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的故事到底可怕在什么地方?

因为日本导演黑泽明的同名电影,“罗生门”这个词被从那些本该遭历史淘汰的词汇堆里捞了出来,浴火重生,有了永恒的生命力。

《罗生门》的故事到底可怕在什么地方?

每个人都会自觉不自觉地站在自己的立场对事实进行表述,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注定就此笼罩上迷雾,这就是“罗生门”。

但我要说的并不是黑泽明的《罗生门》,而是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小说《罗生门》。

《罗生门》的故事到底可怕在什么地方?

事实上,就电影内容而论,黑泽明的《罗生门》确切地讲应该叫《竹林中》,因为电影的核心内容是由芥川龙之介的同名小说《竹林中》改编而来,它和小说《罗生门》的关系不过是借了这么个地名,以及其中的一场大雨而已。

说到《竹林中》,也是一篇极其有意思的小说。

小说很短,围绕一起发生在竹林中的、见色起意的凶杀案,由7个相关人物的7段证词组成。

尤其是三个命案直接参与人的证言各执一词,导致弄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真相到底是啥。

《罗生门》的故事到底可怕在什么地方?

有趣的是,黑泽明在电影中给这篇小说“脑补”了一段合情合理的真相,过了一把阿加莎作推理小说的瘾。

这样的“脑补”当然还可以有很多种,虽然芥川写得并不是推理小说,但这种“推理的读法”想来倒也未尝不可。

————

回头来说芥川龙之介的原著小说《罗生门》。

小说讲某日傍晚,一个家将独自在阴森破败的罗生门下避雨。他刚被主人辞退,正烦恼着以后到底该怎么谋生。

是不择手段(当强盗)地活下去,还是择手段地被饿死?善与恶的小人在他心里打着架。

他想找个地方过夜,于是来到了罗生门的楼上。

家将本来以为楼上不过几具死尸,却没料到瞧见了这么一幕:一个老太婆正蹲在一具女尸前一根一根地拔头发。

短暂的毛骨悚然之后,一股正义之火在家将心头熊熊燃起:他觉得老婆子这种行为简直是不可饶恕的罪恶。

老婆子解释拔头发是为了做成假发换点钱,不然只好被饿死。

她还进一步辩护说,这些死人活着的时候干得都是这种坏事,包括那个被她拔了头发的女人。

家将听了,心头的正义之火一下子熄灭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勇气,一种作恶的勇气。

他不再为饿死还是当强盗纠结了,他抢光了老太婆的衣服,走进了黑沉沉夜色中。

————

一篇很可怕的小说,不只可怕在它的故事氛围,更可怕在整个故事背后的寓意。

人类活下去,需要某种共同的信念,譬如信仰宗教,认同法律,相信手里那些花花绿绿叫做“货币”的纸张能换实际的东西。

其间,善的信念和恶的信念也一直斗争着。

如果说雨果的名著《悲惨世界》讲了一个“善”战胜“恶”的故事,那么芥川的《罗生门》讲的就是一个“恶”战胜了“善”的故事,就是一个人间如何变成地狱的故事。

卞福汝主教感化冉阿让还需要一生的修行外搭一套银餐具和两只银烛台,老太婆可好,几句话就让家将扔了良心。可见恶收买人心的力量有多大。

恶是利己的,善是利人的,从本性来讲,利己是比利人容易的。

但人类作为一个群体,一味利己的结果就是弱肉强食的内部厮杀,真真正正是连禽兽都不如。

记得以前有个故事常拿来做高考作文素材的,说天堂和地狱的人都拿一只勺柄比胳膊长的勺子吃饭,区别在于,天堂的人互相喂着吃,所以都很幸福;地狱的人只往自己嘴里送,所以苦不堪言。

现在看来意味无穷。

即便从纯“利益”的角度看,“善”也比“恶”更有利于人类的集体生存。

只是,人间既不是纯天堂,也不是纯地狱,有人愿意拿自己手里的勺喂别人,也有人总想着只往自己嘴里送,且极易引发连锁反应。

小说里家将就是极好的例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