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姓是怎麼來的?


姓是怎麼來的?


我國到底有多少姓,至今尚未有一個精確的統計數。俗稱“百家姓”,其實在明朝(1368—1644年)時就已有3000多個姓了。姓的形成有其不同的歷史過程,同樣的姓未必就是一個起源。如“賀”,有的是原姓“賀蘭”或“賀敦”,簡化為“賀”;有的是原姓“慶”,因避皇帝的忌諱而改姓“賀”。姓也因政治、地理、民族等各種原因而變化。

因此,我國姓的來歷,幾千年來變化多端,說法不一,但歸納起來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在母系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傳說上古時代神農氏的母親叫女登,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姑、姬、姜、媯、姒等。

二、以出生地、居住地為姓。傳說上古時代虞舜出於姚墟,便以姚為姓。春秋時代齊國公族大夫分別住在東郭、南郭、西郭、北郭;便以東郭、南郭等為姓。鄭大夫住在西門,便以西門為姓。

三、以古國名為姓。虞、夏、商朝都有個汪芒國,汪芒的後代乃姓汪;商朝有個在涇渭之間的阮國,其後代便姓阮。

四、以封地為姓。造父被周武王封到趙城,他的後代便姓趙;周昭王的庶子被封於翁地,因而姓翁;周公旦的兒子被封到邢國為邢侯,他的後代便姓邢。

五、以官職為姓。古代有五官,即: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他們的後代都以這些官職為姓。

六、天子賜氏,以 號為姓。如周穆王死了一個寵姬,為了表示哀痛,賜她的後代姓痛;周惠王死後追 為惠,他的後代便姓惠。

七、以祖輩的字為姓。如鄭國公子偃,字子游,其孫便姓遊;魯孝公的兒子子 ,字子臧,其後代便姓臧。

八、因神話中的傳說為姓。傳說舜時有個納言是天上龍的後代,其子孫便以龍為姓;傳說神仙中有個青鳥公,後人便也有姓青鳥的。

九、因避諱或某種原因改姓。比如戰國時代田齊襄王法章的後代本姓田,齊國被秦滅了,其子孫不敢姓田而改姓法。漢明帝諱“莊”字,凡姓莊的都改姓“嚴”。明代燕王朱棣以討伐黃子澄等為名起兵攻破南京,推翻建文帝並當了皇帝(即明成祖),當時號“靖難”,而太監馬三保因“靖難”有功而被賜姓為“鄭”;後他改名為鄭和。

十、隨著歷史的發展,民族複雜化,有些姓則是民族語言的譯音。如匈奴首領單于的子孫就有不少姓單于。可見,姓就是一種符號,並不像封建宗法制的維護者所宣傳的那樣神秘和神聖。

十一、以姓為氏。姓作為氏族公社時期氏族部落的標誌符號而產生,其後人有的便直接承襲為氏。母權制氏族社會以母親為姓,所以那時許多姓都是女字旁。如:姬、姜、姒、姚等。

十二、以國名為氏。如我們所熟悉的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國:齊、魯、晉、宋、鄭、吳、越、秦、楚、衛、韓、趙、魏、燕、陳、蔡、曹、胡、許等,皆成為今天常見姓。

十三、以邑名氏。邑即采邑,是帝王及各諸侯國國君分予同姓或異性卿大夫的封地。其後代或生活在這些采邑中的人有的便繼之為氏。如周武王時封司寇岔生采邑於蘇(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岔生後代便姓蘇。據統計,以邑為氏的姓氏近200個。一些複姓由於漫長的歷史演變,至今已不復存在。

十四、以鄉、亭之名為氏。今日常見姓有裴、陸、閻、郝、歐陽等。

十五、以居住地為姓。這類姓氏中,複姓較多,一般都帶邱、門、鄉、閭、裡、野、官等字,表示不同環境的居住地點。

十六、以先人的字或名為氏。出自此條的姓氏很多,據統計有五六百個,其中複姓近200個。如周平王的庶子字林開,其後代以林性傳世。宋戴公之子公子充石,字皇父,其孫以祖父字為氏,漢代時改皇父為皇甫。

