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有人说清代宮女离开皇宫后,连流浪汉都不愿娶她们,是真的吗?为什么?

奇异猫191


这个问题提的让人心里痒痒,你这不是在抬杠吗?

首先要明白,在清朝那时候,如果想结婚,想娶媳妇,那是要经过一系列繁琐的程序的。

不是说,我一个流浪汉,看到一个宫女,我就马上能娶。而是要经过六道程序,比如第一道程序就是“纳彩”:

所谓的“纳彩”,说白了,就是请媒人去提亲,试问一下,流浪汉能请得起媒人吗?即使请得起媒人,也有人愿意给做媒,而且宫女也愿意嫁给他,那么他付得起礼金吗?

其次,还有互相问生辰八字,看看是否相克,这都需要双方父母见证的,虽然说宫女也是有父母的,但流浪汉有父母的少之又少!

当然,后面还有一系列繁琐的程序,没有钱,根本办不到!

所以,并不是流浪汉不想娶宫女,而是根本娶不到宫女,即使他愿意娶,宫女还不愿意嫁呢!再说,一个流浪汉,哪来的狗屎运,能碰到宫女?

不过问题还没有解答,我们还是思考一下,为什么宫女不容易嫁出去?

其实在溥仪写的书《我的前半生》中有关于宫女的记载:

宫女大都是十四五岁进宫,到二十四五岁时放出宫,这个阶段正是第二次身体发育阶段。而宫女是高强度工作,一直比较压抑,处于精神高度集中的状态,时间久了,就会让很多宫女在宫内就得了一种气息虚弱的病,甚至会影响到生育能力。

本来,那时候的人民娶妻生子都在二十岁之内完成,不要以为过去的人可以三妻四妾,其实都是假的,普通人家劳作一辈子,也就能给儿子娶上一个老婆,而且还会花掉半辈子的收入。那么他们会娶一个二十五岁的还可能失去生育能力的宫女吗?

显然不会,毕竟那时候的人,还很少有丁克思想,娶老婆也都是为了传宗接代。

而宫女大都相貌端庄,又会伺候人,一般都有些积蓄,不能嫁给大户人家吗?

大户人家一般也有点忌讳,比如担心这个宫女是否失身,担心是否有秘密,万一招惹了麻烦,自己岂不是吃不了兜着走?

所以,如果宫女在宫中没有被皇上或者某个贵族相中,那么基本就留不下。那么还有两条路,一种是跟太监对食,两个可怜人一起生存,另一种就是看造化了,那就是出宫。

运气好了,能碰到老实人嫁了,运气差了,就孤独一生,还有那种一辈子给人当丫鬟的,毕竟做习惯了,也能做好!

倒是让杨角风想起了前几年刘德华主演的《桃姐》,其实这个桃姐就是他家的保姆,连续好几代人都带大了,最后也算是善终了。

如果某个宫女运气好了,进了一个府上,从老爷到少爷再到小少爷挨个伺候个遍,老了也能受到府上的妥善照顾,也算是良好的一生了。

其实不用拿宫女举例子,就拿我们现在的明星举例子就行,请问,你会娶一个四五十岁失去了名气的过气女明星当老婆吗?

即使你想娶,她会嫁给你吗?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这么多大龄女明星嫁不出去的原因啊!

当然,这个例子或许不恰当,但多少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的,你说呢?


杨角风发作


这个事情,成因复杂,大小问题都有。从几点罗列说下,主要涉及《宫女谈往录》。


《宫女谈往录》一书曾多次提到宫女嫁人的问题,其中有几点值得罗列对比:

  • 宫里的制度规定,到十七八岁时就要出去嫁人。

  • 在明朝,太监和宫女有假为夫妻的行为,被称为对食、菜户等等。而清宫中的绣工,则因技艺较好只能长期服役,所以也有与太监相伴的。

  • 原书中记载的何荣儿,是一名侍奉慈禧长达八年的宫女。在18岁时,曾由慈禧指婚,赐给名叫刘祥的太监,是李莲英的干儿子,专给光绪剃头。因不堪婚后生活,何荣儿选择了回宫。

  • 宫里相识多年的姐妹,也有嫁人者,但下场并不好。如小娟子,嫁了护军,常年受苦,最后难产而死。

涉及出宫嫁人的制度,《清稗类钞》中也有提到(作者徐珂,生卒年1869-1928),即出宫嫁给旗人,或是被转卖他处,或者与家中断了联系无人理会等等,原文:

