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為什麼夷陵之戰後,蜀漢仍能三分天下,而官渡之戰後袁氏集團無法繼續割據河北?

自立124


導讀:夷陵之戰和官渡之戰是三國時期的三大戰役的兩個,對奠定三分天下有重要的意義。官渡之戰後,曹操就逐漸平定了河北從而一統北方;而夷陵之戰後雖然蜀漢損失慘重且劉備病死白帝城,但是蜀漢後主劉禪卻在諸葛亮的輔佐下延續了四十餘年的統治。非但如此,蜀漢還有餘力六次北伐堪稱不死的小強。如果不是魏軍抄小路偷襲成都也許還可以延續一段時間的國祚。作為曾經的河北霸主袁紹集團為何很快就奔潰了,原因有很多種。我們簡單的做了下彙總:第一、蜀漢已經建國,國家官員行政體系已經確立;而袁紹只是一個割據軍閥無名無分。第二、劉備白帝城託孤確立了以諸葛亮為核心的蜀漢後劉備時代的行政體系;而袁紹去世後,袁家兄弟手足相殘沒有團結成一股力量。第三、蜀漢的特殊的地理形勢易守難攻,除非國力相差懸殊否則難以攻佔。


其實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後損失程度遠比劉備要小,至少還可以保持和曹操的對峙甚至還可以再次開戰。但是袁紹過世後明顯沒有安排好自己的後事,導致手足相殘甚至有的成了曹操的帶路黨。可惜了袁紹經營多年大好的局面,成了曹操成長壯大的養分。使曹操消化河北後,睥睨北方再無對手。


蜀漢夷陵慘敗後依然可以三分天下有其一

劉備相對袁紹來說是末學後進,當袁紹統領河北各州與曹操對峙的時候劉備僅僅佔據幾縣之地到不知去向何方。但是在官渡之戰袁紹去世後,隨著三袁對峙很快袁家的基業被曹操逐一吞併。而劉備屬於屢戰屢敗不氣餒型,三顧茅廬終於請臥龍先生出山。然後就一路開掛,赤壁大戰後借荊州、取西川、奪漢中、敗曹操成為割據西南的新霸主。

但是好景不長,先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後被殺。後有劉備大怒起大兵數萬攻打東吳,結果夷陵之戰大敗而歸。這才有了白帝城託孤,劉禪繼位。按說蜀漢比袁氏集團慘多了,可蜀漢硬是挺了四十多年。究其原因,小編認為有三點:


第一點:蜀漢已經確立國家政權。

這一點個人認為非常重要,也是很容易被忽視的一點。劉備以大漢皇叔的身份承天意順民心建立蜀漢政權,大封文武。也可以說多年來陪同劉備打天下的文武都到了收穫的季節。這一點在《三國演義》中也有體現,在眾文武勸進無果後還是諸葛亮給劉備說明了背後的原因。

劉備不稱帝,文武如何獲得應有的待遇?就如同一個公司在大家的努力下非常的興旺,但是老闆不上市大家的期權和股票如何套現?總這麼吊著胃口,員工的動力何在?所以在劉備稱帝后,蜀漢作為一個國家政權得到了確立。行政體系的明確確立有利於朝廷的穩定,各級官員各司其職。有沒有國家,忠誠度大不相同。

而袁紹只是一個割據軍閥無名無分,一旦處於弱勢很快立場不堅定。大家對袁紹稱呼是主公,也就是軍閥。在袁紹集團內部既然老大都沒有名義,那文臣武將就更沒有了。公司經營的再好,始終也不給大家上市套現的機會如果恰逢鉅變那麼自然會陷入內亂。找下家的找下家,拉小山頭的拉山頭。把好好的河北給整的四分五裂。



第二點、劉備臨終前白帝城託孤確立了以諸葛亮為核心的新蜀漢政權體系。

這一點更為關鍵,俗話說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劉備在白帝城託孤的時候明確了諸葛亮的至高無上的地位,甚至說出了讓他取而代之的驚人之語。劉禪繼位,諸葛亮以丞相之位掌管一切軍政大權。這從客觀上保證了新生的蜀漢政權不會出現內鬥和政出多門的現象。

都說知子莫若父,自己的兒子有幾斤幾兩劉備心裡明鏡一樣。要有諸葛亮鼎力相助,蜀漢還可以撐下去;如果不是這樣,虛弱的蜀漢隨時會崩潰。劉禪根本收拾不了這個爛攤子。劉備和諸葛亮亦師亦友,劉備知道諸葛亮肯定會嘔心瀝血輔佐劉禪。


再看袁紹自己都沒有想好立誰為繼承人,在這方面猶豫是大忌中的大忌。文武誰不想提前燒冷灶站隊,好為未來賭一個前程。所以袁紹的三心二意直接導致內部的分裂,在他還在的情況下憑藉威望還可以壓制。但是一旦他去世後,袁譚、袁尚、袁熙哥幾個七個不服八個不憤彼此征討。

即使是這樣的內鬥再加上袁譚這個投降曹操的帶路黨,曹操也是花費了整整五年才消化掉河北諸州。可見袁氏集團的家底是多麼的豐厚,好好的一個河北基業最後拱手送人,可悲可嘆。