十七、以次第為氏。一家一族,按兄弟順序排行取姓,如老大曰伯或孟,老二曰仲,老三曰叔,老四曰季等。後代相沿為氏,表示在宗族中的順序。但也有例外。魯莊公之弟莊父、排行老二,本為仲氏、仲孫氏,因他有弒君之罪,後代便改姓孟,或姓孟孫。

十八、以官職為氏。如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等。一些以官職為姓的姓氏,單從字義上看,也可以分辨出來,如籍、諫、庫、倉、軍、廚等。

十九、以技藝為氏。如巫、卜、陶、匠、屠等。

二十、古代少數民族融合到漢族中帶來的姓。

二十一、以諡號為氏。

二十二、因賜姓、避諱而改姓。

歷來以為中國人先有“姓”後有“氏”,事實上,姓、氏一直在混合使用,姓和氏的關係也在變化。傳說和文獻中出現的“氏”有上百個,最早的是盤古氏、天皇氏、地皇氏、人皇氏、五龍氏時代,隨後為鉅靈氏、黃神氏、鬼隗氏、空桑氏、次民氏等22氏的循蜚紀時代,接著為辰放氏、蜀山氏、混沌氏、有巢氏、燧人氏、庸成氏等13氏的因提紀時代。在這個時代中,最重要的是有巢氏和燧人氏。有巢氏教民架木為巢,掘地為營;燧人氏發明了鑽木取火,教人熟食,教民結繩記事。

進入到伏羲時代,這一時期中原出現了共工氏、柏皇氏、朱襄氏、昊英氏、慄陸氏、赫胥氏、昆吾氏、葛天氏、陰康氏、中皇石、女媧氏等部落或國家。中國最早的“姓”就產生在伏羲時代,“風”是中國的第一個姓,這個時期一個最重要的“氏”是中皇氏,其首領是倉頡,他創造了文字,替代結繩記事。

女媧氏之後為神農氏,即炎帝,其後為姜姓。黃帝姓公孫,名軒轅,黃帝所在部落的稱呼叫有熊氏,黃帝繼承炎帝之位,統治了中原大地。黃帝有25子,得姓14有姓12: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嬉、儇、依。這12個姓事實上是有熊氏的分族,其他的兒子因沒有實力建立自己的族而不能有姓。據考證,中國最古老的姓基本都出自炎黃兩帝之後。炎黃兩帝是我們中華民族共同的祖先,無論你我他,同姓一家親,我們都有一個共同的根。

先秦時期,女子稱姓,男子稱氏。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姓氏便開始合而為一,由於形式固定下來,子孫可以永久使用,便於形成一脈相傳的家族,血統源流線索從此變得更為清晰。中國人十分重視姓,養成了同姓聚居的習俗,許多地區流傳著修譜聯宗的習慣,在全國形成了無數的不等的同姓人群,以至後人探討自己的家族史,很容易據此找到血緣所出。

姓氏來源有多種,有以圖騰定姓氏的:熊、羆、豹、虎、龍等;以國家名稱為姓氏的:齊、楚、韓、趙、秦等;以居住地為姓氏的:西門、郭、丘、尹、常;以官職為姓氏的:上官、卜、錢、士、司馬等;以職業為姓氏的:張、顧、屠、甄、匠等;以山河名稱為姓氏的:喬、姬、姜、黃、武等;皇帝賜姓氏的:劉、李、趙、完顏、朱等;還有以數字、季節、方位、氣候、花木等等為姓氏的。

中國人習慣繼承父親的姓,以父系方式把姓氏傳遞給下一代,因此絕大多數的姓氏屬於一種無性別之分,以父系方式傳遞的基因,相當於位於代表人類男性染色體上的特殊遺傳基因。

姓氏,把一氏族的人與另一氏族的人區分開來,在一個氏族內部,為了區分彼此,出現了只屬於個人標誌的“名”。在社會交往中,無論哪群人在自己內部只用“名”就可以區分彼此,但若與另一氏族的人交往,僅稱“名”還不足以表明自己的身份,把自己氏族的“姓”與自己的“名”結合在一起,才能清楚地表明自己,區別他人。隨著社會的發展,姓名又被賦予了許多新的內涵,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姓氏文化。

在中國,一般每人都有姓。人們初次交往,彼此總要先問:“您貴姓?”可見姓氏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中國古人的姓名和現代一樣,是人們在社交中用來代表個人的符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