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二战中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苏联会灭亡吗?

勇敢的罗


那要看日本介入的时机,我不会像上面几位一样那么肯定说苏联不会灭亡,我相信如果日本介入时间正确就是老天也挽救不了苏联。

假设日本是在德国对苏联进行闪电战的时候介入,那么这个时候日本与美国没有爆发冲突,日本把中国放在一边决心先跟德国联手做掉苏联,那么我想说苏联就算不灭亡也会元气大伤,至少会失去百分之八十的国土控制,如果日本要北上跟苏联打仗必然从蒙古介入,然后先切断西伯利亚铁路然后关东军对苏联远东地区事实打击,那么毫无疑问这时候远东会丢掉,因为苏联在西欧忙着对付德国加上西伯利亚铁路被切断,所以远东和西伯利亚地区是必丢的。

但是这个情况下日本必须迅速介入迅速决战,因为德国在闪电战之后本身处于强弩之末,所以日本能够在德国精疲力尽的之前出现在苏联中心城市东部,那么苏联必灭无疑。

加入说日本不能迅速的解决苏联的亚洲部分,那么德国已经是一而再再而三的三了,这时候的苏联就会击退德国就有时间来对付日本了,所以灭亡不灭亡要看介入时机,不会像那几位说的一样什么跟美国打着又跑去打苏联,我相信头脑清醒的情况下先解决一个较强的对手是比较稳妥的而不是四处树敌。

要跟德国夹击苏联必然是日美交战之前,所以日本本身解决和介入的速度决定了苏联是否灭亡,而且日本如果要和德国夹击苏联最好在中国采取守势,并且利用这个中国为大本营才能立不败之地。


李晓伟


二战中,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苏联到了十分危险的时候,甚至苏联很有可能会灭亡,还一定会灭亡。问题是,日本配合德国进攻苏联,出工不出力,做做样子,也会吓死苏联的呀!日本进攻苏联,小打小闹,转为大打大闹,变配合为主攻,苏联在两线作战中分兵拒之,无法集中兵力来歼灭德军,德军不会被包围歼灭,相反苏军也会被德日两大主力歼灭。问题是日军被强大苏军打怕了,吓怕了,吓破了胆。日军不再有信心,决心,和勇气来进攻苏联了。日军打败苏联,没有这个实力和能力了呀!如果日军在德军大力配合帮助下,才有这个实力和能力打败并消灭苏军。可惜,日本太笨了,太蠢了,不积极配合德军来全力打败并消灭苏军,是日军最大的战略失误。这导致德军被苏军包围歼灭。日军失去德军强有力的依靠,最后才遭致美军两颗原子弹的凶残报复,苏联进攻日本关东军后夺得北方四岛的控制权。致此,强大德军灭亡后,弱小的日军也随之灭亡。真实历史是残酷的现实,没有假设和如果的呀。日本和德国虽为轴心国,两国各怀鬼胚不团结,同床异梦打败仗,斤斤计较打小算盘,日本和德国太聪明了,人算不如天算,德军先败,日本后败,导致法西斯集团轴心国彻彻底底地失败。


中国美6220


如果日本和德国共同夹击苏联,那么苏联的形势会非常严峻,至于说苏联会不会灭亡?这要看灭亡的定义是什么?如果灭亡的定义是,日德军队汇合,苏联政府垮台,红军被消灭殆尽或举手投降?这不太可能,因为德国的战略目标在苏联的西部的欧洲部分,而日本的战略目标,是消除中苏边界对满洲国的威胁,迫使苏联承认日本在满洲的存在以及库页岛和千岛群岛的所有权,对于日本来说,能达到这些要求,早就满足了,不会傻到掏空国内所有战备物资,全力攻占西伯利亚去和德军会师,再说日本国内石油储备最多在西伯利亚只能支撑三个月的大规模战争,苦寒的西伯利亚又不能就地补充,怎么去会师?基于这点看苏联是不会灭亡的。