出宫而嫁旗下男子或恃之餬口;而转卖他处,孤苦飘零,绝无加怜者亦有之。


除此之外,民间还有“红娘自配”这一菜肴的典故传说。所以说在清朝灭亡之前,普通闲汉与宫女的接触都是个问题,谈不上只有“不愿娶”的心理。但是在此后,从《宫女谈往录》说到的这几条来看,清末时的宫女们,首先涉及人们对明代菜户、对食的认知。所以不愿娶,可能含有怕人非议为太监的名声问题。


再则就是出宫成因。在清代宫女的出宫,并非向上述那样只有年龄满了,也有生病、愚笨等原因造成的提前出宫。1907年由清廷主办的《政治官报》曾多次提到宫女出宫时,内务府查验“因病出宫”一事(1908年356期,1910年876期、988期)。由此可证宫女出宫涉及伤病残愚,且应为较高发问题。而清代对宫中事宜又较为保密,于外人来说,自然难以知晓这些宫女是因为什么缘故出宫。


其三书中提到“小娟子”难产时,也曾说到“戳脚子”,即长达数小时的站立,且身形笔直,这就可能导致“静脉曲张”,是可能导致难产的,而这也涉及传统医学中提到的“血郁、血瘀”。况且除了这点,腿上如蚯蚓般出现的青蓝色血管,也着实有些吓人。(如图,今日的相关手术)


又或如缠足问题。当时民间多以缠足为美,至民国时还有缠足比赛。而宫女是旗人,自然不会涉及此类缠足,书中说到:

旗下人虽然是天足,也并不放开了让脚随意扩张,用一句简练的话说——要底平趾敛。就是脚板儿要平,五个脚趾头要收敛在一起。所以虽不像汉人的缠足,也是从小就要受到约束,用包脚布紧紧地把脚勒住。

这种方法被称为“刀条儿”,与当时的缠足审美观自然有着显著异同。对闲汉们来说,这种即非缠足,又非天足的存在,除了涉及对宫女们地审美观念、劳动能力的质疑外,更可能会触及对满汉通婚的思考,继而出现抵触。(注:“满汉不通婚”清代施行的民族隔离政策,除个别原因,大多会被严惩。而1901年12月,慈禧才刚刚解禁这一政策,至民国初期,有时间太短,传播不广等原因)。


最后也是最严重的,就是辛亥革命期间出现的“排满”思潮、革命和主义。1907年杨度在给梁启超的信中,曾将“排满革命”称之为“操术”。而这一时期内出现的各种排满原由诸说不清,于报刊杂志中十分多见。在这种环境下,宫女因涉及封建王朝和满族旗人的双重身份,自然也会备受冷遇。


那么这些林林总总的原因,就造成了民间对宫女们的“不愿娶”态度。


毅而三思吴六奇


没有公主的命,得了公主的病——说的就是满清的宫女们。满清的宫女,虽然在宫里面地位不咋地,出了宫,可都是斜着眼睛瞧人的主。为啥呢?满清宫女,必须是满人上三旗里面的良家子。汉家姑娘想要进紫禁城干点劈材烧火的粗活,那是没门的。汉家非要入宫怎么办?男人可以,找小刀刘切了子孙根,可以试一试——进了宫,至少保你饿不死。

上三旗那个都是京城里面有身份有地位的主,一般汉家平头老百姓,人家还真瞧不上。就是宫里面地位最低的宫女,那生活水平,也是高过一般平头百姓一大截的,吃惯了宫里面的香和辣,能跟着流浪汉吃糠咽菜,想都甭想。

为什么有连流浪汉都不愿娶出宫宫女的说法呢?先看看满清宫女的几个出路。

正常情况,宫女们到了25-30就该退休了,到了年龄正常出宫。在古代15岁左右的结婚年龄,25-30那就是老姑娘剩女了,找正常的人家很难,只好给人家小老婆或者找个老光棍嫁掉。不过即使老光棍,也不是平常人家。有一段时期,满汉不通婚,人家嫁个流浪汉,也得是旗人的流浪汉。

还有的一种情况,就是宫里直接把宫女赐婚给王公大臣,这算是出路比较好的。最差的就是,得了重病或者是被打残的,这类宫女,正常人家看不上,落魄的旗人流浪汉也不待见,怎么办?只能悄悄摸摸找个穷乡僻壤,有些实在找不着媳妇的老光棍,也顾不上旗人汉家了,就那样凑活过日子了。

