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为何不杀大将?

甘文飞


在中国历史上,“兔死狗烹”的悲剧一再重演。许多封建王朝的开国功臣都难逃被诛杀的下场,因为飞鸟被射尽以后,弓箭就没用了,兔子被捕杀完了,猎狗就没用了。天下平定了,那么将领们的兵略,谋臣们的智慧,反而让统治者感到害怕,这就是所谓的“功高震主”。皇帝最怕别人造反,而死人是不会造反的。可是在光武帝一朝,未杀一个功臣。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开国之勋臣,光武帝一个未杀

在汉明帝时,绘中兴功臣二十八人画像于南宫云台,号称“云台二十八将”,这些是对东汉开国功勋最著的功臣。二十八将分别是:邓禹、吴汉、贾复、耿弇、寇恂、岑彭、冯异、朱祐、祭遵、景丹、盖延、铫期、耿纯、臧宫、马武、刘隆、马成、王梁、陈俊、杜茂、傅俊、坚镡、王霸、任光、李忠、万脩、邳彤、刘植。后来又补充了王常、李通、窦融、卓茂四人,共计三十二人。

二十八将也好,三十二将也好,这只是一份不完整的清单。有几个重要的人物没有列入名单中,比如马援、来歙等人。在这些将领中,有些人是死于战场,比如来歙与岑彭都是在攻打公孙述时遇刺,马援是在平定南蛮的战争中染病身亡,其余大多数人都得以善终。开国功臣中,光武帝不曾杀害其中的任何一人。

第二,不杀功臣,与光武帝的修为有关系

为什么在历代反复上演的屠戮功臣事件,在东汉却得以避免呢?这显然与光武帝刘秀的修为有关。他从来不是一个嗜杀之人,而是一个重感情、重交情的人。作为一名帝王,他并非冷冰冰的,而是富有人情味。

他把这些功臣视为兄弟,推心置腹,在他的私人信件中,并没有高高在上的架式,他自己称呼“吾”而不是使用“朕”这个字眼。他所受的儒学教育,让他有“仁慈”之心,甚至在写给隗嚣、公孙述等对手的信件中,仍然流露出情真意切。光武帝的胸襟宽广,只要是真心投诚,既往不咎。包括曾经参与杀害其兄刘縯的朱鲔,他仍然接受其投降而不追究杀兄之仇。在来歙、岑彭等爱将遇刺后,他写信给公孙述,强调只要投降,不必顾虑东汉政府会秋后算账。即便对于敌人,能不杀的,他也不愿意杀,更何况对于功臣。

第三,光武帝不担心功臣造反吗?

这里我们还要讨论一个问题,光武帝就没有担心功臣造反吗?

事实上,光武帝就遇到几次严重的叛变事件,包括彭宠、庞萌等人的叛变。吴汉曾经是彭宠的部将,而庞萌则是光武帝认为可以托孤的大臣。刘秀信任到认为可以托孤的人,居然都叛变了,还有什么人可以值得信任呢?然而,刘秀没有受这些人叛变的影响,吴汉曾是彭宠的部将,可是刘秀照样信任;马援曾是隗嚣的部将,刘秀没有怀疑他的忠心。这就是刘秀非凡、伟大之处,这种胸襟,确非常人所有。

那么这种胸襟又是从哪来的呢?是从自信中来的。

刘秀的自信,源于他非凡的才干。他不仅能驾驭将领,也能带兵打仗。他初出茅庐时,便以昆阳之战而声名远扬,此役可列为中国历史上最经典的战例。在统一中国的战争中,刘秀的军事才能更是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诸葛亮曾评价他说:“光武神略计较,生于天心,故帷幄无他所思,六奇无他所出。”就是说光武帝的英明神武有兵略,这是天赋,运筹帷幄、妙计奇谋都在众人之上。

这种军事天赋给予他强烈的自信,自然不会因为手下大将的战功卓著而严加防患。反观汉高祖刘邦,被韩信称为最多只能统率十万大军,而韩信则自称带兵是“多多益善”,这怎么能让刘邦吃得好饭、睡得好觉呢?

