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2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黑泽明的电影与其他早期的日本电影不同。他的电影向来以严谨的逻辑和深刻的意识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鞭挞。他是极喜欢哲学的人,在创作的过程中,黑泽明经常会选取某种哲学理念或多种哲学观点,进行对日本的现实和社会,以及日本民族性进行深度解读,这与他接受的文化教育有关。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黑泽明早期受到西方油画的熏陶与电影学理论的影响,后来所执导的《七武士》就是黑泽明受到西方电影影响后的作品,但这并不意味着《七武士》是完全的西化作品。在《七武士》中,黑泽明尽管采用了西方电影的创作技巧和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但是它的主题与内核始终是在围绕着日本民族性和日本武士文化以及日本历史,我们可以说黑泽明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巨人。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尽管黑泽明电影中很多人物和故事并不是真实发生的,但正如《伊索寓言》中的故事一样,黑泽明在试图通过故事来传输他的对现实与过去的哲思。在电影中,它塑造了日本的精神领导,激励了日本国民在忠诚,重视团体意识,克己献身的武士精神引导下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但与此同时黑泽明也在反思过去愚忠的武士精神和行为真的是对的吗?他不断谨慎的审视着周边的事物去寻找到答案。1950年上映的《罗生门》(评分8.8),黑泽明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罗生门”的由来

罗生门,在日文中是用汉字写成的“罗城门”,顾名思义,这是设在“罗城”的门,是日本京都平安京中央通往南北的朱雀大道南端的一个城门。随着日本皇权的削弱,幕府统治的序幕的拉开,常年战乱,百姓生灵炭涂,尸横遍野,许多无名尸就被抛弃在这座城楼之上。常年废弃的断壁颓垣,显得异常恐怖阴森,久而久之在民众间有了鬼魅的传说。

在坊间流传中,“罗城门”被认为是连接阴间和阳间的通道,是生与死的分界线。日本佛教,佛语中的“罗生门”原本就是谎言所编制的“现实”。这使得大量的学者对“罗生门”产生了浓烈的兴趣,在“罗生门”被带入文学之后,它也不再是普通的外界的表象指标。它被赋予了恐怖与压抑,人性善恶转折点,分水岭的重要地点,从此之后“罗生门”也成为了“罗城门”的代名词。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光影与烈日

这是属于1950年上映的影片,《罗生门》也是属于黑白的,黑白的影片往往会观者带来沉重与沉闷。这个时候,导演们往往会采取大量的大光源来弥补画面的沉重,或者用侧光源来填补人物的阴影面,以此来呈现人物内心的性格。黑泽明却巧妙的采用了,自然中的烈日来突出人性直接的转换与阴影面。

在以往的影片之中,犯罪通常发生在黑暗之中,周围的环境也通常是阴森而沉闷的,这样能够调动观众们紧张的情绪。但是在《罗生门》中,黑泽明却大胆的采用了烈日阳光,面对着太阳犯罪,把故事的一切都暴露在阳光底下,十分的有力的揭示了人的无可比拟的罪孽。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为什么一定得是太阳呢?这是源自西方对太阳的崇高的膜拜,尼采美学曾提出核心概念“酒神与日神”。所谓“酒神奥尼索斯”所象征的是情与欲的放纵力量,而“日神阿波罗”则是象征着美的外观的视觉力量。“日神”精神掌控的是艺术对一直的肯定,是对虚幻的肯定,而“酒神精神”,是在事实上超越了现实的束缚,在激情中国释放本体世界的意志交融为一体。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日神与酒神精神的互相对立同时也互相制约,酒神精神更为本质,日神精神则放置酒神的过度放纵与脱离现实。人类的一切艺术也都是源自于日神与酒神的对立和冲突。

无论黑泽明是否受到尼采美学的影响,《罗生门》的电影语言中,光与影的交错有很强的表现力。人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脱离。这使得原本黑暗色彩的电影,变得更具哲思与现实的意义。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真相的态度

对于黑泽明而言,《罗生门》是极具特殊的。电影的故事不复杂,人物内心活动也是靠台词说出来的。罗生门下,暮色苍茫,大雨滂沱,樵夫在密林中砍柴,却无意中发现了挂在树梢的女式遮檐,他又接着往前走,抬头看见的是一只正在升向空中的手。樵夫报案,然后就是三个当事人的口供:大盗多襄丸,武士灵魂,武士的妻子。三个的口供都不一样,镜头不断闪回到樵夫的视角来调整我们对案件的认知。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这种反复叙事在某种程度上会让人感到疲惫,但是电影所呈现的复杂幻想空间,又让观者们极力的想要去追寻真相,可最后我们也还是没办法弄清事实的真相。黑泽明也并没有解释电影的真相,他表示,自己只是说了一个近在眼前的道理,但是观众们却选择性的忽视掉了。

我们常说鬼神是可信则有,不信则无,但是在正在发生在人世间,那些看到的着莫得见的东西能够用一个简单的“信”来回答吗?显然不能。人类不同于鬼神,人类的擅长用语言编织谎言,“成王败寇”用文字篡改事实。在各式各类的真相之中,人类只能够凭借着部分事实来对真相做出猜测,但是却永远看不到整体的真相,直到最后这部不完整的真相也变成了“真实”。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如果我们仍然相信“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真相这样古训。那么作为事件的旁观者,樵夫的供词显然是最具说服力的,可他偏偏拿起了那把杀人的匕首。他完全没必要去参与进去,或者去刻意隐瞒什么,可当他拿起匕首的那刻起,他就变成了参与者。故事并没有真相,真相是暧昧的。

黑泽明也曾说,“重要的面对真相的态度,故事只是一个托词,结局也并不重要。”人们生活在一个由言语编织的世界,所有的人都在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寻找藉口,每个人拿起笔或者开头说话的时候,都是在说他们自己,或是在强调自己,或是在为自己开脱。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当代内涵

《罗生门》并非是悲观的电影。黑泽明在结尾中曾做出了故事的结尾设置了几处具有象征意义的情节,深化了作品的内涵。樵夫在故事的最后抱走婴儿大抚养,在他经历了贪婪,救赎之后的人性回归。这个婴儿,正是人类的希望与未来,是黑暗中的火把,尽管这只火把才刚刚点燃,但这是黑泽明留给这个复杂的世界中的一丝温暖。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不过黑泽明也并没有一昧的沉寂在美丽的幻想之中,他依旧对现实有着清醒与怀疑的审视。他让仆役抢走的婴儿的衣服。象征着,即便是黎明即将到来,大地之上依隐藏着黑暗。

电影在深化人性主题内涵的同时,也丰富了“罗生门”作为一个概念的意义内涵: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说话,隐瞒着真相,没有结局的结局。我们经常能够听到“XXX罗生门事件“活或者“XXXX罗生门思考法则”,这早已经说明了《罗生门》所具有的现代符号的意义。

《罗生门》:暴露在烈日下纵欲,隐藏在黑暗中的逃脱

这种现代符号的意义,就类似于今天我们所谈论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的阿Q精神”,《祝福》中的“祥林嫂”,曹禺先生《雷雨》中的“蘩漪”等等。它们经超出了形象的本身,具有更深更广的社会意义。

长路虽漫漫,但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或有人类善年的光辉,终会超过漫天的繁星。

参考文献

[1]徐泽. 浅析《罗生门》中黑泽明电影的意识形态

[2]邱紫华,陈欣. 对《罗生门》的哲学解读

[3]罗生门[A]. 世界电影鉴赏辞典

[4]秦刚.“罗生门”阐释————从芥川龙之介的小说到黑泽明的电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