在大清刚刚亡了的时候,遣散一大批宫女,那时候真的是,连流浪汉都不愿娶。也不是不愿,而是不敢。京城的流浪汉哈喇子都流出来了,怎么会不愿意呢?主要是,那一段时期,满人人人自危,连满人都偷偷的改汉姓呢。谁敢收留上三旗的女子,万一改朝换代秋后算账,那就是祸害家族的事。

至于,宫女勾搭皇上,凤凰飞枝头,那是百年一遇的事,就不用想了。


尔朱少帅


假的。

清朝的宫女都是通过内务府选秀的途径入宫,“凡内府佐领下,内管领下女子,年至十三岁,该佐领、管领造册送会计司呈堂会奏,交总管太监请旨阅看”。内府三旗的包衣女子们入宫时大概13岁左右。

宫女们被分配到各宫服侍主子们。例如,皇太后宫中设宫女12名,皇后宫额定10名,皇贵妃位下有8名,贵妃位下8名,妃位下6名,嫔位下6名,贵人位下4名,常在位下3名,答应位下2名等等。

这些宫女加起来共有几百人左右。根据档案统计,乾隆二十六年(1726),各处官女子177-193人,家下女子32-54人,使女24-32人,嬷嬷31-32人,妈妈里27-29人,姥姥4人,看灯火妈妈里6人,兆祥所妈妈里20人。

宫女最终的命运有很多种。有一些容貌美丽的女子,就被皇帝看中,进而提拔成为内廷主位。例如,咸丰九年(1859)四月十一日,敬事房传旨:长春宫官女子海棠春封为禧贵人,次序在吉贵人之次。

当然,更多的宫女其实是服役年满后出宫。雍正元年(1723)规定,“宫女年至二十五岁,令其出宫”。凡皇太后、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位下的宫女,都会受到主子们的赏赐;贵人以下位的宫女,进宫时间达15年以上者,赏银30两,10-15年者赏赐20两,10年以内者赏赐10两。

最后,这些年满即将出宫的宫女在婚姻市场上也是抢手的对象,甚至有一些八旗官员请求皇帝赐婚。如上面这张表格所示:雍正十一年九月十八日,一位名叫七十的蒙古镶白旗佐领,请求赐婚某位23岁的宫女,这名宫女是原任员外郎佟保的女儿。


HuiNanHistory


文|历史农夫子

现代社会讲究男女平等,熟不知在清朝,女性的地位尤其是宫女的地位是很低下的。

清代宫女大多是十四五岁进宫,姿色出众的如果能够被皇帝看中并临幸,那便能飞上枝头做凤凰,摆脱皇宫仆役的低下身份。

被皇上临幸的宫女能够获得更好的生活条件,但这也只是相对而言,其实这些宫女的上升突进也是比较艰难,需要从家人子、答应、常在一步步升上去,其中艰难可想而知。

这些幸运的宫女自然是极少数人,大多数没有被皇帝看中的宫女到了25岁左右都会离开皇宫。

清代离开皇宫的宫女们的生活大都是两种,一种是穷困潦倒,一种是积攒了一些积蓄而能过上比较富裕的生活。

但不论出宫后的宫女们生活条件如何,她们的婚姻生活都很不幸,难以向普通女性那样婚姻嫁娶,甚至连市井流浪汉都不愿迎娶。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宫女们不愿卑躬屈膝地下嫁,因为能进宫的宫女大都是接受过良好礼节教育。她们举止得体优雅、见过大世面,普通市井百姓既不愿意娶比自己更加有眼界、有能耐的宫女,而她们自然也不甘愿嫁给市井流浪汉,而有钱有势的权贵也不想娶这些曾经的“皇帝的女人”。

二是出宫后的宫女们大多无法生育,这是最重要的一点。宫女入宫之后便失去自由,衣食住所都比较简陋,长期的宫廷生活加之年老,生育能力大大降低。在“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中国,这是万分严重的事情。

所以说这些离开皇宫的宫女们的确命苦。


历史农夫子


清代宫女离开皇宫后,流浪汉不娶她们,这种现象是真的,但不应该说是“不愿娶”,应该说是“娶不了”。

▲清代宫女图


为什么这么说呢?

