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親人去世,葬禮前後還能說說笑笑是什麼心態呢?

陳修修


看到題主這個題目,首先想到的是莊子“鼓盆而歌”的故事,說的是莊子相依為命的妻子死了,親人們都是悲傷萬分,只有莊子岔開兩腿,像個簸箕似地坐在地上,一邊敲打著瓦缶一邊唱著歌。被人責怪說你的妻子和你一起生活,生兒育女直至衰老而死,身死你不哭泣也就算了,竟然敲著瓦缶唱歌,不覺得太過分了嗎?而莊子則認為我們的形體來自於混沌,現在又迴歸到混沌,恰如四季輪迴,這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沒什麼悲傷的。如果我卻嗚嗚地隨之而啼哭,自認為這是不能通達天命,於是就停止了哭泣。這個故事還讓我想起一個風俗,在上海把八十歲以上的老人去世,認作是“喜喪”,在追悼會上會發紅色的壽碗和調羹給來賓,意思是祝福他們以後也能長命百歲吧。這個時候親人也是不怎麼悲傷的,守夜打麻將嘻嘻哈哈的事情也是很正常的。這種心態我想也算和鼓盆而歌有異曲同工之妙吧。

當然莊子是大智慧的人,他擺脫了鬼神對於人類生死命運的擺佈,只把生死視為一種自然的現象,這是我們這些凡俗之人難以企及的思想高度了。所以我們還是回到我們的煙火世界來說說凡俗之人的市井心態。在我們一般性的心理中,主要還是因為彼此關係的不緊密,導致自己難以達到哀傷的程度而已。這裡面有很多原因造成的,即便是父母去世,也同樣有一種解脫之心了。其實有時還有一個心態,或許是已經悲傷過,或者說感覺這些年來為親人的付出很多,讓自己無愧於心。比如說伺候一個癱瘓在床十幾二十年的老人,說實在的,不是不孝,看到老人走了,心理會有一種解脫輕鬆感。常言道人在生前不孝順,死後何必哭靈魂。當自己捫心自問感覺自己做得很好,也沒必要去演戲了。

或許還有一種是悲傷過度帶來創傷性心理障礙了,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對親人的離去是否認的。這時的他們已經到了精神崩潰的邊緣,作為一種防禦機制,產生他們反向的行為心理意識。


鵜鶘心理


按照我們一般的反應,如果有親人去世,最先表現出來的應該是傷心,或者有一段時間,可能會在緬懷親人的這種痛苦情緒中,但是確實也有一部分人可能會出現一些相反的情緒表現,比如說說笑笑或滿不在乎的樣子,好像這件事情沒有發生過,甚至會表現得很高興,那麼這樣的情況可能會有幾種原因,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第一,這位去世的親人可能跟自己的關係並不是很緊密,甚至在生前跟當事人有一些不愉快的經歷,尤其是暴力行為等等。這些行為一般是當事人無法接受的,甚至造成了一定的創傷,當事人對於親人是沒有任何的愛,只有怨恨。以當親人去世之後,他表現出來的可能就是非常的開心,好像解脫了一樣的情緒和行為表現。

第二,從心理學上來講,表現出悲傷的相反情緒是一種心理的防禦。也就是說,他並不是故意要這樣子,只是這背後的傷痛太過於強烈,以至於他可能無法承受,所以會無意識的選擇用這樣的方式來掩蓋內心真實的感受。從哀傷的五個階段來看,這樣的人還處在第一階段,也就是否認。

心理學家提出,哀傷一共會經歷五個階段。

第一是否認,也就是當事人可能沒有辦法面對親人的喪失,不相信他們已經離開,所以假裝他們還在,這樣就可能會出現上面所說的,葬禮前後說說笑笑的樣子,就跟平時一樣。 第二是憤怒,這個方面是指他們會覺得,對死者有憤怒,會生氣他們的離開,是對自己的一種拋棄。第三是討價還價,較多是跟上蒼祈求讓她們回來。第四是消沉,也就是會體驗到哀傷,無助,痛苦的情緒。最後才是接受,經歷前面這個過程,面對了自己真實的感受,那麼最終接受了他們離開的結果。只有經歷這些階段,才能夠從悲傷中走出,所以我們不難看到,其實對於一些人來說度過第一個階段也是很困難的。


夯七婚戀指導


在電影《請回答1988》中,德善的奶奶去世了。

在葬禮前後,德善的爸爸招呼來來往往的客人,談笑風聲。德善很難過,甚至有些氣憤,為什麼爸爸在自己的媽媽去世後,一點悲傷和難過的樣子都看不出來,似乎還有說有笑。德善感覺爸爸有些絕情。一直疼愛自己的奶奶去世,讓德善內心悲痛,而這種悲痛似乎從周圍的人們身上並沒有看到。