第三點、蜀漢天然的地形地貌特徵易守難攻客觀上也幫了大忙

這一點從劉備取西川的時候就可以看得出來,如果沒有張松獻上西川地圖和劉璋駐兵情況;再加上法正等人為內應劉備取西川難上加難。也正是因為這種情況,蜀漢雖然是處於益州疲弊、矛盾叢生的階段但是隻要把守住地外通道就可以安心解決國內矛盾。東吳沒有力氣打,曹魏正忙著篡奪漢朝的國祚也無暇分心。這樣蜀漢就得以安心發展,平定叛亂後解決國內矛盾。在國家恢復以後,諸葛亮在和東吳修好後還能有餘力數次北伐曹魏。

我們再看當時的袁紹的地盤,高幹和袁家三兄弟各佔一塊:北有鮮卑和遼東公孫氏垂涎三尺,南有曹操虎視眈眈。況且河北大地一馬平川,不利於防守。所以從這點上說,袁氏集團也處於劣勢。


小結:

綜上所述,以上三點原因可以保證蜀漢可以在夷陵之戰慘敗後迅速恢復與魏、吳兩國三分天下達四十年之久。而袁紹集團在這位CEO去世後迅速分崩離析,在五年後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官渡之戰後,其實袁紹也並不是必敗之局。雖然袁紹手下有些地盤叛降曹操,但袁紹回到鄴城,收拾殘兵,穩住腳跟,很快就基本上都打回來了。河北對曹操來說,依然是最大的威脅,只是袁紹暫時失去了大舉進攻曹操的能力而已,需要休養生息一段時間,來恢復元氣。

曹操這時候也嘗試進攻袁紹,但並沒有多大戰果,雙方仍然是隔黃河對峙的局面。對曹操和袁紹雙方來說,官渡之戰最大的意義是,袁紹傾國而來,本來想一舉蕩平曹操的勢力,但是曹操扛住了這一波衝擊,活下來了。這就是曹操在這一戰中最大的收穫。

就算是袁紹死了之後,在袁尚和袁譚尚未開始內鬥的時候,曹操進攻河北,也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打了一陣子,也沒有多大進展,就又退回去了,並且掉頭準備南征劉表去了。

曹操部隊都已經準備好了,馬上就要出發南征了,這時候傳來了袁尚和袁譚內鬥的消息,袁尚率大軍圍困袁譚,袁譚頂不住了,向曹操求救。曹操的機會才來了。但即使到了這時候,曹操拿著袁譚求救的信,也不敢相信袁譚是真心,害怕自己上當被騙。還是手下的謀士勸諫,曹操才決心去救援袁譚。

這之後曹操才先幫助袁譚解圍,在河北站穩腳跟,開始進攻袁尚。但打袁尚也並不順利,戰爭斷斷續續持續了四年,才徹底平定了袁紹原來的地盤,袁譚被殺,袁尚和袁熙逃到遼東投奔鮮卑,也被殺了,袁紹的勢力才算徹底完蛋。

這也就是為什麼後來曹操在南征孫權的時候說“生子當如孫仲謀,如袁本初、劉景升諸子,豚犬耳”的原因。如果不是袁尚和袁譚內訌,曹操並沒有什麼絕對的把握可以在短期內平定河北。所謂蒼蠅不叮無縫的蛋,說的就是這種情況。

夷陵之戰後,劉備一方的情況確實也很危險,但並沒有到馬上就會滅亡的地步。在夷陵之戰開始之前,曹丕就已經在準備南征了,只是在先打劉備還是先打孫權之間搖擺。但最後的決定是打孫權。所以孫權追擊劉備,在白帝城外圍的山上進攻了一陣,聽到曹丕來攻,就退回去了。

其實就算是在夷陵之戰前,劉備雖然傾國而出,東征孫權,但目的也只是奪回荊州,而不是像袁紹在官渡之戰中那樣,準備以泰山壓頂之勢,一舉蕩平。所以,即使劉備當時能夠擊敗陸遜,劉備只要恢復關羽敗亡之前的局面,也就會鳴金收兵了,不會繼續進攻孫權。

這當然不是因為劉備仁慈,或者是念及和孫權算是親戚,而是當時的形勢使然。無論孫權還是劉備,當時面臨的主要威脅都是曹魏,最終的局面都是孫劉必須聯手對抗曹魏。就算劉備能奪回荊州,也得馬上準備對付曹魏,也沒有能力分兵繼續進攻孫權。

反而是劉備死後,蜀漢的局面比較危險。東面和孫權的關係仍未完全修復,北面有曹魏的壓力,南方又有南中叛亂,蜀漢內部人心也不太穩定。所以曹丕才會斷定蜀漢這時候有機會被誘降,才會讓王朗、陳群等人寫信給諸葛亮,勸蜀漢自去帝號,對曹魏稱藩。

但諸葛亮完全沒有搭理這些,而是先努力穩定蜀漢內部,甚至連南中叛亂都是三年之後才出兵征討。而在這三年中,諸葛亮除了穩定內部和恢復元氣之外,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和孫權修復關係,重建了孫劉聯盟,共同對付曹魏。

蜀漢之所以能渡過這個危急存亡之秋,關鍵就在於,劉備當時的孩子中,最年長的劉禪才十五歲,而且臨終前明確說,幾個孩子對諸葛亮要“父事之”,而諸葛亮又極其忠誠,並沒有欺負劉備留下的孤兒寡母,所以蜀漢內部還是比較團結,外面也就無機可乘了。

