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4 古詩中的春節,真是熱鬧非凡

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中,春節應該說是慶賀規模最盛大、最隆重、最廣泛的節日了。春節,似有一種“魔力”,讓華夏兒女不約而同地選擇一種集體性的慶祝活動。

這樣的集體記憶,可以在古詩裡尋覓到痕跡。

古詩中的春節,真是熱鬧非凡

春節無疑是熱鬧的。

“歲夜高堂列明燭,美酒一杯聲一曲”,李頎在《聽安萬善吹觱篥歌》中描述了燈火輝煌的守歲夜;唐來鵠《早春》有“新曆才將半紙開,小庭猶聚爆竹灰”展現了人們燃放爆竹,集灰滿庭的情景;“兒童強不眠,相守夜喧譁”蘇軾的《守歲詩》寫出守歲時連兒童也不肯睡覺的熱鬧氣氛。

這種熱鬧的底蘊,在於辭舊迎新。

駱賓王《西京守歲》詩“夜將寒色去,年共曉光新”,唐陳與義《除夜》“海內春還滿,江南不見冰。題詩餞殘歲,鐘鼓報晨興”無一不表現出人們除舊佈新、展望新的美好生活的心情。

除塵活動更是責任擔當——人們藉助“塵”與“陳”的諧音表示除陳、辭舊的意願。宋戴復古《除塵》:“掃除茅舍滌塵囂,一炷清香拜九霄。萬物迎春送殘臘,一年結局在今宵。”除夕之夜人們掃塵,就此給一年的結局畫上句號。

王安石《元日》中說得好,“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人們燃放鞭炮,暢飲屠蘇酒,張貼春聯,熱鬧的慶祝何嘗不是一種新換舊的儀式感?


古詩中的春節,真是熱鬧非凡

春節熱鬧也在於感恩儀式,即祭祖。漢代崔寔在其《四民月令》中寫道:“正月之朔是為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早在漢代,祭祖就已成為春節重要的民俗活動。

春節祭祖習俗在白居易的《三年除夜》詩中也有表現:

晰晰燎火光,氳氳臘酒香。

嗤嗤童稚戲,迢迢歲夜長。

堂上書賬前,長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長,次弟來稱觴。

晰晰燎火光,氳氳臘酒香。

嗤嗤童稚戲,迢迢歲夜長。

堂上書賬前,長幼合成行。

以我年最長,次弟來稱觴。

前四句描寫除夕夜合家歡樂、共慶佳節的節日氛圍:點燃祭祖和照明的火炬,火光通明;祭祀的酒擺上祭臺,滿屋飄香;孩童們喧鬧的嬉戲聲縈繞耳畔,親人們長幼有序排成行給年長的詩人祝壽。後四句寫自己年高心淡、無慾無求、歸於本真,熱鬧的心境中夾雜著平靜。

其實,這種感恩活動正是把家人都集中到一起。


古詩中的春節,真是熱鬧非凡

春節的熱鬧當然在於團圓。不管在天南地北,甚至身居海外,今天我們多數是有條件去實現這樣一種節日的“遷徙”的,華夏兒女無不趕回家鄉與親人團聚歡度這個盛大節日。

而在交通不便利的古代,客旅異鄉的遊子會在這個節日時期思念之情更甚。家家戶戶都在團圓,只有客居之人獨自落寞。

“北風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歲除。半盞屠蘇猶未舉,燈前小草寫桃符。”窗外大雪紛飛,詩人在屋裡獨自飲酒,獨自寫春聯,獨自迎接新年。這《除雪夜》寫盡了陸游漂泊他鄉的孤寂。

唐崔塗《除夜有感》“迢遞三巴路,羈危萬里身。亂山殘雪夜,孤燭異鄉人。”唐戴叔倫《除夜宿石頭驛》“旅館誰相問,寒燈獨可親。一年將盡夜,萬里未歸人。”古人出遠門,很難及時趕回家與親人團圓。

明袁凱《客中除夕》“今夕為何夕,他鄉說故鄉。看人兒女大,為客歲年長。戎馬無休歇,關山正渺茫。杯柏葉酒,未敵淚千行。”在這個特殊的夜晚,漂泊他鄉的詩人看到別人的兒女都已經長大,思量自己的兒女也應該長大了,這也正是側面寫自己客居的日子已經太久了。再往下看,詩人不能回家,是因為戰爭。只能飲一杯避邪的柏葉酒,卻也壓不住萬千行思親眼淚。


古詩中的春節,真是熱鬧非凡

無論如何,時間總會流過,春節也會隨著時間的長河流過。過了這個春節,就掀開新的一頁吧。過了這個春節,春天的腳步會越來越近,希望的腳步會越來越近。

唐盧照鄰《元日述還》寫得可愛:“筮仕無中秋,歸耕有外臣。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草色迷三徑,風光動四鄰。願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

因為官職低微,盧照鄰決定歸家種隱居做方外之臣。在鄉間元日,他看到的是:人們高歌歡慶,共飲美酒,早開的鮮花已經在迎接大唐春日。嫩綠的草色漸濃,掩映著通往居室的小路,身邊的朋友無不感受這美好時光。

由此,詩人發出感慨:人生永遠像元日這天一樣該多好,年年歲歲四時風物都如此新鮮。

也願讀到這篇文章的你,不僅節日快樂,更要從此日日快樂、隨時隨地快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