第五,光武帝有驾驭诸将的能力

在刘秀身上,有一种豪侠的气质,这也使他极富个人魅力。正是这种气质,吸引着许多优秀的人才汇集到他的身边。

刘秀对诸将领有很高的驾驭本领,他从不吝惜于赞美之辞。比如他评价邓禹:“谋谟帏幄,决胜千里。”当诸将领纷纷谈论自己功劳时,贾复总是不言语,刘秀就说:“贾君之功,我自知之。”论及耿弇平齐时,赞叹道:“有志者事竟成。”冯异破赤眉,刘秀赞其:“始虽垂翅回溪,终能奋翼黾池,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诸如此类,举不胜举,都可以看出刘秀十分懂得赞赏别人,并以此来激励他们。反过来,这又使得诸将领更加效忠于他。

在平定群雄后,刘秀偃武修文,未尝不是削弱诸将权势的一种手段,引导他们从武转向文。这种手段,比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要高明。事实上,自从平定公孙述后,列侯之中,除邓禹、李通、贾复等人得以参议国家大事外,其作功臣皆不用。由是可见,刘秀也并非毫无防患,只是手段太高明了,所以有了皆大欢喜的结局。


君山话史


光武帝刘秀给人的感觉外表上是温文尔雅;性格上是坚韧谨慎;行为上是坚定勇往。

刘秀能光复汉室得益于:千百年来是大汉王朝给了人们一个统一稳定的有了归属感凝聚力的国度;给了人们一个有着尊严有了民族气节的国度。所以当王莽篡位大肆更改汉朝制度、更始即位不能有效节制部下的为非作歹,弄的天下乌烟瘴气。人们心怀汉朝久矣!谶书上所言“刘姓当会复兴”之类的话语虽然不可信,但也是有其道理的。

当年一个骑着牛犊的庄稼汉、一个以种田为乐的儒生、一个有着刘姓皇族血统的偏远宗族子弟,当他放下一切决心投入到重振大汉往日辉煌的伟大事业中的那一刻,他的心是一往无前的坚定。当他以昆阳一战奠定一生伟业之基础的时候,就注定了他的非凡人生。随后又以更始朝代理大司马的名义在现今河北一带传播善政、广施恩德、恢复汉朝官名制度,他所做的一切正是天下人朝思暮想的一切,他的所作所为为他吸引了不少的能人志士,这些人就名列云台二十八将之中。像前期的王常、马武、岑彭、冯异、吴汉、盖延、王梁、景丹、邓禹、贾复、陈俊、耿弇、王霸、任光、邳彤、寇恂等等,这就是刘秀最初的班底,包括后来的马援、马成、臧宫、来翕、祭遵、杜茂、窦融等。他有着非凡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他有着广阔的容纳宽容之心,在消灭了王朗、扫平了北方十四路贼寇之后以河北为基础初建了西汉政权——他就是被尊称为双字谥号的帝王“光”“武”。


他在消除对手统一全国的征途中,他礼贤下士,不以皇权压人,对待陇西的隗嚣、巴蜀公孙述、北方的彭宠还有山东的张步这些人都是先礼后兵,多次给予他们悔过的机会,但他们都妄自尊大,不识时务。在于对手刘秀都能一再的忍让,更不用说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部下们了,在一些战役中邓禹、盖延、吴汉、王梁都犯过错误致使损兵折将,刘秀也只是象征性的给予降职处罚,并未深纠。

反过来再看刘秀的这些将领们,哪位不是深明大义、一心为国、身先士卒、见识广阔、治军严明,从来没有诋毁同僚、中饱私囊、辱骂士卒的草包。阴皇后又是贤惠柔和识大体,外戚也没有专权干政的现象。刘秀本人也多次强调人权问题(不准买卖奴婢)和官吏制度,百姓生活逐渐殷实安稳,整个王朝从上到下体现出了两个字——和谐!


以上就是刘秀为何不杀功臣的主要原因和别的帝王最大的区别所在。

上有这样的君主下有这样的部下,君主没有杀部下的想法,部下更没有反叛的理由,况且到了公元36年的时候,起初陪同刘秀一起打天下的部下们以去世多半,当得知刘秀用礼仪教化来治理国家的时候邓禹、贾复自愿交出军权而研究儒家文化。有他俩做表率,后来的将领当然就知道何去何从啦!