如果灭亡的定义仅仅是,苏联在日德两线的共同打击下,招架不住了,愿停下来谈判,签订些城下之盟,这一点是极有可能的,因为德军的“巴巴罗莎”计划,根本没打算邀请日本共同作战,全面进攻时德军是有足够信心的,如果不是斯大林紧急从远东调来30万精锐红军,莫斯科保卫战谁胜谁负就很难说了,恐怕斯大林格勒也得沦陷,苏联政府和红军只能撤退到乌拉尔山以东,此时日本再全面出击,红军的人员,装备都得不到补充,还拿什么坚持战争?那么只能请求谈判,结果可能就是苏联15个共和国提前50年解体。


在这要强调一点,日本和德国同为轴心国成员,地位是对等的,日本不是德国的马仔,发动战争,先打哪里,是根据本国利益决定的,打苏联对日本的意义不太,到莫斯科和德军会师,更是想都没想过?大家想一想,会师干什么?难道要和德军抢利益吗?大家说是不是?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了解更多参军入伍咨询,关注铁血哨位!

二战德国🇩🇪攻打苏联两方进入了艰难的正面攻防战,阵地战,城市战,巷战!

两个国家的军事实力旗鼓相当,苏联利用国土面积优势进行了积极防守。把德军拖延到了冬天,而且德军也没有预料到会打到冬季!

深冬的严寒让德军极其不适应,就连坦克装甲车都趴窝了。给了苏联天大的反击机会!

有人说德军为什么不撤退?

贸然撤退是兵家大忌,因为两国交战就意味着需要付出代价!

即使撤退,苏联也是要出击的,即使眼看要输也要打,这就是德军,万一赢了呢?万一苏联撑不住了呢?

日军为什么不夹击苏联?

日军的作战能力在中国面前显得强大,但是在苏联面前它却很渺小!

苏联的T34和T37主战坦克一炮就可以击毁日军的小装甲车,或者日本🇯🇵都称不上坦克。。。

苏联的装甲车,反坦克炮,等等优势火力下的日军还能值得一提?


铁血哨位


不会,苏联不同于德国,苏联的力量加上英美的输血完全可以做到两线作战。

你要苏联崩溃除非日本把军队空投到德国的东线战场还有戏,让日本自己向远东苏军进攻等于找死。

在1941年的时候,德国刚开始侵略苏联那个时间点苏联在远东驻军70万,主要防范日本人,而此时虽然日本有100玩关东军驻扎东北,但是让日本派出同等实力的军队进攻苏军是不可能的——关东军最重要的任务是维持日本在东北的统治,东北是日本最重要的战争基地,一旦有变整个日本的战略链条都会断掉。

而且面对远东苏军的3000余辆坦克和自行火炮,4000架左右的飞机,1万门迫击炮和火炮,日本人进攻苏联怕是拿头去撞——更可怕的是在苏德战争逐渐白热化的时候远东的驻军被苏联增加至100万以上,日本自诺门坎战役之后对苏联就一直是防御姿态,黑龙江边境上日军可没少修要塞。

何况北上一直就是日军大本营的伪命题,连维持关内80万人的军队日军都吃不消,就算打进了西伯利亚能找到弥补伤亡的战略资源吗?况且英美在二战以来对日禁运各种战略物资,一旦深入苏联要是没有得到回报日军就要崩溃了——诺大个西伯利亚就算不是100万苏军只是10万,日本人也没有能力维持太长的补给线,德日在苏联会师是个幻想。

所以说日本对苏联可以说根本没有战斗欲望,即使恐怕参战了打到贝加尔湖估计就把日本人的战争资源榨干了,苏联什么也不多让出半个西伯利亚日本都占不起。

其实本质上日本陆军和德国、美国、苏联比起来都不是一个次元的,题目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日军日军表示头没那么铁......


历史区的旅法师


美国之所以一战后不遗余地扶持德国和日本,就是要防备斯大林式共产主义的输出,好保住资本主义的利益,因为无产阶级是要从肉体上消灭资本家的。

德意日结成“反共”联盟,美国不仅没有限制它们,还默许德国吞并奥地利,捷克,还默许意大义军事冒险,还默许日本侵占东北,向华北进军,只是在道义上遣责日本一下而己,照样跟日本做石油,军火,粮食的生意,并没有军援国民党,更没有给共产党一分钱。