而且,當時對蜀漢威脅最大的曹魏一方,曹丕在劉備去世之後就斷定,蜀漢已經在夷陵之戰中一蹶不振,不足為慮,所以曹丕接下來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和孫權拉鋸上,並沒有把蜀漢放在心上。曹丕和孫權打得不亦樂乎,一直到曹丕死了,雙方才大體上消停下來,接著諸葛亮就開始北伐了。

也就是說,袁紹勢力最後被消滅,最重要的原因是內部出現了兄弟鬩牆,袁尚和袁譚自己打起來了,袁譚為了自保,不惜引狼入室,才為曹操提供了徹底平定河北的機會。而劉備死後,蜀漢依然能夠穩住局面,就是因為當時諸葛亮在蜀漢的絕對核心地位比較穩定,曹魏和孫吳都無機可乘。


蕭武


官渡之戰與夷陵之戰都是東漢末年武裝割據時期能左右政局的決戰,夷陵之戰成為蜀漢衰敗的轉折點,此後,蜀漢退居巴蜀,東吳則把勢力延伸至荊湘地區,形成了魏蜀吳三分天下格局。那麼為什麼官渡之戰後,袁紹烏巢戰敗,卻未能在退到黃河以北與曹操形成南北對峙的局面呢?我來淺談一下,請大家指正。

首先,官渡之戰後,袁紹主力部隊已被消滅殆盡,許攸、張頜降敵,退至河北的只有殘餘勢力,無力割據。

官渡之戰中,曹操採納降臣許攸的計策偷襲烏巢糧倉,全殲淳于瓊守軍。此一戰致使袁軍後勤被斷,頓時軍心大亂,曹軍可謂一戰而定天下,張頜攻擊曹操大營失敗,陷入包圍,被迫降曹。袁軍主力全部被殲,死傷無數,餘部退守河北。

此時,擺在袁紹面前的是全軍覆滅的敗局,官渡一戰而國滅。袁軍的殘餘勢力,文武將官大量降曹,袁紹可謂一敗塗地,樹倒猢猻散,已無稱雄的可能。至此,袁紹敗局已定,只等曹操過河叫將。

第二,袁紹在官渡戰後氣死,袁氏勢力因爭儲而發生內戰,實力被嚴重削弱,喪失了與曹對峙的最後一點家底。

袁紹眼見官渡慘敗,局面殘破不堪,最後氣死。而袁氏家族此時內爭嚴重無法形成抗曹的合力。袁紹的三個兒子袁譚、袁熙、袁尚又開始了長達五年的爭奪王位之戰,彼此相互攻殺,還引狼入室,與曹操結盟,以消滅對手實力,曹操乘機渡過黃河,利用袁氏兄弟的內戰各個擊破。

袁紹晚年在立儲問題上猶豫不決,廢長立幼埋下隱患,致使袁氏家族自相殘殺,為曹操一舉統一北方提供了可行性條件。此時的袁氏一門不要說與曹操形成割據對峙,就連自保都難以為繼。

第三,曹操利用反間計成功各個擊破,一舉控制河北,袁氏勢力被迫退守遼東。

官渡戰後,袁氏家族徹底破滅,內部自相殘殺,對外抵抗沒有號召力,處於滅亡前夜。而曹操一方自官渡之戰實力大增,正處於強盛的關鍵時刻,完全具備北渡黃河、徹底消滅袁氏的能力。曹操此時具有壓倒性優勢。

曹操消滅袁氏家族,全線控制河北地區,擁有中原地區,成為東漢末年勢力最大的一方軍閥。袁尚投靠遼東公孫康,公孫康殺了袁尚向曹操請功,至此,曹操徹底剷除袁氏家族,統一北方。

第四,夷陵之戰後,蜀漢元氣大傷,退守巴蜀,東吳損失慘重,為防曹南下,無力再戰。

反觀夷陵之戰,蜀漢雖然大敗,退守白帝城,但其主力部隊仍在西川,雖說元氣大傷,但並沒有到滅亡的地步。再看東吳,雖說奪回了荊州,又在夷陵擊敗蜀軍,但其戰爭前期損失很大,破蜀過程中又戰線太長,已無力再戰。如果此時曹軍南下偷襲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見好就收,退守荊州,形成割據。

夷陵之戰已經造成吳蜀兩國兩敗俱傷,一方如果繼續進攻,必然引起曹魏偷襲的毀滅性後果。而官渡之戰後的局面則不同,曹操挾官渡大勝之餘威,袁氏殘餘勢力大部降曹,戰後兵強將廣,形成了破袁的優勢兵力,滅袁就在此刻。


優秀的米老鼠96


我是“讀史自思”,僅提供個人觀點,以期拋磚引玉。請關注!


