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一些学过医的人在写作上容易有所建树?

校长内参


一个好的医者,更应是个好的哲学者,从医之人逻辑思维能力强。特别是中医不须借用检测仪器,通过观察患者表面现象,就能知道所患什病。一个好的中医更须要一个好的记忆,中药方子上千种,所针对每一种病的方子最少也有两叁付多得有五六付,要对症下药就要对药方了然于胸,熟记于脑。而中药量都是以克计算,所以中医都比较精细准。所以中医师一般都是:逻辑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很强,对待事物比较精细准,而这些也是写作者应有的智能。而医者是与人打交道,更了解人的内心,所以医者也是个心理学者,这点一般文人是作不到的。不是每一个学医的人都能成为好的作者,医者在写作上有所建树,是因为医学的素养而激发了他们内心对文学热爱的那份潜在的智慧。


明月居士109


凡事没有容易,谁也不是生下来就会写作,只有忍耐,认真,勤奋。

从前学医,现在边工作边写作,从医经历给我很多帮助。

学医给我很强的生老病死的教育,逼着你看:一个多牛的人,生了病就那个模样。不是几天看一次,而是一天看好多这样的例子。有生必有死,死是一个必然。在这种死亡教育特别清晰的时候,人就学会排顺序,排哪个重要、哪个不重要,相对来讲就会更客观一点。比如,我过十年就死了,你干吗要我挣四十年的钱?关于生死问题,只有你看得清晰一些,才会出现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种句子,也才有味道。



白袍加身仗剑天涯


骨头最硬的鲁迅先生认为“学医救助的只是国人的肉体,而拯救国人的灵魂更为迫切。”他毅然弃医从文,一生都在用文学改造中国人的“国民劣根性”。

郭沫若也曾在日本学习医科,但他没有选择这个职业。他对友人说:“医生至多不过是医治少数患者肉体上的疾病,要使祖国早日觉醒起来斗争,无论如何必须创立新文学。”郭某人虽是文史通才,但却是个不折不扣的渣男,这是题外话。

余华曾是牙医,如果不是后来当作家,现代文学史上就少了一部撼动人心的作品《活着》。

当了半辈子内科医生的毕淑敏,从事写作后,题材上不少都与医生有关。

冰心最初的理想也是当医生,但最终成为了一名儿童文学家。

还有郁达夫、池莉、冯唐……

学医的人有文化,职业特点要求他们工作态度必须认真严谨。学医的人近距离接触生死,对生命、人性有着更深刻的感受和体悟。以上这些特点对于从事写作来说,都是常人无法具备的优势。医生救治病人身体,作家抚慰人类心灵,这两个职业息息相通,是我认为最崇高最美好的职业。好医生更容易成为好作家也是合情合理的事。



水欣依然


为什么学过医的人在写作上有所建树?

回答;

首先说一说医学具有严谨的治学态度。学医的过程,医文相通,相扶共生。

古代医学家为了方便后世学者明白记忆,在医书中化繁就简,通俗易懂,如同文学作品一样,编成五言七言格律的医书非常多。

譬如:《濒湖脉学》《汤头歌》《中药400味》《傅青主男女科》等等医书都是经作者编篡成了诗歌。

学医的本身,就是相当刻苦的一种差事。

不经过【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字空】的刻苦历练,是学不了医术,学不好医术的,死记硬背是常理。

中华文化宝库中现存的,大量医学名家书籍,都具有深奥的文化文学理论。

如果学医学到炉火纯青,对于掌握运用文化素养,就会是信手拈来,赋诗写文,这就是医文共同之处。

医文相通,再加之学医者,拥有良心,良知,良法文优的前提条件,一旦操刀写作,就会如鱼得水,必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成长会相当迅速的。

🌴🎄🌲🐫





野骆驼9005184025938


这个问题比较广泛且深刻,想几句话写清楚还不行。只能就事论事说两句。

本人认为,学医者能在写作上有所建树者其实不是太多。应该是各行各业的都有。参加过战争的人通过血与火的洗礼,若干生与死的场面与考验写出来,就是作品。长期在某一社会阶段生活,如巴尔扎克,充分认知资本主义的拜金和本质才能写出《人间喜剧》。如鲁迅主要是觉得当时社会国民的劣根性,医只能救肉体而不能救思想才弃医从文的。

无论那种情况,都要对所创作方面有较为深入的了解,长期沉入参与整个进程,且要有一定的功底,站在一定的思想高度才能写出点有价值的东西。

像本人这些普通人,要有点思想也只能称之为某种看法。虽然也在众多学生面前夸夸其谈过些许年,但要真提笔来搞啥创作,其实也是不行的。作家梦也不好做,但喜欢写几个字,与众亲交流一下,与免大脑迟钝,就达目的了。

