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我一直以為,《道德經》我讀過。後來聽一些名家解讀《道德經》,豁然覺得,我只不過是膚淺把它讀過一遍而已,從來就沒有真正讀懂過。
近日,特意又把此書找出來,這次順著名家們的題點去讀,借用名家之語,找相應的原文對照閱讀,反覆思考,受益良多。
“道”字怎麼寫?先寫首,然後走之,就是知行合一,思想和行為統一。《道德經》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稱其為《道德經》。在我看來,道篇是對大千世界萬物規律的闡述,而德篇是你知道這些規律後你如何去實現。《道德經》有點像巴赫的音樂,看著非常簡單,越看越複雜。它其實是一本生命之書,不是三日兩日就能讀完,也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盡,終吾一生也未必知其一二。
無私為大私,人越是無私,得到的東西越多。
《道德經》裡強調“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長久,因為它不自生,不為自己,而是所有的事都為了別人,但是最後它最長久。因其無私才能成其私。
這裡“私”不再是那些物質的概念,而是一種更大的個人的成就。成就自己本不應該侷限於物質的層面上,雖然這個物慾橫流的世界不這麼想。事實上,無私的人大抵都是大格局的人,為人終究能為己。
我們這個時代都在聊智慧、有用、勝利、剛強等等,老子是相反的,他說“功成身退,天之道”。智慧在老子那兒就變成了愚,大智若愚,你一聰明,人們就開始跟你鬥心眼了,鬥著鬥著,這個時代就複雜了,淳樸的民風就消失了。
我們這個時代,都在強調有用,老子強調的是有用和無用之間的關係,有和無是相互轉化的。《道德經》裡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話是“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無為不是不為,老子反對的是人世間功利性有目的為。
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循環往復的運動變化,是道的運動,大自然萬事萬物都是這樣的,季節有春夏秋冬的交替,人會生老病死,但後面這句話“弱者道之用”告訴我們,這個變化不是一夜之間疾風暴雨的變化,而是緩慢的運行方式。
所以,當我遇到煩心事的時候,我就會問這是不是最煩的,我知道這事兒正在往好的方向去發展,我越是糟糕的時刻越內心平靜,越是當別人認為我很好的時候,我越是有不安定感,因為,好的事物會向另一個方向去轉化。
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你看不到的東西才是可以用的東西,“利用”就是這麼來的。你一下子就理解了有用和無用之間的轉化。
白巖松說“我從來不上微信,我不會在我看似有用的東西上去著力,當我把這塊放空了以後,我能看到的就是有用的,朋友圈裡到底有多少有用的東西,有用的東西轉800圈也會到我的眼前,因為有用嘛。”
所以,有用和無用之間怎麼轉化?現在的中國人放在有用的事情上的時間太多了,由於我們沒有很多時間花在無用的事情上,所以我們的想象力、創造力相當貧乏。這是對我的啟示。
白巖松認為,清零是一個極其重要的過程。生命之書,不僅重要,還在於你的每一個生命歷程都能和它碰撞出火花。
由於時間關係,今天就先略談一些皮毛,日後有時間我們再慢慢和名家一起來詳細的解讀這本能使我們終生受益的“生命之書”。
閱讀更多 東哥之雜談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