作為一個利益集團,內部團結是維持穩定的基礎。蜀漢雖然經歷了夷陵之戰的慘敗,但從上到下還是團結一致去維持整個集團的利益;官渡之戰後的袁氏集團則是各個利益小團體互相爭鬥與拆臺,自然導致分崩離析。


01

把蜀漢與袁氏集團視作一個公司或團隊,有沒核心靈魂人物是他們成敗的關鍵

在現代社會中,一個公司或團隊需要有核心靈魂人物--此等人物還得有能力,且能聚合所有資源--才能有往前發展的希望,否則就是走下坡路直至最終解散。

劉備領軍發起的夷陵之戰失敗後,其能很快通過白帝城託孤的政治手段明確了以劉禪為名義上的最高領導,外加諸葛亮為首主導實際業務的機制,避免了證出多門或其他利益小團體爭權奪利的可能。

此外最重要的是,諸葛亮通過之前的資歷證明了他有能力維持大家的共同利益,並且有望走得更遠--消滅魏吳,所以能團結蜀國的所有利益團體。另外諸葛亮最厲害的地方在於其通過六出祁山山伐魏為蜀國樹立了外敵,輕易轉移了蜀國的內部矛盾。


反觀袁氏集團,官渡之戰袁紹喪失了作為整個集團的威信,而且整個集團的各個利益小團體在開始撥打自己的小算盤。至袁紹一死,沒有誰能作為集團核心統合整個集團,導致所有的爭權奪利就擺上檯面,把該集團最後的一點希望都扼殺在內鬥之中。


02

蜀漢是用大義的旗幟聚集的,而袁氏集團只是一個投機的集合體


劉備的厲害之處在於其一直強掉自己是漢室宗親,對外標榜自己的奮鬥目標是“匡扶漢室”。據此收攏了一大批優秀的文臣與武將,藉助於他們的力量創建了蜀漢政權。“匡扶漢室”這個可能無法實現,但大家都自認為是在為這個目標努力,所以即使劉備逝世後,都能圍繞在諸葛亮身邊維持這個政權的穩定,繼續北伐中原。


反觀袁紹建立的袁氏集團的目的是通過反對董卓來恢復漢室的權威,而到了官渡之戰時,這個目標已經不適應現實了。所以官渡之戰失敗後,袁氏集團已經成了無目標的烏合之眾,並且各個小團體之間的利益分歧很大,崩潰是必然的。


歷史給我們的警示是:任何只靠利益維持的團體都是走不長遠的,虛無縹緲的大義或者說理想還是要樹立一個的。

讀史自思




你政治目標不明確。

有好多人以為當政治家是很享福的事。 你理解錯了,成功了可以,人民安居樂業了可以。

歷代最高統治者如果控制不了利益集團,這樣你就身不由己,你就無法照顧大多數老百姓,這樣你統制就不算好。

所以說當好政治家一定是要很苦的。



就是如果一個利益集團能安享他的利益,他們還是會供著一個皇帝的。

所以有時候大臣比皇帝更享受。 袁紹就是這樣的人,家裡條件好的不要不要的。四世三公,錢權都有。突然發現自己要當一方百姓之主了還要承擔那麼多責任,心裡很苦。 衝著以後的榮華富貴去,腦子就不會想太清。目標就不會太遠大。策略就不會得當。光想著搶地盤和利益,我估計袁紹列能停留在這個水平。搶地盤和利益目的是享福。袁紹以前就很有勢力,處於他這種情況可能很多政治問題都沒想清。還有可能知道做的不徹底。可以說袁紹做政治家不太合格。或水平低。至少比曹劉要差的的。所以說這不一目瞭然嗎。

相比,劉備是個合格的政治家。諸

葛亮是歷史頂級政治家。知道終極目的,也知道該吃哪些苦。 劉邦和項羽同樣也差不多。項羽根本沒搞清楚當時形勢,政治目的不清晰,亡秦復楚,比劉邦人家的目標低了一個擋次。

所以說,現在的人你不要瞎發牢騷,你都搞不懂政治是什麼。

大多數時候是大臣比皇帝滋潤。為什麼呢?上面有人頂著,自己貪汙享受。


飛衣浩然


夷陵之戰之戰後不久劉備病逝,官渡之戰後不久袁紹病逝,這是兩場戰爭對兩股勢力影響相同之處。但是雙方還有不一樣的地方,這不同之處卻使得雙方的命運不一樣,下面來分析分析有何不同。

局勢不一樣

官渡之戰在前,但還是東漢末年,天下群雄並起,三分天下之局勢並沒有確立,各股勢力都是朝著能者兼併庸者的局面發展,而這時候的袁氏便是庸者一方。

夷陵之戰在後,已經算是進入三國時代,天下基本上被這魏蜀吳三股勢力瓜分了。這時候算是進入了短暫的鼎力時期,雖然夷陵戰敗,但是並沒有撼動三足鼎立的局面。故而局勢不同,是其結果不同的原因之一。


人也不同

官渡之戰,袁紹方面就損失不小,不是被坑殺就是有些人才被曹操吸收了。袁紹死後,就迎來了樹倒猢猻散內鬥開始的局面。袁氏內部的爭鬥更是引狼入室,這時候曹操趁機佔了袁紹的地盤,然後基本算是統一了北方,故袁氏勢力被瓦解了。

夷陵之戰,雖然蜀漢方面有不小損失,但其蜀漢內部被諸葛亮給穩住了。劉備在的時候並沒有嚴格的按照諸葛亮的設想來行動,劉備掛了之後,諸葛亮大權在握,更能得心應手的施展自己的抱負,故首先就不能讓蜀漢瓦解,所以蜀漢暫時沒有滅亡。


地理位置不一樣

袁紹的勢力在北方地勢平坦,在軍事上並沒有多少易守難攻的條件,所以曹操能很快的平定北方亦是因為地形上的原因。畢竟這樣的地形,袁氏一方又沒有很強的軍事指揮能力,所以當然很快就被曹操瓦解。