可是,當葬禮即將結束,弔唁的客人都離去,德善爸爸的哥哥姍姍來遲,幾兄弟姐妹才抱頭痛哭起來。德善這才領悟:


所以,現在我們越來越少在葬禮上見到至親嚎啕大哭了。源於這樣兩個原因:

1,如韓劇中的理由,人們在忍,在用堅強的面具防禦內心的悲痛。

人們之所以要如此忍痛,在於我們的社會對於哭泣,對於表現出哀傷和痛苦,帶著有色眼鏡。人們會感覺到表現得很難過,甚至痛苦流涕,是弱者的表現。有句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文化在塑造人,在社交場合表現出得體和堅強。

但其實悲傷是人類一種自然而正常的情緒,當我們失去重要的東西,內心的悲痛感受是心理健康的人們所共有的。可是文化在否認它。


2,親人突然或出人意料的離去,讓人們難以接受,否認這樣的事實。

心理學家屈布勒·羅斯提出的關於喪失的五階段假說認為,當人們面臨死亡或喪失,例如親人的離去,會經歷五個階段:否認-憤怒-祈求-抑鬱-接納。

最初,人們會否認這樣的事實,不相信親人已經離去。人們在情感上處於麻木的狀態,自然體驗不到巨大的悲傷和痛苦,而是木然和冷漠。隨後,人們會感覺極度憤怒,控訴老天不公,為什麼要帶走自己的親人。然後,人們感覺無奈無法挽回,希望上天給予機會重來一次,祈求奇蹟出現。接下來,人們發現幻想的奇蹟也是不可能的,悲傷和痛苦的情緒開始出現,此時人們才會真正哭出來。最終,當時間經過這段關係,人們最終接納親人離去的事實,情緒情感恢復平靜,開始新的生活。

所以,大概我們看到,在葬禮前後至親是一種恍恍惚惚的狀態,整個人麻木不仁,或許他並不是絕情,而只是還拒絕承認親人離去的事實,用麻木和冷漠來拒絕真相而已。


曾旻


我們要知道,即使是同樣的行為表現,其背後可能也有不同的心理意義。所以,如果我們看到過幾個人在親人的葬禮前後還能說說笑笑,可能每個人背後的心理原因都是不同的。這裡我們就討論一下最常見的三種可能。

第一種就是恨。恨到會親人的死亡感到興奮。這種情況一般發生在兩個不共戴天的人之間。有的人會問,既然是親人,怎麼會如此怨恨呢?可能有很多。雖然血緣上是親人,但卻有可能曾經做了許多讓人無法接受的事情。注意,讓人無法接受,不代表著就一定是什麼巨大的創傷——這只是當事人的一種感受。有可能是虐待、拋棄,也有可能是一些感覺被忽略。總之,當事人可能生活在巨大的精神壓力下,並且極度怨恨,因此才會在親人去世感覺到興奮。不過一般情況下,愛與恨是結對生存的。有多大的恨就有多大的愛。那些說說笑笑的背後,可能也會有其他的情感。

第二種是文化差異帶來的。世界上真的有這樣的文化習俗。比如說,有些地方深信人死了是到了另外一個幸福的世界,所以要為死去的人歡送;還有的地方認為,雖然親人已經逝去,但是自己還活著,需要珍惜生命的每一天。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人們也會表現得很快樂。當然,這也就是為什麼當我們講心理的時候,我們要講到文化,也就是為什麼會有跨文化心理學的出現。

第三種則是一種心理防禦機制了。什麼意思呢?雖然我們看到一個人在親人的葬禮上說說笑笑,但這可能是她/他掩蓋內心的一種方式。為什麼要這麼做?其實這也是無意識的一種選擇。對於這個人來說,如果不表現得輕鬆一點、不在乎一點,他/她會無法接受背後的巨大的壓力,害怕自己會崩潰。