当德国横扫英法荷比,占领西欧地区时,美国只是军援英国,不让德国出大西洋与美争天下,还是不与德国宣战,照样做生意,跟没事似的。

当德国进攻苏联时,美国并没有支持苏联,只是卖点战略物资给苏联,并没有卖军火给苏联,只是希望德苏二虎相争,美国好渔翁得利。

当日本在39年发动诺门坎战役刺探苏军实力时,美国并没有制裁日本,还是支持日军的军事冒险的。

只有当日本不听话,占领了法国殖民地越南,并打荷兰殖民地印尼的主意时,美国才联合英国对日本实行石油禁运,冻结日本外汇存款,并没派太平洋舰队去威胁日本政府。

美国当初的想法是,亚州我做主,法属越南,荷属印尼殖民地,应该是归美国的,不是归日本的,所以联合英国,法,荷海外政府对日进行全面的经济制裁。

日本却认为法荷已经战败了,被德国占领了,只要德国同意就能进驻越南,印尼了,并提出了大东亚共荣这个口号。

美国也不是省油的灯,就看准日本的痛处,骸中国并向日本提出退出中国,归还台湾地区给中国的主张,让日本吐出所有侵略而得的土地,永远离开中国。

日本就面临了人财两空的境地,要么继续当美国的狗,要么把主义咬了,独霸亚洲。

所以日本制定了先南后北战略,想先取得东亚各国资源,再得澳大利亚,印度的战略,彻底将英美赶出亚州,再与德国会师中东。

可理想是很丰满的,现实是很残酷的,日本的国力,财力,人力,重工业,科技是不支持日本的军事冒险的。

武大郎永远成不了武松,也永远打不过西方大官人的,最后日本不仅输了战争,连女人也输了,人财两空。


光芒万丈34957


粗略看了下,部分答主都明确表示:苏联在日德夹攻下不会灭亡,并不停的分析!我只想说:你们这帮纸上谈兵的人,比当时的斯大林还牛逼?你们就没有听说过:

日苏中立条约

斯大林为了不被德国和日本东西夹击,在1941年签订《日苏中立条约》,就是为了避免东西夹击的境地。那些说苏联不会灭亡的人,你们比斯大林还牛!佩服!

诺门罕战役中的苏军BT坦克


简单分析下二战前后的局势:

1、1939年苏德秘密签订《苏德互补侵犯条约》。希特勒上台后,英法采用绥靖政策安抚希特勒,希望德国成为攻打苏联的桥头堡;斯大林想要和英法结盟,共同对付德国,但被英法拒绝,当年5月日本发动诺门罕战役攻打苏联,迫使斯大林在西方僵局、远东开打的情况下转而和希特勒结盟,共同瓜分波兰;希特勒想要吞并波兰,但不想苏联干涉,就让去苏联谈判的里宾特洛甫接受苏联的所有条件,签署苏德条约。

即:以德国进攻波兰闪电战为标志的二战,其实是德国和苏联共同发起的。

2、1941年日本和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1939年日本在诺门罕战役中受挫后,日本放弃北进政策,改为南进政策。苏联若是晚两个月和日本签约,早就陷入被德日东西夹击的境地:

1941年4月,日本和苏联签订《日苏中立条约》;6月,希特勒发动巴巴罗萨计划,攻打苏联。

苏联在远东采取的是防御战略,因此在诺门罕战役胜利后也不追击日本,因为斯大林急于在欧洲和英法结盟。

日本签约而进行南进政策的原因,除了诺门罕战役的挫折外,还有当时保持中立的美国渐渐对德国和日本实行禁运。作为外贸进口大国的日本,为了保证海洋贸易航线的安全,日本不得不重拾在一战之后就开始的南进政策,进攻东南亚和印度,确保日本原材料和海洋贸易路线的安全,甚至还不惜主动发起意图摧毁美国太平洋海军航母的偷袭珍珠港之战。

诺门罕战役中日本的89式中型坦克


关于诺门罕战役

1、诺门罕战役是地方开阔的平原,这个地理形势决定了只能采取决战形势。这就让人数和飞机、坦克都出于劣势的日本,在形势上不利。

2、苏联能够取胜的原因是人数和飞机、坦克上的优势。到8月20日截至,苏联是51950人参战,498辆坦克,809架飞机;日本表面上有75000人参战,但实际参战的只有23师团的25000人,其他人都是后来调集过来的,没有进入战争;日本的坦克是135辆,飞机是450架。无论是人数(苏联多一倍多),坦克(苏联是2.6倍),飞机(苏联是一倍多),苏联都占据着绝对的优势。