1.先来了解下清代的宫女

清代的宫女可不是谁想做就做的。清代宫女只在内务府各佐领所属的上三旗(正黄、镶黄、正白)包衣任职佐领、管领以下家庭的女儿中选取。汉人家庭的女儿是没办法进宫做宫女的。

▲清代宫女图


宫女进宫的年龄在13-15岁左右,大多数在宫中会做10年左右。清代的宫女如果运气好,皇帝那一天看上并且宠幸后,做了妃子这些,那就相当于工作转正了,从奴才摇身一变成了主子。能得到这样殊荣的宫女就不用再在宫中受苦了,说不定还能惠及娘家人,这也是大多数家庭将女儿送去做宫女一个原因。

但大多数的宫女没有这么好运,10年还没转正(被皇帝看上),就会被准许出宫婚配。古代女子在13-15岁左右时就会婚配,宫女们出宫时已算是老处女了,要想找个人家其实是很难的。

2.出宫的宫女虽然不好出嫁,但流浪汉想娶也娶不了

▲清代宫女图


我们先要明白,清朝时的流浪汉可不会是满族人。满族的八旗子弟(男子)都是吃皇粮的,待遇可是比汉人要好很多。就算是清朝后期一些八旗家族衰落了,但也不至于沦落到流浪的地步。就像老舍先生的《茶馆》里的常四爷和松二爷,没有谋生能力,却依然能每天泡在茶馆中。

这样说来,流浪汉不是旗人,是汉人。根据清朝的规定,汉人是不能娶旗人女子为妻的。汉人的流浪汉就算是想娶出宫的宫女,他也娶不了啊。说什么不愿娶,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罢了。都沦落到流浪的地步了,有个女人能嫁就不错了,还谈什么不原娶。

▲陪在主子身后的清代宫女图


总结一下:出宫的宫女都是旗人的女儿,因为清朝的旗人高汉人一等,朝廷禁止满汉通婚,汉族人没办法娶得到旗人的女子,更别说流浪汉了。

不过,出宫的宫女还是比较苦的,在宫里小心翼翼的侍候皇帝的女人们,时常被欺压。高强度的工作也落下了一身的病根,大多数的旗人家庭其实也不太愿意娶她们的。所以说,这些出宫的宫女还是很值得同情的,你说是不是?


挚守静笃


有网友问:有人说清代宮女离开皇宫后,连流浪汉都不愿娶她们,是真的吗?为什么? 其实这种说法,都是靠想象。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的宫女都是从哪里来的?都是八旗旗人家庭选拔出来的。

本身清朝就规定,旗民不通婚,也就是说,流浪汉想娶旗女,实际上也没有资格。也就根本谈不上,清朝宫女连流浪汉都不愿意娶这种说法了。清朝推行的旗民不通婚,主要有2个原因。

第1个希望,可以保持八旗骑射性格,可以继续打仗。第2个是,避免驻防八旗权贵和军官们依靠当时的身份优势去强抢民间女子。

至于有人说的什么,宫女正值年少,经常进出皇宫,多少和别人有些暧昧,所以嫁不出去。则都是纯粹的自己的想象,满蒙在当时对这些男女之防,关注度很少,不太在意。八里桥战役失败以后,那些阵亡者的寡妇,也一样都婚配给了其他的八旗士兵和军官。

在《宫女往谈录》里,慈禧的贴身宫女说过,当时进宫当宫女的那些家庭,主要是希望每月女儿可以给家里挣几两白银工资,另外逢年过节,还可以得到一些赏赐。女孩在宫里,还可以学习到一些标准的礼仪和规矩。

经过皇宫调教出来的女孩,名声好,可以借此往高枝上攀,找个好婆家。而且,清朝皇宫里面的宫女数量并没有一般想象的那么多,康熙时期也不过400-500人,在乾隆时期就已经下降到300人。

可以入选的女孩,都是出身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家里基本都是官宦世家,也有普通级别的官员,当然也有其他的普通旗人家庭出身的。内务府上三旗出身,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门第。

雍正的时候规定,伺候皇后,嫔妃的宫女,需要官员世家女子出身的宫女。而贵人以下挑选宫女,需要拜唐阿,校尉,八旗护军家庭出身的宫女。这些人根本不愁嫁的。

宫女如果出宫,那么,服务15年以上的,赏赐白银30两,服务15年以内的赏赐白银20两,服务10年以内的赏赐白银10两。其实宫女具体出宫年龄,并不是规定死的25岁,而是根据情况在20岁左右到30岁左右之间。