历史沉淀中的新奇


位面之子,天选之人——光武大帝刘秀

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皇帝,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一手复兴汉室,造就了光武中兴,文武双全,昆阳之战,几千士兵打败王莽的四十二万大军,熟读诗书,为人谦逊,能屈能伸,在我看来,刘秀是一个完人,我们伟大的领袖的毛泽东同志都对他赞赏有加。


刘秀为什么不杀功臣呢?原因我想有很多,汉光武帝刘秀是个宅心仁厚的人。光武帝威望高,在南阳与哥哥首举义旗,在河北白手起家创建军队,能够镇住功臣。而且光武帝很有政治手腕,善于平衡功臣势力,功臣中没有威胁较大的。光武帝军事素质是非常高的,昆阳一战就能看出家,足够威慑功臣。

光武帝是货真价实的皇家血脉,正八经的老刘家后人,本来就是人家家的江山,当皇帝名正言顺,而且刘姓皇族也是深入人心的。其他人想造反,估计响应的人很少。不是刘姓称帝的都不得善终,如王莽、公孙述。反叛的功臣也都死于非命。彭宠被家奴割掉脑袋,真定王刘杨也被轻易杀死。

而且光武帝手下的将军们也是非常识相的,打完天下之后,都是非常老实的,不怎么惹事。光武的继承人,太子刘庄,聪慧稳重,可以放心交权,不担心他镇不住功臣。

综上说诉,后来刘秀根本不需要杀功臣了,跟杯酒释兵权实质一样,权力都交出来了干嘛还要杀,非要再弄得天下大乱对谁都不好。何况刘秀对大家都不错,他们也没有反的动机。更何况刘秀那时才四十多岁,儿子也大了。所以,不是不敢杀,是不需要没必要杀,而且也真没怎么杀。


小伙子别放弃啊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是许多开国帝王所信奉的真理。所以,历史上那些所谓的开国功臣们,许多人都没能得以善终!



比如勾践之于文种,刘邦之于韩信,朱元璋之于徐达。没办法,功高震主,想要安坐天下,就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些隐患!

杀,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像刘邦,几乎把那些开国大将们杀了个遍!



不过刘秀可没学这位祖宗,他在历史上以优待功臣贵戚为名,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

为何会这样呢?

其实并不是刘秀不在乎功高震主,而是他选择了一种相对仁慈的解决办法!他在赐以爵位田宅,高官厚禄的同时摘除其军政大权。



从而避免了流血战争!

当然,底下人也配合,如果都是像韩信,彭越那般心有不服,刘秀即使再仁慈也会痛下杀手。

这是根本原因!



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刘秀其宽容仁厚的性格,重情重义,与这些跟随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有着很深的情义。而他祖宗刘邦,小人的名声可是传了很久。



与此同时,他媳妇阴丽华也不像吕后那般狠毒,其人贤惠温柔,知书达理,善良仁慈。正所谓“娶妻当娶阴丽华”!



碰上这样的老板和老板夫人,老员工自然是不会被亏待!

您好,我是白话历史君,请多指教!


白话历史君


读《后汉书》的时候,专门研究过这个问题。最直接的两个理由是:镇得住和活得久。

首先是镇得住

刘秀自己就是牛逼的将领,之前两汉将领排名的时候,本人还将刘秀排了第一。昆阳大战,堪称教科书式的范本。以少胜多,他手下的将领们,没一个能做到这么牛逼的。因此刘秀镇得住手下

再一个是活得久

刘秀活了63岁。成功的把自己的大将都熬死了或者都熬的走不动道了,也就没必要杀戮他们了。

除了以上两个主要原因之外,还有以下几个原因:


1、当时天下思汉

刘秀是汉室血脉,有影响力,这个是其他异姓大臣所无法比拟的,即使这些大将想图谋不轨,也没有群众基础啊。


这个说法主要来自于《汉书·王莽传》的记载。

2、刘秀本人怀柔

刘秀是一个读书人,还喜欢务农,正如《后汉书》的作者范晔所说,刘秀称得上一个“仁” 字,农夫对待自己的禾苗尚且爱惜,何况人命呢。

3、秀起兵的很多中坚力量本身就是自己人,如:兄弟,姐夫、妹夫、同学

4、统一天下之后给以优厚待遇,要先给钱,就是不给权

封功臣都为列侯(侯爵里面最高等级),大国有四个县。这是超过古代帝王分封诸侯的上限,之前都不过百里(根据打雷传播的距离不过百里的理论做的限制)。刘秀对这个政策只有一句回复: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功臣地多而灭亡者。通过超规格的分封,这些功臣们也乐得逍遥自在。钱可以给很多,就是不给权利,朝廷中枢没有几个是打天下的大将。


