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3 慢性腎臟病“三維護腎”治療經驗分享

慢性腎臟病“三維護腎”治療經驗分享

關於慢性腎臟病“三維護腎”治療思路,具體說就是“上下同治”、“內外同治”、“前後同治”。強調肺腎同治、脾腎同治等,實際上正是體現著中醫整體治療和個體化治療的特色。

關於“內外同治”:慢性腎臟病的主體疾病腎炎,古稱“腎風”,或與風邪、熱毒、溼濁等邪外襲導致肺脾腎功能失調,肺不能宣發肅降,脾不能升清運化,腎不能蒸騰氣化,三焦膀胱氣化不行,邪毒留戀,損傷腎絡,絡脈瘀結所致。或因體質因素,肺、脾、腎功能較弱,復因勞倦,或感受風、寒、溼、熱等病邪誘發或加重,所謂:“邪之所湊,其氣必虛”。由此可以看出:腎病雖然多屬於內傷病的範疇,但是在治療中必須重視防治外感,重視祛風散邪,祛邪解毒。表有風寒者,當祛風散寒,藥如蘇葉、荊芥、白芷、桔梗、防風等;外有風熱者,治當祛風除熱,藥如薄荷、桑葉、蟬蛻、殭蠶、牛蒡子等;風溼外侵者,治當祛風除溼,藥如羌活、獨活、防風、青風藤、穿山龍等;溼熱邪毒留戀者,治當利溼解毒,藥如薏苡仁、土茯苓、萆薢、地膚子、車前草等;熱毒壅鬱者,治當清熱解毒,藥如銀花、連翹、黃芩、蚤休、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倒扣草等。外邪已清,此時則需重點治裡,從扶正著手,可根據臟腑虛實主次,益氣補腎的同時,或重點益氣健脾,以參苓白朮散加減;或兼以補肺益氣、固表祛風,方用玉屏風散加味;滋陰補腎的同時,或重點養陰潤肺,以麥味地黃丸、二至丸加減;或重點滋陰養肝,以杞菊地黃丸加減,可加入川斷、桑寄生、牛膝等;氣陰兩虛者,治當氣陰雙補,以清心蓮子飲加減。但扶正的同時還需不忘驅邪,可適當配以清熱利溼降濁之品,如:銀花、臥蛋草、薏苡仁、白花蛇舌草等防外邪。所謂“久病入絡”,久病難愈者,則需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當歸、丹參、川芎,甚則地龍、殭蠶、水蛭等通絡之品,利於病情的康復。表裡的治法均得以應用,此所謂“內外同治”。

關於“上下同治”,重點強調肺腎同治之理。肺居上焦,主宣發、肅降、通調水道,為水之上源,為“腎之母髒”;腎居下焦,為水髒,主氣化,有賴於肺的宣發、肅降通調水道,以及脾的轉輸功能的正常,才能發揮其正常作用。正如《內經》所說:“飲入於胃,遊溢精氣,上輸於脾,脾氣散精,上歸於肺,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水津四布,五經並行,揆度以為常也”。而且咽喉為肺之門戶,腎之經絡通過咽喉。可以看出腎病雖為下焦的病變,卻與肺和咽喉有密切的關係。因此風寒、風熱、風溼、熱毒等外邪犯肺,咽喉被外邪侵襲,邪毒留戀則可引起邪毒內陷於腎引起腎臟病變,故在治療腎臟病中,急性期常以散邪解毒為主,可用蘇葉、荊芥、薄荷、桔梗、牛蒡子、羌活、獨活、銀花、連翹等治上;緩解期則益腎,以二至丸加減,或可加入冬蟲夏草、紫河車等,以扶正為主,如兼外邪,則合以祛邪,可稍加以上祛風散邪之品。此上下的治法在治腎病中得以體現,此所謂“上下同治”。當然治療中尤其是緩解期還可運用健脾之法。

