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湖南“门脸”》丨楹联,湖湘文化的重要一脉

《湖南“门脸”》丨楹联,湖湘文化的重要一脉

文丨孙文盛

湖南是我的第二故乡。21岁时,我离开山东老家,到了湖南;51岁时,离开了湖南。我在湖南生活、工作了31个年头。

我喜欢湖南人,喜欢湖南的山山水水,也喜欢湖南的生活。不少人把我当成湖南人,我引以为荣,并戏称自己是“鲁籍湘人”。

我留恋湖南,离开湖南时,我把一双儿女留在长沙,父母双亲也已长眠于株洲。

湖南是我待的时间最长的地方,是我成长的地方。湖南的风土人情、湖湘文化,尤其是湖湘文化的精神对我的影响之深,是用文字描述不尽的。倘若,我没有在湖南的这段经历和学习,没有受湖湘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断然不会有被人认为的那点点出息。

虽然感慨在口,感恩在心,但我对湖南却无以为报,心中深感愧疚。直到卸任之后,还总惦记着:能不能为宣传湖湘文化尽点心力。

我对湖湘文化知之甚少。幸运的是,近些年来,有了一部多达700余卷的《湖湘文库》,一些诸如《湖湘文化读本》《湖南人的性格解读》之类的书籍问世,把中华文化中独具地域特色的重要一脉——湖湘文化的博大精深阐述得相当明白、相当翔实,让我受益良多。

对湖湘文化,我印象早而且深的,一是一代伟人毛泽东。毛主席是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湖南人的骄傲。二是被誉为湖湘文化源头的长沙贾谊故居。三是岳麓书院。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历史见证,尤其是那副“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著名门联,是湖南的象征,是湖湘文化的标识。我认为,岳麓书院的这副门联,可以说是湖南的“门脸”。把这副门联作为湖南“门脸”既贴切又形象,也完全名副其实。

门联即楹联,俗称对联,是最能体现汉语言文字特点和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湖南自古至今都是“楹联文化大省”,湖南楹联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题于名山大川,或镌刻于名胜古迹,如星罗棋布,遍布全省各地。在这些楹联中,不乏像岳麓书院门联那样为一处胜景、为一个地方画龙点睛者,这些都是湖南“门脸”的好作品。

我开始留心湖南各地的楹联,留意那些给人启迪、感人至深者,常常禁不住停下来默诵片刻,或摘抄留念。于是便有了这本册子。

本书从浩如烟海的湖南楹联中遴选出66副有一定代表性的楹联,每副单独书写成篇,配以与之相关的文字和摄影图片,并对楹联的作者、释义、相关故事以条目形式进行简要阐述,大体以时间顺序为线,串联了五个主要章节。第一章:蛮荒时代的湖南;第二章:中原文化的南迁;第三章:湖湘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第四章:湖南在民国时期的功绩;第五章:湖湘文化对新中国的贡献。五个章节中间隔着“题署”“湘女”“书院”“随性”等四个小章节作为补充。

因为楹联原作不易找全等原因,我试着以几种不同的书体拙录了楹联,以求全书完整。

顺便说明一下,本书收录的对联侧重于湖南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江山代有才人出,而今湖南依旧人才辈出,他们的事迹和贡献且待后人评说。

湖湘文化也好,湖南楹联也罢,我依然站在门外,只是想为以“经世致用、自强不息、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为精髓的湖湘文化发扬光大做点事,以表我对湖南的深情。

(《湖南“门脸”》由岳麓书社出版,本文为该书自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