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这就是巴尔喀什湖

巴尔喀什湖,源自鞑靼语、哈萨克语等,大意为“

沼泽地中的草丛”,中国古称“夷播海”,位于中亚哈萨克斯坦东南部的内流湖,东西长605公里,南北宽约6公里。被誉为中亚“蓝色玉带”。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巴尔喀什湖被萨雷耶西克(Sarymsek)半岛乌泽纳拉尔水道把湖面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半部较广阔而水浅,东半部较狭窄且水深。东部为咸水湖,西部则为淡水湖,湖的西半部宽27~74公里,湖水为淡水,水深不超过11米;湖的东半部宽10~19公里,湖水为咸水,水深达26米。是世界第四长湖,平均水深6米,最大水深26米;面积达1.69万平方千米,是世界第四长湖,按面积大小算在世界上排第13名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流域面积

巴尔喀什湖流域面积41.3万平方千米,流域国家为哈萨克斯坦和中国,其中85%的流域面积在哈萨克斯坦。它的形状宛如一轮弯月,镶嵌在欧亚大陆的中部,甚为美丽。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地质构造

巴尔喀什湖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处于阿尔卑斯造山带与古老的哈萨克斯坦陆地连接处。流域内地形颇为复杂,山系遍布,平原以及沙漠分布也比较广泛。受干旱性大陆气候影响,年降水量小于150-200mm。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在世界众多的湖泊中,巴尔喀什湖是世界上极少数有咸淡湖水分别占半的湖。湖的中部有一个半岛,而半岛以北的湖峡只宽约3500米,略略把湖分成东西两部分。它东半部分里主要为咸水湖,西半部分主要是淡水湖,真乃湖中鸳鸯锅。奇异的景象,令人新奇。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东咸西淡的原因

Ⅰ、发源于天山山脉的伊犁河自东向西注入巴尔喀什湖的西半部,提供了该湖75%~80%的入水量,而东半部分则缺少淡水注入。东半部分尽管有数条河流汇入,但河流流量极小,大蒸发量加上少淡水补充,令湖东半部分的盐分渐渐提高。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备注:伊犁河是一条国际性河流,全长1236.5千米,其中中国境内河长442千米,哈萨克斯坦境内河长764.5千米。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Ⅱ、东部深居内陆,降水稀少,且多沙漠,蒸发旺盛,其蒸发量大大超过河水的补给量。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Ⅲ、东西连接处水域狭窄,两侧湖水交换不畅。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逝去的中俄界湖

然而,在中国历史中,它却长期处于我们所控制的领土内。西汉时被称为夷播海,也是古代中国西北边境的天然分割线,历史上曾是中国与俄国的界湖。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其实巴尔喀什湖一直到清朝都是属于中国的内陆湖,古代汉人称其夷播海,19世纪中叶,沙俄通过《中俄北京条约》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将中国西境的3个大湖──巴尔喀什湖、斋桑泊和伊塞克湖,连同周围广大地区,共达44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占为己有。从此,巴尔喀什湖正式脱离中国,后来1991苏联解体以后巴尔喀什湖归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恶化的巴尔喀什湖

上世纪70年代,哈萨克斯坦在伊犁河中游地区修建了卡普恰盖水库,用于蓄水引水灌溉,每年调配41亿立方米的水量用于供水和灌溉,主要供给阿拉木图,引水工程实施后,导致巴尔喀什湖水位下降1.5米,下游三角洲地区出现环境恶化。建设反调节水库、制定和实施综合的水资源保护规程对三角洲生态系统的恢复十分必要。如果不采取措施,巴尔喀什湖会完全变成一个咸水湖,若干年后变成第二个咸海。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算来巴尔喀什湖离开我们已经半个多世纪了,而我们却只能望“湖”心叹,这个名字显然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显得非常生疏了,或许我们早已将它的名字抛之脑后,但是历史从来不会忘记,因为它走过的每一步都会留下沉重的脚印,总是告诫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激励着我们奋发图强!

巴尔喀什湖:曾经的中俄国界线,中亚“蓝色玉带”为何东咸西淡!

喜欢小蒙的文章可以关注、收藏、转发、评论、点赞,更多好文敬请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