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赤道幾內亞一個非洲國家的人均GDP那麼高?

水月君


赤道幾內亞是一個過去幾乎名不見經傳的非洲國家,位於非洲中部西海岸,西面就是寬闊的大西洋。這個國家在國際社會上並沒有什麼存在感,但人均gdp卻排在非洲的第三位,僅次於塞舌爾和毛里求斯兩國。

截止目前為止,非洲共有3個國家的人均GDP超過了1萬美元,排名第一的是塞舌爾,其人均GDP為非洲最高,為1.643萬美元。

毛里求斯的人均GDP排在非洲第二位,約為1.12萬美元。這兩個國家的人口都非常少,再加上有著豐富的旅遊業,所以人均gdp在非洲比較高,但gdp總量其實非常少。

那麼,排在第三位的赤道幾內亞又是以什麼作為本國經濟支柱的呢?

答案就是豐富的石油資源。目前,赤道幾內亞的人均GDP為1.016萬美元,排在非洲第三位。

其實在過去,赤道幾內亞也是非常貧窮的,只能依靠農業、種植業為生,向歐洲和中東出口得最多的農產品是咖啡豆。

不過幸運的是,該國在1996年發現了大量的石油資源,這些油田分佈在赤道幾內亞的沿海地帶。要知道,北非的那幾個富國,比如埃及、利比亞等都是依賴石油資源才脫的貧。

據悉,赤道幾內亞也有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磷酸鹽、黃金、鋁礬土等資源,目前已探明的天然氣和原油儲量就有3000億立方米和56億桶,主要位於沿海地區。

此外,赤道幾內亞的林、漁業資源豐富,全國森林面積在非洲居於前列,另有專門的海上專屬經濟區31.2萬平方公里。

此後,赤道幾內亞以石油資源為經濟支柱,經濟快速增長,一躍變成了人均GDP排非洲第三的國家。由於該國以石油為經濟支柱,而且人口較少(2018年在籍人口僅有131萬),所以人均GDP在短期內就突破了1萬美元,位列非洲第三位。

不過,該國的絕大多數石油資源、礦產資源均被少數政府要員掌握,全國國民依然十分貧窮。在一些邊遠地區沒有通電,有的甚至還處於原始部落的狀態,發展滯後。在未來,赤道幾內亞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世界人文通史


赤道幾內亞共和國位於非洲中西部,南臨赤道,面積2.8萬平方公里,由濱海陸地(2.6萬)和海島兩部分組成,海岸線長482公里,海島部分包括主島比奧科等5個島嶼,首都馬拉博在比奧科最北端。

2017年人口126.7萬,GDP122.9億美元(最高年份2012達224億),預期壽命57.9歲。

赤道幾內亞是個“人造國家”。1471年,葡萄牙人佔領幾內亞灣沿岸和幾個島嶼,到1778年,它與西班牙籤署互換條約,西班牙讓渡美洲部分領地,換取葡萄牙在西非幾內亞灣沿岸的大塊土地。1845年起西班牙正式建立殖民統治,1900年,法國與西班牙籤署協定,後者在西非殖民地被縮小至如今赤道幾內亞的版圖範圍,它的大陸部分像一方小膏藥,“貼”在廣袤的法屬殖民地邊緣。1935年西在當地建立大陸和島嶼兩個行政區,統稱西屬幾內亞。

赤幾對西班牙而言,意義在於重要戰略立足點而非財富源泉。1968年赤幾獨立,西班牙人只留下教堂和4.1萬頃可可種植園。

直到20世紀90年代初,赤幾人均GDP才400美元出頭,穩居“最不發達國家”行列。可見,“非洲的腋窩”不僅有準確的地理定位,更把赤幾“非常小、非常窮、非常落後(制度)”的特點精闢概括。

1996年,“非常窮”的國家起時來運轉,近海石油勘探開採改變了赤道幾內亞的命運,次年該國GDP總量翻番。據統計,赤幾的海底石油儲量約40億桶,且多為淺層低硫易提煉的輕質油。

2015年世界石油儲量國別排名中,赤幾列第39位,儲量比文萊多60%。2019年2月份日產原油12.6萬桶,當時其掛價64.9美元/桶。

西方石油公司按風險勘探協議獲取的份額油比例超大,赤幾政府獲得的分成石油僅佔全國產量的1/5(在與埃克森美孚的一項合同中,赤幾的分成更低至12%,而一般非洲產油國的獲益比例在60%)。赤幾人均石油產量不遜沙特,儼然“非洲的科威特”。

在財富大頭進入西方石油巨頭囊中的同時,國內收入部分被權貴及執政集團掌握,國民整體貧困狀態尚未得到根本改變。


ruixuezhaofeng


整體上非洲發展相當滯後,經濟實力薄弱,但凡事都有例外。地處西南非洲的赤道幾內亞雖然很不起眼,卻擁有極高的人均GDP。早在2011年赤道幾內亞的人均GDP就已逼近3萬美元,這個數字超過了不少當時的中東與中歐、東歐地區,在世界上都比較靠前。

其實1996年以前,赤道幾內亞依舊是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人均GDP很低,後來的逆襲式改變主要就因為油氣資源的開發。


赤道幾內亞總面積超過2.8萬平方公里,由非洲大陸部分的木尼河流域、比奧科島與其他島嶼構成。雖然木尼河流域面積超過2.6萬平方公里,是其主體,但赤道幾內亞的主要人口、城市與經濟活動都集中在面積僅僅2000平方公里出頭的比奧科島上。

原本的赤道幾內亞屬於西班牙殖民地,經濟主要依賴於咖啡與可可種植為主的農業,工業與服務業幾乎是一片空白。由於生產力低下,很長時間裡赤道幾內亞都相當貧困,被列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

上世紀後期,赤道幾內亞在幾內亞灣海域發現了儲量非常豐富的油氣資源後,其經濟開始井噴式增長。2004年,在地圖上並不起眼的赤道幾內亞,成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僅次於尼日利亞與安哥拉的第三大石油產地,大量的石油出口給赤道幾內亞帶來了驚人的財富。

得益於石油,多年來在西部非洲經濟發展普遍比較低迷的情況下,赤道幾內亞長期一枝獨秀。石油出口也帶動了赤道幾內亞的電力、通訊、交通、礦產加工、農產品加工等諸多相關產業。赤道幾內亞還建設了非洲規模最大的甲醇工廠,佔全球甲醇產量5%左右。

2011年,人口不到70萬的赤道幾內亞其人均GDP高達2.9萬美元,位居全球第32名。赤道幾內亞是當時全球人均GDP前60名中唯一非洲國度,比當時非洲第二的塞舌爾高出近2萬美元。

巔峰時期,赤道幾內亞的人均GDP比韓國甚至是石油王國沙特都還要高。不過人均GDP很高的赤道幾內亞,仍舊非常貧困。大量石油出口帶來的收益都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部分的赤幾民眾生活水平多年來並沒有顯著改變。



澹奕


因為它的領土又細又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