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觀點|SSCI、CSSCI崇拜也須儘快破除

觀點|SSCI、CSSCI崇拜也須儘快破除

2020年2月19日,教育部、科技部聯合印發《關於規範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力圖消除當前科研評價中的“SCI至上”現象,這是一個可喜的進步。其實,與自然科學領域存在的“SCI至上”現象類似,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存在嚴重的“SSCI至上”“CSSCI至上”現象,也應予以大力消除。

SSCI即社會科學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為SCI的姊妹篇,是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科學信息研究所(ISI)建立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引文索引系統。SSCI收錄了經濟、法律、管理、心理學、區域研究等58個學科的3400多種學術期刊,其中英語類期刊佔95%以上。CSSCI即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是2000年由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開發研製的數據庫,用來檢索中文社會科學領域的論文收錄和文獻被引用情況。目前,CSSCI收錄了包括法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在內25大類的568種學術期刊。如同SCI在我國自然科學領域的“至上”地位一樣,SSCI、CSSCI在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也被“頂禮膜拜”,成為評價人文社會科學成果的“指揮棒”,繼而搖身變成人才評價、課題立項、學位評定、經費分配、高校排名、學科評估、期刊評價等的重要指標。許多高校對於一篇SSCI論文獎勵5萬元,一篇CSSCI論文獎勵1萬元,以至於師生為此趨之若鶩。SSCI、CSSCI崇拜已造成諸多惡果:

一是違揹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初心。在鉅額獎勵的誘導和科研考核的壓力下,一些學者一味追求SSCI、CSSCI論文的數量,以至於為寫論文而寫論文、為發表而發表,而忘了學者和學術的初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一些論文成為學者自娛自樂的玩物,而實際上於理論無貢獻、於實踐無促進。

二是導致“自我殖民化傾向”。SSCI由西方發達國家、英語期刊佔據絕對主導,存在嚴重的意識形態偏見與文化歧視。認為英文SSCI論文即是高質量論文,對SSCI盲目崇拜,導致我國人文社會科學界“自我殖民化”,主動擁抱西方話語體系。為了發表英文SSCI論文,一些學者唯西方馬首是瞻:或者西方研究什麼,我們也研究什麼;或者雖是研究本土問題,但是隻研究西方關心的本土問題;或者直接援引西方理論來解讀(甚至是曲解)本土問題;或者為了印證西方理論,而對中國的傳統和現實全盤否定和批判。我們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人文社會科學體系,必須從破除SSCI迷信開始。

三是忽視人文社會科學自身的特點與規律。首先,不同於自然科學的“普遍適用性”,人文社會科學的原理、方法在不同國家、民族、地區,以及不同的語言文化、歷史文化背景下有較明顯的差異,所以不宜採取SSCI、CSSCI式的簡單、統一量化評價。其次,人文社會科學具有較強的積累性和學術傳統。例如,哲學、倫理學等領域的學術成果的影響力,可能在數十年之後才顯現。古代史、古文字學等學科的知識新陳代謝較慢,論文寫作週期較長,因此10年乃至20年前發表的論文至今仍有價值。這就遠超SSCI一年一次與CSSCI兩年一次的評價週期。其三,某些學科、學者的論文寫作風格,或者期刊、編輯的排版風格有其個性和偏好,不願意採用適應SSCI、CSSCI統計引用率要求的論文格式。一些期刊、論文為了適應SSCI、CSSCI削足適履,反而失去可讀性和特色,甚至借形式的“規範”“漂亮”掩蓋內容的空洞、蒼白。

四是阻礙“絕學”、冷門學科和交叉學科的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這些學科看上去同現實距離較遠,但養兵千日、用兵一時,需要時也要拿得出來,用得上。”許多“絕學”、冷門學科因為CSSCI刊物極少,學者發CSSCI論文太難,以至於評職稱無望,被迫轉行,造成這些學科後繼無人。此外,SSCI、CSSCI目前仍囿於傳統的學科分類方式,導致一些交叉學科、跨學科研究的刊物、論文找不到歸屬。

五是造成國內學術期刊諸多亂象。首先,過於重視SSCI、CSSCI造成“以刊評文”的“錯位”,引導優質稿源集中於少數SSCI、CSSCI期刊,加劇馬太效應。其次,國內學術期刊將CSSCI視為唯一標準,導致刊物建設以提高影響因子為己任,摒棄辦刊初衷,偏離科學精神和社會需要。再次,CSSCI所附載的巨大利益,加劇世俗化、功利化傾向,滋生了關係稿、買賣版面、強制作者引用本刊論文、期刊之間拉幫結派增加互引等亂象。例如,某CSSCI期刊原總編夥同情婦私自收取“版面費”近千萬元;某知名大學學報為了提升CSSCI地位改變稿件的學科結構,增加了部分影響因子高的政治學、社會學類稿件,導致一本在文史哲領域內口碑卓著的雜誌被迫自我“社會科學化”。

對於SSCI、CSSCI崇拜的上述種種弊端,此前已有許多有識之士予以痛批,可惜有關部門仍聽之任之。此次,應借破除SCI崇拜之機,一併予以破除。

作者|徐擁軍,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信息資源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聲明|本公號內容允許轉載,但需註明作者及出處,且未經許可不得擅自改動,違者必究。本公號所刊發文章,非官方聲明為本機構原創作品的,皆屬文章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公號及人民網新媒體智庫的觀點和立場。

新媒體智庫athinktank

人民網新媒體智庫,依託人民網和人民在線重點打造的高端互聯網智庫,主要從事互聯網大數據與國家治理重大課題調研、輿論環境風險評估、突發公共事件應急管理、政務輿情回應績效評估、政務新媒體指數、企業品牌影響力指數、媒體融合與新媒體傳播等領域研究。人民網新媒體智庫定期推出智庫報告、內參讀物,發佈藍皮書和學術著作,舉辦高端智庫論壇,入圍“中國智庫索引”(CTTI)首批來源智庫(2017-2018),榮獲由中國社會科學評價研究院頒發的2018中國智庫資政建言“國策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