蜀漢畢竟還是佔據了地利之優,故雖然夷陵之戰對蜀漢有所損傷,諸葛亮的軍事才能本來就不弱,再以地理之優,當然可以先穩定內部,再來北伐。



故雖然這兩場戰爭使得兩股勢力的首領都不久病逝,但是雙方畢竟還有不同之處,也這就是這些不同之處讓雙方的結果不一樣,當然蜀漢最終也沒有讓諸葛亮給盤活,也是吃了缺少人才的虧。


淡看天上月


人生難免挫折,但遭遇重挫之後,有人如劉邦一般最終翻盤,有人如蜀漢一般穩定局勢,也有人如袁紹集團一般走向滅亡,箇中原因,值得深思!

戰敗後的局勢:袁紹集團比蜀漢有利得多。

袁紹:依然是最強大的軍閥。

200年,官渡之戰,袁紹慘敗。

儘管袁紹集團的機動兵團損失慘重,但是,他依然坐擁幽冀青並,擁有強大的軍事、政治基礎!

袁紹依然是當時經濟實力最強的軍閥!

因此,在審配等大族的支持下,袁紹集團聲勢復振,袁紹又生南下再戰曹操之心。


外部:袁紹依然擁有很好的有利條件。

他的對手,身處內線的曹操依然焦頭爛額。

首先,是困擾已久的糧食困難。

火燒烏巢,可以燒掉袁紹的糧食優勢,卻依然沒有解決自身的糧食問題。

南面:趁著袁曹大戰的空隙,劉表平定了三郡叛亂,疆域千里,帶甲十餘萬,依然存在著對曹操的威脅。

西面:儘管鍾繇坐鎮關中,但曹操本人在當地缺乏力量,各軍閥人心複雜。202年,袁尚就曾經試圖聯絡馬騰等關中眾將。

因此,袁紹集團此時的形勢依然很有利,只要穩定發展,政策得當,依然是最強大的軍閥。


蜀漢集團:內憂外患

而蜀漢集團,此時的局勢卻岌岌可危。

內部:危機四伏!

首先,劉備病重,很快去世。

太子劉禪年幼,能力明顯不足。蜀中人心不安!

其次:諸葛亮嚴法治家,國內的士族中不乏反對者。同時,蜀漢南面少數民族聚集,稍微處理不當,就會引發動亂!

蜀漢,原本就是其中地盤最小,人口最少的力量。連續輸掉荊州之戰、夷陵之戰後,精銳老兵灰飛煙滅,無論軍事、經濟,均與曹孫有極大差距!

外部:無援。

魏:作為老對頭,此時魏國朝堂內,力主伐蜀的聲音很大!

吳:孫劉聯盟已被破壞,尚未恢復。不僅如此,孫權還積極支持蜀漢內部的各少數民族、反對力量,不斷作亂!

因此,無論內外部,袁紹集團在官渡戰敗後的形勢,都比孫權要嚴峻得多。


蜀漢集團:先易後難,根本上解決問題。

穩定人心:明確諸葛亮的實際領導地位,穩定人心。

劉備臨死前,以肉麻、誇張的方式明確了諸葛亮的實際領導地位。

改善外交:修復孫劉聯盟。

東吳與蜀漢,連番大戰後,早已勢如水火。此時,國內仇吳情緒十分嚴重!但出於大局考慮,諸葛亮依然力排眾議,與東吳恢復聯盟關係!

與東吳恢復聯盟關係後,東吳自然停止了對蜀地叛亂的支持,蜀國贏得了解決國內問題的機遇。

穩定地方:穩政治、強經濟

為了削弱地方意見領袖們的影響力。諸葛亮通過任命各種益州有德望才具者到各地上任,穩定了地方人心。

同時,諸葛亮在堅持嚴法的同時,加強了教化。一致於許多受到處罰的士族,都對諸葛亮稱讚不已!

在經濟上,諸葛亮採取了多種經濟共同發展的政策。不僅興修水利、發展農業,還通過對手工業、冶煉、鹽業的組織,使得經濟迅速恢復起來。

蜀錦從此成為傳奇。

平定南中:化危險為強援。

諸葛亮在斷絕了東吳對叛亂勢力的援助後,出兵討伐,一舉平定了南中。

同時,作為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諸葛亮收服當地人心,用各種方法組織當地蠻族,使得原本動亂的南中穩定下來,反而成了蜀軍兵源的重要基地!


袁紹集團:雖有振作,但卻貪戀平衡

客觀的說,袁紹集團在官渡之戰後,並非沒有亮點表現。

首先,袁紹放鬆了官渡之戰前對冀州本地集團的控制,審配和逢紀等人團結起來,兵力發展,冀州一度重新倉廩充足,聲勢大振!

其次,在袁紹死後,袁譚、袁尚,尚能再危急時刻聯合作戰,打擊曹操。

但是,袁紹集團始終以“平衡之術”對待形勢,最終,一切努力都付諸東流。

首先,袁紹始終沒有解決冀州系和潁川系的矛盾。儘管依賴冀州系重新振作了形勢,卻始終沒有明確指定接班人和過渡班子。

袁紹死後,冀州系支持袁尚,潁川系支持袁譚,二子相爭,最終把集團一分為二,勢力大弱!