曾在GRU任职参与过该战役的瓦西里·诺沃布拉涅兹上校在回忆中认为苏军的战斗有很多缺陷,是靠巨量的人力伤亡和兵器优势打胜的。

3、诺门罕战役停战协议签署2天后,德国和苏联瓜分波兰。也就是说:诺门罕战役是苏联专心和日本作战的。在没有受到东西夹攻的情况下,苏联只能以人数优势得到惨胜的结果:苏联战死8000人,日本战死7696人,基本达成平手。

诺门罕战役中的蒙古士兵


4、日本在诺门罕战役的战略目标实现。诺门罕战役发生的重要原因是苏联和日本兵力部署的严重失衡:

“1934年6月,远东苏军有11个步兵师、2个骑兵师、650辆坦克、500架飞机,总兵力约23万就;日军驻满兵力只有3个师、1个机械化旅、骑兵集团、3个独立守备队、约80架飞机,兵力约5万人,加上日军驻朝兵力,也不及远东苏军的十分之三”

日本发动诺门罕战役的战略目标是震慑苏联,并非夺取土地:

1936年关东军《满苏国境纠纷处理纲要》明确说明了作战目的:

“对满苏国境之苏军非法行为,经周密准备予以彻底膺惩,使其慑服,粉碎其野心”

日本仅仅是震慑苏联,以平衡苏联和日本部署军力失衡的情况,并未为了夺取苏联土地。如果是为了夺取土地,海嵾威等外东北就会成为日本的首要目标,而非满蒙边境。

诺门罕战役中的蒙古骑兵

总结

1939年5月11日,日本发动诺门罕战役意图改变日苏兵力部署的不均衡局面;8月23日,斯大林和英法结盟不成,和德国签署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1941年4月13日苏联和日本签署日苏互不侵犯条约;6月22日,德国发动巴巴罗萨行动,攻打苏联。

苏联就这么2次轻松逃过被德日东西夹击。那些说苏联被德日东西夹击不会灭亡的人,还要用诺门罕战役来说明苏军的强大吗?

苏联的现实是:人口和工业都在欧洲,远东很多地区基本上就是荒漠。在欧洲作战,人员调集、动员,物资的生产和运送,效率都很高。在远东作战,人员和物资基本上都要从欧洲调拨,导致效率就非常低。

德国攻打苏联是整个国家攻打,调集所有力量。日本的诺门罕战役,只是关东军单挑整个苏联。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不会的!因为你可以保证苏联受到东西夹击,却不能保证苏联不会得到美英等国的援助。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我这边德日疯狂地让苏联掉血,而那边美英疯狂地给苏联输血,而且输血的速度还贼快,加上苏联不断造血,最后不但没有把苏联打垮,反而把自己拖垮了,这就非常不划算了。

而事实上,德日对美英等国的援助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1941年3月11日,美国总统罗斯福签订《租借法案》,此举标志着美国开始免费或有偿为法国,英国,民国,以及苏联和其他同盟国提供粮食,军事物资以及武器装备。美国开始参与到二战的大潮中。

1941年6月22日,德国即仆从国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国军队共550万人突破苏德边境,开始闪击苏联。由于大清洗带来的军官断层,苏军上下不能迅速反应,加上斯大林对局势的乐观估计,导致开战初期,苏联军队一片混乱。

不到4个月,苏联损失军队高达300万,其中超过70万人被俘,飞机损失了96%,火炮坦克等损失不计其数。到莫斯科会战前夕,苏联损失国土面积超过150万平方公里,人口损失超过苏联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1941年10月,莫斯科会战开始,此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这里。战役的结果是苏联守住了莫斯科,打破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苏联用这次胜利赢得了西方国家的尊重,莫斯科会战前苏联接受的援助主要以英国援助为主,莫斯科会战后逐渐转为美国援助。

整个二战期间,美国通过《租借法案》向苏联援助的主要物资包括:

