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9 《道德經》這個字窮盡畢生也未必能讀透,卻又無處不在如影隨覺

《道德經》依序詳解第21篇(第二十五章)

《道德經》這個字窮盡畢生也未必能讀透,卻又無處不在如影隨覺


在第二十四章當中,講到了有道者不處的種種行為,就是要不斷修正自身的種種錯誤觀念,待真正達到一塵不染的修為境界了,對道的理解自然會更通透一些。

然道是說不清道不明的一件事情,唯有在在處處用心身去感受覺知,如人飲水略知略覺略成滋潤,卻又不知不覺不明這水源於何處生在何方?

沒個根底能尋,沒個緣由可道,又沒個章法能成。唯有順其自然,自個心身亦如水,順道前行……

故道祖也講不明白這個道究竟是什麼,只能用言語勉強形容之,若我等後生非要從隻言片語的經文當中尋出一個道了,就是佛祖所講的妄想計著了,以無所得故,方為基礎……

因此,欲詳解第二十五章,自覺是一件無比艱難的事情,也只能勉強為之,試言一二,言有不合不及之處,還望指正批評諒解……

《道德經》這個字窮盡畢生也未必能讀透,卻又無處不在如影隨覺


01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仙家雲:大道端居無極先,始於父母未生前。

在天地還沒有生成之前,這一絲靈識就已經存在了,它是生命的起源,從虛無中來,用性命雙修之學來講,也叫一點靈光,或是元神,人人本自具足。

廣成子云: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

關鍵是在一個混字,無所不包無所不有,先從倉頡造字的角度來講:

混,水也,昆也;昆,日也,比也。

如是讀來,這道的淵源,是從崑崙山脈發祥而來,如日普照,眾神生焉,大道臨焉。

又做混元,混在元的前面,如此看來,混,應是道成的最高境界。

《道德經》這個字窮盡畢生也未必能讀透,卻又無處不在如影隨覺


02

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這個先天地而生的混元意識,或是元神元靈,它是寂然不動的,虛無縹緲的,永遠都保持著這個神秘的樣子,卻又遍佈整個虛空而生生不息無始無終,應是整個自然宇宙萬物的起源。

應是物質源於意識,自然宇宙同樣是個生命體,一切皆從虛無中來,聚而混一,散而化萬……

我也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這種覺知狀態),就勉強用道和大來表述吧!現今都簡稱之為道,若從古文復語表述,合稱大道更入理貼切一些。

大而無外,故大曰逝(大到無邊無際時也就消散不見了),消散不見了就感覺遙遠無期了,故遠曰反(返),返璞歸真返本歸元,就是與道合真啊!

又小而無內,道無處不在,萬物各得其一,其一曰性,亦曰太極……

《道德經》這個字窮盡畢生也未必能讀透,卻又無處不在如影隨覺


03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在自然宇宙當中,道是無窮大的先天本體,其次是天地,最後是人,人乃萬物之靈,自然萬物能量混合之身,具有返本歸元道性之全,功行圓滿可成仙做佛,而其它自然事物因道性不全故在修煉途中多為精靈鬼怪一說。

在自然宇宙當中,以此四大為尊,成仙作佛者返還虛無大道之中,天與地靜默,故人為萬物之主。

人本萬物之靈,懂得遵循自然造化的運行規律而為,自然造化規律又遵循天道運行原理而周行不殆,天道又以虛無大道為母。

《道德經》這個字窮盡畢生也未必能讀透,卻又無處不在如影隨覺


本章的精髓,從表面看是在講一個道字,然而道是虛無縹緲難以形容的,故又著重講了一個大字,大字也只是勉強形容而已,仍妙在開頭的那一個混字,這個混字,才是更傳神的精髓和妙諦所在之處……

道祖在前面數章下了如此多的筆墨,如貴食母、嬰兒之未孩、孔德之容等等等等,就是為了鋪墊本章的一個混字,經歷足了夠了,自然能有所領悟……

只是這個混字,窮盡畢生也未必能真正讀透,真讀透了,應已步入和光同塵的修為境界之中去了……

您又怎麼看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