北京提供了一扇敞开的大门。

此外,皇太极还捎带着打服了东边的朝鲜——尽管朝鲜国力不行武力更不行,但在东边毕竟是个祸患;此外,学习元朝从海路进攻对方首都,也未必不可取(虽然没那么干)。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换个思路想一想,也许情况就没那么糟糕。



青言论史


孙承宗修筑了关宁锦防线,皇太极如何打进来的?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关宁锦防线,关宁锦防线是明朝从天启皇帝朱由校上台后开始作为明朝抵御后金、清朝的重要战所,一说其将山海关屏障向东延伸了四百余里,使辽西走廊各个重镇连成一线,形成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捍卫了京师的安全,至明朝崇祯17年明朝被流寇大军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灭亡,此道防线也未被攻破。关所说的是山海关,宁代表宁远,锦代表锦州。关宁锦防线共分南北两段,南段为山海关到宁远防线,长约100公里。北段为宁远到锦州的防线,也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抵大凌河。此防线从天启年间陆续开始铸城,在宁远之战(天启六年有孙承宗和袁崇焕主持的“宁远大捷”)后孙承宗开始着力构建,也花费了大量的辽饷(加收收取老百姓的钱财)。所以这一段路女真人走不了也没发全部打打(其中就有大凌河之战和松山会战,但是还是打不到山海关,反而战死了很多女真人)。

在和大家共同了解孙承宗,曾为明熹宗朱由校的老师,所以也叫帝师,在担任蓟辽督师,修筑关宁锦防线,统领军队,收复失地四百余里,修筑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地五千多顷,安置战争中的辽东难民近百万,逼迫努尔哈赤后退七百里,功勋卓著。崇祯元年因为评判魏忠贤导致下野(以前为了获得魏忠贤的支持,投靠过魏忠贤)崇祯十一年,清军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全城百姓及家人守城,城破后自缢而死 。

而建奴由于防线的原因,崇祯九年,建奴攻打蒙古胜利,然后征掉蒙古士兵,建立了蒙古八旗,然后绕道蒙古。骚绕京城之地,获得各种财产后从蒙古借到回到沈阳。如此来回折腾,最后明朝削弱的同时,壮大自己。

小编认为,当时绕道蒙古而抢劫明朝京城,这种方法是让投降建奴的汉人想出来的,只能说时事破格局。





小灰读历史


关宁锦防线是明朝末年为抵御后金(清)所构筑的自山海关经宁远至锦州的一条防线,其中以山海关为后盾、宁远为中坚、锦州为先锋,其间筑有多个堡台作为联防据点。

关宁锦防线分南北两段,南段为关宁防线,长约100公里,自山海关到宁远;北段为宁锦防线,也长约100公里,自宁远经连山、塔山、松山、锦州,抵大凌河。

熊廷弼三方布置的策略,最为完美,不过因为经抚不和,酿成大祸,最后身首异处。孙承宗的策略是修建关宁锦防线,结合三方布置,效果也很好,不过花钱最多。

袁崇焕最差,丢了朝鲜,杀了毛文龙,只剩下关宁锦防线。

结果,1629年皇太极绕道蒙古,从喜峰口等四个关隘破长城而入。一路攻城略地,奸淫虏略,直逼京城。袁崇焕在北京城下死战硬抗,方才解了北京之危。

当时朝廷也有一种声音:只收守住山海关和长城沿线,放弃辽东。这样可以省下很多钱。支持放弃辽东的有王在晋,王像乾,高第等。这一种策略没有来得及实施,大明就灭亡了。











小钟读史


首先皇太极是没有正儿八经的打进这条防线的,我是说的武力强攻!中国有句古话,这种防线有用时胜过钢铁长城,没用时就是废物。然后往往最坚固的堡垒是从内部攻破的!而这条防线就恰恰应了这两句古话。皇太极在明军守在这条防线里头时,首先征服了朝鲜使得省去了一个后顾之忧。然后进攻北京是皇太极选择了不正面进攻防线而是选择了首先征服蒙古,既然征服了蒙古那这条防线就完全被绕过去了显得有点多余。然后皇太极舍近求远选择从蒙古越过长城,进攻北京,采取了抢一波就走的战术,骚扰明朝。选择这种战略也是怕关宁锦防线从后面合围!后面的历史也容易了,祖大寿投降这条防线也名存实亡了!



忠武校尉


对于关宁锦防线和明朝正面对抗,但这个地区背山面海,不利于大规模野战,后金的骑射优势无从发挥,只要明军依托军事堡垒坚守不出,后金也很难突破这条防线,只能陷入长期苦战。

明朝最后的崩溃是因为李自成起义,整个中原中原地区和华北地区全部大乱,而不是后金的袭扰和进攻。也就是说,如果没有李自成起义在军事上无意识的配合,光靠后金自身的实力是没有能力消灭明朝的。

明朝政治形势的崩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为李自成对明朝政治形势的破坏是需要时间的,需要一波一波的冲击,而不是一下子直接击倒。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皇太极登基时明朝还没有虚弱到会被后金一举消灭的地步,经过后金和李自成长期的内外夹击,明朝才最终彻底崩溃。

所以,皇太极在前几次率军围攻北京时,不是他想不想消灭明朝的问题,而是他如果不能及时撤退,可能会被赶来救援北京的各地勤王军队包围和消灭的问题。明朝方面的判断显然也是后金并不具备消灭自己的能力,所以始终坚持不和后金议和。

一直到看到李自成起义对明朝在内地的统治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冲击,政治秩序正在走向逐步解体,范文程才向皇太极建议,不应该再继续对绕过关宁锦防线对北京进行袭扰性的进攻,而应该在突破关宁锦防线上用力,也就是彻底打破明朝的防御体系。而这也就意味着,清朝可以和明朝争夺天下了,所以综上所述皇太极打进关宁锦不是一方面的因素


战斗大黄蜂


从沈阳出发向西而行,初四到达都尔鼻(今辽宁彰武)。初五到达阳木石河,初九到达纳里特河(今内蒙通辽教来河)。十一到达辽河。以喀喇沁布尔都台吉为向导,进军征明。十月二十到达青城(今河北承德隆化波罗河屯)。此地已在沈阳千里之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