炸药:132237吨,

钢材:2589766吨,

铝:26110吨,

石油:2622357吨,

化学品:631017吨,等等。

另外还有:

鱼雷艇:200艘,

小型猎潜艇:60艘,

AM扫雷舰和UMS扫雷艇美:77艘,

登陆舰:43艘,

“塔科马”级护卫舰:28艘,

雷达:1196部,

声呐:329部,

卡车和吉普车:420000辆,

拖拉机:8700多辆,

机车:1981辆,

机床:350000台,

防空火炮8218门,

反坦克炮5800门,

枪弹:4.7亿多发等等。

而美国援助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个:

1、北大西洋-摩尔曼斯克路线

北大西洋航线是美国援助苏联最近但是最危险的航线。二战期间,德军建造了大量的U型潜艇,出没于整个地中海、英吉利海峡以及北大西洋地区,对同盟国的船只造成巨大的威胁。

在二战开始的第一年时间,德国的U型潜艇在大西洋上就击沉了超过400万吨的船只。

这条航线从美国东海岸出发,除了支援英国之外,剩下的船只顺着北大西洋暖流向东北方向行进,绕过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到苏联的摩尔曼斯克港口。

虽然在北极圈内,但是由于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导致这里常年不冻,在这里卸下装备后,这些装备可以通过苏联在东欧地区发达的铁路网运到列宁格勒、莫斯科等地。

2、印度洋-伊朗高原路线

这条航线在三条援苏路线中距离最远的航线,也是最艰难的路线,但是却是最安全的路线。

从美国东海岸启航的船只,绕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到达伊朗海岸。

由于此时的德日都没有侵占中东地区,因此从这里卸货最为安全。从伊朗卸货后,物资会沿着陆路北上,从黑海高加索等地进入苏联境内。

由于伊朗高原地形崎岖,且海上航线最远,所以这条路线的运量也相对较小。

3、太平洋-西伯利亚路线

这条线相对于前两条航线而言距离适中,运量也很可观。但是在太平洋地区受到日本海军的威胁,此条线路在战争前期也是无法高效使用。

在美国取得太平洋地区的优势后,这条线路成为最安全的路线。

从美国西海岸以及阿拉斯加启航的物资到苏联远东的港口卸货,然后经过西伯利亚大铁路最终运到东欧前线。

我们可以看出,即使日本进攻苏联,只能导致美国援助苏联的远东路线被切断,对于伊朗高原的路线,无论德国还是日本都没有办法将其彻底封锁。所以美国援助苏联是一定的,是德日无法阻挡的。

所以,即使德日同时夹击苏联,最后先倒下的也会是德日。

另外,决定德日合击苏联必败的因素还有以下两个:

一、首先,日本陆军能力不足

1939年诺门坎战役战役中被朱可夫打得满地找牙后,产生了强烈的恐苏情绪。

不过,诺门坎战役以及先前的张鼓峰之战,本质上都是关东军和苏联的试探性交锋,并不是双方的决战,而且双方分别使用伪满洲国和蒙古国的旗号,和苏德战场上的大兵团厮杀差了好几个层次。

在日本军队中,存在着严重的“下克上”的传统,也就是说挑起事端并非日本高层的意思,而是关东军内部的下级军官,而日本高层采取是默许和纵容的态度,一旦取胜了他们就继续支持这样的军事冒险,如果失败也怪罪不到天皇身上,鬼子奸诈可见一斑。

虽然苏联的装备落后,但是依靠巨大的数量优势对日军形成了碾压之势,使日本彻底失去了北进的勇气。

诺门坎战役中,暴露出日军两个问题,一是兵力不足,二是装备简陋。

此时的日军正在中国境内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且进入相持阶段,因此日军不可能从华北地区调兵北上,而关东军镇守东北都捉襟见肘,更不可能增兵北上西伯利亚。

在装备上,日本将大量的钢材等用于海军建设上,航母和战列舰一个比一个精良,而陆军的装备可怜到普遍装备三八式步枪,大量制造薄皮坦克。这样的装备对抗装备落后的中国军队来说可能还占优势的,但是面对基本完成工业化的苏联而言就是巨大的代差了。