而且,宫女其实不会去干那么粗苯的工作,那么活都是辛者库妇女的任务。辛者库是“吃斗米口粮”的意思。其实就是贱者的意思,都是真正的家奴性质了,比阿哈的级别还要低。都是战争时期掠夺来的人口。

在雍正的时候,在皇宫和皇宫附近干活的辛者库妇女有5000多人,主要是针线活,米面食品加工,打水,挑水,照看灯火等等。而且,她们每年只有几两银子,待遇很低。


深度军事


不知题主这个问题是如何而来,基本上属于无稽之谈。

清代宫女来源于八旗选秀,八旗是清代满族所谓一种军队组织和户口编制,有镶黄、正黄、镶白、正白、镶红、正红、镶蓝、正蓝八旗,凡是满族成员都隶属各旗。这是满洲八旗,后来又增加了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八旗成员,统称为旗人,也就是今天的满族。

清宫选秀有两种,一是旗人官员之女。这些人地位高,选入宫中后可备嫔妃之选,也可能被指婚宗室或者朝廷重臣子弟,由户部负责选拨;二是八旗包衣之女。这些人家庭出身一般,父亲职务很低或者就是普通的旗兵,所以选入宫中后一般就是当宫女,在宫中侍候主子或者做些杂活,选拨宫女由内务府负责。

这些普通旗人女子之所以愿意进宫当宫女,原因很多,但大体上有二:

一是挣些银两养家。

旗人一出生就有一份钱粮,但数额不高,朝廷又不许旗人从事其他职业,所以他们的生活非常拮据。如果家里女子进宫当了宫女,除了领一份俸禄外,节日还能有些赏钱,这样就能缓解家庭的困难;

二是图个好名声,宫里调教出来的,日后找个好婆家。

清宫里的小宫女和姑姑(中)在一起

清宫对宫女要求很严格,有专门的姑姑(老宫女)负责教习她们礼仪、针线和各种规矩,宫女十三四岁进宫,在宫里干四五年后,一般会出宫成亲。旗人对宫里调教出来的女孩非常喜爱,她们一般都能找个好婆家。运气好的,被主子指配给宫里的御前侍卫,这些侍卫都是宗室贵族出身,如果有人提拔,放出去不几年就会做到方面大员。这时,当年的小宫女就变成了诰命夫人了。


民国年间那些事


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

其实我们设身处境的想想,清代宫女出宫应该是富贵人家梦寐以求的媳妇对象。


清朝人都结婚早,少女进宫也就是十三、四岁的年龄。(相当于现在的初中生)。进宫前必须要体检,身材要好(皇帝、皇后、王公大臣们不可能允许一个丑八怪每天在自己身边晃悠)、要懂礼仪(在进宫工作前会培训礼仪知识)、举止端庄、要懂知识(至少能顺利沟通交流和懂一些文化、应该是会培训一些文化知识、而在清朝底层人们不要说女子、就是男子百分之九十都是文盲);懂针线(那时懂针线、能缝补、是女人必会的一个手艺);见识广(在宫内工作中需要接触很多人);身体完整是处子之身(在宫里只有皇帝和太监、想破处却找不到对象来实施任务);能勤劳会干活(如不会干活在宫里也工作不下去)、能体贴懂温柔。


在宫中工作个三、五年就能放出一批宫女出来,这些宫女能在宫里呆了几年,出来后正是风华正茂、有学知、懂礼仪、感情清白,不要说放在清朝、就是放在今天,哪一豪门大户、官家贵族人家不喜欢寻找去当媳妇对象呢?

选宫女就是选秀女,极好的秀女给皇帝培养预留着当贵人、稍好的是给皇室皇子、王爷、贝勒的留着当福晋、其她的留在宫中当差,三、五年放出宫、又重新选一批进宫。

由此可见那时候的宫女相比今天的重点大学毕业女生、无论在身体健康、修养、学识、礼仪上都强多了。

可以理解为清朝宫女进宫工作就相当于今天的女子进入了女子大学,放出宫就相当于今天的女子从高等大学毕业。是个全能人才了。

从宫中出来的宫女、少了娇气、多了贵气、长了见识、增长了能力,这样的女子将来知道相夫教子、主持管理家庭、教育后人。

而且她们都是感情和政治面貌清白。并且是标准的根红苗正、个个都是貌美如花,难道这样的宫女你家里人不喜欢么?