所以,用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就行了。这也是本人的一点看法而已。


远山雾1


这倒不一定

就我所知鲁迅先生、毕淑敏是一个曾经学过医,又转文学创作而功成名就的人。

恕我孤陋孤闻,我还真不知道中国历史长河中那些灿若星晨的作家中还有谁是曾经学过医的人。

文学和医学是两个不同的学科,根夲没有任何瓜葛,学医就能提高写作水平或文学修养根夲是奇淡怪论或荒谬绝伦。

文学是用艺术语言为手段以构成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并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

作家就是用语言文字创作文学作品的人,文学作品一般又分为诗歌、散文、小说丶戏剧等几大类。作家通过自已的文学作品表达自已的情感丶理想、追求。也通过自已的作品影响他人或社会,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构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财富。

一个好的作家除了有深厚文学功底,还要有对社会丶人性的细致观察,深刻的理解与把据。还要有社会生活基础丰富的想象力。

当一个医生并不难,我国有众多的大学开设医学课程,每年招收许多大学生甚至硕士丶博士。这些学生在学校学上几年再经过临床实习都可以成为优秀的医生。医术说到底是一门技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而没有任何一所大学有作家这个专业。也就是说作家不是培养出来的,大多数人从小学丶中学、大学,甚至念硕士丶博士毕业以后,可以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却不能成为作家。因为作家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天生的。这里面想象力是关键,这是学不来的。比如陈忠实就一农民,写出了《白鹿原》这部长篇小说,这部作品可以说是近三十年来最伟大的作品。他就一农民,没学过什么医。反观近三十年几十万甚至有几百万学过医的人,有的还是学士丶硕士丶博士。谁能写出这样一部历史跨度长,情节复杂、人物众多、思想深刻的文学作品来呢。所以,提问者所说学过医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是亳无道理的无稽之谈。不但荒唐而且可笑之极。





常乐54321


鲁迅、余华学过医并当过医生,但却没能在医学上有所建树,转向从文后,如鱼得水,先后成了文学大师或知名作家,这也仅仅是个案,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性,也许鲁迅、余华他们的志向就不在从医上,只有从文写作才能够施展其才华,为此他们的成功与学医从医没有直接关系,写作本来就是文化苦旅,不是普通人能及的事,没有文学天赋,没有思想火花,没有才思敏捷,哪能文如泉涌,写出举世公认的经典之作呢?我赞赏鲁迅、余华,并不以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学医而促成的。


西出阳关杨时明


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学过医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接触各类阶层人物较多,都与纸笔病人打交道,有着丰富的生活经历,为写作积累了良好的素材。

例如,世界名著《福尔摩斯探案集》的作者是一名外科医生,写这本书是他在上班时,在没有病人的空余时间写成的。“福尔摩斯探长"原形是他的教授,一名有名的外科医生,他看病善于观察,他能说出病人的职业,能说对百分之八九十。

例如,电影《007》的作者也是一名医生,电影在全世界放影,票房及高。

学医的人,因为职业善于观察,分析,纪录,总结等,能够准确描述事物。所以,学过医的人在写作上更容易有所建树!


内江黄大姐


国学里,包含有医学(中医)。中医学习,要有古文的功底。传统中医理论又涵盖其它学科,最明显最广泛最突出的就是古代的朴素哲学。

中医概论没有废话,说它字字珠玑毫不为过。学好了古文,就能学好中医理论。学好了中医理论,回头来在做文字工作,当然言简意赅。

有些网民一接触这个话题,马上联想到鲁迅。鲁迅曾经学医出身。他的古文功底深厚,没话说。却忽视了一点,鲁迅与其他的作家不一样,那就是未出山时,花了十年时间,抄写古碑,练就了一身过硬的驾驭文字功夫。

青年人不了解。古时候,在石碑这有限的平面,撰写故人生平事迹,附带歌功颂德,没有文字精炼功夫是不行的。有的是书法家自己撰写然后书写而成,有些书法家仅仅是书写。稿件由别人提供。留给后人,我们能看到的古代碑文,都是很好的古典文学的范文。

鲁迅和他的二弟周建人文字功底都好,不愧是江浙派文字大家。

就目前而言,七十五岁以下的,都没有进过私塾,也就没有古文功底。自然也没有描过红。描红是毛笔书写方块汉字的必由之路。因此,今天的一些名人中的老年人,文章不怎么样,书法也不堪入目。这很正常,因为他们没有经过系统训练。


化外万民胡少峰


很抱歉的回您,你说的不带有普通性,只是个别现象,敬请见谅!虽然有鲁迅、毕淑敏、余华等可以佐证,但必竟属于极少数人。

假如从命理学的角度去解释,从医者大多带有“天医星”,而带有“天医星”的人,适合研究医学、药学、哲学、心理学和命理学。研究医学、药学(特指中医中药)和命理学,自然要了解阴阳五行和五行的生克关系,了解命和运的关系,而这些都和《周易》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懂得了人生病长灾的辨证关系,对人的生死也就看开了。以超脱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人和事,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假如从医的人又带有“文昌星”,动笔写文章不是问题。这样的人,不仅是医学界的高手,文章也会出类拔萃,成为作家也是可能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