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0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大渡口老城區

大渡口鎮據清嘉慶二十三年《東流縣誌》記載:大渡口原無村莊,明代此地人稀,是雁雀棲息之地,故稱“雀兒料洲”。屬東流縣維新鄉雁汊保。

大渡口長江航運歷史悠久,明朝時期設舟擺渡。明萬曆年間雁汊渡口改為官渡,設有巡檢司轉司治安,設安慶衛戍軍專司開墾雁汊和管理渡口。乾隆年間,改雁汊渡為民渡。《東流縣誌》記載:“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由安徽巡撫高晉倡導,池州府制高長白為方便上憲、同僚待渡停驂憩息,率眾在池州界內長江南岸捐建大公館,與安慶迎江寺相望,遂稱大公館渡,簡稱大渡口。”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大渡口老城區真正形成埠鎮為清末民初圈建廣豐圩之時。桐城,懷寧,望江縣的官宦豪紳王魯明,餘誠格,劉梧桐,田俊義,徐培夫,童詩文等八家大股東合股建堤築圩開發大渡口,1903年10月動工,江堤從姚山(今勝利鎮樓閣村境內)腳起到絲茅墩(今大渡口境內北圩拐)止,長約2萬米;河堤(東埂)北起絲茅墩,穿九都湖,七潭洲,南止於施家墩(今勝利鎮新華村境內),長約4600米,圍築面積約79平方公里;取名廣豐圩。清光緒33年(1907年)成立“安阜墾務公司”,又名“八都湖墾務公司”,招民開荒。民國初年,桐城,樅陽,懷寧,廬江,皖北等來自九省十八縣人士紛紛遷入拓荒居住,房屋逐漸增多,但結構較為簡單,多為草房。處於渡口的聚集區初步形成街道雛形,至建國前房屋1460餘間,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草房佔51%。繁榮街東段,建設街西段,解放街中段,生產街及西馬路均於民國年間形成街道,至建國前集鎮面積0.1平方公里。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建國後,黨和政府採取拋石護岸,錐探灌漿,砌石護坡,加高加厚堤身,廣植防護林,使長江大堤固若金湯,廣豐圩旱澇保收,大渡口因此步入了穩定發展期。1957年繁榮街西段,1965年建設街東段,建設街北段開始建成集鎮街道。1983年解放街南段開始建設。1990年建成區面積為0.547平方公里,1997年大渡口集鎮建成區面積為0.772平方公里。進入2000年後大渡口建設中心逐漸移至新城區,老城區再無拓展。

大渡口中學,位於東至縣最北端的大渡口鎮解放街88號。大渡口中學創建於1958年,原名"安慶市第八中學",1970年始設高中部,更名為"東至縣大渡口中學",系縣直完中,2001年12月升格為池州市示範高中。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原坐落於東至縣大渡口鎮解放街84號池州農業學校,前身系1917年成立的安徽省立貴池蠶桑講習所,池州農校先後易名為安徽省立第五中等職業學校,安徽省立東流高級農業職業學校,安徽省安慶農業學校。1965年確定為池州農業學校,是安徽省創辦的農業中專學校,2002年併入池州職業技術學院,2009年遷入池州。現為大渡口黨委,政府駐地。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進入2000年後大渡口鎮引來了飛速發展期。大渡口鎮總面積108平方公里,人口8.03萬。國家級升金湖自然保護區穿境而過,境內水網密集,擁有濃郁的水鄉文化。擁有省級開發區大渡口經濟開發區。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大渡口鎮系副縣級鎮、全國重點鎮,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之一,是皖江城市帶承接產業轉移示範區重要組成部分,是現代化工貿港口城鎮,區域性(皖江)高品質的生產和生活服務中心。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東至縣大渡口老城區

源自海兵說東至,宋海兵先生供職於東至縣郵政分公司,業餘專注東至地方史志研究,編著有《姜東村志》《先進村志》《江心村志》《洪畈村志》等數十部村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