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道德經》解義(14)

第五十七章 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1.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把道的義理用在治理國家上,按照對方想不到的方法調兵遣將,用無為的精神看待萬事萬物。我是怎麼知道這個道理的?是因為。

解釋:如果戰場上兩邊的統率都修道,這場戰鬥的稅負結果如何呢?仍然會有勝敗。

但,如果都真正修道了,人們就不會有無邊的慾望滋生,天下的百姓也就不會有刀兵、戰亂之禍了。

2.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民多利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人們在意的事情越多,就會生活越困苦。人們執著的事情越多,社會就會越不安定。人們越想要投機取巧,奇異的事情就會層出不窮。制定的法律數不過來,但,卻約束不了人們的心,所以暗裡違反法律的人和事越來越多。

解釋:事物沒有按照規律發展;人的心沒有入道。

3.故聖人云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慾而民自樸。

所以,聖賢之人說:我如果做到了無為,眾人就會效仿我,而善良淳樸;我如果做到了清淨,眾人就會自察過失,糾正自我;我如果無慾無爭,眾人就會專心作業,生活得很富足;我如果剋制住了無邊的慾望之心,眾人就會以我為榜樣,而樸素自然。

解釋:做統率的人,如果一人正,則眾人正;一人不正,則眾人全不正。

《道德經》解義(14)

第五十八章 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1.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一個人厚道,他教導別人就厚道、淳樸。一個人患得患失,他教導別人就多有不滿和抱怨。

解釋:人們善於模仿,善於學習,可是,模仿和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分不清好壞,是連好和壞一起加到自己身上來的。壞的,不因他是好人就不過來。

2.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災禍的對面是福氣;福氣的旁邊,災禍正在虎視眈眈。

解釋:福、禍,同陰、陽和矛、盾,是對立存在的。災禍之後是福氣,福氣之後是災禍。

3.孰知其極,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

誰能分得清福和禍?它們並沒有明顯的分辨標準。反反覆覆的,正的和不正的、好的和不好的,一瞬間就向反的方面變化了。人們對這些事解釋不清很久了。

解釋:道是永恆不變的,同時,又無時無刻不在變化著。同理,天地、萬事萬物也在不停地變化著。

4.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因此,聖賢之人不傷害眾人:藏起自己的稜角避免割傷別人;包起自己的鉤刺避免劃傷別人;不說難聽的話避免中傷別人;收起自己的光芒避免刺激別人的眼睛。

解釋:聖賢之人做事之前先考慮別人,可,正是這樣,最終成全了自己。

《道德經》解義(14)

第五十九章 治人事天莫若嗇。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1. 治人事天莫若嗇。

無論是認識別人,還是探知天地的奧秘,最重要的是修持自己的心。

解釋:修道以修心為根本。

2.夫唯嗇是謂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

把修持自己的心作為修道的根本,是早就這樣的。修心,就要重視自己的德性。重視自己的德性,就沒有不能到達的地方。沒有不能到達的地方,就能發現細微之處。在細微之處,有世界。世界的根本是道。道永恆,世界就長久、不滅。

解釋:憑著心,憑著精神,可以發現世界。世界在道中。

3.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根扎得越深,越堅固不可摧折,就越能長久。

解釋:越是在細微之處,與道的聯繫越緊密,離道越近。

第六十章 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1.治大國若烹小鮮。

治理再大的國家,它的道理就像水煮小魚。

解釋:水煮魚,水溫慢慢升高,看似寧靜,靜中有動,事物在不知不覺中轉變了。

2.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

以道衡量天下萬物。外界的事物不能傷害得了它。不但外界的事物傷害不了它,它也從不去傷害別的事物。不但它不去傷害別的事物,聖賢之人也從不去傷害別人。

解釋:天下萬物,因為從互相傷害,所以能各安其命。如果有意去傷害別人,那別人也會來傷害你。如此,滅亡就在眼前。

3.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天地、萬事萬物因為不互相傷害,各自修養自己的德性,就符合了道,所以能得長久。

解釋:害人終歸害了自己。

《道德經》解義(14)

第六十一章 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1.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

君主禮賢下士,賢能之人就會像江河匯聚於大海。

解釋:要得到敬仰,不能高高在上,而要把自己的位置放到低處。

2.天下之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

天下萬物中那看似柔弱的,常常在不知不覺中勝了那看上去威猛無比的。所以,靜能制動。

解釋:動則強,而過強則剛,剛不能勝柔,因為柔能克剛。

3.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

所以,大國以道對待小國,能贏得小國的歸附。小國以道對待大國,能保全自身,

解釋:如果大國不講仁義,就會被講仁義的小國取代。因為大道無形,國家也不是以大小定成敗得失的。

4.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所欲,大者宜為下。

大國想要的是小國的歸附,小國想要的是大國的容讓。兩者相安無事就好。

解釋:如果大國想要佔有小國,如果小國想要吞併大國,這都是因為無妄心生起,災禍就近在眼前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