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4 二战德国“古德里安之鸭”坦克歼击车,原本打算取代四号中型坦克

进入二战中后期,德国在资源等方面的劣势已经开始显现出来,许多武器装备的生产都受到制约,加上面对盟军铺天盖地而来的装甲力量,德国也不得不考虑生产更多常规装甲兵器用于抵挡,于是三号突击炮、四号坦克的产量要求就被大幅提升。

二战德国“古德里安之鸭”坦克歼击车,原本打算取代四号中型坦克

四号坦克歼击车

四号中型坦克在德军中是一种十分可靠的坦克,但是因为有旋转炮塔,制造起来比三号突击炮更费工时和材料,于是德军高层萌生了在四号坦克底盘的基础上,取消掉炮塔,把一门主炮安装在车体中部,制造成突击炮或者坦克歼击车的想法。

这个建议在德国装甲总监古德里安看来纯粹是多此一举,因为德国已经有性能不错的三号突击炮了,手中需要的是有炮塔的四号坦克,这样相互搭配起来才作战灵活。无炮塔结构在防御作战时还没有太大问题,用于进攻作战灵活度就大大降低。

二战德国“古德里安之鸭”坦克歼击车,原本打算取代四号中型坦克

四号坦克

但是此时的德国需要的是数量来满足前线需求,四号坦克歼击车最终还是上马。整体上四号坦克歼击车基本保持了四号坦克的底盘结构,前部原有的垂直装甲被改为大角度的倾斜装甲,增加防御力。内部因为要安装火炮和战斗室,油箱和弹药架的位置稍微移动了,原本给炮塔提供旋转动力的马达被取消了,空间正好腾出来。

前方上部装甲防御力很强,将100毫米厚的装甲板剪切成楔形结构,然后再以大倾斜角度焊接起来,不仅防御力极大提升,而且生产相对简单,有利于提高产量。

二战德国“古德里安之鸭”坦克歼击车,原本打算取代四号中型坦克

安装48倍径75毫米炮的四号歼击车

武器一开始就准备安装PaK42型70倍径75毫米炮,这门原本用在“黑豹”中型坦克上的火炮打击能力强大,最大穿甲深度将近200毫米。这么好的火炮问题也不少,最大的问题就是生产制造困难,细长的炮管不太容易加工。

最终的方案在1943年12月定型,于次年1月开始生产,因为PaK42型火炮产量不足,要优先供应给黑豹中型坦克,因此第一批四号坦克歼击车安装的是PaK 39型48倍径75毫米炮,这门火炮和后期型三号突击炮和四号坦克安装的相同,打击能力同样可观,不过应付盟军的重型坦克时穿甲能力不够。还有少部分安装了PaK39型43倍径75毫米炮,打击能力进一步降低,作战灵活度和三号\\四号突击炮差不多。

二战德国“古德里安之鸭”坦克歼击车,原本打算取代四号中型坦克

三号突击炮

这一型号的四号歼击车除了正面防御更强之外,其他方面多少显得画蛇添足,与同时期的三号、四号突击炮没有二至,还不如多生产几辆有炮塔的四号坦克更实际。与古德里安看法不同的是,一些高层认为这样能够提升产量,还打算彻底放弃四号坦克的生产。安装PaK42型火炮的型号在8月开始生产,并一直生产到1945年4月,这一型号的打击能力最强。

相比于其他装甲兵器,四号坦克歼击车不管哪个版本都有一些问题,安装48倍径火炮版本的因为安装有炮口制退器,每次开炮时都会掀起巨大的尘烟,一开炮就会暴露,后来不得不拆除制退器。拆除制退器后开炮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车体晃动剧烈。

二战德国“古德里安之鸭”坦克歼击车,原本打算取代四号中型坦克

四号坦克歼击车

而安装70倍径火炮版本的就更麻烦了,原本车首100毫米厚的装甲就已经导致车首过重,安装更重的火炮之后就更麻烦了,整个车首重量增加不少,在越野的时候就像鸭子走路一样胸脯着地,因此被士兵们戏称“古德里安之鸭”。

这些四号坦克歼击车服役后在东、西两线都有表现,参加了诺曼底战役、突出部战役以及东线的许多战役。从战术上来讲该车因为没有炮塔以及德军整体上的颓势,在使用时必须格外注意,必须严格遵守坦克歼击车的实用程序。但是缺乏坦克的德军许多时候不得不让这些无炮塔的突击炮、歼击车充当坦克,战场灵活性太差导致了众多损失。

二战德国“古德里安之鸭”坦克歼击车,原本打算取代四号中型坦克

四号坦克歼击车

在战术得当的时候,依靠德军士兵更高的素质以及火炮优势,能够取得极佳的战果。例如“希特勒”青年师的鲁道夫.罗伊就指挥四号坦克歼击车取得了36辆的击杀记录,另外还有一些没有确认的战果。

所有型号的四号坦克歼击车加起来大约生产了2000辆,因为是在1944年才开始生产,这个数据还是不错了。前期的部分敷设了防瓷涂层,以应对可能出现的磁性武器,后期认识到这是多此一举于是取消了这一道工序。

二战德国“古德里安之鸭”坦克歼击车,原本打算取代四号中型坦克

四号坦克歼击车

​二战结束后,西德陆军继续装备这型装甲武器,并生产了少量的变形。这些四号坦克歼击车在二战后主战坦克思路崛起时已经完全落后了,只能是一些象征性的武器装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