所以,人的心理是複雜的。即使有這麼多理論,具體到每個人,還要靠自己去體會了。


鵜鶘心理陳小康


親人去世,尤其是直系親屬去世,作為當事人應該是悲傷的,或者一段時間沉浸在失去親人的痛苦中。但如果出現了完全相反的情緒,出現與事實情境不相配的情緒反應或行為,如說說笑笑、打打鬧鬧,好像沒有失去親人一樣,那說明那個人出現了一系列的防禦功能。
防禦是大腦把感受排除到意識之外的一個途徑,防禦也可以把其心理功能關閉在意識之外,比如自我弱點,願望等,因為有防禦的遮擋,讓人感受不到不高興的情感。防禦就是為了保護自己免於不愉快的情感帶來的體驗,大腦有意識地把不愉快的情感的某個組成部分,移除到意識之外的操作。如焦慮,憤怒等
如一個約定好的見面,1個小時後見面,但這個思維內容被儲存起來。想不起又見面這件事。大腦為了避免見面產生的不愉快感受,害怕這種不愉快再度發生,這個思維就被有意識地挪開了,這是有意識防禦,如果潛意識裡自動地發生,就是無意識防禦。
人總會忘記一些事情,或者拖沓做一些事情,可以想一想是不是你本身就有顧慮,並不是真那麼想做這件事,那肯定有一些防禦在裡面。
每個人的成長經不同,性格特質不同,人格不同,造就了人格有些人的防禦機制不同。今天這個朋友用到的是否認的防禦機制。
什麼是否認?否認是一種比較原始而簡單的防衛機制,其方法是藉著扭曲個體在創傷情境下的想法、情感及感覺來逃避心理上的痛苦,或將不愉快的事件“否定”,當作它根本沒有發生,來獲取心理上暫時的安慰。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就是你看那幾歲的孩子,他如果不小心把家裡的花瓶給打碎了。媽媽就會問這是誰弄的,那個小孩就會說:不是我打碎的。這就是最簡單,最直接的否認,目的是為了逃避媽媽的責罵。
稍微複雜點的否認。比如,有個家庭主婦,每天晚上都會做一大桌菜,等老公回來吃飯。結果每次都要等到夜裡十二點才去睡覺。她還繼續嘮叨:今天是老公太忙太忙了,又加班不回來了。其實她的老公早在幾個月前就出車禍去世了。她的內心一直不能接受這樣的事實。所以她不停的欺騙自己,否認老公已經去世的事實。這樣她還能有一點點希望,那一桌飯就是她的希望和證據。

任何一種防禦機制,都是在保護自己。只是越低級,原始的防禦機制越會帶來嚴重的心理問題,需要及時心理諮詢。

答者:暖心理諮詢師姜娜

快來關注暖心理頭條號,溫暖你的世界 讓我們一起溫暖世界 ~


暖心理


如果我又這種情況發生的話,那也是在我公婆的葬禮上了吧,噴子們就不要看了,就是有不相干的人死去我我從那過都會難過,覺得人生無常,可公婆要死了,我覺得是解脫吧,因為他們給了我太多不美好的回憶,和我不願意提起的往事,讓我沒辦法把他們當親人看待!現在和他們正常走動,他們病了我也會和以前一樣的伺候,盡心盡力,但心已經不在他們那,只是盡義務而已。

有時候我也想我自認為我很老實了,親戚朋友都很喜歡我,怎麼在他們那就買不到好呢?他們怎麼就可以虛偽到什麼瞎話都敢說呢?婆婆每次生病我都會請假伺候,吃喝拉撒我的事,公公該打麻將打麻將,該玩還是玩,我把孩子放孃家,導致孩子生病輸液沒人管,公公管著大姑姐一家的吃喝去不了醫院,是不是很奇葩,自己老婆子住院,他在家照顧閨女一家,我和我老頭伺候他老婆!有次印象特別深,婆婆住院我伺候了半個月,又跑醫院又跑家又給他們做飯,感動的我公公當著我們的面抹眼淚!感動哭了!可我有次生病,我婆婆打了個電話說,你在家休息吧,我不方便過去。是不是很無語O__O"…

每年過年過節我都給我婆婆買衣服,過年連我大姑姐的,他家孩子的,我公公婆婆的都買上,不管貴賤,只要他們看上我就會去買,有次我頭過年車不在家,我打三輪去他們那,給他們買全所有,我婆婆說你爸爸還想買身秋衣褲,我公公說不要了,夠了。我又偷跑回去給他買了回來,我公公再次感動落淚,而我自己的衣服要等到過完年後打折再買,當我買完後我老頭會說,你當家我放心!

我兒子十歲,和我老頭一天生日,他們家就給我兒子過過兩次生日,而他家的外甥女每年都會過,我也會買禮物過去,我的生日,我孩子的生日直接從他們腦海裡略過!

我結婚公婆裝傻,說什麼也不懂,該花錢的地方不花,要是花的話也是我拿,他兒子沒錢,實在躲不過去了才花!婚後一說就是不懂啊,等他外甥結婚的時候,他和我把結婚該花什麼錢說的頭頭是道,還給了他外甥一萬,說結婚得花錢,別省著!有次我很久沒花工資了,手裡沒錢,和他們一說,他們說我也沒錢,五十也不好意思給你!不要覺得他們沒錢,公公婆婆都是公務員退休哈!