其次,袁尚、袁譚,儘管在危急時互相支援,但依然內心彼此戒備,互相仇視。

郭嘉看穿他們“急之則合,緩之則急”的關係本質後,建議曹操暫時放鬆進攻,揚言攻劉表。

果然,袁譚與袁尚彼此攻伐,最終,袁譚無奈之下,居然聯絡曹操,一起和自己兄弟作戰!


坦率地說,袁紹集團,並非沒有能人。無論是袁譚,還是袁尚,都比劉備的接班人劉禪要強。像審配這樣的謀士,也都早早表現出傑出的才幹。如果袁紹能明確地做出安排,是有機會可以穩定形勢,以求再戰的。

可是,袁紹卻迷戀平衡之術,最終,四分五裂,兄弟相殘!

劉備豁出去,“如其不才,公可自取”、孫策也豁出去,"公可自便“,最終他們的事業得到了保全。袁紹卻自持平衡,自以為高明,最終失去一切!

擁有敢於失去的魄力,才能擁有保全的機會!

與君共勉!


喝下這口歷史的雞湯


先說原因:老袁家人不行,內鬥不止,兄弟鬩牆,被外人逐個擊破。

袁紹在官渡之戰兵敗,僅率八百騎渡河逃脫。

建安七年(202年)袁紹憂憤而死。

袁紹生前喜歡三子袁尚,想要廢長立幼,但未正式表態。

辛評、郭圖等人認為袁譚為長子應為繼承人,但逢紀、審配等因為懼怕袁譚即位後加害,私下改袁紹遺命,立三子袁尚繼位。

袁譚大怒,自稱車騎將軍,屯黎陽,與袁尚勢不兩立。

同年,曹操渡過黃河進攻袁譚,袁譚向袁尚告急,袁尚率軍隊援助袁譚,與曹操在黎陽對峙。

建安八年(203年),曹操大敗袁尚袁譚,二人退守鄴城。

曹操撤軍,靜待二人自相殘殺。

袁譚要求袁尚供給鎧甲及士兵,遭拒絕。袁譚進攻袁尚,卻被擊敗,退守南皮(今河北滄州南皮縣)。

隨著袁譚連連戰敗,部下也紛紛背叛,袁尚趁機再次來進攻。

袁譚退守平原。袁尚圍城,袁譚向曹操求援。

曹操派大軍攻袁尚,袁尚回救鄴城。

建安九年(204年),袁尚再攻平原,曹操再次派兵圍鄴解除袁譚之危。

袁氏兄弟混戰不止,連外人都看不下去了。

別駕王脩:“兄弟好比左右手,假如一個人準備同人格鬥而弄斷自己的右手,說‘我一定勝你’,像這樣行嗎?丟掉兄弟情分而不相親,天下還有誰同他親近?近來有人從中挑撥離間造成爭鬥,用來謀取一時的利益,希望您堵住耳朵不要聽。要是殺掉幾個阿諛奉承的手下,兄弟重新親近和睦,來抵擋四方的敵人,可以橫行天下。”袁譚拒絕;

荊州牧劉表亦寫信給袁譚勸他與袁尚和好,但袁譚仍不接受。

袁譚攻擊袁尚於中山,袁尚敗走故安,投靠鎮守幽州的二哥袁熙。袁譚吞併袁尚部眾,實力大增。

建安十年(205年)正月,曹操進攻南皮,袁譚大敗,披頭散髮,死命打馬逃跑,後被曹軍追兵所殺。

再說袁尚。

由於袁熙部下焦觸、張南叛變,袁熙和袁尚背叛從幽州逃到烏桓。

207年(建安十二年),曹操親征烏桓,大敗之。袁熙和袁尚被迫再次踏上逃亡之路,投奔遼東的公孫康。

二人想要取而代之,去被公孫康先下手為強,砍了腦袋獻給了曹操。

至此,袁紹的勢力全軍覆沒,曹操一統北方。


反觀蜀漢。

劉備死後,白帝託孤。

從此蜀漢緊緊團結在以諸葛亮為核心,以劉禪為中心的兩心周圍。

同時為了化解東州派、荊州派和益州派的矛盾,諸葛亮六出祁山,把內部矛盾轉化為外部矛盾,是的蜀漢始終保持對外一致的態勢。


燕趙節度使


袁紹與劉備間最大的差距是缺一個諸葛亮。

許多人以為劉備於夷陵之戰大敗後,蜀漢是憑藉秦嶺、峽口天險之利持續割據,這固然是其中一個原因,可最重要的原因在於諸葛亮。

劉備政權立國不久,加上強敵在外,按常理在劉備病逝後,蜀漢就該崩潰。當時魏國群臣司徒華歆、司空王朗、尚書令陳群、太史令許芝、謁者僕射諸葛璋等聯名寫信給諸葛亮,讓諸葛亮舉國稱藩,這不是魏國在虛張聲勢,蜀漢的精銳部隊幾乎全滅於夷陵,再加上南方叛亂興起,對蜀漢形勢極為不利。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罵死王朗的故事就是根據這段歷史改編,只不過歷史上諸葛亮壓根沒有搭理他們。諸葛亮倒是專門寫信反駁曹植評價劉邦、劉秀的文章,進行學術探討。