武夷山独行侠


有人说清代宮女离开皇宫后,连流浪汉都不愿娶她们!

清代宮女离开皇宫后,连流浪汉都不愿娶她们,是真的吗?为什么? 其实这种说法,都是靠想象。首先,我们要知道,清朝的宫女都是从哪里来的?都是八旗旗人家庭选拔出来的。

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宫女来源于清皇室的家奴女子,也就是内务府包衣三旗的女子。虽说有很长一段时间了,包衣三旗的女子也是叫秀女的,但她们参加的内务府选秀和户部选秀还是有天壤之别的。户部选秀是给皇帝选女人,只选八旗女子,内务府选秀是给紫禁城选杂役,只选包衣三旗女子。

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宫女们是不愿卑躬屈膝地下嫁,因为能进宫的宫女大都是接受过良好礼节教育。她们举止得体优雅还都是见过大世面的,普通市井百姓既不愿意娶比自己更加有眼界和有能耐的宫女,而她们自然也不甘愿嫁给市井流浪汉,而有钱有势的权贵也不想娶这些曾经的皇帝的女人。

在《宫女往谈录》里,慈禧的贴身宫女说过,当时进宫当宫女的那些家庭,主要是希望每月女儿可以给家里挣几两白银工资,另外逢年过节,还可以得到一些赏赐。女孩在宫里,还可以学习到一些标准的礼仪和规矩。

经过皇宫调教出来的女孩,名声好,可以借此往高枝上攀,找个好婆家。而且,清朝皇宫里面的宫女数量并没有一般想象的那么多,康熙时期也不过400-500人,在乾隆时期就已经下降到300人。

可以入选的女孩,都是出身于内务府上三旗包衣,家里基本都是官宦世家,也有普通级别的官员,当然也有其他的普通旗人家庭出身的。内务府上三旗出身,在当时还是比较高的门第。

 说清代的宫女离开皇宫后,流浪汉都不愿娶,稍稍有些夸张,但清代宫女离宫后不容易婚嫁倒是实情。

  简单来说,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年龄较大

  清代宫女,按规定,直到满25岁至30岁才许出宫婚配。

  因病、因笨或别的原因提前出宫者,要经总管太监核查奏闻后方准出宫。

  有的宫女因为“帝后得用,仍留宫承伺十年”,她们出宫后已是老处女了,也是不容易嫁人。

  而被皇帝看中而升为答应、常在以致嫔、妃的,那就要永远留在宫中了,但这是极少数的。

  古人婚嫁都非常早,像清代宫女这样25到30岁,甚至40多才出宫的,确实不好嫁人。

除了前面说过的宫女们出宫时年龄已经较大外,清朝宫女在出宫后大多患有血郁,无法生养。

  血郁,是一种由于身体虚弱,精神忧郁而引起的症状,生理情况和心理情况都有。

  主要是由于宫女们在宫中十几年,一直都是小心谨慎,精神处于高度紧张。毕竟看过清宫剧的都知道,只要主子有所不高兴,宫女们就会受罚,所以天天都提心吊胆。日积月累,便成了毛病。

  古代传宗接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不容易生养的宫女自然不受人垂青了。

宫女在宫中虽然是下人,但是她吃的喝的用的都是最好的,她已经习惯了皇宫中的生活,出宫之后一切都不习惯,一般人也养不住。第三个原因,宫女在民间的名声可不好,在普通人眼中,宫女在宫中的生活是很混乱的,她们经常和太监对食,皇帝如果想要享用她们,也是随时都可以用。

宫女在皇宫中接触的都不是一般人,假如说这个宫女惹过人,那么谁敢娶她呢?或许娶了宫女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而且一般情况下,宫女是不会出宫的,皇宫中有专门给宫女养老的地,她们老了之后会有其她工作给她们干。


 因此,到了后来,很多宫女都不愿意出宫,宁可在宫中终老。想来,也是非常可怜的。

  这是一个夸张的说法,假如说真的有宫女愿意嫁给流浪汉,那估计流浪汉做梦都能笑醒,古人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个媳妇就代表这个流浪汉能够传宗接代了,高兴还来不及呢,怎么会不愿意娶她们呢?当然有这种说法也是因为清朝宫女离开皇宫之后,人们的确都不愿意娶她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