一下子寫了這麼多,還有好多,什麼生孩子的鎖子錢自己藏起來啊,什麼逛商場打的專門做後頭啊,給錢時瞅外面啊,在商場買衣服沒帶錢啊,買了衣服後我付完錢直接說我兒媳婦好啊!還有我生孩子他打麻將,回來裝死啊。。。奇葩事太多,三天三夜說不完。這些他們做了我還沒傷心,誰讓我內心強大呢,讓我傷心的是我老頭失業半年,每天在家打遊戲,所有花銷都是我,他們沒給一分錢,我過去讓他們說說我老頭讓他去上班,公公直接發飆,說我光告訴他兒不好,大過年的喝了點酒去我孃家,我弟弟家,我弟弟的大姨子家反正只要他認識的都去了,大罵我,編瞎話詆譭我,說我沒給他們買過東西,不孝順了,我陪嫁的錢不給他們花了。我娘給我打電話,我直接在電話裡和他對,我娘說,你說沒買過東西,剛給你家弄過去幾十斤的土豬肉還是我們拿的錢呢,一箱子🍊我們也知道,你兒不上班,我閨女自己養家,你們一分也不給,怎麼還這樣,要不是我們,他們還怎麼過,窮死了!最後我的好公公說,我喝酒了。頭走說,我找算卦的算了,他們到不了頭,不行你們也去算算!我很生氣,就給他過後打電話,說你說我什麼也不買,你們穿的吃的我少買哪樣了,他直接說,我窮,行了吧?

不要問我老頭,我老頭說了,那是他爹媽,知道他不對他能怎麼樣?後來我就鬧離婚住回了孃家,好公公又找過去問罪,他兒子在民政局直接跑了,後來我又去民政局等,直接不露面!好公公才服軟,和我爹媽說,咱可不能讓他們散了啊!

好幾年過去了,我內心再也不強大了,我做的就是他們生病我還伺候,我也是這麼做的,但沒有感情了!所以他們死了,我會笑吧!



媽媽很棒


親人去世能在葬禮上說說笑笑的人心理上基本上都是有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可能是經過親人長期病重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家人的長期照顧。這就造成了久病床前無孝子的局面,親人的去世恰巧就給他們一個解脫,所以他們是發自內心的高興。既然能笑出來就說明這個親人已經不再那麼重要了。


一世繁華5661895


農村有句俗話,在生無孝心,死了哭本身!在生沒有孝心的人,人死了何必裝得悲傷。生前盡了孝的人,葬禮前後說說笑笑又何妨?



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有的含恨而終,有的在兒女的漠不關心裡而亡,有的在親人悉心照料下辭世!怪事就出在這裡,生前不孝順的,偏愛死後做文章,喪事搞得風光無限,振動鄉里。而且特別迷信,其實對待家人和對待別人都是一個理,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


人死如燈滅,在生多給親人關心和孝心,至於身後事,隨便也是無憾了!


五音山人1


親人去世,還能說笑~

以下有幾種心理:

第一,這種親人,對自已太親,正因為太親,內心太悲傷,所以只能表面說笑來掩飾心底的悲痛

第二,這種親人對自已不痛不癢,內心不悲哀,也不再乎,所裡,臉上還是會很自然的跟人談天說地。

第三種,這種親人的離去,真是解了自已幾百年的怨恨一樣,貌似因為他(第三人稱)的離去,讓自己的心頭暢快淋漓,所以也不會影響到自已心情。

不管怎麼樣,一個人去世還是生病,都不能夠讓我們事不關已一樣的說笑,如果他(第三人稱)真的讓你(第二人稱)這麼痛恨,也希望尊重死者,死者為大,就算再怎麼樣,也不能表面表現的太反感,反而會周遭的人覺得太冷血。


城南深巷


  • 人死如燈滅,對那些能夠談笑風聲的人來說,人死了親情也沒有了。又或許是因為久病床前無孝子。

    見過有些人,親人去世以後能夠冷靜的處理,安排後事。 有些人卻痛不欲生,好像天塌下來一樣,(我就是這樣的人,父親去世以後,好像我的天空沒人在撐得起,幾乎每天都以淚洗面,不能接受這個現實,希望那是個夢,回到家裡,父親依然在,依然會做出好多我喜歡吃的可口的飯菜。大概有兩三年的時間才走出這個陰影。)親人去世以後,有些人依然能夠談笑風生。 也許有矛盾,也許有仇恨,也許不是至親的人,或是公婆,或是後爸後媽,又或許是更遠的……茫茫宇宙中,人的生命顯得那麼渺小。在病痛面前,在無知的車禍面前,都顯得那麼無助。生老病死,飛來橫禍,都將是你我的歸宿!!!


    只是不明白,就算不是自己最親的人。又怎麼能夠笑得出,逝者已世,死者為大,給逝者一個莊嚴的葬禮不可以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