孫權雖在夷陵之戰後就跟劉備恢復外交,但雙方還沒有明確恢復同盟,孫權仍在不斷試探蜀漢形勢,一旦諸葛亮顯露出國弱民貧的狀態,孫權恐怕就是不同態度。孫權為此默許交州的士燮煽動南中豪族雍闓叛亂,雍闓把蜀漢的益州太守張裔俘虜,送往孫吳。直到諸葛亮派鄧芝前往孫吳跟孫權結盟,張裔才得以遣返。


與此同時,孫權派出使臣張溫入蜀,一方面是說跟蜀漢恢復同盟,另一方面是讓張溫探查蜀中形勢。結果張溫回來後屢屢讚美蜀政,意味著諸葛亮在劉備死後,依然行政通行,持續恢復國力,孫權為此還起了殺死張溫之心。

諸葛亮僅僅憑三年休養生息,整頓軍事,積極與孫權恢復外交,亦使曹丕的注意力轉向孫權,把政治、軍事、外交的才能全面發揮出來。

袁紹集團中作用跟諸葛亮相似的大臣是審配,但又不盡相同,因為袁紹不像劉備一樣敢委國於審配,儘管審配坐鎮鄴城擁有很大實權,但因為他為人剛烈率直,跟袁紹其餘臣子不和,官渡慘敗後審配在前線的二個兒子被曹操生擒,跟審配不和的孟岱、蔣奇就向袁紹進言,說審配在位專政,宗族勢力強大,手中兵強,必有反心,另外兩位大臣郭圖、辛評也如此認為。要不是有護軍逢紀為審配辯護,袁紹就罷免了其實權。

試想一下,劉備在夷陵之戰慘敗,立刻罷免了坐掌中樞的諸葛亮,那麼還有誰可穩定政局?袁紹眾臣間鬥爭來由已久,早已分成袁尚、袁譚兩派,自袁紹死後直接分為兩個勢力,彼此間還起兵交鋒,曹操又趁機拉攏袁譚一同對付袁尚,由此強大的袁氏集權逐步解體。就算如此,曹操平定河北仍用了八年時間,可見袁氏集權勢力之厚。

最關鍵的一個原因是袁紹沒有劉備的胸懷,無法有效制御眾臣,又偏愛幼子,不顧臣子團結。而諸葛亮在此前就看出劉封與劉禪的弊端,力勸劉備殺了劉封,穩固了眾臣之心。另一方面,劉備和諸葛亮之間君臣沒有猜疑,這不僅是千古佳話,亦為劉備當時明智之舉,故諸葛亮盡心輔佐劉禪,獨攬大權而無貳心。

袁紹這邊在他死後,審配、逢紀、郭圖、辛評各行其是,人們都搞不清管事的是誰,沒有統一的意志,皆為眼前之利進行鬥爭。劉備死前留下的重臣還有李嚴、劉琰、陳震,除去李嚴後來搞了點事,被諸葛亮罷免後,也沒誰可以跟諸葛亮抗衡,不過更重要的是諸葛亮執政公平,眾人無怨。不似袁紹群臣彼此相怨,互不相讓。

諸葛亮胸襟不同常人,昔年法正、董和手掌重權,諸葛亮跟他們合作執政都較為融洽,諸葛亮即可以容忍法正公報私仇,亦可跟董和推心置腹。

在戰略的層面上,諸葛亮可以放著劉備的仇不報,跟孫權恢復同盟,維持三國鼎立之勢。那邊袁尚、袁譚明明是親兄弟,卻連平日裡的仇怨都放不下,給曹操逐步擊破的機會。

這個問題可以看出為什麼最終建國稱帝的是劉備而不是袁紹,為什麼千古名相是諸葛亮而不是審配、逢紀、郭圖、辛評。正如袁紹、劉備的宿敵曹操所言:“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

亦如孫權所言:“諸葛丞相受遺輔政,國富刑清,雖伊尹格於皇天,周公光於四表,無以遠過。”

得到敵人的認可應是最客觀的肯定。


蘇沉船


“活佛是天生的,高僧是修成的”,我很喜歡這句話,是我很久以前自己感悟的。

我的確不知道是否有人說過這話,我也沒有去查找,有友友知道出自哪裡的話,請告訴我一聲,先謝謝啊!

用這句話來回答題主的這個問題,我覺得很合適。

性格決定命運。

不管之前你多麼努力拼搏,但最後關鍵的那一刻的抉擇,是由你的性格決定的。

而這個性格是天生的。

人們經常說的“山難改,性難移”,就是這個道理。



01

官渡之戰後的袁紹

袁紹四世三公,天生的公子哥。

儘管同樣有大志,積極進取,但骨子裡有致命的性格缺陷,那就是經不起失敗。

小的挫折還可以,他以為是自己的大意所致,並不影響他的信念。

他自以為是天然的領袖,曹操之流就是給他打工的,他需要的是時間,以為到點就會自然接班。

在官渡之戰爆發前,看似他穩紮穩打,似乎對曹操很重視。

其實,他心裡就沒把曹操放眼裡。

“官渡之戰”失敗了,與其說是袁紹軍事上的失敗,不如說是袁紹心理上的失敗。

他的人生理念動搖了,他一向自以為是的天然領袖的信念毀掉啦。

因而一蹶不振,最終憂鬱而死。

當時袁紹依然很有勢力,重整旗鼓,東山再起是很有可能的。

就是因為失去了信念,感覺到了絕望:一個小小的曹操,尚且不能擺平,有何臉面南向而爭天下哪?