以上理由删减、修改一下,还可以用来回答关于唐太宗的类似问题


东东历史


刘秀不杀大将原因,答案可分以下三点 :

一 、刘秀幼年父亲早逝,九岁时流离失所。自小经历种种磨难,养成了怀柔的性格 。

二 、众所周知,刘秀起兵发迹是他的南阳二十八宿,也就是后来在洛阳云台被刘庄追封的“云台二十八宿”将 。这二十八宿将中大多都是南阳人,情同手足,他自小长大的伙伴、同乡、还有两个是亲戚 。

据范晔《后汉书》为二十八将立传,称“咸能感会风云,奋其智勇,称为佐命,亦各志能之士也。

三 、刘秀的妻子阴丽华(5年-64年3月1日),南阳郡新野县(今河南新野)人。光武帝刘秀元配 ,东汉第二任皇后 。汉明帝刘庄的生母。

阴丽华在历史上以美貌著称,刘秀尚未发迹时,就十分仰慕她的美貌,曾感叹道:“娶妻当得阴丽华” 。昆阳(平顶山叶县)之战后,刘秀于南阳 (南阳市)迎娶阴丽华为妻。建武十七年(41年),皇后郭圣通被废,刘秀封阴丽华为光烈皇后 。

据《后汉书》记载:阴丽华生性仁爱孝顺,怜悯慈爱。性格恭谨俭约,“少嗜玩,不喜笑谑”。有贤后之名。

俞敏洪老师说的对,妻子的追逐意识是引导丈夫的去向 。其实,每个成功男人背后都有一个坚强的女人;刘秀那么顺利的成为皇帝,跟贤惠的阴丽华默默支持是分不开的 。

刘秀不杀大将,综合分析有以上三个原因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最关键的一点只能说阴丽华温柔贤惠,教夫有方 。


ABC护花使者


这个问题问得好,我也看了很多这方面的文献,就尝试着回答一下。

首先是刘邦对项羽一直处于弱势,所以他对手下开的条件高,不论从个人能力上还是手中的资源上,韩信,彭越和英布都是尾大不掉的存在,就是刘邦活着都不一定能控制的住,刘邦一旦不在没有人能控制的了。这个当时的贾谊就谈到过。在这个方面刘秀就没有这个问题。他的手下的将军没有这么特别的存在。这是主要的方面。

从治国的方面来说,刘秀是以柔治国,从感情上来说,刘秀真的是善待功臣了,可是对于对中国的贡献来说,刘秀的东汉是不如刘邦的西汉的。刘邦限制了功臣,让天下百姓修生养息,才有了以后的强大。而刘秀善待功臣,就养成了很多世家大姓,后世的不振于这也有直接的关系。谢谢


白驹过隙44022875


刘秀不杀大将,应该是有两方面原因。

其一,刘秀出身。刘秀是长沙定王刘发后代,刘发是汉景帝的儿子,这么一算,他是有皇族血统的,王莽篡汉,直至刘秀登基,这中间并没有多少年,民心仍思汉。



刘秀作为皇族正统,云台二十八将对他的统治并不能构成太大威胁,他可以从容去应对。既然如此,那又何必滥杀无辜,予以厚赏,还能彰显他的气度与品德。


我们看刘邦和朱元璋,这俩大杀开国功臣,为什么?因为他们都是泥腿子出身。(刘邦是亭长,但也没卵用,基本等于平民)

这样的出身,注定了他们身边这些人可能不服,因为谁也不比谁高贵,一个村混出来的,凭什么?