關於“前後同治”,實際上是強調脾腎同治之理。慢性腎臟病變與肺、脾、腎關係密切。而“腎開竅於二陰”1,後陰連大腸,前陰連膀胱,二者是人體廢物排洩的通道。肺與大腸相表裡,腎與膀胱相表裡,脾胃也相為表裡,腎為胃之關,“六腑以通為用”,故二陰的病變會影響腎的正常功能;而相反肺、脾、腎的病變同樣也會影響二陰,導致二陰功能的失調,出現病變如:小便或多、或少、或無,大便或秘或溏。腎臟病變通過調理二陰往往能得到較好的治療效果,如:腎臟病變到晚期出現肌酐、尿素氮升高,通過通大便方法,使用大黃等,隨著大便的通利,肌酐、尿素氮也常常會下降。另外,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慢性腎臟病尤其慢性腎衰患者,腎元虛損,腎臟元真之氣已經受傷,單純補腎往往難以收效。此時倒不如重點健脾和胃,以後天養先天。“洩濁毒即所以保腎元”、“護胃氣即所以護腎元”,實際上就體現著“前後同治”、“脾腎同治”的精神。而對於水腫,可用利溼消腫之品以利小便而達到消腫的目的,如:冬瓜皮、車前子、茯苓、豬苓等祛溼利水,白朮、黃芪等益氣利水,桃仁、丹參、紅花等化瘀利水,枳殼、大腹皮、木香等行氣利水,肉桂、附子等溫腎利水。而對於梗阻性腎病尿瀦留者,通大便有利於正常排尿,有時更能改善尿頻症狀。此即所謂“前後同治”之法。

其實,也正是基於這種慢性腎臟病“三維護腎”的治療思路,針對慢性腎臟病腎炎蛋白尿、血尿患者,我們繼承《內經》“腎風”相關論述,才提出了風邪內外相招、留戀腎絡病機理論,強調祛風解毒、活血通絡治法;針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繼承呂仁和教授 “微型症瘕”形成病機理論,才提出了慢性腎臟病化瘀散結和慢性腎衰和胃洩濁解毒治法。臨床上,我們繼承醫聖張仲景《傷寒雜病論》有關“三陰三陽”的論述,更常用三陰三陽辨證方法治療慢性腎臟病,提出了所謂辨體質、辨病、辨證“三位一體”辨證模式,應用中藥腎寧系列方包括祛風腎寧、清肺腎寧、平肝腎寧、健脾腎寧、清補腎寧、溫補腎寧、雙補腎寧等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血尿、腎病綜合徵、紫癜腎、狼瘡腎、痛風腎等,應用保腎丸系列包括清補保腎、溫補保腎、雙補保腎和腎衰灌腸方等治療慢性腎衰尿毒症等,才取得了良好療效。

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中醫和中西醫結合治療治療多種慢性腎臟疾病不僅特色鮮明,而且獨具優勢。首先,中醫藥有改善慢性腎臟疾病臨床症狀的優勢。慢性腎臟疾病的臨床症狀十分複雜,有主觀症狀,也有客觀症狀,有腎臟病特有的症狀,也有許多疾病共有的症狀,但這些症狀對患者來說同樣都是痛苦,直接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醫生工作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減輕患者痛苦,而中醫藥確實具有顯著改善腎臟病患者症狀的作用,所以可顯著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如慢性腎功能不全噁心嘔吐、心悸氣短、皮膚瘙癢、腿抽筋等,經服用中藥或配合中藥外治,常可取得較好的改善症狀的作用。慢性腎炎蛋白尿、血尿症狀,更可通過服用中藥得以減少。其次,中醫藥有整體調節、延緩腎功能不全進展的作用。慢性腎臟病治療的中心環節是保護腎功能。而中醫藥治療,不僅可以改善臨床症狀,更可減慢血肌酐升高、內生肌酐清除率降低的速度,使腎功能指標長期穩定,甚至還可以降低血肌酐等。從而可以使病人長期免於透析。即使已經接受透析的患者,也可能減少透析次數,提高患者生存質量。另外,中醫藥還有防治慢性腎臟病其他併發症的作用。慢性腎衰,病位在腎,但多死於心衰、消化道出血、電解質紊亂等併發症。研究發現:中醫藥對慢性腎功能不全併發症患者,確實具有較好的預防和治療作用,可防止病變進一步發展和惡化,保護殘餘腎功能,使患者能夠相對愉快地帶病延年。

慢性腎臟病“三維護腎”治療經驗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