不僅僅是臉面問題,他開始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具有領袖的才能,是否具有逐鹿中原的資格。

這就是他的性格,這不僅決定了他在官渡之戰中採取的策略,還決定了官渡之戰以後的戰略取向。

在袁紹面對公孫瓚這個層次的競爭對手時,他的這個性格缺陷還不能體現出來,或許還是一個優點。

但當他上升一個層次,面對更高級的對手時,這個性格就是致命的缺陷啦。

象曹操這樣的對手,你怎麼可能一鼓作氣就把他吃掉哪?

我曾猜測,官渡之戰,曹操恐怕已經做好了失敗的準備啦。

最後曹操想主動撤退,是荀彧頂住了。

如果曹操失敗,曹操可能帶領部眾東出徐州,南下淮南,西去關中,甚至可以去西川。

如果這樣,荀彧咋辦?獻帝咋辦?是拋棄獻帝追隨曹操哪?還是追隨獻帝伺候袁紹?

我在別的回答裡也說過,荀彧讓曹操堅守,並說堅守就有機會。你荀彧到底說說機會在哪裡?

此時的曹操,不是因為聽取了荀彧的建議繼續堅守的,而是曹操想賭一把,不到最後絕不放棄。結果是這一把曹操賭贏了,機會真的來了。

誰也想不到的事情就真正發生了,許攸來啦,曹操的命運也改變了。

從後來袁譚袁尚兄弟廝殺來看,袁氏集團的勢力還是可以的,曹操並沒有強大到不可戰勝的程度。

是袁紹自己放棄啦,他認為自己幹不過曹操,已經沒有必要再抗爭下去了。

這是袁紹失敗的真正原因。

官渡之戰以後也就沒有了袁紹集團的再起。



02

夷陵之戰後的劉備

劉備亦是一代梟雄,儘管諸葛亮沒有出山之前,劉備處境非常艱難,可謂狼狽不堪。

但劉備屢敗屢戰,絕不放棄,可謂光腳的不怕穿鞋的。

諸葛亮出山之後,從隆中對開始,大的戰略方針都是諸葛亮在掌控,君臣配合的相當好,成績也不錯。劉備也一步步混出人樣來啦。

不過心裡多少還是有些不爽。

恰巧二弟關羽出事了,劉備趁機也想證明一下自己,讓世人看看我劉備除了會哭鼻子,也能做大事。

儘管諸葛亮也曾力勸,其實諸葛亮也會知道劉備這點心思。做做樣子,勸兩聲也就算啦。

諸葛亮以為劉備臉皮那麼厚,吃點虧不是壞事,回來就老實啦。以後的工作還好開展。

不曾想,劉備老了老了,臉皮還變薄啦,打了敗仗不好意思回去啦。

諸葛亮想啊,不回來就暫時不回吧,過一陣子就好啦。

不曾想這次劉備沒能扛過去,憋屈死啦。

劉備以前就是一個窮屌絲,啥皇叔之類的,都清楚是咋回事,也沒幾個人鳥他。他自己也沒很當回事,該哭就哭,該賴就賴,也就這麼一步步過來啦。

可後來不同了啊,此時的劉備是漢中王啦,如果不是自己低調,差點就登基做天子啦。

身份高貴了,臉皮也就變薄啦。

擱在以前這都不是個事,這事又不是沒遇到過,而且還不止一兩次。

可現在不同啦,心理落差太大。而且還是被陸遜那個毛頭小子給辦慘的,心裡過不了這個坎。如果是老賊曹操的話,過兩天也就想開了。

這也是性格使然。

但因為夷陵之戰前後都是諸葛亮掌控局勢,所以劉備死後,蜀漢依然保持了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局面。

諸葛亮的確是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羅貫中有意拔高了其地位,令人反感,但決不能否認其歷史功績。

就政治軍事而言,只有曹操,司馬懿可以與其對壘。

有諸葛亮在,蜀漢就有機會和希望。



03

兩者比較

袁紹是貴族公子哥,天生的優越感,不知道咋叫苦日子,經受不住挫折。

最大的缺陷是不會哭。

富N代,官N代,也沒有哭的基因。

一旦到了傷心落淚需要哭的時候,不知道咋哭。

如果會哭,哭兩聲,收買一下人心,說聲對不起大家。兄弟們發幾句牢騷,這事就過去了,從頭再來啊!

看看曹操,赤壁大戰,被周瑜燒得鬍子眉毛都沒了,要不是穿得鎧甲厚,恐怕褲衩也被燒掉了。但曹操好不容易逃出華容道,馬上就哈哈大笑,此時的曹操還恥笑孫劉不會用兵,說啥子如果早在此地埋伏一支人馬,如何如何,看看人家老曹這心臟,這臉皮,有誰比得了啊!

無臉無皮,天下無敵!

再看看劉備,被陸遜擊敗,憋屈得死啦。

看看曹操被周瑜擊敗,是大加讚賞。

這就是境界格局不同啊!

這些都是天生的,努力是學不會的。

骨子裡的東西,不到關鍵時刻是體現不出來的。

一旦體現出來,就徹底決定了命運。

袁紹如此,劉備如此,曹操亦如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