为了杜绝功臣们的造反可能,只能举起屠刀。

其二,刘秀的手下们大多出身门阀大族,这些个势力集团共同鼎定了刘秀的地位,他们的力量,不容忽视。

刘秀如果对他们动手,很可能会引发朝臣们的共同抵制,搞不好他自己就见不到第二天的太阳。

既然如此,那就各自安好,各取所需。


浮沉于史



路遥lgy


明末清初的大思想家家王夫子有言:“三代之下,君臣交尽其美者,与光武为盛焉。”意思是说,自从夏商周三代以来,一直到明末清初的时间过程中,若说哪一朝的皇帝和大臣关系最为融洽,当然是光武帝刘秀和他的臣子们关系最好了。



光武帝刘秀虽然是汉室宗亲身份,但他的家境情况基本和平民百姓差不多,青少年的时候是个种田能手,由于王莽篡权引起天下大乱,他28岁时跟随哥哥刘縯起兵,曾经指挥过著名的昆阳之战并取得全胜,后来来到河北地区经略运营,身边聚集了一帮人才,以河北为根据地发展壮大,称帝建国建立东汉王朝。


在刘秀扫平天下建立王朝的过程中,也涌现出了冯异、邓禹、耿弇、马援等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文臣武将,其中以云台二十八将最为著名,但是这些人在东汉建国天下太平之后,全部得以善终,而且都和光武帝刘秀的关系非常好,刘秀没有像朱元璋那样除掉或者算计一个功臣,因此刘秀也被冠以“仁君”的美誉,他与臣下的关系也常被赞为历代君臣关系之榜样。

那么为什么刘秀能做到这些呢?虽然刘秀以仁德著称,但也并不只是因为他宅心仁厚,心眼儿好之外主要还有以下几点:

1.刘秀称帝是天命所归

在两汉之交有一个神奇的预言,这个预言在刘秀还没有出生的时候就有了,而且这件事被明确记载于史书之内,这个预言就是“刘秀当为天子”。当时还有一本名为《赤伏符》的书,专门讲了刘秀力挽狂澜重新建立汉朝的事情,到现在来看这都是一件非常奇怪的事,当时还有一个叫刘歆的历史和语言学家因为这个预言直接把自己的名字直接改成了刘秀,而且改名的时间就在真的刘秀的出生前后,这事到现在都有些匪夷所思。


但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刘秀当了皇帝之后,大家也都认为是天命所归,这一切都是上天的安排,谁敢挑战上天呢?所以没有人不对刘秀服服帖帖,根本不会有想法挑战刘秀的地位了,那么在刘秀百年之后,他的皇位传给谁呢?当然是他的儿子,刘秀有十个儿子,儿子继承老子的皇位也是天命所归,其他人也不会有啥想法,因此在这个预言的强大作用下,直到刘秀的孙子汉章帝继位,都没有敢挑战皇权的大臣出现。

2.刘秀继位时很年轻

刘秀28岁起兵,31岁称帝,起兵到称帝,只用了三年,是中国历史上大一统王朝中最年轻的开国皇帝,这实在是太优秀了,而且刘秀也是历史上学历最高的皇帝,长安皇家太学毕业,果真是九年义务教育一枝独秀啊,因此也被称为“最有学问”的皇帝,在刘秀起兵打仗争天下之时,他的很多手下比他的年龄还大,但从年龄上看,基本上都活不过他,如何能以老功臣的身份挑战他的权位呢?实际上刘秀活到了65岁,在古代的帝王中,也算是长寿的了,这个时候绝大多数的功臣早就放下权力好多年了,更无法挑战皇权。


更何况刘秀有着无与伦比的个人魅力,卓越的学识,超越他人的深谋远虑,他的才能常常让部下为之折服,极少有人敢对他有不臣之心,诸葛亮就曾称赞刘秀才干太高,使得他手下杰出的人才好像才干低了一样,所以他也不必担心有谁功高震主。

3.刘秀实施了极佳的用人施政方略

史书评价刘秀的施政方略说:退功臣而进文吏,戢弓矢而散马牛。是说刘秀做了一些管理制度上的改革,让那些打天下的功臣武将们在国家管理上退后,给他们有好名声却无实权的地位,并且从制度和人文关怀上给他们好的供养,让他们颐养天年,这样一来,那些功臣们有吃有喝有钱花还有人人尊敬的好名声,本身后代只要表现好还能封侯拜相,这样谁还想着去篡权和造反呢,搞砸了就是死罪啊,那王莽死了还没几年呢!所以绝大多数人都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

因此,虽然刘秀手下的功臣名将有很多,但他在功臣们面前毫无压力,根本不担心他们会有什么挑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