这样的军队数量和装备,是不足以北上西伯利亚的,即使打赢了诺门坎战役,也不可能打垮苏联。

最可怕的是,虽然斯大林调兵数十万远东军区的西伯利亚师增援莫斯科,但是苏联仍然在远东招募了很多二流军队,继续威胁日本,这让日本十分消停。

二、其次,德日同盟貌合神离

德国和日本,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比如一个陆军很强,一个海军见长。

这种不同决定了双方虽然结盟,但是只能求同存异,不可能做出协调一致的步伐,比如夹击苏联。

话说1941年12月9日,日军偷袭珍珠港曾经让希特勒暴跳如雷,大骂日本人蠢。而在希特勒大骂日本人之前,日本人也对希特勒非常不爽。

1939年5月11日,诺门坎战役爆发,此时的德国,早已经在1936年和日本结盟。作为盟友,希特勒应该知道日本和苏联开战的目的。

此时,即使希特勒不能及时进攻苏联,给日本提供实质帮助,在西方拖住苏联,保持压力也是应该的。

然而,1939年8月23日,为方便进攻西英法,消除后顾之忧,苏德在莫斯科签订《苏德互不侵犯协定》。

得知消息的日本人心中真的是一万只草泥马来回奔腾。

从这里以及以后的一系列动作来看,德日的结盟,与其说是结盟,倒不如说是德日相互妥协的结果,因为对双方而言,不相互拆台火并,就已经是老天保佑!

所以,在陆军不给力、德国不给力的情况下,日本海军开始发挥作用。1941年12月9日,珍珠港事件爆发,标志着日本开始执行南下战略。随后,美国参战,二战进程加快!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如果日本和德国夹击苏联,苏联不会忘,因为苏联战场的关键在德国。德国打不赢苏联,则德国和日本加起来也打不过苏联。

首先看战略纵深,整个西伯利亚地区的战略纵深比中国国土的由东到西的长度还长,日本人打到武汉、宜昌、长沙就已经疲惫不堪,更不可能越过地形、气候条件极度复杂的西伯利亚?即使被日本占领了部分远东地区,又有什么关系?再说东北抗联和中国军队即使是吃素了,难道不会利用这个真空?日本只是岛国,如果其战线铺的太宽,北到西伯利亚,南到太平洋,很有可能会崩溃。“人心不自蛇吞象”,所以在北进和南进战略中,日本只能选择南进。

即使日军打了,也占不到什么便宜,在苏德战争之前,苏日之间有过较量,就足以说明问题。日本以海军立国,其陆军,不论是坦克和炮火,不论是武器数量还是质量,跟世界第二强国的苏联相比,根本不在一个档次上。所以在二战后期,苏联能在几个月之内全歼几十万精锐关东军。即使当时日军意志动摇,但毕竟是有武士道精神的日军王牌,在东北经营几十年,何以不堪一击?这更能说明问题了。


青年史学家


日本不具备夹击苏联的实力!日本是否加入战局打苏联不具备成为改变战局走向的关键条件。日军当时驻扎在东北,距离苏联首都莫斯科距离非常遥远,假如要夹击苏联还得穿过无人区的西伯利亚地区。这一点从物资条件上就达不到,就算日军能够深入苏联腹地他们也没有足够作战物资。苏联完全可以选择战略放弃,集中兵力去对付完德国再回师来收拾日本,利用时间差来避免两线作战。

其次,日军不管从规模还是装备水平都跟苏德两国差距比较明显,比如,机械化程度,火炮装备与覆盖密度苏军是同期日军的五十倍,战机数量也比苏军弱得多,日军向西进攻需要跨越西伯利亚平原,整支部队全部都在平原上面,日军在装备上弱于苏联,一旦双方交火,日军会很吃亏。因此,日军在当时是不具备进攻苏联的军事实力的。

再者,由于美军给日本下最后通牒,让日军停止在东亚的侵略,日军肯定不会答应,双方大战在所难免。当时驻扎在东北的日军关东军虽然有七十万人,但是大量的精锐部队已经被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上去布防了,当时留下的这支部队人数虽然不少,但是大多是中原战场上退下来的老弱病残,已经没有之前那种强悍战斗力了。自卫尚且难保,谈何进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